絮凝剂是能够降低或消除水中分散微粒的沉淀 稳定性和聚合稳定性,使分散微粒凝聚、絮凝成聚 集体而除去的一类物质。主要分为 2 大类:化学絮 凝剂和生物絮凝剂。 化学絮凝剂包括无机絮凝剂(如 硫酸铝、聚合氯化铝等)和有机絮凝剂(如聚丙烯 酰胺、聚乙烯亚胺等)。生物絮凝剂包括微生物絮凝 剂、动植物来源的天然高分子絮凝剂(如甲壳素、 凝胶和瓜尔豆胶等[1])。化学絮凝剂大多被证实对人 类健康产生影响,如神经毒性、癌症和阿尔茨海默 氏症 [2]。与传统的化学絮凝剂相比,生物絮凝剂是 可生物降解的天然高分子材料,对人体无害,不存 在二次污染,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尤其是微生 物絮凝剂,具有来源稳定,可通过大规模工业生产 得到。目前,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 优良菌种的筛选、廉价培养基的选择、絮凝机理、 絮凝活性成分的结构以及复合型微生物絮凝 剂 [4](Compound Bioflocculants,CBF)的常规特性方 面,是生物絮凝剂研究领域最具有吸引力的研究方 向之一。 1 微生物絮凝剂的定义与分类
微生物絮凝剂(Microbial Flocculant,MBF)是由 微生物产生的可使液体中不易沉降的悬浮颗粒、菌 体细胞及胶体颗粒等凝聚沉淀的特殊高分子物 质[5]。 1.1 按化学成分不同分类
微生物絮凝剂因其产生菌不同,其化学组成也 不尽相同,一般由多糖[2]、蛋白质[6]、糖蛋白 [1]、聚氨基酸 [3]、 DNA[7]、纤维素等高分子物质构成,具 有蛋白质和糖类等特征基团 [8]。 1.2 按来源不同分类 [9, 10]
( 1)直接利用微生物菌体作为絮凝剂,如某些 细菌、霉菌、放线菌、酵母菌等,此类物质的获取 途径较为广泛,如土壤、活性污泥中都含有较多的 该类微生物。
( 2)直接利用微生物细胞壁的成分,微生物细 胞是天然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的重要来源,以藻类和 真菌类细胞壁的絮凝剂为多,如褐藻细胞壁,丝状 真菌的细胞壁的几丁质,酵母细胞壁的葡聚糖、甘 露聚糖、蛋白质及 N-乙酰葡萄糖胺等。
( 3)由微生物细胞分泌的代谢物,主要包括细 菌的荚膜和黏液,其主要成分为多糖和少量的多肽、 蛋白质、脂类及其复合物。 1.3 按产絮凝剂菌株分类 [1, 2, 3, 4, 11]
( 1)自然界分离筛选的菌株(包括单种菌株及 复合菌株)所产的絮凝剂,目前研究的多属于此类。
( 2)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建后的基因工程菌所 产的絮凝剂,通过把高性絮凝基因转移到便于发酵 的菌体中,形成能够稳定遗传产絮凝剂的新菌株。 2 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现状 2.1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株的选育 2.1.1 从自然界直接筛选
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日 本学者首先发现微生物培养液具有絮凝作用 [8]。产 微生物絮凝剂的菌株来源很广,如污水、活性污泥、 土壤及植物内生菌等 [12, 13]。一般而言,活性污泥和 土壤样品是分离生物絮凝产生菌的最佳来源[14]。迄 今为止,已经报道的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就有超过 60 多种,包括藻类,细菌,放线菌,真菌[15]。 2.1.2 传统诱变选育
诱变育种可以改善菌种特性、提高产品质量。 传统诱变育种方法主要有物理诱变、化学诱变和两 者复合诱变等。吴焕利 [16]等利用紫外线诱变絮凝剂 产生菌 XL-18 得到絮凝活性高的菌株 YB-1,絮凝率 由 80%提高到 95.0%。 Xu[17]等采用 He+注入法诱变 絮凝剂产生菌 C8,得到 11 株突变株,RAPD 分子 标记表明絮凝活性提高 80%的突变株 DNA 产生变 异。张姝等 [18]以产 γ-聚谷氨酸的纳豆芽孢杆菌 (Bacillus natto S003)为出发菌,经紫外(UV)-硫酸二 乙酯(DES)复合诱变,分离筛选得到 1 株高产稳定突 变株 Bacillus natto S003-D16,经摇瓶实验验证,γ- 聚谷氨酸的含量较出发菌株提高 40.38%。 2.1.3 基因工程选育
从自然环境中分离筛选絮凝微生物产量低,成 本高,难以实现大规模生产和应用。利用基因工程 技术,将高效絮凝基因通过转基因技术转移到易于 发酵生产的菌株中,构建高产絮凝剂的基因工程菌, 以实现微生物絮凝剂的产业化生产。或者通过原生 质体融合技术将具有所需性状的两亲本进行遗传物 质重组,获得兼具两亲本优良性状的新菌株。蔡车 国等 [19]以发酵度较高的非絮凝性的啤酒酵母菌株 X6 和发酵度较低、絮凝性较强的啤酒酵母菌株 N1 为亲本进行原生质体融合,得到一株较优良的融合 株 GR5,具有双亲的优点,发酵的啤酒风味较好, 是一株具有工业应用前景的啤酒酿造酵母菌株。 2.2 微生物絮凝剂的发酵
