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糖业 2014 Issue (01): 49-53   PDF    
超滤、反渗透技术在制糖业应用的研究进展
蒙丽霞, 李凯, 陆登俊, 陆海勤, 杭方学, 谢彩锋, 梁欣泉     
广西大学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4
摘要:超滤、反渗透技术是应用较广泛的膜分离技术。本文介绍了超滤、反渗透技术的基本原理、发展历程及应用领域,概述了这2 种膜分离技术在制糖业应用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它们在制糖业的前景。
关键词超滤     反渗透     制糖业    
Research Progress of Ultrafiltration and Reverse Osmosis Technology Applied in Sugar Industry
MENG Li-xia, LI Kai, LU Deng-jun, LU Hai-qin, HANG Fang xue, XIE Cai-feng, LIANG Xin-quan     
Light Industry and Food Engineering Institute,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4
Abstract: Ultrafiltration and reverse osmosis are a widely used membrane separation technology.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ultrafiltration and reverse osmosis technology are introduc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se membrane technologies applied in the sugar industry are summarized, the outlook in future in sugar industry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Ultrafiltration     Reverse osmosis     Sugar industry    
0 前言

甘蔗汁中的非糖杂质很多,如蛋白质、淀粉、 葡聚糖、多酚类物质和蔗蜡(以胶体形式存在)等, 这些物质的存在使糖厂的澄清汁不够透亮 [ 1 ],影响 糖品的质量。因此,有必要寻求合适的技术提高糖 汁的品质,提高糖品质量。膜技术是一种高效分离 提纯技术,它包括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渗 析、电渗析、液膜、渗透蒸发等,其中电渗析、微 滤、超滤、纳滤可用于提纯糖汁,提高糖品质量; 膜蒸馏、渗透蒸馏、纳滤和反渗透膜能耗较合理, 可用于浓缩稀糖汁,减少蒸发汽耗,降低能耗 [ 2 ]。 相关研究表明,膜分离技术可去除甘蔗汁中的多糖、 混浊物、胶体等高分子杂质,降低糖浆和糖蜜的粘 度,提高晶体生长速度和各级糖膏煮制速度,显著 改善糖品质量和产率[ 1 ]

膜技术借助于天然或人工合成的半透薄膜作为 选择障碍层,利用外界能量或温度差、电位差作为 推动力,基于各组分透过膜的速率差异,使物质中 各组分得到分离、提纯或浓缩 [ 3 ],其分离过程无相 变。近年来,不断进步中的膜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 行业如烧碱生产、果汁浓缩、乳品加工、纯水生产、 废水处理等。制糖生产中固液分离、废液处理过程 存在能耗大、设备复杂和费用高等许多制约着工业 化高效生产的因素,超滤、反渗透等膜分离技术的 发展给制糖工业带来了新希望 [ 4 ],本文着重介绍超 滤、反渗透技术的原理及其在制糖工业应用的研究 进展。 1 超滤技术 1.1 超滤技术的基本原理

超滤属于低压膜分离技术,可以用于胶体和大分子量物质的分离,分离范围为 0.002~0.1nm。它 以压力差作为推动力,在溶液侧施加一定的压力, 料液中分子量大于膜表面微孔的物质将被膜截留在 进液侧,小分子量的溶质与溶剂可透过膜层,进而 实现料液的分离、提纯或浓缩。超滤的分离主要是 物理筛分作用,值得一提的是,膜表面的静电吸附 等化学特性也具备截留性能,影响分离效果 [ 5 ]

超滤膜的表面层具有选择性,其主要作用是产 生一定大小和形状的孔。适当孔径的超滤膜,可以 完成不同分子量、不同形状物质的分级或分离 [ 6 ]。 超滤过滤机理包括 3 个方面:膜孔对料液中大分子 和微粒的机械性筛分机理、粒子在膜孔中阻塞的阻 滞机理和膜面和膜孔对离子的吸附机理 [ 7 ]。超滤是 一种错流过滤,图 1 为超滤技术的基本原理图 [ 8 ]

