随着城市发展的需要, 广州市规划建设新兴珠江新城中央商业区, 而完善发达的内外交通是中央商业区的支撑基础。因此, 珠江新城旅客自动输送系统, 即采用自动导向胶轮车辆、在相对封闭地下环境运行的公共交通工具便应运而生, 以配合珠江新城的规划开发, 满足公共交通功能需求。目前该工程项目在乘客卫生影响方面, 国内没有完全相同的公交运输系统可供类比。与广州市目前轨道交通系统相比, 存在运客量小、车辆运行速度低、供电方式不同、车辆采用橡胶轮胎等形式、运行方式等技术层面的差别。同时, 国家没有针对交通运输方面的卫生学评价标准。我中心自2004年起承担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项目卫生学预评价任务以来, 已完成13条线路的卫生学预评价工作。针对本项目特点, 项目工程评价组参考建设项目其他评价方法和程序, 结合以往轨道交通评价[1]结果, 以现行公共场所、地下场所等方面的法律、卫生法规、相关卫生标准和规范为主要预评价依据, 对本项目进行卫生学预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评价依据主要法律、法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3]、《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卫生部2011年3月10日发布) [4]、《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卫生部2003年8月19日发布) [5]。
主要技术依据: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 /T 18883-2002) [6]、《公共交通工具卫生标准》(GB 9673-1996) [7]、《人防工程平时使用环境卫生标准》(GB /T 17216-1998) [8]、《地下铁道车站站台噪声限值》(GB 14227-1993) [9]。
基础依据: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2 评价范围从卫生学角度分析车站和主要卫生设施的选址、设计以及列车的选型; 评估和预测建成运营后旅客自动输送系统对乘客的健康影响。评价范围主要为与乘客健康相关的公共场所, 即站厅、站台、列车。
1.3 评价内容评价建设项目运营后可能产生的物理、化学、生物等有害因素的浓度/强度及健康危害程度, 主要为地下站厅、站台等建筑物选址、构造、布局和装修; 列车和通风空调、屏蔽门、采光照明、给排水、卫生间等卫生设施的规划和设计等。
1.4 评价方法该项目为国内首次采用自动导向胶轮车辆(APM), 并在地下环境运行的新型公交工程。目前国内缺乏同类的运输系统, 但涉及的卫生学指标及可能出现的影响乘客健康和卫生问题与地下轨道交通、地下商场、铁路列车等有类似之处, 而同一城市的轨道交通三号线目前全部是地下车站, 运行环境与该项目类似。故采用与该市轨道交通三号线进行类比法分析、结合地下商场和铁路列车等资料分析、检查表法进行预评价。
1.5 监测点的选择对广州市轨道交通三号线的站台、站厅、列车及主要卫生设施进行现场卫生学类比调查, 用检查表法评估站厅、站台、列车各项健康影响指标检测值的合格率。选取三号线3个站点, 每个站点的站台和站厅各选取2点作为监测点(站台:选择站台为长方形, 在长轴上分4等份, 选择两头的外1 /4等分点为监测点; 站厅:以票房和列车控制室作为监测点), 每个站台监测点在列车进站时和列车驶离后分别监测一次; 分别选取列车中间车厢和末节车厢的中点作为监测点。
2 结果 2.1 评价单元评价场所以公共场所为主, 从公共卫生角度保障乘客的健康, 故以站厅、站台、列车作为主要评价单元, 将空调通风系统作为对评价单元卫生状况影响较大的设施、相对独立的系统进行评价。
2.2 运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健康影响因素无论是地下商场等地下空间还是类比的同一城市运营中的轨道交通三号线, 确认可能存在的健康危害因素主要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类因素, 其中物理因素主要有噪声、可吸入颗粒物、氡及其子体等; 化学因素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醛、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六氧化氟等; 生物性因素主要有军团菌、流感病毒、蚊虫等。
2.3 资料分析结果文献报道地下商场、地下停车场、人防设施等地下空间普遍存在通风系统设计不合理、实际新风量不足, 人流过多时很容易导致CO2等卫生学指标检测值过高[10-11]。目前国内铁路运营绝大多数已采用空调客运列车, 新风量普遍不足, 长时间运行显示其车厢内CO2、可吸入颗粒物、空气细菌总数均出现超标现象[12-13]。
