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西安石油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 西安 710065;
3.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西安 710062
2.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Xi'an Shiyou University, Xi'an 710065;
3. College of Tourism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人类正在力图由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提出, 源于以人口、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为核心的生态危机(关胜侠与高冠新, 2009).科学度量人类活动的资源环境压力, 是缓解生态危机的基本要求(牛子宁, 2014).足迹法是当前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进行资源环境压力评估的前沿方法(方恺, 2015), 该方法源于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和其博士生Wackernagel提出的生态足迹(Rees, 1992).生态足迹分析法以基于生态生产性土地的量化指标、创新的思路和方法的普适性而广为应用, 曾被认为是可持续发展领域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在生态足迹创立至今的20年间, 生物多样性足迹(Smith et al., 2001)、水足迹(Hoekstra et al., 2002)、碳足迹(Barthelmie et al., 2008)、化学足迹(Panko et al., 2012)、氮足迹(Leach et al., 2012)等诸多足迹概念被提出来, 极大地丰富了足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近年来, 由于资源环境问题的复合性, 国际足迹的研究热点逐渐由单一足迹的计量转向多重足迹的综合评估.Čuček等(2012)总结了不同足迹的定义、计量单位及应用实例, Galli等(2012)将“足迹家族”作为独立的概念提出来.足迹家族是个开放的概念体系, 其中生态足迹、水足迹和碳足迹的组合是足迹家族研究中较为多见的模式.该模式综合考虑了土地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碳排放与林业碳汇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所要求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基本内涵, 被广泛运用于评估人类活动对资源环境系统的影响.Steen-Olsen等对欧盟27个国家的生态足迹、碳足迹和水足迹作了测评(Steen-Olsen et al., 2012), 并对足迹的净转移作了分析.欧盟一个星球经济网络(OPEN: EU)项目历时2年完成了对包括中国在内的45个国家和地区的足迹家族指标的测算(方恺, 2015).尽管国际足迹研究领域已取得了一定进展, 但总体而言尚处在起步阶段, 在基础理论、指标体系和方法规范等方面仍然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国内, 徐中民(2000)、杨开忠(2000)等较早开展生态足迹的研究, 后来学界又逐渐开展了碳足迹(赵先贵, 2006;张乐勤等, 2012;姚亮等, 2013)、水足迹的研究(马静等, 2005;王新华等, 2005;周文华等, 2006).方恺对足迹家族的概念与方法体系作了系统介绍(方恺, 2015), 吴燕对北京市居民日用品的生态足迹、碳足迹和水足迹作了测算(吴燕, 2011).综上所述, 国内的前期研究中, 对于推动足迹家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起了重要作用, 但以单个类型足迹的评估和分析为主, 缺乏对足迹家族开展综合和整体效应的理论基础和实证研究.截止2015年11月14日, 在中国知网中按关键词检索, “生态足迹”文献3992篇, “水足迹”文献244篇, “碳足迹”文献3398篇, 而“足迹家族”文献仅4篇.这与国际足迹研究已走向综合研究的主流趋势还有一定差距.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我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点区域, 该区域的资源环境建设是区域合作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和中国最大的内陆型改革开放实验区, 宁夏具有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快速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和有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本文基于足迹家族理论对宁夏的资源环境压力进行评估, 旨在探究足迹家族整合思路, 也期望研究结果能为相关部门进行区域资源环境压力调控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2 研究区概况(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study area)宁夏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 位于104°17′~107°39′E、35°14′~39°23 N之间, 与甘肃、陕西、内蒙古相邻, 下辖银川、吴忠、固原、中卫和石嘴山5个地级市, 总面积6.64×104 km2.地势南高北低、南北狭长.北部引黄灌区地势平坦, 土壤肥沃, 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誉;中部干旱带降水稀少, 风大沙多, 土地贫瘠, 生存条件较差;南部山区丘陵沟壑林立, 部分地域阴湿高寒, 是国家级贫困地区之一.2013年耕地面积1.24×106 hm2, 人均耕地0.19 hm2, 居全国第2位, 是全国12个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草场2.44×106 hm2, 是全国十大牧区之一.森林面积6.8×105 hm2, 森林覆盖率为10.24%.水资源方面, 多年平均自产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4.5×108 m3.黄河自南而北穿过银川平原, 境内长度397 km, 给宁夏带来丰富水源.根据1987年国务院黄河水量分配方案, 宁夏年均可耗用黄河水资源量4.0×109 m3.总体上, 宁夏仍然表现为缺水, 近年来农业、工业、生活用水及生态用水的矛盾已然十分突出.能源方面, 煤炭是宁夏最主要的能源类型, 已探明储量4.69×1010 t, 居全国第6位, 其中宁东煤田探明储量3.93×1010 t, 被列为国家14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人均发电量居全国第1位;探明矿产资源50多种, 人均自然资源潜值为全国平均值的163.59%, 居全国第5位.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7×1010元, 年末常住人口6.54×106人, 是我国回族聚居的省份, 回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3以上.