一直以来,高生产成本制约着微生物絮凝剂的 发展。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培养通常以葡萄糖、 半乳糖、淀粉等作为有机碳源,以酵母浸出汁、牛 肉膏、蛋白胨等作为有机氮源,导致生产成本偏高。 因此,采用廉价原料甘蔗渣[20]、桔杆[21]等或有机废 水如糖蜜 [22]、 酱油废水 [23]、 制酒废水[24]、 味精废水[25] 等作为廉价培养基,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又能 变废为宝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有研究表明微生物在混合培养过程中,可以通 过合作促进絮凝剂的产生。国内马放 [4]等对混合菌 产絮凝剂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首次提出复合 型微生物絮凝剂这一概念。他们将筛选得到的 2 株 芽孢杆菌混合培养后,发现混合菌产絮凝剂的能力 强于单个菌株。张帆[24]等将混合菌株 HXJ-1 利用制 酒废水作为替代培养基产生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 XJBF-1,比单一菌产生的絮凝剂的絮凝效果更好, 并且缩短了絮凝剂的产生周期,对鱼苗基本没有急 性毒性,可以作为无毒水处理剂使用。
固定化技术运用在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报道 目前还较少。对絮凝剂产生菌进行固定化,可以连 续化操作、简化工艺、缩短发酵周期、提高菌种利 用率、增加产量。赵璇[26]等以多孔聚氨酯泡沫为载 体,对固定化絮凝剂产生菌 XN1 进行摇瓶及发酵罐 连续培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摇瓶中可连续生产 12 批次高活性絮凝剂,絮凝活性均在 78%以上;采 用 2 L 发酵罐优化工艺连续生产 12 批次絮凝剂仅需6.5 d,且所得絮凝剂的絮凝活性均在 85%以上,与 游离菌生产絮凝剂相比,生产效率提高了 453.8%。 2.3 微生物絮凝剂的分离与纯化
微生物絮凝剂的分离方法有多种。一般采用抽 滤或离心方式除去菌体,然后根据发酵液的组成成 分及絮凝物质的种类和性质采用乙醇沉淀、硫酸盐 析、丙酮沉淀、盐酸胍沉淀等不同方法,最后真空 干燥得到粗品。 对于结构较为复杂的絮凝剂的提取, 则需用酸、碱或有机溶剂反复溶解、沉淀以得到粗 品。絮凝剂的纯化是将提取到的絮凝剂粗品溶于水 或缓冲溶液中,通过离子交换、凝胶色谱纯化,再 透析去除小分子物质,真空干燥得到精制品 [27, 28]。 已报道的大部分生物絮凝剂成分是多糖和蛋白 质[29]。以絮凝成分为多糖为例 [30],离心去除发酵液 中菌体,在上清液中加入无水乙醇(或丙酮)混匀, 将沉淀物用 70%的乙醇洗涤后获得粗产品。再将沉 淀物溶于水后加入氯仿和正丁醇混合液,经振荡、 离心去除游离蛋白,最后将上清液透析并用聚乙二 醇浓缩、乙醇沉淀,经真空冷冻干燥即得到纯品。 以有效成分为多糖和蛋白质为例 [31],将发酵液离心 去菌体,在上清液中加入预冷的无水乙醇,得到的 沉淀为絮凝剂粗制品。将沉淀物溶于蒸馏水加入西 吡氯铵溶液 (CPC)搅拌,离心收集沉淀物并溶于 NaCI 溶液中,加入无水乙醇得到的沉淀,并用无水 乙醇洗涤后真空干燥,得到絮凝剂纯化物。 3 微生物絮凝剂的应用
微生物絮凝剂因其高效、可生物降解、对人体 无害、 具有良好的的絮凝性能而广泛用于环境工程、 食品行业、发酵行业及重金属富集等领域。 3.1 环境工程 3.1.1 高浓度有机废水
畜产废水、啤酒废水、酱油废水等是 BOD 值 较高难处理的一类有机废水。相比合成高分子絮凝 剂,微生物絮凝剂能有效降低 TOC、 COD 含量的同 时,对环境没有二次污染。付保荣等[32]筛选出一株 针对屠宰废水有高效絮凝活性的微生物絮凝剂产生 菌并优化了其所产絮凝剂 D6 的絮凝条件,用优化 后的絮凝条件处理屠宰废水,絮凝率、浊度和 SS 的去除率均在 90%以上。 徐放等[33]用 MBF-1 微生物 絮凝剂处理啤酒生产废水,结果表明 COD 去除率为 90.8%,COD 去除能力为 55.3 mg/mL,适宜的絮凝 时间为 10 h,MBF-l 微生物絮凝剂适宜投加量为 1.5 mL( 100 mL 废水)。 3.1.2 染料废水