2.4 类比调查结果对三号线的站台、站厅、列车及主要卫生设施进行现场卫生学调查检测, 结果见表 1。① 三号线卫生状况良好, 绝大部分检测项目符合相关卫生标准的要求; ② 站厅、站台、列车个别时点存在不舒适的微小气候(温度、相对湿度、风速); ③ 空调系统冷却水、冷凝水6个样品中有2份检出军团菌。
类比现场卫生学调查显示, 三号线在日常运营卫生管理方面采取了许多有成效的措施, 如委托专门的公司对车站内环境进行保洁和消毒、定期除四害、通风空调系统定期清理、乘客文明卫生行为引导与监督等。从卫生学角度分析, 上述措施落实到位, 车站、列车总体卫生状况良好, 但同时也发现三号线在通风空调系统的建筑设计、卫生防护、清洁消毒、污染预防和控制等环节, 均存在一定缺陷, 存在卫生安全隐患。① 大部分风亭取风口临近并朝向交通干线, 可能会把交通废气引入车站; ② 个别地面风亭取风口周围环境杂乱, 没有及时清理并设置必要的卫生防护措施; ③ 车站内空调回风口受天花板阻隔, 难以清洗; 保洁人员意识到需要定期清洗, 但不清楚清洗周期, 说明车站空调风口清洗制度存在漏洞或没有落实; ④ 回风口长期积尘, 容易滋生微生物等污染, 可能会引起集中通风空调系统新的卫生问题。
2.5 工程项目卫生学预评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和相关卫生法规、标准, 通过地下商场等相关资料分析并结合检查表法和类比调查结果, 对本项目的车站及卫生设施选址、站厅和站台、列车、车站主要卫生设施(通风空调系统、采光照明系统、给排水系统、减振防噪与电磁辐射、放射性防护措施)和卫生管理组织、措施及效果等进行预评价, 结果如下: ① 总体而言, 该项目各种乘客健康影响因素可得到控制、减轻或消除, 达到良好卫生状态; ② 站厅、站台和列车与乘客健康相关的卫生参数基本符合现行相关卫生标准; ③ 本项目部分车站空调冷源采用集中供冷, 直接从外部引入冷源, 推荐购买冷冻水, 经隧道输送至部分车站、车场的方案, 避免设置冷却塔潜在的污染隐患, 这一公共建筑中的新尝试, 对卫生评价是有利的; ④ 车站建筑、布局、通风设施的选址应注意避免交通干线、餐饮业和居民住宅排烟口、工业、商业等污染源对车站空气卫生质量的影响, 宜选择主要污染源的常年主导风向上风侧; ⑤ 本项目采用新型橡胶轮胎, 高速运行、磨损时可能产生颗粒物污染, 通过活塞风进入车站和车辆内部。建议在试运营阶段进行专项系统监测, 如果实测发现可吸入颗粒物超标, 应加强送/回风口的卫生清洗工作, 并建议在风口安装空气过滤/净化装置。
2.6 评价结论 2.6.1该项目建设方案在车站选址、建筑、结构型式、装修、通风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消声和减振措施以及运营列车等方面提出的设计要求, 总体上基本符合卫生学原则, 初步评估该公共场所卫生工程是可行的。
2.6.2进一步加强卫生管理, 完善和落实各项卫生管理措施, 参照有关卫生标准, 重点加强通风空调系统的调节、控制与维护, 该项目站厅、站台和列车可期望达到良好卫生水平。
2.6.3该项目采用的是国内首次在公共交通中运营的车辆, 系统验收与试运行阶段应委托相关技术机构开展车辆的卫生技术考核和现场卫生检测工作, 重点检测和评价实际新风量以及满员状态运行时车厢内的空气质量状况, 以便对车辆卫生状况作出客观、科学的评价, 必要时可控制乘客流量, 以保证室内空气质量。
2.6.4依照有关法规的规定, 建立珠江新城旅客自动输送系统公共场所危害健康事故报告制度。
2.6.5珠江新城旅客自动输送系统工程竣工后进行验收、试运行时, 应依照有关法规文件, 通知卫生行政、技术机构参加验收。
3 讨论该项目是国内拟建的首个采用自动导向胶轮车辆(APM)、在相对封闭地下环境运行的新型公交运输系统, 项目建设方案、设计要求总体上基本符合卫生学原则, 进一步加强卫生管理, 完善落实各项卫生管理措施, 站厅、站台和列车可达到良好卫生水平。
本项目可能存在的主要健康危害因素为不舒适的微小气候及微生物污染。稳定、合适的微小气候有助于维持人体正常的热平衡和生理功能, 增加乘客的舒适感。而微生物污染尤其是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冷却水嗜肺军团菌污染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应引起高度重视。资料显示广州市荔湾区集中空调冷水水塔嗜肺军团菌检出率为60.17%[14], 而江苏一项调查显示研究人群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嗜肺军团菌感染, 空调冷却水塔军团菌污染水平可直接影响健康人群血清抗体水平[15]。因此, 建议本项目运营期间应维持稳定舒适的微小气候, 同时建立严格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消毒制度和措施, 以防范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嗜肺军团菌污染。