3 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s) 3.1 足迹家族足迹家族是所有足迹类型的集合, 用于评估人类活动对资源消费和废弃物排放等的环境影响.本文以生态足迹、水足迹和碳足迹组成足迹家族模式, 对宁夏的资源环境压力进行评估.
生态足迹是指满足区域或个人对资源和能源消费需求所需要的生物生产面积, 可分为生物质足迹和能源足迹(Boruckea et al., 2013).其中, 生物质足迹特指生产出满足区域或个人所消费的生物质资源所必须的生物生产面积.为避免信息冗余, 本文将化石能源消费放在碳足迹中测算.生态足迹分析法中涉及的生物承载力是指相应区域能够提供给人类的生物生产面积.生物质足迹与生物承载力之差为正表示存在生物质赤字, 为负表示存在生物质盈余.相关公式如下:
![]() |
(1) |
![]() |
(2) |
式中, ef为人均生态足迹;efec为人均生物质足迹;efen为人均能源足迹;ec为人均生物承载力;ci为第i种消费品人均消费量;pi为第i种消费品全球平均产量;rj为均衡因子, 取值于全球足迹网(WWF, 2010);i为消费品种类;j为生物生产面积类型;aj为人均拥有生物生产面积;yj为产量因子, 其中, 耕地和建设用地的产量因子取自当地粮食产量与全球平均产量之比, 其余产量因子依据文献取平均值(谢高地等, 2001;徐中民等, 2006;赵先贵等, 2006;刘某承等, 2010;吴燕等, 2011;Boruckea et al., 2013).
水足迹是基于虚拟水理论测度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定量方法(Chapagain et al., 2004;马晶与彭建, 2013), 指区域内消费的实体水和生态用水(直接水足迹)和居民所消费商品与服务的虚拟水之和(牛树海, 2004).虚拟水指某种消费品的消费量与其单位产品虚拟水含量的乘积(Ercin et al., 2014).公式为:
![]() |
(3) |
式中, efw为人均水足迹;efr为人均直接水足迹;pi为第i种消费品的人均消费量;efwi为单位产品的虚拟水含量, 取值见文献(马静等, 2005;王新华等, 2005;孙才志与张蕾, 2009;戚瑞等, 2011;马晶与彭建, 2013;Chapman et al., 2014;Ercin et al., 2014)
碳足迹以全球暖化潜势为基础进行, 是CO2与其它温室气体如CH4、N2O、CF4等的碳当量转换, 用以评估人类活动中温室气体排放(简GHG)(赵先贵等, 2013).本文采用《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和《省级温室气体编制指南》推荐的方法.由于公式较多, 仅在此给出部分公式, 其余见参考文献(赵先贵等, 2007;邓吉祥等, 2014;侯彩霞等, 2014;王晓宇与赵先贵, 2015).
![]() |
(4) |
![]() |
(5) |
![]() |
(6) |
式中, F为区域碳足迹;f为人均碳足迹;P为人口;Fd为碳足迹密度;Ad为区域面积;Fe、Fi、Fa、Fw分别为能源消费、工业、农业、废物处理的碳足迹, C为林业固碳量;Ee为能源部门GHG排放量;Ep电力调入调出GHG排放量;ACj为燃料j的消费量;NCVj为燃料j的低位热值;EFj为燃料j单位热值含碳量;COFj为燃料j的碳氧化率;44/12为CO2与C分子量之比, 10-3和10为单位转换系数;ACp为差额电量;Q为区域电网供电平均GHG排放因子;V为活立木蓄积量;SVD为木材密度的加权平均值;BEF为生物量转换系数加权平均值;GR和CR分别为活立木年均蓄积量生长率与消耗率;Ai和Bi分别为竹林(或经济林、灌木林)面积年变化和平均单位面积干物质生物量;0.5为生物量含碳率.
