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蔗,水果型甘蔗的简称,具有解渴充饥、清 凉解毒、消除疲劳等功效,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 鲜食果品[1]。其中以两广地区种植的黑皮果蔗最为 有名,俗称为“广甘”。果蔗在我国的栽培历史悠 久,汉朝《神异经》中已有记载,据此推算其种植 历史至少已有2000多年[2]。果蔗的含糖量为18%~ 20%,主要是蔗糖、葡萄糖和果糖等易吸收的糖类 以及人体所必需的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 素,其中铁含量最为突出,达9 mg/kg,被称为“补 血果”。
我国果蔗资源比较丰富,根据蔗茎的颜色可分 为黄皮果蔗、黑皮果蔗、白皮果蔗和青皮果蔗。果 蔗的主要产地集中在我国南方广东﹑广西、云南和 福建等省,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已有种植[3]。 近几年由于果蔗集中上市,销路不畅,缺乏保鲜贮 藏和深加工技术等原因导致滞销屡屡发生,给蔗农 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果蔗丰产而不丰收的现状严重 挫伤蔗农种蔗积极性,影响我国果蔗产业的可持续 发展。本文将分析当前果蔗生产现状以及对整个产 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探讨。
果蔗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品种多 而杂,其中“拔地拉”(Badila)是最主要的栽培品 种。果蔗在长期种植过程往往会发生芽变,也从中筛选出了一些优良变异品种,如广东番禺的大灰 黑、海南黑蔗、杭州的“义红”果蔗等。地方特色 品种也较多,如广东省的谭州大蔗、海丰腊蔗、清 远黄皮果蔗,福建省的福州白眉蔗、同安果蔗、大 田雪蔗等,浙江省的杭州青皮蔗和温州陶山蔗,四 川省的脆皮洋蔗、大红袍脆皮蔗和白腊蔗,广西壮 族自治区的白玉蔗、荔浦蔗、红皮果蔗,河北的“日 本蜜蔗”和“北国红”果蔗,云南和贵州一带的罗 汉蔗,歪娥和自育的“果蔗3号”等。在糖蔗选育 过程中也筛选出一些糖果兼用型果蔗品种,如闽选 703、粤糖54-74、川蔗14号、黔糖3号、甜城16 号等。有些地方直接使用糖料甘蔗作为鲜食甘蔗品 种,如华南57-12等[4]。
果蔗在我国种植范围较广,早期主要集中在广 西、广东、云南和海南等地。近年来,随着果蔗种 植效益的提高,种植范围逐渐向北方拓展,在湖北、 安徽、河北等地,果蔗种植面积也逐年增加,其中 以浙江省较为突出,目前甚至在西藏地区都有成功 种植的报道。但是,整个产业长期处于零星状态, 分散而且规模不大,农户的种植面积参差不齐,从 几分地到上百亩。受当地气候条件的影响,北方种 植区由于无霜期较短,果蔗的生长期短,产量较低, 品质略差,但是能提早上市。南方传统种植区的气 候较适合果蔗生长,产量和品质都较高,但由于要 长途运输,成本较高。果蔗喜大水大肥,对种植管 理水平的要求高,蔗农的投入也高于糖蔗,平均单 产能达到120~150 t/hm2,在价格合适的年份纯收 入约为6万元t/hm2以上。
近年来,种植果蔗的效益得到蔗农认可,种植 面积不断增加。但是,果蔗产业的发展不稳定,特 别是果蔗的价格波动较大,给蔗农带来了巨大损 失。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品种、种 植、管理和销售方面存在种种限制因素。