印染废水成分复杂,色度高,并有一定的毒性, 是一种较难处理的纺织工业废水。周本军等[34]从污 泥中筛选出一株具有絮凝活性的微生物絮凝剂产生 菌,其所产的絮凝剂(代号 MNb-1)对印染公司的 靛蓝废水进行处理具有很好的絮凝作用,通过考察 絮凝剂投加量、靛蓝废水原始 pH 值、助凝剂 CaCl2(1%)的量 3 个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得出了 靛蓝废水的最佳脱色工艺,脱色率达到 88.5%。刘 亚秋等 [35]考察了少动鞘氨醇单胞茵 (Sphingomonas paucimobilis)的微生物絮凝剂对酸性媒介黑 T 染料 的最佳脱色条件,结果表明在最佳工艺条件下,酸 性媒介黑 T 染料废水的絮凝脱色率可达到 95%。 3.1.3 生活污水
随着我国人口的持续增长、地表水和地下水的 污染、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缺水问 题越来越突出。因此,为了解决我国逐渐加剧的水 资源缺乏问题,回用生活污水是必要的。张超等[36] 考察了节杆菌(Arthrobacter sp.)产絮凝剂 LF-Tou2 对 比硫酸铝溶液、 PAC、 PFS、 PAM、壳聚糖对生活污 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絮凝剂 LF-Tou2 的絮凝 率明显高于其他 5 种絮凝剂,其 COD 去除率达到 89.8%,浊度去除率为 98.2%,在 LF-Tou2 的最佳絮 凝条件下 COD 去除率达到 92.9%。同时还考察了对 不同来源生活污水的处理,结果表明: LF-Tou2 不 仅对 COD 和 SS 有很好的去除效果,而且原水中重 金属 Fe3+、 Cu2+和 Hg2+经絮凝处理后去除率全部超 过 90%。张侠等[37]用絮凝剂 BF SVI-SD 对黄河兰州 段生活污水进行处理,浊度去除率达到 94%以上, 且在絮凝剂样品投加量为 1.5 mL 时,处理效果最好, 仅沉降 10 min,浊度和 COD 的去除率就分别高达 97.6%和 63.4%。 3.2 食品行业
制糖行业中澄清工序是制糖工艺的重点,对提高 产品质量和糖分收回都有很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到 工厂的经济效益。为了改善蔗汁沉降过程,糖厂通常 使用高分子有机絮凝剂如聚丙烯酰胺PAM。伴随人们 环保意识的增强和行业管理越来越规范化,特别在食 品行业对絮凝剂的安全性和环保性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开发安全无毒、无二次污染的糖用絮凝剂对食糖 的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吴春兰等[38]选用3种不同的具有絮凝活性的菌体发酵液对亚硫酸法糖厂的榨 季后期混合汁进行澄清絮凝试验。结果表明微生物絮 凝剂可有效提高混合汁的沉降速度,压缩滤泥体积并 有脱色效果,与目前糖厂广泛使用的高分子有机物絮 凝剂聚丙烯酰胺(PAM)具有可比性。李楠等[39]从活性 污泥中分离出一株富产絮凝剂并适用于甘蔗蔗汁絮凝 澄清的菌株,该菌株发酵液在蔗汁沉降试验中的絮凝 率为69.2%。 ZHUANG X L等[22]选用一株地衣芽孢杆 菌产生的絮凝剂在糖厂进行小规模应用研究,在中和 汁中分别加入生物絮凝剂和糖用絮凝剂进行澄清工艺 研究,结果表明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蔗汁沉降速度、 除浊率、脱色率及纯度差与传统糖用絮凝剂PAM效果 相当。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与厦门大学、广西农垦糖 业集团良圻制糖有限公司合作生物絮凝剂的试验研究 工作,并于2012/13年榨季在良圻制糖有限公司生产线 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生物絮凝剂对蔗汁的澄清、脱色 以及糖纯度的提高效果与PAM具有可比性。可以预 见,生物絮凝剂替代PAM在制糖行业应用具有极大的 潜力。 3.3 发酵工业
在燃料乙醇生产中,酵母细胞的絮凝性能是一 种重要的特性,可以在发酵结束时高效、环境友好、 简单且低能耗地分离细胞,有利于下游加工。王付 转等[11]把 S. cerevisiae W303-1A 的絮凝基因 FLO1 接入质粒 pYX212,构建重组质粒 pYX-FLO-kan 并 转化 S. cerevisiae ZWA46,得到了较强絮凝能力且 传代稳定的重组菌 ZWA46-F2。考察其絮凝能力, 结果表明重组菌 ZWA46-F2 具有良好的絮凝性能, 有利于从发酵液中分离细胞和细胞回用。 3.4 重金属的富集