3.2 资源环境压力指标体系综合考虑人类对生态系统生物质供求的压力、环境系统承受的GHG排放压力和水资源供求压力, 本文构建基于生态压力指数、水资源压力指数、GHG排放压力指数的资源环境压力指标体系.其中, 生态压力指数(EPI)是生物质足迹与生物承载力之比, 反映区域生态环境的承压程度(赵先贵等, 2007).水资源压力指数(WPI)定义为区域水足迹与其可用水资源量之比.GHG排放指数(CEI)评价环境系统承受的温室气体的压力(赵先贵等, 2015).需要说明的是, 受大气环流的影响, 任何区域承受的温室气体压力可能来自区外输入, 一个地区产生的温室气体也会输出到其它地区.然而, 从为区域节能减排提供参考依据而言, 以此作为参考值是是较科学的.资源环境压力指数(RPI)由EPI、WPI和CEI加权得出, 测度生物量供求、水资源供求和温室气体排放对资源环境压力的负荷程度.公式如下:
![]() |
(7) |
![]() |
(8) |
![]() |
(9) |
![]() |
(10) |
式中, wf为人均水资源量;Cp为区人均碳足迹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目标值(2 t CO2e, Stern, 2007)之比;Ca为区域碳足迹密度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目标值(1.18 t·hm-2, WWF, 2014)之比;Cp.max、Ca.max分别为全球人均碳足迹最大值15、碳足迹密度最大值20;其它同上.据熵权法确定权重Wp和Wa依次为0.5001和0.4999, 权重We、Ww、Wc依次为0.3330、0.3331和0.3339.显然, CEI的计算结果全球可比.为增强评价结果的时空可比性, 依据对全国各省和西部部分市的生态压力值指数和水资源压力指数值进行统计, 将二者极大值确定为2, 采用极值法进行标准化.传统的标准化方法是以区域的实测值的最大值为极值, 仅反映的是针对区域最大值的相对位置, 缺乏时空可比性.相应指数的等级划分标准见表 1.
表 1 资源环境压力指数等级划分标准 Table 1 Grade of resource environment pressure index |
![]() |
本文所用的数据主要源于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1991—201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奶业统计年鉴》、《中国建筑业统计年鉴》和《中国林业统计年鉴》, 部分数据从宁夏及各市林业厅、农业厅等主管部门获取.
4 结果与分析(Results and analysis) 4.1 宁夏资源环境压力变化动态分析 4.1.1 宁夏生物质足迹变化动态分析1990—2013年, 宁夏人均生物质足迹由0.61 hm2增为0.66 hm2.同期, 人均生物承载力由0.87 hm2增为1.21 hm2, 研究时段存在生物质盈余且人均值由0.25 hm2增为0.65 hm2.宁夏生物承载力波动明显, 说明生物承载力的驱动因素变动较大, 不利于生物承载力的保障.人口数量、农业生产技术和气候是影响生物质足迹和生物承载力的主要因素.研究时段内宁夏人口数量和农业技术的变化趋势比较稳定, 可以推断致使宁夏生物承载力出现高波动的应该是气候波动.宁夏地处干旱半干旱区, 降水年际波动大, 气候的波动对生物承载力的影响较大(图 1).
![]() |
图 1 1990—2013年宁夏生物质足迹变化动态 Fig. 1 Dynamics of bio-capacity footprint in Ningxia from 1990 to 2013 |
从生物质构成来看, 宁夏生物质足迹以耕地足迹为主, 生物质足迹的降低主要缘于耕地足迹的降低(表 2).研究时段内人均耕地足迹由0.46 hm2降低为0.35 hm2, 战生物质足迹的比例由77.74%降低为56.48%, 这应该与居民饮食结构中谷类下降而肉蛋和果蔬类的消费量提升有关.人均生物承载力主要来自于耕地和林地.1990年耕地和林地承载力的人均值分别为0.36 hm2和0.39 hm2, 合计占人均生物承载力的88.5%;2013年分别为0.70 hm2和0.32 hm2, 占人均生态承载力的比例进一步提高, 达到93.21%.进一步分析发现, 宁夏耕地的产量因子在1990年仅为0.88, 到2013年增为1.43, 反映出耕地生产力有了大幅提高.草地和水域对生物承载力的贡献尚小.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界欧股的变化, 对畜产品和水产品的需求将持续增加, 今后发展中应注重这两方面生物承载力的提高.
表 2 1990年与2013年宁夏生物质足迹、生物承载力与生物质盈余 Table 2 Biomass footprint, bio-capacity and biomass surplus in Ningxia of 1990 and 2013hm2 |
![]() |
宁夏人均水足迹由1990年的984.85 m3增为2013年的1520.59 m3, 同期, 人均可用水资源量由1198.87 m3降为785.93 m3.人均水足迹和人均可用水资源量的反向变化, 导致水资源供给紧张化, 1990—1997年为盈余, 1998年后出现水赤字, 2013年人均水赤字已高达734.66 m3(图 2).