我国的甘蔗育种工作主要集中在糖蔗育种,果 蔗育种相对落后,历史相对较短,直到上世纪90 年代才有科研机构开展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资源 搜集评价、新品系选育,一般都是集中在芽变株系 的筛选和引种方面,专业的果蔗育种单位较少。果 蔗能够自留种种植,销售分散,通过卖种能产生效 益的较低,这也导致育种单位对果蔗的研究积极性 不高,投入研究的力度有限。
生产上直接采用蔗茎的尾稍来进行无性繁殖。 果蔗受到多种病虫害侵染,市场上的种茎通常 带有花叶病、宿根矮化病等病害,造成品种退化, 导致蔗茎缩短、节间变短、产量下降、品质变劣。 长江以北地区大多需要从两广地区购买蔗种,每年 所购买的蔗种都可能来源于不同的蔗农,这些蔗种 的适应性不能完全保证,蔗种稳定问题对这些地区 来说比较严重。对蔗种质量的判断只能通过感官进 行,生产上缺乏快速低成本的检测技术,种茎的质 量整体上难以保证。
果蔗在我国还是以小规模种植较多,面积有 限,导致生产成本高,不利于良种的普及和生产技 术的推广。果蔗生长周期长,生长环境又多为高温 高湿的小环境,十分适合病、虫、草害的发生。在 整个生长期间容易受到1000 多种有害生物的威 胁,其中以虫害最为严重。农户分散种植,种植管 理水平参差不齐,往往因投入成本大而影响收入, 而且不规范。果蔗喜大肥大水,蔗农在肥料上的使 用不科学导致肥料上花费达到总投入的40%以上, 造成严重浪费。缺乏虫害预报信息,蔗农在虫害防 治上没有技术指导,大多超剂量使用农药,造成生 产成本增加、害虫耐药性增强以及环境污染等多方 面的问题。果蔗肥料管理方面存在大量使用化学肥 料,特别是氮、磷、钾的比例不当,少施或不施有 机肥和中微量元素肥料等问题。
果蔗多以农户散种,如果上年行情较好,蔗农 种植果蔗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又缺乏种植面积相关 的信息来合理安排种植,导致种植面积的盲目扩 大,很容易滞销导致损失惨重。另一方面是农户小 规模种植,销售又以零售的方式为主,往往集中在 公路沿线自种自销,缺乏销售渠道,容易受到天气、 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产生滞销。在运输方面,果蔗 的体积大,质量重,也不属于绿色农产品运输通道 的范畴。随着燃油的升价,导致成本上升,经销商 利润下降,给南蔗北运带来压力。
果蔗在贮藏过程容易形成糖分降低和褐变的现 象,导致果蔗商业价值下降。主要是由于蔗茎内的呼吸速率和多酚氧化酶活性不断提高,引起还原 糖、乙醇含量逐渐提高,以及可溶性总糖、蔗糖和 维生素C含量降低。现在常用的保鲜方法是窖藏, 条件十分简陋。在储藏过程中容易发生高温烧窖、 低温冻窖、大风吹坏、老鼠和人畜损坏等,造成损 失严重。更为严重的是在果蔗窖藏过程中由于管理 不善会出现霉变,食用这种甘蔗后容易使人中毒甚 至威胁人的生命[5]。窖藏时间也较短,很难实现周 年供应的要求。由于果蔗体积较大,保鲜成本高, 果蔗的保鲜研究比较落后。目前对果蔗进行深度加 工所开发的产品极少,市场上果蔗大都直接鲜食或 榨蔗汁饮用,蔗渣很难像糖蔗那样进行收集利用, 容易造成城市环境污染。
优良的果蔗品种具有口感甜、津、松、脆的特 点,外观上则以茎粗大、平直,无裂缝,茎色鲜明 为佳。果蔗种苗是决定果蔗品质的主要因素,也是 果蔗产业的基础。但是,目前果蔗育种进展缓慢。 结合现状,现阶段应主要开展果蔗品种的提纯复壮 工作,尤其是对地方优良品种进行保护和发掘。采 用种茎恒温汤处理法和茎尖离体组织培养法相结合 的方法,对果蔗蔗种脱毒处理的效果相对彻底,获 得的脱毒果蔗苗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 率、光合系统Ⅱ原初光能转换率和潜在光化学反应 活性均比处理前感染花叶病的果蔗高,而且脱毒果 蔗生长速度较快,不易早衰,节间变长,产量提高 30%左右,外观和品质都获得显著改善,商品蔗的 市场单价提高20%以上[6,7,8,9,10]。