Bacillus cereus 被成功地用于黄金、 白钨矿以及 其他矿物质等贵重稀有金属类化合物的富集提 取 [7]。毛霉素目霉菌对金属吸附能力的范围较广, 有望成为优良的生物絮凝剂。美国新泽西州提尔哈 特矿物和化学制品有限公司用真菌从废液中回收微 量金属 Au、 Ag、 Pt,回收率 94%~98%,这项技术 现已申请专利[40]。顾美英等[41]筛选到一株欧文氏菌 属(Erwinia)新种 W36-1,其所产絮凝剂对 5 种重金 属均有一定去除效果,其中对 Pb2+(浓度为 1 000 mg/L)、 Cu2+(浓度为 100 mg /L)的去除率达到 100%, 对 Zn2+(浓度为 700 mg/L)的去除率为 68.25 %。 3.5 安全性评价
微生物絮凝剂可广泛应用于给水处理、食品和 发酵工业等领域,与人类健康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因此有必要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以决定其是否可 以投放市场。
安全性评价主要包括 3 方面的内容[42]:①絮凝 剂本身毒理学评价;②技术安全性评价;③商品保 质的安全性。毒理学实验是检测微生物絮凝剂是否 有三致作用,为微生物絮凝剂在水处理中的应用奠 定基础。技术安全性评价主要指对絮凝剂进行菌体 灭活实验,防止絮凝剂再生产出来以后,别人从中 分离出菌种,所选出的方法既要把菌体灭活,还要 保证不影响絮凝效果。商品保质的安全性实验,是 测定长期的保存会不会影响絮凝剂的絮凝效果。 4 展望
微生物絮凝剂因其易生物降解、高效、无毒, 可广泛应用于水处理、食品与发酵等行业,备受各 国科学家重视。目前,绝大多数微生物絮凝剂研究 还停留在实验室研究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微生 物絮凝剂絮凝能力低、用量大且生产成本高,有效 成分的分离纯化技术不够成熟,絮凝机理研究不充 分,评价絮凝活性指标单一,安生性评价体系不完 善。因此,未来微生物絮凝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微生 物絮凝剂的物化性能和絮凝机理的研究、高产微生 物絮凝剂菌种的选育(传统选育及生物技术改造选 育)、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的开发及复配、利用廉价 培养基降低微生物絮凝剂成本等方面,其目的都是 为了得到高活性、低成本的微生物絮凝剂应用于工 业化生产。微生物絮凝剂的化学本质为多糖、蛋白 等无毒无害物质,安全性高,且由于生物技术的不 断进步,微生物絮凝剂的活性、适用性迅速增加, 成本大幅度降低,在食品加工领域必将取代目前毒 性较高的化学絮凝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 | BUTHELEZI S P, OLANIRAN A O, Pillay B. Produ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bioflocculants from bacteria isolated from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in South Africa[J]. Biotechnology and Bioprocess Engineering, 2010, 15(5): 874-881. (![]() |
[2] | LUVUYO N, NWODO U U, MABINYA L V, et al. Studies on bioflocculant production by a mixed culture of Methylobacterium sp. Obi and Actinobacterium sp.Mayor[J]. BMC Biotechnology, 2013, 13(1): 1-7. (![]() |
[3] | 姚俊,姜岷,桑莉,等.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NX-2 的 筛选和合成条件的研究[J]. 食品与发酵工业,2004, 30(4):6-11. (![]() |
[4] | 马放,刘俊良,李淑更,等. 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的开 发[J]. 中国给水排水,2003,19(4):1-4. (![]() |
[5] | 李向蓉,戴晓晴,王春晖,等. 采用树脂法从剩余污泥 中提取微生物絮凝剂[J].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44(1):411-416. (![]() |
[6] | 张永奎,周礼,陈晓,等. MBF-33 絮凝特性研究[J]. 环 境科学与技术,2006,29(10):37-38. (![]() |