![]() |
图 2 宁夏人均水足迹及水赤字 Fig. 2 Water footprint and water deficit per capita in Ningxia |
人均直接水足迹由49.34 m3上升为133.03 m3, 增长2.70倍;人均虚拟水远大于人均直接水足迹(图 3), 1990年人均虚拟水935.51 m3, 占总人均水足迹的94.99%;2013年略降, 为1387.56 m3(91.25%).宁夏虚拟水产品区内消费量稳中有降, 但向区外输出的虚拟水快速增长(表 3).1990年区内消费360.63 m3, 仅占总量的43.16%, 向区外输出474.89 m3, 占56.84%;2013年区内消费311.38 m3, 仅占总量的22.45%, 向区外输出1075.93 m3, 占77.55%.从虚拟水构成看, 1990年人均谷物虚拟水为488.93 m3, 占58.52%;其次是牛羊肉、豆类、禽蛋生产, 分别为129.63 m3、57.25 m3和43.47 m3, 比例合计27.57%, 其他产品虚拟水合计13.91%.宁夏虚拟水产品中供本区域消费掉的虚拟水中, 主要是谷物、油料和牛羊肉虚拟水.研究时段内, 人均谷物虚拟水产品位居首位但由189.92 m3降为83.86 m3, 人均油料虚拟水由60.21 m3降为42.74 m3, 人均牛羊肉虚拟水由58.77 m3增长为114.00 m3.向区外输出的虚拟水中, 以谷物、牛羊肉、奶类产品、果蔬虚拟水产品为主.虚拟水产品向区外转移是宁夏水赤字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宁夏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农产品向区外输出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是宁夏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之一.然而, 贸易交换又加剧了水赤字, 提升了水资源压力.可见农产品向区外的输出是一把双刃剑.
![]() |
图 3 宁夏人均水足迹结构及动态 Fig. 3 Trends of water footprint per capita and its structure in Ningxia |
表 3 1990年、2000年与2013年宁夏虚拟水生产、消费与贸易情况 Table 3 Virtual water in agriculture, consumption and trade in 1990, 2000 and 2013 in Ningxia |
![]() |
1990—2013年宁夏人均碳足迹快速增大, 由4.55 t增大为27.53 t, 提高了6.05倍.其中, 1990—2000缓慢增长, 2000—2011年较快增长, 2011—2013年急剧攀升(图 4).碳足迹的构成中, 化石能源消费的碳足迹比重最大.1990年化石能源足迹为3.90 t, 2013年增长到24.42 t, 占总量的比例由85.68%, 增幅为88.72%.宁夏碳足迹的增大主要取决于化石能源碳足迹增大, 而化石能源碳足迹的增大主要缘于原煤碳足迹的快速增大(图 5).研究时段内, 原煤消费碳足迹占人均化石能源碳足迹的比例由88.90%提高为95.96%, 反映出经济发展中对煤炭这种温室气体高排放能源的依赖度太大, 亟待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 |
图 4 宁夏碳足迹构成及动态 Fig. 4 Trends of carbon footprint and its structure in Ningxia |
![]() |
图 5 宁夏原煤碳足迹占化石能源碳足迹的比重 Fig. 5 Ratio of raw coal footprint to fossil energy footprint |
资源环境压力各指标变化动态如图 6所示.生态压力一直处于低等(I)压力等级状态, 且波动式降低.水资源压力不断扩大, 1990—1997年处于很低(Ia)等级, 1998—2012年处于较低(Ib)等级, 2013年进入中下(Ⅱa)等级.农业用水比例过大, 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 存在大量高耗水作物, 向外输出大量高虚拟水作物产品加剧了区内的水资源紧缺问题.GHG排放压力在1990—1997年为很低(Ia)等级、1998—2011年处于较低(Ib)等级, 2012—2013年处于中下(Ⅱa)等级.这与宁夏成为国家火电基地, 承担火电东送的国家战略任务从而使原煤消费快速增长有关.资源环境压力指数由0.45增大到0.89, 人地关系日益严峻.其中, 1990—2001年处于中下(Ⅱa)等级, 2002—2007年处于中上(Ⅱb)等级, 2008—2011年处于较高(Ⅲa)等级, 2012—2013年处于很高(Ⅲb)等级.从各分项压力对资源环境压力的贡献来看(图 7), 生态压力的贡献渐次降低, 水资源压力的贡献小幅增大, GHG排放压力的贡献显著增大.1990年, 资源环境压力主要来自于生态压力和水资源压力, 贡献率分为为53.62%和35.71%;2013年, 生态压力、水资源压力和GHG排放压力的贡献度依次为20.81%、38.80%和40.39%.