在有条件的地区可建立脱毒苗种苗繁殖基地, 通过一级苗圃繁育,二级苗圃扩繁,生产脱毒种苗 提供生产用种。在其它种植区使用温汤浸种处理, 采用50℃温水加入多菌灵处理2 h,可以有效减少 后期病害。在资源收集和种质创新方面,加强果蔗 种质资源的收集和评价,结合分子辅助育种开展果 蔗的杂交育种[11]。
果蔗属于高投入、高产出的作物,种植技术对 果蔗品质的影响较大。1989 年,福建省从播种时 间的选择、后期水肥管理以及病虫害的防治等方面 系统总结了“普南蔗”的栽培经验[12]。目前一般认 为,在果蔗种植方面,采用以下措施可提高果蔗的 生产效益:
⑴选用良种。因地制宜,选择优质高产,适合 本地气候品种。
⑵加强田间管理。适时播种,结合设施栽培技 术,多采用地膜覆盖。长江以北地区采用设施栽培 能够让果蔗提早上市,在华南地区可以延长果蔗的 生长期,提高产量。通过设施栽培,浙江义乌果蔗 能提早上市1个月,单产提高35.8%,净收入增加 47% [13]。在长江以北地区,使用双层地膜技术,可 提前至春节前播种,比常规种植早1~2 个月,能 有效延长果蔗生育期,增加产量而且可以提早上 市,避免和南方果蔗的销售形成冲突。培育壮苗, 合理密植和间苗定苗,一般留苗45000~52500 株 /hm2。结合中耕除草、揭膜、剥叶等常规技术,控 制水分管理,提高生产价值。
⑶科学施肥,避免浪费。合理配施氮、磷、钾 肥能显著提高果蔗产量,改善品质,有效增加经济 效益;适当增施磷肥,少施钾肥,能提高蔗汁甜味, 避免蔗皮硬,提高果蔗品质。在土壤磷素含量中等、 钾含量不高的地区,氮、磷、钾肥配施比例以1: 0.5:0.5 或1:0.7:0.5 为宜[14]。生产中控制好基 肥、促苗肥、伸长肥、壮尾肥的量以及施肥总量, 合理应用生长调节剂和叶面肥,促进果蔗的平衡生 长、节间伸长。特别是在拔节伸长期喷施赤霉素和 氨基酸等调控物质能有效促进节间伸长。果蔗曾被 人们认为是“忌氯作物”,在果蔗上施用氯化钾会 导致蔗糖分下降、减产,而且会造成蔗皮硬、纤维 粗糙、口感差等问题。但研究表明:合理施用氯化 钾对果蔗品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一般在合理施用 氮、磷肥的基础上,增施250 kg/hm2的K2O量[15]。
⑷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果蔗主要病害有花叶 病、宿根矮化病、凤梨病和梢腐病。防治方法:药 剂浸种,采用多菌灵或托布津1/1000倍液浸种1~2 h,结合温汤浸种能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果蔗 虫害严重,主要有大螟、二点螟、二化螟等钻蛀性 害虫,蚜虫等叶面害虫,以及金龟子、天牛等地下 害虫。在下种期,地下用药能防治早期害虫;在虫 害高峰期,用内吸性低毒杀虫剂可防治螟虫。剥叶 后喷雾施药容易形成药液下挂,影响蔗皮蜡质,造 成果茎花斑。果蔗种植应严格实行轮作,清除果蔗 残体,大量增施腐熟有机肥,采用冬深耕晒垄等措施来减少虫口。春花椰菜—韭菜—果蔗轮作有利于 提高土地产出率,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农药的使用 量,从而减少生产成本。该栽培模式在浙中地区具 有很大的推广价值[16]。
在收获与运输方面应注意,霜冻地区需在霜冻 出现之前收获,否则易发生冻害影响品质。采收时 尽量从根基部开始,不伤蔗茎,保留叶鞘和尾稍叶 片,打包运输。