图1 超滤的基本原理
1.2 超滤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作为一种最早开发的高分子分离膜,超滤技术 在上世纪 60 年代已经实现工业化,在之后的每 10 年均得到了较大的进步。尤其是近几十年来,超滤 技术的突破性发展、膜价格的逐渐降低以及在去除 微粒、胶体、细菌、热敏性物质的实际应用中表现 出巨大优越性[ 9 ],超滤已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

超滤膜一般用于富集大分子溶质溶液、净化溶 剂、分级混合溶质 [ 10 ],涉及的应用领域广,主要 有[ 11, 12 ]:①制药/生化行业:生化产品的澄化,发酵 全液的浓缩,酶的提取等;②食品工业:牛奶、乳 清蛋白、淀粉、糖的浓缩,果汁、饮料的澄清等; ③化学工业:废水处理,染料脱盐,胶乳液的浓缩, 催化剂的回收;④环境工程:地表水纯化,印刷油 黑的去除,感光乳剂浓缩与回收;⑤水处理:无菌 水、纯水、饮用水的生产,中水回用,反渗透的预 处理等。 2 反渗透技术 2.1 反渗透技术的基本原理

反渗透(RO)是一种以压力差作为推动力的膜分 离过程,在溶液侧施加一个高于溶液渗透压的压力, 可使溶液中的其它物质(无机盐、有机物、重金属 离子等)截留于半透膜一侧,只允许水或者小分子 溶质选择性地透过膜层,进而实现液体混合物的分 离 [ 4 ]。反渗透膜的工作原理如图 2 所示。反渗透膜 孔径较小(约 1 nm),截留分子量一般小于 200,可 除去大部分小分子物质,反渗透膜几乎对所有的溶 质都有很高的脱除率。

图2 反渗透的基本原理
2.2 反渗透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1960 年醋酸纤维素(CA)反渗透膜被 Loeb 和 Sourirajan 制出,该膜分离效率高、透水量高。这一 不对称膜的成功制备,是反渗透膜发展史上的第 1 个里程碑。 1970 年,芳香族聚酰胺(PA)中空纤维反 渗透器问世,而全芳香族 PA 复合膜、超低压至中 压高脱盐 PA 复合膜分别在 1980、 1990 年发明成功。 这些事件促进了反渗透技术的进步,使 RO 膜在饮 用水处理上的应用得到普及 [ 13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 里,先后出现了聚砜酰胺 RO 膜、 CA-CTA 共混膜、 S-PS 耐热 RO 膜、 NS-100 复合膜、 PA-300 复合膜、 α-PA RO 膜、新型 RO 膜(纳米复合材料)等膜元 件[ 14 ]

反渗透技术应用广泛,涉及的范围有:电力及 饮料制水,无菌饮水、超纯水制备,苦咸水脱盐, 海水淡化,电厂用水处理,肾透析,药物提纯,化 工分离、浓缩、提纯,药液、果汁、咖啡浸液的浓 缩,印染、食品、造纸废水处理等[ 15, 16 ]3 超滤、反渗透技术在制糖业的研究进展 3.1 超滤技术在制糖业的研究进展

超滤技术在制糖生产中的应用对象包括混合 汁、清汁、各段糖蜜,原糖的回溶糖浆和甜菜粕脱 水汁等[ 17, 18, 19 ],起到去除杂质,回收糖分作用。

路易斯安那的澄清汁超滤实验表明,30 ku 分子 量的超滤膜在 0.32~0.4 MPa、 90℃、 6.5 m/min 的 条件下超滤 20 h,膜通量为 15~35L/(h· m-2),浊度 除去率是 99.6%,淀粉和葡聚糖去除率是 46%、 77%[ 20 ]。陈山 [ 21 ]采用 HPM 板框超滤设备(聚醚砜 超滤膜,截留分子量分别为 1 万、 2 万、 7 万)处理 混合汁、中和汁和混清汁,得出的最优工艺组合分 别为: 0.20 MPa、 50℃,0.20 MPa、 78℃,0.21 MPa、 78℃; 混清汁全回流超滤 30 min,锤度平均下降 0.64 °Bx、纯度平均提高 1.13%、色值平均下降 59.89%, 酸度和温度变化不大。林爱莲等在“利用膜分离技 术进行甘蔗制糖的方法”发明专利中指出,采用微 滤或超滤的膜分离系统对混合汁进行微滤或超滤澄 清,可去除蔗汁中的非糖杂质、胶体、色素等,得 到高度澄清、色度低、灰分低的清汁[ 22 ]