![]() |
图 6 宁夏资源环境压力指标的动态变化 Fig. 6 Dynamics of RPI in Ningxia |
![]() |
图 7 三大压力指标对资源环境压力指数的贡献率 Fig. 7 Proportion of EPI, WPI and CEI to RPI |
宁夏的生态足迹、碳足迹和水足迹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生态足迹方面(表 3), 2013年人均生物质足迹最高的是石嘴山市(0.91 hm2)和银川市(0.86 hm2), 其次吴忠市(0.71 hm2), 固原市和中卫市较低(< 0.65 hm2); 这主要与人口密度有关.银川市是宁夏首府, 2013年人口密度218·km-2, 石嘴山市是宁夏的煤炭资源型城市, 2013年人口密度为143人, 远高于其它区域.人均生物承载力较高的是石嘴山市和吴忠市, 分别为0.90 hm2和0.88 hm2, 银川市和中卫市居中, 分别为0.59 hm2和0.43 hm2, 固原市最低, 仅为0.31 hm2;人均生态赤字且由大到小依次为是固原市(0.34 hm2)、中卫市(0.16 hm2)和银川市(0.12 hm2), 人均生态盈余的是吴忠市(0.17 hm2)和石嘴山市(0.04 hm2).
表 4 2013年宁夏各地级市足迹家族测算结果 Table 4 Result of city-specific footprint family in Ningxia, 2013 |
![]() |
水足迹方面, 2013年人均直接水足迹石嘴山市(132.37 m3)和银川市(101.35 m3)最高, 吴忠市(57.08 m3)和中卫市(423.48 m3)中等, 固原市最低(12.31 m3);虚拟水相差较小;人均水足迹石嘴山市和吴忠市最高(>600 m3), 银川市和固原市在500~600 m3之间, 中卫市< 500 m3;人均水资源最大的是银川市(838.51 m3)和石嘴山市(799.87 m3), 其次吴忠市和中卫市, 固原市最低, 仅151.56 m3;人均水赤字固原市(399.15 m3)最大, 其它4市存在水盈余.宁夏自产水资源分布格局是由南向北递减, 但因黄河水源供应, 水资源空间格局变为由北向南递减, 故而固原市成为宁夏水资源最为紧缺区域.
碳足迹方面, 2013年石嘴山市人均碳足迹高达93.87 t, 其次是银川市、吴忠市和中卫市(12.57~25.83 t), 固原市最低(< 2.50 t);碳足迹密度石嘴山市最高(104.07 t·hm-2), 其次是银川市、吴忠市和中卫市(27.51—41.64 t·hm-2)), 固原市最低(8.61 t·hm-2).石嘴山市是依托资源发展起来的工业城市, 北称为“塞上煤堡”, 能源活动GHG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88.70%, 这是其人均碳足迹和碳足迹密度远高于其它各市的主要原因;固原市是宁夏重工业分布最少的区域, 故而人均碳足迹和碳足迹密度较低.
4.2.2 宁夏资源环境压力的空间差异分析宁夏资源环境压力空间差异较大(图 8).生态压力方面, 固原市为很高等级(Ⅲb), 银川市为较高等级(Ⅲa), 中卫市为中上等级(Ⅱb), 石嘴山市和吴忠市为中下等级(Ⅱa);水资源压力方面, 固原市为很高等级(Ⅲb), 吴忠市为中上等级(Ⅱb), 其它3市为中下等级(Ⅱa);GHG排放压力方面, 石嘴山市、银川市和吴忠市为很高等级(Ⅲb), 中卫市为中下等级(Ⅱa), 固原市为较低等级(Ⅰb).综合而言, 资源环境压力依次为石嘴山市>固原市>银川市>吴忠市>中卫市.其中, 银川市、石嘴山市和固原市为很高等级(Ⅲb), 吴忠市和中卫市为中上等级(Ⅱb).其中, 银川市的主要压力源是GHG排放压力(贡献率58.22%)和生态压力(28.30%), 石嘴山市主要是GHG排放压力(81.61%);固原市主要是水资源压力(63.77%)和生态压力(30.35%);其它两市三大压力贡献率相当.