果蔗喜大肥大水,蔗农为追求高产,往往过量 施用化肥和农药。建立整套无公害栽培技术,能有 效提高果蔗品质和蔗农收入。在生产中,选择合适 的产区、好的品种,结合“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植保策略,主要采用物理防治与生物防治为主、化 学防治为辅的方法。采用合理的轮作制度能有效减 少虫口;加强水肥管理,增施生态有机复合肥或充 分腐熟的有机肥,以提高抗病虫害能力为基础;结 合剥除蔗叶和烧兜等栽培方式减少传染源;用诱虫 灯等物理方法诱杀害虫;使用生物农药和性诱剂防 治病虫,例如采用芽孢杆菌、多角体病毒、绿僵菌、 赤眼蜂、姬蜂和古巴蝇等生物防治螟虫[17]。农技部 门及合作社通过进行示范推广,实现果蔗标准化生 产,产品价格能提高10%以上,能提高果蔗市场竞 争力,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18,17,19]。随着人们消费能 力的提高,有机农产品日益普及,发展有机果蔗能 提高果蔗产业的产值。一般认为,有机果蔗是在有 规划认证的优质果蔗种植区域,选择传统的优良果 蔗品种,在栽培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物质所收获 生产出的产品[20]。
果蔗早期空间较大,可以充分利用空间互补, 因地制宜进行以食用果蔗为主开展瓜、豆、菜等间 种,提高复种指数,增加产量。间种作物既可以利 用蔗行空间也可以遮荫地面,抑制杂草生长。在间 种过程中使用的肥料和叶蔓枝根可作为蔗地的压青 绿肥。经济效益十分显著的套种组合模式是“果蔗 +黄豆”,两者的共生期短,具有生态效益互补性 强的特点。果蔗能充分利用黄豆根瘤菌的固氮、增 氮能力,黄豆叶压青可以改良果蔗培肥土壤。使用 该种模式,果蔗单产可达到127.5 t/hm2以上,黄豆 单产2250 kg/hm2 左右,成为典型高产高效的“万 元田”[21,22]。
在各个蔗区开展的套种中,广西的“果蔗-冬 瓜”方式一般单产果蔗142.5 t/hm2、冬瓜42 t/hm2, 产值增长58.7%。“果蔗-西瓜”,“果蔗-四季豆”, “果蔗-茄子”,“果蔗-马铃薯”,“果蔗-辣椒”,“果 蔗-黄瓜”,“果蔗-冬葛苍”,“果蔗-冬萝卜”等使套 种作物和果蔗的生育进程均提前30~60 天,能减 少成本,增加产值30%~40%,实现了1+1>2的 套种栽培效果[23,24,25,26,27,28,29]。
鲜食是目前果蔗的主要消费方式,但是果蔗的 上市时间集中,在销售上严重依赖外地客商。果蔗 的价格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价格波动加大,容易 形成市场滞销,导致价格猛跌。2006 年秋冬季, 果蔗价格基本上在0.6元/kg 以上,但第2年春节 后,价格仅为0.2元/kg,在广西上林、武鸣等地, 蔗农损失惨重[30]。因此,为避免果蔗集中上市,冬 季无霜冻或轻霜冻的海南、广东、广西和福建南部 地区在清明前都可以将果蔗保留在田间,销售应主 要集中在12月~翌年2月,特别是在春节前,尽 量不要惜售。年前没有销售的果蔗,在第2年4月 份必须收获贮藏,否则果蔗回糖,品质下降,并且 影响下茬作物。通过改变种植方式可提早上市时 间。在9月中、下旬种植的果蔗也能在10月提早 上市,也比春植增产30%或以上。在常年冬季有霜 冻的地区,果蔗品质相对较差,只能用利用提早上 市的办法避免和南方果蔗上市期冲突。可以通过设 施栽培、早播种来增加果蔗生长期,保证产量。需 在11~12月收获,否则容易霜冻[31]。收获的果蔗 可以进行窖藏,保鲜处理。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采 用低温冷库进行储存。一般采用地窖贮藏可结合薄 膜气调法来保鲜,延缓果蔗根芽萌发和果肉腐烂, 将保鲜期延长1个月以上,蔗茎腐烂率控制在5% 以内,可以延长销售期至第2年4月份[32,33]。保鲜 剂处理可以延长果蔗保鲜期,以壳聚糖为主要成分 的果蔗保鲜剂能在12℃下保鲜15 天以上[5]。近年 来,果蔗农业合作社的诞生有利于甘蔗的销售和流 通。以合作社和代理商为基础,利用现在便利的互 联网技术,建立果蔗销售网站,利用电子商务信息, 拓展延伸果蔗的销售渠道。