S.Cartier [ 23 ]等使用超滤、未超滤的糖液进行结 晶对比实验,发现超滤后糖液(未加防垢剂)进行 蒸发时的积垢比正常清汁蒸发(加了防垢剂)积垢 少很多。 即使超滤后淡液与正常清汁的色值很接近, 前者蒸发后的糖液色值却远远低于后者。 PUUENE 糖厂进行了 0.02 µm 陶瓷超滤结合离子交换树脂清 净蔗汁生产优质原糖的实验[ 24 ],工艺命名为“ NAP” 工艺,产品命名为“极低色值原糖”,膜总面积为 940 m2,处理量为 3~3.5 m2·t-1(糖)·d-1(原文标示), 所得澄清汁纯度提高 0.65%,混浊度去除率> 99%, 硬度降低 85%,煮炼收回率提高 0.8%,原糖纯度为 99.45%,色值为 500~600 IU。

周重吉 [ 25 ]等人研发的 SAT 工艺可生产高质量 的食用级成品糖,即加入 2 种助剂后的原糖厂澄清 汁进行超滤,滤液经蒸发结晶后生产出的白糖色值 为 80~200 IU,这种白糖经再次结晶所得的精制白 糖色值为 10~20 IU。 3.2 反渗透技术在制糖业的研究进展

反渗透的应用领域广阔,但 20 世纪 70 年代后 才初步在糖业中应用,主要用于浓缩糖汁及糖汁提 纯等方面。

丹麦使用 HR 薄膜处理清汁,在 50℃条件下清 汁锤度从 15 ºBx 增至 25 ºBx。包江岩利用超滤、反 渗透技术去除糖汁中的部分非糖杂质,过程无相变, 糖汁纯度得以提高,处理渗出汁时获得了品质较好 的半浓缩稀汁[ 26 ]

Bogliolo[ 27 ] 等使用反渗透浓缩甜菜废粕脱水 汁,得到的浓缩液用于低级糖膏结晶,纯水用于甜 菜丝渗浸,另外还建立了一个模拟反渗透运行状况 的简便模型。所使用的是高性能反渗透膜,能有效 截留蔗糖,其热稳定性使反渗透操作在较高的温度 下仍保持以一定的膜通量进行。 Bichsel 等使用 PA300 和 FT30 反渗透膜将糖汁从 13 °Bx 浓缩到 30 °Bx,研究发现膜技术浓缩糖汁比传统的蒸发具有节 能及其它显著的效益。 Bezrukov[ 28 ]等研究纳滤与反 渗透联用 (NF-RO)在浓缩糖汁上的应用,Saska[ 29 ]等 使用反渗透和纳滤技术将废蜜稀释液浓缩和脱色。 Hogan[ 30 ]等报道,反渗透与渗透蒸馏技术在浓缩糖 汁上的联用,可获得优质的产品且显著降低生产成 本(如对蒸发罐容量的要求降低了 50%)。

Madaeni[ 31 ] 等 研 究 不 同 操 作 压 力 下 纳 滤 膜 (NF45)和 5 种商业用反渗透膜(DS,DSII,PVD, FT30,BW30)在浓缩糖汁上的应用。发现 NF45 对 糖汁的浓缩无效果,不同操作压力下 DSII和 PVD 的截留率为 23%~33%,DS 的最大截留率是 10%, FT30 的截留率从最初的 55%降至 7%(在整个实验期间),而 BW30 的截留率最高(为 60%)。在二级 反渗透系统中,BW30 的截留率可高达 88%,适用 于糖汁的浓缩。