![]() |
图 8 2013年宁夏资源环境压力的空间差异 Fig. 8 Spatial changes of resource environment pressure in Ningxia, 2013 |
1)足迹家族研究中不同足迹的信息冗余及评价结果的可比性问题.生态足迹和碳足迹方法中均涉及能源消费部分, 由于能源消费量比较大, 因此只能且必须仅计算1次.为消除生态足迹中能源足迹和碳足迹中的能源消费影响存在信息冗余, 本文在生态足迹中仅计算生物资源账户的足迹, 而将能源消费放在碳足迹测算中.生态足迹和水足迹方法虽然均涉及到水资源消费的部分, 但生态足迹账户中主要关注水产品, 水足迹中主要考虑的是水资源数量本身, 侧重点不一样, 且对宁夏而言, 水产品比例很低, 因此, 其信息冗余度实际上很低.本文基于足迹家族提出了生态压力、水资源压力和碳排放压力, 并构建了资源环境压力指数.对各分项指数的标准化处理中, 与多数研究通常以区域的实测值的最大值进行标准化处理不同, 本文在分项压力评估中采用或基于全球标杆(如GHG压力)或基于较大区域标杆(生态压力和水资源压力)取极大值进行标准化处理, 这样处理的优势是可以增强评价结果的时空可比性.人类活动对资源环境产生的影响往往具有复合效应, 这也是足迹研究由单一走向综合的主要原因.今后研究中, 拟对此作进一步的研究.
2)缓解宁夏资源环境压力的思路与建议.宁夏减轻生态压力的重点区域是固原市和银川市.对于固原市来说主要是实施生态移民工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宁夏已开始了生态移民工作, 将包括固原市在内南部山区居民搬迁到中北部人口密度相对较低且生态环境条件较好的沿黄地带, 这对于减轻宁夏南部地区的生态压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十三五”中这项工程应继续实施并做好移民的后续安置工作.对银川市而言应坚守耕地资源生态红线, 确保优质耕地的占补平衡.水资源方面, 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加强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控制管理, 强化产业发展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考虑到宁夏对农业经济的较高依赖性, 通过进口高虚拟水产品和出口低虚拟水产品来降低水资源压力不太现实, 但在高耗水农业产品的生产规模上还是需要考虑一定的水资源约束性.另外, 中部和北部的灌区应进一步加快节水改造和重大节水工程建设, 推广高效节灌技术, 集中连片建设节水农业示范区;南部山区应进一步调整大农业产业结构, 增大林牧业的比重.节能减排方面, 首当其冲的是加大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力度.目前, 宁夏能源消费结构中仍然以煤炭为主, 石油、天然气和水电尤其新能源比重不足, 今后应大幅提升天然气尤其新能源的比例.其次, 实施能源基地的节能降耗和淘汰落后产能专项行动计划, 加快建设新能源综合示范区.第三, 加大贺兰山和六盘山等主要林区的建设, 提高森林碳汇能力.第四, 管理和制度建设方面, 应建立和完善节能降耗全面量化控制和目标体系倒逼机制, 落实市级“增长与节能”双重责任制.第五, 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将节能减排工作践行到日常生活中.
6 结论(Conclusions)1)1990—2013年宁夏生物质足迹、水足迹和碳足迹均有大幅增加.人均生物质足迹由0.61 hm2增加0.66 hm2, 但生物承载力大于生物质足迹, 人均生物质盈余由0.25 hm2增大到0.65 hm2;人均水足迹由984.85 m3增为1520.59 m3, 1998年后出现水赤字, 到2013年已增为734.66 m3;人均碳足迹扩大了6.05倍, 由4.55 t增大为27.53 t, 是三类足迹中增幅最快的类型.
2)宁夏资源环境压力指数由0.45增为0.89.其中, 1990—2001年处于中下(Ⅱa)等级, 2002—2007年处于中上(Ⅱb)等级, 2008—2011年为较高(Ⅲa)等级, 2012—2013年处于很高(Ⅲb)等级, 人地关系日益严峻.资源环境的主要压力源在1990年主要来自于生态压力(53.62%)和水资源压力(35.71%), 2013年主要为水资源压力(38.80%)和GHG排放压力(40.39%)且GHG的排放压力跃居首位.