果蔗大多是街边零售,供消费者直接鲜食,容 易造成城市环境污染。蔗汁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鲜榨果蔗汁在我国市场上随处可 见,卫生条件也比较差。可以集中处理果蔗加工, 将果蔗洗净,采用机器削皮,消毒,分割成小段或 者小块进行真空包装,低温保存,成为休闲食品。 采用现代化工厂化压榨,也可以添加其它果蔬、中 草药植物生产罐装饮料,如蔗茅饮料等。这2种方 法都能有效提高甘蔗的附加值。蔗稍常用来喂牛, 也可以制成纯蔗稍汁饮品,亦可做鲜菜或经深加工 制成罐头食用。果蔗蔗稍还含有大量的多酚类物 质,含量高达1.5~2.6 g/kg。多酚类物质具有良好 的抗氧化功能,能清除人体内自由基,消除其对人 体健康的不良作用,具有一定的医疗保健功能[34]。
果蔗行业关系到众多蔗农的利益,政府应加大 果蔗研究领域的科研力度,特别是在育种加工方面 的研究力度。应对果蔗蔗农实行补贴,地方政府应 引导蔗区农民合理种植,扶持果蔗专业合作社,保 障流通领域的畅通,特别是将果蔗纳入农业部颁发 的全国性农产品绿色通道范畴,降低流通费用,促 进我国果蔗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 | 王子琳,郭陈福,王水琦,等.果蔗品种的产量和品 质的初步研究[J]. 甘蔗,1995(1):46-49. (![]() |
[2] | 轻工业部甘蔗糖业科学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中 国甘蔗栽培学[M].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 (![]() |
[3] | 李扬瑞. 现代甘蔗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 |
[4] | 林一心,吴水金,张树河,等. 中国果蔗科技发展的 成就、问题及对策[J]. 中国农业信息,2009(3):16-20. (![]() |
[5] | 石贵玉,陈明. 果蔗鲜切后保鲜技术及其生理特性变化[J]. 亚热带农业研究,2006,2(4):290-292. (![]() |
[6] | 潘大仁,许莉萍,罗俊,等.果蔗脱毒对光合作用及产量的效应[J]. 福建农业大学学学报,2001,30(3): 320-323. (![]() |
[7] | 建华,李松,余坤兴,等.黑皮果蔗茎尖脱毒种苗生产及繁殖技术[J]. 中国种业,2010,3:59-59. (![]() |
[8] | 王子琳,汤浩,李海明,等. 果蔗组培苗的假植技术[J]. 中国糖料,2003,1:37-38. (![]() |
[9] | 郑琪,邢海,孙叶芳,等.果蔗脱毒组培苗速生配套栽培初探[J]. 浙江农业科学,2007(2):148-149. (![]() |
[10] | 杨柳,秦钢,杨丽涛,等.利用间歇浸没式生物反应器进行果蔗组培快繁[J]. 热带作物学报,2010,31(4): 614-670. (![]() |
[11] | 潘大仁,曾惠阳,陈观水,等. RAPD和ISSR分子标记对果蔗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J]. 热带亚热带 植物学报,2007,15(3):183-190. (![]() |
[12] | 谭显平. 我国水果型甘蔗栽培技术研究的现状和今后的研究方向(上)[J]. 甘蔗糖业,2005(5):8-12. (![]() |