[7] | 何宁,李寅,陈坚,等. 生物絮凝剂的最新研究进展及 其应用[J]. 微生物学通报,2005,32(2):104-108. (![]() |
[8] | 马放,段妹悦,孔祥震,等. 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现状 及其发展趋势[J]. 中国给水排水,2012,28(2):14-17. (![]() |
[9] | 王香爱. 我国微生物法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J]. 化 工科技,2009,17(2):50-54. (![]() |
[10] | 刘敏. 微生物絮凝剂组成与结构研究进展[J]. 中国科 技信息,2013,16:134. (![]() |
[11] | 王付转,沈微,饶志明,等. 絮凝酿酒酵母的构建及其 发酵特性[J]. 化工学报,2008,59(2):437-442. (![]() |
[12] | ZAKI S, FARAG S, ELREESH G A,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bioflocculants produced by bacteria isolated from crude petroleum oil[J]. Int. J. Environ. Sci. Tech., 2011, 8(4), 831-840. (![]() |
[13] | 彭桂香,卢秋雁,孔慧清,等. 生物絮凝高活性菌株筛 选及发酵优化[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4,35(2): 66-72. (![]() |
[14] | ABD-EL-HALEEM D A M, AL-THANI R F, AL-MOKEMY T, et al.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extracellular bioflocculants produced by bacteria isolated from Qatari Ecosystems[J]. Polish Journal of Microbiolgy, 2008,57(3): 231-239. (![]() |
[15] | SALEHIZADEH H, SHOJAOSADATI S A. Extracellular biopolymeric flocculants-Recent trends and biotechnological importance[J]. Biotechnology Advances, 2001, 19(5): 371- 385. (![]() |
[16] | 吴焕利,冯贵颖,赵淑艳,等. 紫外诱变选育高效微生 物絮凝剂产生菌及其应用[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8,36(8):113-118. (![]() |
[17] | XU L L , YANG Y N, XUE M, et al. The sele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mutants in bioflocculant bacteria C8 induced by 3MeV helium ion irradiation[J]. Nuclear Instruments and Methods in Physics Research Section B, 2009, 267(1):99-102. (![]() |
[18] | 张姝,李楠,黄登禹,等. γ-聚谷氨酸高产菌株Bacillus natto S003-D16 的选育和优化[J]. 中国酿造,2009, 202(1):70-73. (![]() |
[19] | 蔡车国,张秀丽,刘月英,等. 优良啤酒酵母原生质体 融合株GR5 的构建及其发酵特性[J]. 工业微生物, 2006,36(1):34-37. (![]() |
[20] | 冯绮澜,尹华,秦华明,等. 利用甘蔗渣制备微生物絮 凝剂的预处理方法研究[J]. 环境工程学报,2011, 05(6):1268-1272. (![]() |
[21] | 马宇熙,王晨,冯炘,等. 利用秸秆微生物产絮凝剂的 提取及性质分析[J]. 环境科学与技术,2012,35(10): 129-133. (![]() |
[22] | ZHUANG X L, WANG Y P, LI Q B, et al.The production of bioflocculants by Bacillus licheniformis using molasse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sugarcane industry[J]. Biotechnology and Bioprocess Engineering, 2012, 17(5): 1041-1047. (![]() |