3)宁夏资源环境空间差异很大, 2013年资源环境压力由大到小依次为石嘴山市>固原市>银川市>吴忠市>中卫市.其中, 银川市、石嘴山市和固原市为很高等级(Ⅲb), 吴忠市和中卫市为中上等级(Ⅱb).各市的主要压力源不同, 银川市主要是GHG排放和生态压力, 石嘴山市主要是GHG排放压力;固原市主要是水资源压力和生态压力;吴忠市和中卫市的三大压力相当.提高生物资源供应能力、降低水资源压力和GHG排放压力, 是宁夏今后生态文明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referVo.labelOrder}] | Barthelmie R J, Morris S D, Schechter P. 2008. Carbon neutral Biggar:calculating the community carbon footprint and renewable energy options for footprint reduction[J]. Sustainability Science , 3 (2) : 267–282. DOI:10.1007/s11625-008-0059-8 |
[${referVo.labelOrder}] |
Boruckea M, Mooreb D, Cranstonb G, et al. 2013.Accounting for demand and supply of the biosphere's regenerative capacity:The National Footprint Accounts' underlying methodology and framework[J]. Ecological Indicators, 24:518-533
http://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64084427_Preparation_and_preparation_and_characterization_of_ dimensionally_stable_anode_for_degradation_of_chlorpyrifos_in_water |
[3] | Chapagain A K, Hoekstra A Y. 2004.Water footprints of nations[C].Delft, the Netherlands:Value of Water Research Report Series:No.16 |
[${referVo.labelOrder}] | Chapman P M, Maher B. 2014. The need for truly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s[J].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 10 (2) : 151–151. DOI:10.1002/ieam.1532 |
[${referVo.labelOrder}] | ČučekL, KlemlšJ J, KravanjaZ.2012. A Review of footprint analysis tools for monitoring impacts on sustainability[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 2012, 34 : 9–20. |
[${referVo.labelOrder}] | 邓吉祥, 刘晓, 王铮.2014. 中国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演变特征分析与因素分解[J]. 自然资源学报 , 2014, 29 (2) : 189–200. |
[${referVo.labelOrder}] | Ercin A E, Hoekstra A Y. 2014. Water footprint scenarios for 2050:A global analysis[J].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 64 : 71–82. DOI:10.1016/j.envint.2013.11.019 |
[${referVo.labelOrder}] | 方恺.2015. 足迹家族:概念、类型、理论框架与整合模式[J]. 生态学报 , 2015, 35 (6) : 1647–1659. |
[${referVo.labelOrder}] | Galli A, Wiedmann T, Ercin E, et al. 2012. Integrating ecological, carbon and water footprint into a "Footprint Family" of indicators:definition and role in tracking human pressure on the planet[J]. Ecological Indicators , 16 : 100–112. DOI:10.1016/j.ecolind.2011.06.017 |
[${referVo.labelOrder}] | 关胜侠, 高冠新.2009. 生态文明的三个关键问题[J]. 理论月刊 , 2009 (6) : 31–34. |
[${referVo.labelOrder}] | 国家发展改革委应对气候变化司.2013.省级温室气体编制指南[R/OL].2013-02-16. http://wenku.baidu.com/view/c28d051b52d380eb62946df5.html http://wenku.baidu.com/view/c28d051b52d380eb62946df5.html |
[${referVo.labelOrder}] | Leach A M, Galloway J N, Bleeker A, et al. 2012. A nitrogen footprint model to help consumers understand their role in nitrogen losses to the environment[J].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 , 1 (1) : 40–66. DOI:10.1016/j.envdev.2011.12.005 |
[${referVo.labelOrder}] | 马晶, 彭建.2013. 水足迹研究进展[J]. 生态学报 , 2013, 33 (18) : 5458–5466. |
[${referVo.labelOrder}] | 马静, 汪党献, 来海亮, 等.2005. 中国区域水足迹的估算[J]. 资源科学 , 2005, 27 (5) : 96–100. |
[${referVo.labelOrder}] | Hinterberger F, Lutter S. 2008. Measuring natural resource use:context, indicators and EU policy processes[M]. SERI Background Paper 14.Vienna: SERI . |
[${referVo.labelOrder}] | Hoekstra A Y, Hung P Q. 2002.Virtual water trade:A quantification of virtual water flows between nations in relation to international crop trade[M]. Value of Water Research Report Series (No.11). Delft:UNESCO-IHE Institute for Water Education |
[${referVo.labelOrder}] | 侯彩霞, 赵雪雁, 文岩, 等.2014. 不同生计方式农户的碳足迹研究——以黑河流域中游张掖市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 2014, 29 (4) : 587–597. |
[${referVo.labelOrder}] | 刘某承, 李文华, 谢高地.2010. 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中国生态足迹产量因子测算[J]. 生态学杂志 , 2010, 29 (3) : 592–597. |