此外, 同一城市运营中的地铁列车一般采用钢轮, 而本项目车辆采用橡胶轮胎, 在列车高速运行时可能会产生颗粒物, 通过活塞风效应污染车站和车厢内部。目前没有文献报道这种橡胶轮胎在运营期间产生的颗粒物对人群健康是否有影响, 但橡胶职业环境接触对工人健康有一定的危害性[16]。建议在试运营阶段进行专项系统监测, 如果实测发现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超标, 应加强送/回风口的卫生清洗工作, 并建议在风口安装空气过滤/净化装置。
[1] | 张建鹏, 潘尚霞, 陈炳耀, 等. 南方某市轨道交通四号线工程建设项目卫生学预评价[J]. 中国卫生工程学, 2007, 6(6): 331–333. |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S]. 北京: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 |
[3]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1987. |
[4]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1. |
[5]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3. |
[6]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GB / T 18883-2002.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2. |
[7]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GB 9673-1996. 公共交通工具卫生标准[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6. |
[8] | 国家人民防空办公室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GB / T 17216-1998. 人防工程平时使用环境卫生标准[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8. |
[9] |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GB 14227-1993地下铁道车站站台噪声限值[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3. |
[10] | 郭英, 朱海龙. 哈尔滨市某地下商场工作环境的卫生学调查[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05, 23(4): 189–190. |
[11] | 王守林, 王沭沂, 胡佐思. 对某地下停车场环境卫生状况的初步调查[J]. 环境与健康杂志, 1995, 12(6): 282. |
[12] | 段强. 全程旅客空调列车冬夏季微小气候调查[J]. 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 2011, 5(2): 84–86. |
[13] | 刘小闪, 孔宪会. 空调旅客列车车厢空气质量的调查分析[J]. 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 2009, 36(2): 93–96. |
[14] | 方强, 谭志熹. 广州市荔湾区集中空调系统冷却水塔铜绿假单胞菌污染状况[J]. 职业与健康, 2011, 27(15): 1764–1765. |
[15] | 潘志, 黄健, 陈连生, 等. 江苏省某市城市公共场所人群军团菌感染现况研究[J]. 江苏预防医学, 2011, 22(4): 33–35. |
[16] | 李文勇, 李敏, 苏婉华, 等. 橡胶工业生产性粉尘对工人健康的危害[J]. 职业与健康, 2008, 24(22): 2375–2378. doi: 10.3969/j.issn.1004-1257.2008.2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