Madaeni[ 31, 32, 33 ]等计算了反渗透技术用做糖厂糖 汁蒸发预浓缩所消耗的能量。实验使用 DOW 公司 的 BW30 反渗透膜将糖汁从 15 °Bx 浓缩到 20 °Bx 后再进行蒸发。结果表明反渗透系统与蒸发联用所 消耗的能源比单独使用蒸发降低了约 33%,以反渗 透承担部分的脱水任务可以减少蒸发站的负担。二 级反渗透系统的最终透过液的锤度约为 1 °Bx,可用 做渗浸水或使用一个三级反渗透膜进一步除糖。杭 州沃腾公司针对糖液高粘度和高温的特点,设计了 耐高压、耐高温以及具有高分离率的无机膜分离系 统,用于过滤热糖汁,除浊率可达 100%,脱色率为 50%;用于浓缩甜菜稀汁,使稀汁在无相变的情况 下去除 40%的水分,对还原糖、低分子离子的透过 率高,对蔗糖的截留率高,有浓缩纯化的功效。

另外,反渗透技术在去除甘蔗糖厂二效汽凝水 中微量糖分上也有应用 :钮德明[ 34, 35, 36 ]等使用 PA2-4040 型反渗透复合膜处理糖厂二效汽凝水,各 种低分子杂质被有效截留,透过水含糖量< 10 mg/L,符合中压锅炉补给水水质标准。 4 展望

在制糖工业中,超滤技术可用于糖汁的提纯、 分离,反渗透技术可进行糖汁的浓缩,但膜污染、 长期运行期间膜通量低、清洗困难等问题对超滤、 反渗透膜在制糖业的工业化应用带来了挑战。今后 还需要对以下问题进行较多的研究:

(1)研究耐高温、抗污染、高通量的无机膜或 有机-无机混合膜等膜材料,引入脉冲流、电场、磁 场、超声波或者优化改进膜组件、膜系统的结构, 以改善料液在膜面的流动状态,减缓浓差极化与凝 胶层的形成,解决膜污染这一难题。