[${referVo.labelOrder}] | 牛树海.2004. 虚拟水分析理论和方法[J].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4, 25 (3) : 331–333. |
[${referVo.labelOrder}] | 牛子宁, 王卫, 成贺玺, 等.2014. 河北省人类活动环境压力的定量分析[J]. 环境科学学报 , 2014, 34 (10) : 2693–2700. |
[${referVo.labelOrder}] | Panko J, Hitchcock K.2012. Chemical Footprint Ensuring Product Sustainability[OL].[2012-10-04]. http://chemrisknano.com/-chemrisk/images/stories/Chemical_Footprint_Ensuring_Product_Sustainability.pdf |
[${referVo.labelOrder}] | 戚瑞, 耿涌, 朱庆华.2011. 基于水足迹理论的区域水资源利用评价[J]. 自然资源学报 , 2011, 26 (3) : 486–495. |
[${referVo.labelOrder}] | Rees W E. 1992. Ecological footprints and appropriated carrying capacity:what urban economics leaves out[J]. Environment and Urbanization , 4 (2) : 121–130. DOI:10.1177/095624789200400212 |
[${referVo.labelOrder}] | Smith G, McMasters J, Pendlington D. 2001.Agri-biodiversity indicators:a view from unilever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nitiative//Agriculture and biodiversity:developing indicators for policy analysis[M]. Zurich: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
[${referVo.labelOrder}] | 孙才志, 张蕾.2009. 中国农产品虚拟水-耕地资源区域时空差异演变[J]. 资源科学 , 2009, 31 (1) : 84–93. |
[${referVo.labelOrder}] | Steen-Olsen K, Weinzettel J, Cranston G, et al. 2007. Carbon, land, and water footprint accounts for the European UnionGiljum S, Stern N. Stern Review: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M/OL]. Cambridge, 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referVo.labelOrder}] | 谢高地, 鲁春霞, 成升魁, 等.2001. 中国的生态空间占用研究[J]. 资源科学 , 2001, 23 (6) : 20–23. |
[${referVo.labelOrder}] | 徐中民, 张志强, 程国栋.2000. 甘肃省1998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J]. 地理学报 , 2000, 55 (5) : 607–616. |
[${referVo.labelOrder}] | 徐中民, 程国栋, 张志强.2006. 生态足迹方法的理论解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 2006, 16 (6) : 69–78. |
[${referVo.labelOrder}] | 杨开忠, 杨咏, 陈洁.2000. 生态足迹分析理论与方法[J]. 地球科学进展 , 2000, 15 (6) : 630–636. |
[${referVo.labelOrder}] | 姚亮, 刘晶茹, 王如松, 等.2013. 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的中国区域居民消费碳足迹分析[J]. 环境科学学报 , 2013, 33 (7) : 2050–2058. |
[${referVo.labelOrder}] | 张乐勤, 司友斌, 荣慧芳, 等.2012. 池州市2000-2010年能源足迹动态测度与驱动因子分析[J]. 环境科学学报 , 2012, 32 (5) : 1270–1280. |
[${referVo.labelOrder}] | 赵先贵, 肖玲, 马彩虹, 等.2006. 基于生态足迹的可持续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中国农业科学 , 2006, 39 (5) : 1202–1207. |
[${referVo.labelOrder}] | 赵先贵, 马彩虹, 高利峰, 等.2007. 基于生态压力指数的不同尺度区域生态安全评价[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07, 15 (6) : 135–138. |
[${referVo.labelOrder}] | 赵先贵, 马彩虹, 肖玲, 等.2013. 陕西省碳足迹时空变化研究[J]. 地理科学 , 2013, 33 (12) : 1537–1542. |
[${referVo.labelOrder}] | 赵先贵, 马彩虹, 肖玲, 等.2015. 西安市温室气体排放的动态分析及等级评估[J]. 生态学报 , 2015, 35 (6) : 1982–1990. |
[${referVo.labelOrder}] |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R/OL].2013-02-06.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6953034.html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6953034.html |
[${referVo.labelOrder}] | 周文华, 张克锋, 王如松.2006. 城市水生态足迹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 环境科学学报 , 2006, 26 (9) : 1524–1531. |
[${referVo.labelOrder}] | 王晓宇, 赵先贵.2015. 咸阳市温室气体排放的动态分析及等级评估[J]. 环境科学学报 , 2015, 35 (9) : 2732–2738. |
[${referVo.labelOrder}] | 吴燕, 王效科, 逯非.2011. 北京市居民食物消耗生态足迹和水足迹[J]. 资源科学 , 2011, 33 (6) : 1145–1152. |
[${referVo.labelOrder}] | 王新华, 徐中民, 龙爱华.2005. 中国2000年水足迹的初步计算分析[J]. 冰川冻土 , 2005, 27 (5) : 774–780. |
[${referVo.labelOrder}] | WWF. Living planet report 2010[R/OL].[2011-03]. http://www.footprintnetwork.org/images/uploads/LPR_China_2010_Chinese.pdf |
[${referVo.labelOrder}] | WWF. Living planet report 2014[R/OL].[2015-03]. http://www.footprintnetwork.org/images/article_uploads/LRP2014_SUMMARY_Chinese_LOW.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