[13] | 曹禄乃,周维民,陈建忠,等.果蔗设施栽培技术[J]. 亚 热带农业研究,2004(2):22-25. (![]() |
[14] | 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中国肥料[M].上 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 |
[15] | 董素钦. 氮、磷、钾肥不同配比对果蔗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J]. 甘蔗糖业,2007(3):19-16. (![]() |
[16] | 杜一丰,楼朝斌,鲍静玫.春花椰菜—韭菜—果蔗高 产高效栽培[J]. 中国蔬菜,2009(23):43-44. (![]() |
[17] | 李瑞美,林一心,潘世明,等. 浅析福建省无公害果蔗的发展[J]. 福建农业科技,2003(6):36-37. (![]() |
[18] | 黎宝雄,谭健波,梁瑞祺,等. 果蔗无公害标准化栽 培技术及推广[J]. 广东农业科学,2008(4):64-66. (![]() |
[19] | 杨建. 无公害果蔗生产技术[J]. 中国农业信息, 2009(9):23-24. (![]() |
[20] | 林一心. 对我国有机果蔗发展的思考[J]. 中国糖料, 2011(2):72-74. (![]() |
[21] | 田兴泽."果蔗+黄豆"高产高效栽培管理技术[J]. 广 西热带农业,2009(2):28-30. (![]() |
[22] | 毛协勤. 果蔗间作鲜食春大豆的效益及技术措施[J]. 上海农业科技,2011(3):68-69. (![]() |
[23] | 黄启元,曾招圣,肖康华.大棚春提前早辣椒套种果 蔗双高模式栽培技术[J]. 当代蔬菜,2005(10):26. (![]() |
[24] | 梁方. 果蔗地间种冬瓜和大豆高产高效栽培[J]. 广西 农业科学,2002(6):323-324. (![]() |
[25] | 刘翠娟. 果蔗间作茄子栽培技术[J]. 农家之友, 2009(8):61. (![]() |
[26] | 庄清锋. "果蔗—四季豆"高优生态农业模式试验示 范初探[J]. 现代农业科技,2007(19):18-19. (![]() |
[27] | 周歆,黄启元. 大棚辣椒套种果蔗模式配套栽培技术[J]. 长江蔬菜,2011(9):17-18. (![]() |
[28] | 唐燕. 大棚黄瓜套作果蔗高产栽培技术[J]. 四川农业 科技,2010(9):34-35. (![]() |
[29] | 杜一丰,楼朝斌,俞金龙.大棚果蔗--蔬菜一年两熟 高效栽培技术[J]. 甘蔗糖业,2005(4):19-20. (![]() |
[30] | 余坤兴,谭芳,李松,等. 广西果蔗生产现状与健康发展对策[J]. 广西蔗糖,2007(4):14-18. (![]() |
[31] | 王水琦,王子琳,潘世明,等.我国果蔗的生产现状和发展措施[J]. 福建农业学报,2000(15:增刊):180-181. (![]() |
[32] | 郑宏海,张瑞翔,费鸣毅,等.薄膜气调法在果蔗贮藏保鲜中的应用初探[J]. 浙江农业科学,2006(5): 518-519. (![]() |
[33] | 郑宏海,张瑞翔,费鸣毅,等.薄膜气调法在果蔗贮藏保鲜中的应用[J]. 亚热带农业研究,2006(1):72-73. (![]() |
[34] | 李瑞美,林一心,潘世明,等.浅析果蔗无公害生产、保鲜及深加工技术[J]. 甘蔗,2004(3):34-3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