(2)为弥补膜系统的成本压力,糖汁中抗氧化 活性物质的提取、糖汁资源化开发与利用的工艺值 得深入研究。

(3)通过实验与相关分析软件,探究超滤、反 渗透膜的传质机理和控制模型,为膜技术的工业化 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4)将各种不同的膜技术集成使用,组成一个 膜分离系统(也可含有非膜技术) [ 37 ],以克服单一 膜分离技术的缺点 ,解决浓缩倍数的限制问题,节 约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随着国内外膜技术的日趋成熟,超滤、反渗透 技术在糖业或其它食品行业中的应用将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1] STEINDL R J, RACKEMANN D W. Membrane filtration of clarified juice[J]. Proc. Int. Soc. Sugar Cane Technol, Veracruz, Mexico. 2010, (27):1-13.(2)
[2] 董爱军, 崔艳华, 韩立文. 现代分离技术在制糖工业中 的应用[J]. 中国甜菜糖业, 2008(3):25.(1)
[3] 邵刚. 膜法水处理技术[M].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1:3-5.(1)
[4] 霍汉镇. 膜分离技术及其在制糖工业中的研究应用[J]. 甘蔗糖业, 2001(6):30-36.(2)
[5] 张安辉, 游海平. 超滤膜技术在水处理领域中的应用及 前景[J]. 化工进展:增刊, 2009, 28:49-51.(1)
[6] 陈山. 超滤技术在甘蔗制糖的应用研究[D]. 南宁:广 西大学, 2000.(1)
[7] 习艳丽, 葛红光. 超过滤技术及其应用[J]. 汉中师范学 院学报:自然科学. 2001, 19(2):71-80.(1)
[8] 郑荣锦. 多级膜过程在印染废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研 究[D]. 浙江:浙江工业大学, 2011.(1)
[9] 梅娜. PVDF 超滤膜的改性及其对微污染地表水处理的 研究[D]. 南昌:南昌大学, 2010.(1)
[10] 郑领英. 国外膜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 动向[J]. 水处理技术, 1994, 20(5):247-253.(1)
[11] 黎东权. 谈超滤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J]. 科技资讯, 2001(15):4.(1)
[12] 蒋丽华. 大豆糖蜜中低聚糖的分离纯化[D]. 无锡:江 南大学, 2007.(1)
[13] 罗茜. DAF-BCS-膜组合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的试验研 究[D]. 沈阳:东北大学, 2008.(1)
[14] 黄维菊, 魏星. 膜分离技术概论[M]. 北京:国防工业 出版社, 2008:35-36.(1)
[15] 孙芝杨, 高蓝洋. 膜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J]. 综述 与述评, 2007, 10(6):5-9.(1)
[16] 王茹. 反渗透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J]. 内蒙古石油 化工, 2009 (20):12-13.(1)
[17] 李琳, 洛铁男, 董爱军. 膜技术在甜菜制糖中的应用[J]. 中国甜菜糖业, 2001(3):1-3.(1)
[18] BHATTACHARYA P K, SHILPI A, DE S, et a1. Ultrafiltration of sugar cane juice for recovery of sugar:analysis of flux and retention [J].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2001, 21(3): 247-259.(1)
[19] 熊小兵, 曾祥燕, 林庆生. 膜技术在制糖工业上的研究 和应用[J]. 中国甜菜糖业, 2004(1):21-25.(1)
[20] 陈维钧, 许斯欣. 甘蔗制糖原理与技术蔗汁清净:第二 分册[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249.(1)
[21] 陈山. 超滤技术在甘蔗制糖的应用研究[D]. 南宁:广 西大学, 2000.(1)
[22] 林爱莲, 葛文越. 利用膜分离技术进行甘蔗制糖的方 法:中国, CN02111401.3[P]. 2003-10-29.(1)
[23] 邢卫红, 余靖, 棘南平, 等. 陶瓷微滤膜用于果汁澄清 过滤[C]∥第二届全国膜和膜过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杭州:[出版人不详], 1996: 334-337.(1)
[24] 陈世治. 膜与膜技术在蔗汁清净工艺应用[J]. 甘蔗糖 业, 1997(2):28-29.(1)
[25] 周重吉. 蔗糖生产方法往何处去[J]. 国际糖业杂志, 2001(5):16-223.(1)
[26] 包江岩. 膜技术在甜菜制糖工业中的应用[J]. 中国甜 菜糖业, 1992(3):27-30.(1)
[27] BOGLIOLO M, BOTTINO A, CAPANNELLI G, et al. Clean water recycle in sugar extraction process: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reverse osmosis in the treatment of sugar beet press water[J]. Desalination, 1997, 108(1-3): 261-271.(1)
[28] BEZRUKOV N, BOUKHOVETS E, ELISSEEVA T, et al. Ultrafiltration and Reverse Osmosis for Syrup Production from Sugar Beet Diffusion Juice[C]∥Euromembrane Conference. Hamburg, 2004.(1)
[29] SASKA M, LATAILLADE J D. Concentration and decolorization of dilute products from cane molasses desugarization with reverse osmosis and nanoflitration membranes[C]∥Sugar Industry Technologists Meeting. Honolulu, Hawai, 1994.(1)
[30] HOGAN P A, CANNING R P, PETERSON P A, et al. A new option: osmotic distillation[J]. Chem. Eng. Prog. 1998, 94: 49-61.(1)
[31] MADAENI S S, ZERESHKI S. Reverse osmosis: an energy saving option in sugar industry[J]. Desalination, 2006, 200: 374-375.(2)
[32] MADAENI S S, ZERESHKI S. Reverse osmosis alternative: Energy implication for sugar industry[J].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Processing: Process Intensification, 2008, 47:1075-1080.(1)
[33] MADAENI S S, ZERESHKI S. Energy consumption for sugar manufacturing. Part I: Evaporation versus reverse osmosis[J]. 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2010, 51: 1270-1276.(1)
[34] 郝媛媛, 钮德明, 潘树林. 甘蔗糖厂汽凝水除糖新工艺 研究[J]. 广西科学, 2010, 17(2):132-134.(1)
[35] 钮德明, 郝媛媛, 李耀熙. 反渗透处理糖厂二效汽凝水 回用锅炉的研究[J]. 环境工程, 2009 (5):48-50, 55.(1)
[36] 钮德明, 张智雄. 糖厂锅炉补充给水除糖净化新工艺[J]. 广西节能, 2009(1):25-27.(1)
[37] JIAO B, CASSANO A, DRIOI E. Recent advances on membrane processes for the concentration of fruit juices: A review[J].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2004, 63: 303-324.(1)
(本篇责任编校:朱涤荃)
超滤、反渗透技术在制糖业应用的研究进展
蒙丽霞, 李凯, 陆登俊, 陆海勤, 杭方学, 谢彩锋, 梁欣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