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云南省临沧市甘蔗技术推广站, 云南临沧 677000
2 Lincang Sugarcane Technology Popularization Station, Lincang, Yunnan 677000
云南是我国仅次于广西的第 2 大甘蔗种植基 地,食糖产量位居全国第 2。云南省甘蔗栽培区域 主要分布在滇西南、滇南地区的临沧、德宏、保山、 普洱、西双版纳、红河、玉溪 7 个州市,其中临沧 市甘蔗种植面积和食糖产量历年来一直居云南首 位 [ 1 ]。临沧气候条件优越,昼夜温差大,白天光照 强,夜间呼吸速率低,非常有利于甘蔗蔗糖分的积 累。自 1598 年由大理宾川引入甘蔗到临沧市云县 种植(当时名为竹蔗),1960 年建成第 1 座白糖厂, 发展到现在,甘蔗已有 400 多年的栽培历史。目前 全市 7 县 1 区共有 57 个乡镇种植甘蔗,蔗农达 16 万多户 62 万多人,甘蔗生产在临沧市区域经济的 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临沧市位于云南西南部,南部与邻国缅甸接 壤,总面积 24469 km2,界于东经 98 ˚40΄~ 100 ˚34΄ 和北纬 23 ˚05΄~ 25 ˚02΄之间。临沧冬无严寒,夏无 酷暑,属亚热带低纬度山地季风气候,四季温差不 大,干湿季分明,垂直变化突出,年平均气温 16.8~ 17.7℃,全年平均降水量 1000 mm 以上。 1 调查方法和内容
联合临沧市甘蔗技术推广站和制糖企业,以县 为单位,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电话调查等方 式,对 2013 年临沧市甘蔗栽培面积、蔗地状况、 良种推广、新技术应用和病虫害发生等情况进行调 查。 2 临沧市甘蔗生产现状 2.1 原料蔗生产面积
临沧甘蔗气候资源具有优势,但栽培条件并不 优越,所有蔗地中,72.5%为旱坡地,水田蔗地约 占总种植面积的 21.78%,具有灌溉设施的蔗地仅 占 6.17%,干旱问题严重以及机械化操作困难是限 制临沧市单产的重要因素。 2013 年,临沧市总种 植面积达 12.65 万 hm2(含境外 1.83 万 hm2),约占 全省种植面积的 35%。新植蔗面积占总面积的 11.4%,其中春植蔗占的比例最大,为总新植蔗的 79.8%;宿根蔗占总面积的 88.6%,其中 4 年以上 的宿根蔗占 15.2%。临沧市下辖 7 个县,1 个区, 各县、区均有甘蔗栽培,其中耿马县的甘蔗栽培面 积最大,如图 1 所示。 2013 年,耿马县种植甘蔗 3.67 万 hm2,约占全市种植面积的 29%,其次是永德和 镇康,所占比例分别为 17%和 16%,其中临翔区、 凤庆、双江和沧源的栽培面积均不到总面积的 8%。
|
图1 2013 年临沧各县、区甘蔗栽培面积 |
临沧市良种覆盖率达 79.5%,采用的良种达 62 个,其中早熟品种 28 个,栽培面积约占全市栽培 总面积的 29.3%;中熟品种 26 个,栽培面积约占 56%;晚熟品种 8 个,栽培面积约占 12.8%。在全 市所推广的主要品种中,ROC 系列品种有 8 个, 种植面积约占总种植面积的 57.2%,粤糖系列品种 11 个,约占总面积的 29.3%。表 1 为 2013 年临沧 市栽培面积在 4 万 hm2 以上的品种和面积情况。由 表 1 可见,本市栽培面积最大的依然是 ROC 系列, 其中在全国各蔗区表现均优良的 ROC22 依旧居于 首位,占总栽培面积的 37.3%。甘蔗栽培技术方面, 全市蔗区中,使用健康种苗的占 1.71%,地膜覆盖 面积占 4.3%,机耕面积占 6.1%,机种面积占 0.38%, 间套种面积占 0.5%,轮作面积占 7.65%,配方施肥 占 41.57%。生产管理方面,宿根蔗开垄松蔸面积 占总面积的 61.9%,生产期间进行培土和追肥的面 积分别占 73.4%和 88.8%,田间除草采用化学方法 的占 72.4%,人工除草占 0.06%。
| 表1 2013 年临沧市甘蔗主栽品种面积表 |
临沧市内目前有制糖公司 3 家,临沧南华糖业 有限公司、永德糖业集团公司和凤庆糖业集团公 司。 3 家公司旗下共有糖厂 16 座,有 1 座为红糖 厂。其中,南华糖业有 9 座糖厂,蔗地 7.47 万 hm2, 占全市总面积的 63%,是市内最大的制糖企业;永德糖业旗下 3 家糖厂,蔗地面积占全市总种植面积 的 16.3%;凤庆糖业旗下 4 家糖厂,蔗地面积占全 市总种植面积的 20.69%。图 2 为临沧市 2000 年以 来甘蔗入榨面积及单产变化情况。甘蔗种植面积近 年来一直在稳步增长,由 2000 年的 6.68 万 hm2 发 展至如今的 12.65 万 hm2;单产近年来也在提高, 但一直都难以突破 60 t/hm2,单产低的原因除了与 栽培条件有关外,生产管理方面新技术的使用滞后 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图 3 为 2000 年以来临沧市制 糖企业入榨甘蔗量的变化情况。除旱情特别严重的 年份以外,甘蔗总产量均趋于增长趋势; 2012/13 年榨季,由于干旱影响,全市甘蔗入榨量、食糖产 量均低于 2011/12 年榨季,甘蔗入榨面积 10.63 万 hm2,占全省的 33.5%;入榨量达 569.75 万 t,占 全省的 33.9%;平均入榨单产 53.55 t/hm2,比全省 平均单产低 1.95 t/hm2;出糖率达 12.81%,略高于 全省平均出糖率;食糖产量 72.95 万 t,占全省总 食糖产量的 32.5%;甘蔗平均收购价格 420 元/t; 酒精产量 5.09 万 t,实现工农业总产值 68.27 亿元, 其中农业产值 26.04 亿元,工业产值 42.23 亿元。