[23] | 周喜新,杨华,张滨. 利用酱油酿造废水生产微生物絮 凝剂的研究[J]. 湖南农业科,2011,(19):20-22. (![]() |
[24] | 张帆,蒋文举,王向东,等. 混合菌利用制酒废水产生 的微生物絮凝剂的成分及理化特性研究[J]. 环境污染 与防治,2013,35(1):50-53. (![]() |
[25] | 黄腾,尹华,秦华明,等. 连续培养酱油曲霉(Aspergillus sojae)产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J]. 环境工程学报,2010, 4(4):746-750. (![]() |
[26] | 赵璇,王兰,唐静,等. 利用固定化XN1 菌连续生产 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J]. 中国给水排水,2011,27(3): 67-70. (![]() |
[27] | 周安娜,朱静. 第三代絮凝剂-微生物絮凝剂[J]. 食品 工业科技,2004,2:148-150. (![]() |
[28] | 成文,黄晓武,胡勇有,等. 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与应 用[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 127-134. (![]() |
[29] | LIU L F , CHENG W.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e Conditions of a Bioflocculant Produced by Penicillium sp[J]. Biomed Environ Sci.,2010,23(3): 213-218. (![]() |
[30] | 尹华,余莉萍,彭辉,等. 微生物絮凝剂JMBF-25 的 结构和性质[J]. 中国给水排水,2003,19:1-4. (![]() |
[31] | 曹芳,余秀梅,郭娟利,等. 巨大芽孢杆菌MBFF6 产絮凝剂培养条件的优化及絮凝剂的化学性质[J]. 浙江 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2,38(6):669-674. (![]() |
[32] | 付保荣,刘冬,乔永民,等. 高效微生物絮凝剂D6 对 屠宰废水的应用研究[J]. 生态科学,2010,29(4): 307-311. (![]() |
[33] | 徐放,李礼,余荣升,等. 微生物絮凝剂去除COD 能 力及影响因素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2011,39(3): 512-514. (![]() |
[34] | 周本军,林波. 微生物絮凝剂MNb-1 处理靛蓝废水研 究[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1(4): 515-517,568. (![]() |
[35] | 刘亚秋,张慧,彭其安,等. 微生物絮凝剂对染料废水 的脱色试验[J]. 湖北农业科学,2013,52(5):1036-1038. (![]() |
[36] | 张超,栾兴社,陈文兵,等. 新型生物絮凝剂处理生活 污水的实验研究[J]. 工业水处理,2013,33(9):31-33. (![]() |
[37] | 张侠,何玉凤,潘素娟,等. 胞外生物高分子絮凝剂结 构组成与絮凝机理研究[J]. 安全与环境学报,2010, 10(6):54-57. (![]() |
[38] | 吴春兰,卢家炯,孙卫东,等. 微生物絮凝剂在甘蔗糖 业中应用的初步研究[J]. 甘蔗糖业,2004(2):22-29. (![]() |
[39] | 李楠,邓智年,李贤桢,等. 微生物絮凝剂在甘蔗糖厂 中的应用研究[J]. 工业微生物,2006,36(1):43-46. (![]() |
[40] | 张超,陈文兵,武道吉. 微生物絮凝剂在废水处理中的 应用[J]. 化工技术与开发,2013,42(9):49-52. (![]() |
[41] | 顾美英,朱静,宋素琴,等. 一株产微生物絮凝剂新菌 种的鉴定及功能特性[J]. 环境工程学报,2014,8(3): 1208-1214. (![]() |
[42] | 王博,付宁,马放. 微生物絮凝剂的制备与发展方向[J].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37(8):83-8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