|
图2 2000 年以来临沧市甘蔗入榨面积及单产情况 |
|
图3 2000 年以来临沧市制糖企业甘蔗入榨量 |
2013 年,临沧市病害发生面积为 2 万 hm2,占 总面积的 15.8%,主要发生的病害有锈病、褐条病、 黑穗病、梢腐病、赤腐病、凤梨病、轮斑病、叶枯 病、白条病等,其中锈病、褐条病和黑穗病的发生 率较高,病害防治面积为 1.73 万 hm2,防治率达 86.2%。虫害方面,全市 2013 年虫害较为严重,发 生面积达 6.27 万 hm2,占总面积的 49.6%,主要虫 害有蔗龟、甘蔗螟虫、绵蚜、蓟马、粉介壳虫、食 叶象甲、白蚁等,其中甘蔗螟虫、绵蚜和白蚁的为 害面积较大。 在虫害防治方面,全市目前已防治 4.86 万 hm2,防治率为 77.5%。全市蔗区杂草为害面积 达 5.8 万 hm2,防治率达 92.7%,多采用化学除草。 3 临沧市原料蔗生产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建议 3.1 存在的问题
甘蔗在出苗期间和拔节期对水分的要求较高, 临沧市蔗区旱坡地较多,而具备灌溉条件的蔗区较 少,在生产技术上,保水栽培技术如地膜覆盖、保 水剂等技术的推广率不高。甘蔗是无性繁殖宿根性 作物,多年栽培会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为害,导致品种退化,造成甘蔗减产,在干旱蔗区,其造成的损 失更为严重 [ 2 ],健康种苗可以有效防止甘蔗花叶病 和宿根矮化病,保持良种种性,提高产量 [ 3, 4 ]。目 前,我市健康种苗的推广率还很低,并且部分蔗区 还存在宿根蔗的使用年限过长等问题。临沧甘蔗种 植区以坡地为主,地形较为复杂,甘蔗生产过程中 机械化困难,增加了甘蔗生产中的用工成本,加之 近年来作物间争地严重,而通过间种、轮作等方式 提高单位面积生产效益的技术应用还很少,减少甘 蔗种植成本,增加农民收益成为迫切问题。在甘蔗 宿根蔗管理、中耕追肥、抗病杀虫除草等过程中, 还有很大一部分区域没有做到基本的管理要求,蔗 农的管理意识还有待加强。 3.2 发展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临沧市的市情民情,笔者 提出,要加大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力度并确保实 施,建立并健全全市甘蔗科技推广队伍。保证市级、 县级、乡级、村级的工作层层落实,各岗位人员需 全权负责新技术推广工作并及时汇报总结。良种良 法的推广要与企业和种植大户密切配合,提高良种 良法的推广效率。甘蔗技术推广部门要密切与制糖 企业配合,根据农事活动的规律作好甘蔗种植、整 地、追肥、中耕管理等培训工作,要做到集中实训、 实地现场培训,保证蔗农能真正掌握生产技能。临 沧市甘蔗单产一直难以突破 60 t/hm2 大关,生产效 益较低,这需要甘蔗科技推广部门、制糖企业和蔗 农的共同努力,通过将甘蔗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进行 配套,如良种良法配套、地膜覆盖与农药使用配套 等,做到集约化经营和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 的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强蔗农的 生产积极性。政府部门要有计划地进行我市甘蔗主 产区的水利工程建设,甘蔗技术推广部门负责实施 深耕整地、地膜覆盖栽培、调整植期等抗旱技术措 施的推广,减少干旱对甘蔗生产的影响。此外,目 前临沧市内尚无专门的甘蔗科技研究团队,农业局 甘蔗推广站和制糖企业主要进行的是良种良法的引 进和推广工作,临沧市作为云南省甘蔗第 1 大生产 区,有必要通过企业带头、政府支持和科研单位的 积极参与,建设甘蔗科技研发基地,增强我市甘蔗 科技的自我服务能力。
| [1] | 严娟, 张跃彬, 尹兴祥, 等, 云南甘蔗生产区域分布 及发展策略[J]. 甘蔗糖业, 2013(2):63-66.( 1) |
| [2] | FLYNN J L, ANDERLINI T A. Disease incidence and yield performance of tissue culture generated seedcane over the crop cycle in Louisiana [J]. Sugar Azucar, 1989, 80:20. ( 1) |
| [3] | 卢文洁, 李文凤, 黄应昆, 等, 甘蔗温水脱毒种苗生 产技术与增产效能[J]. 中国糖料, 2010(3):52-54.( 1) |
| [4] | 杨本鹏, 张树珍, 蔡文伟, 等, 甘蔗健康种苗田间栽 培主要农艺性状比较[J]. 热带作物学报, 2010, 2(31): 171-175.( 1) |
201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