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广东省湛江农垦局, 广东湛江524029;
3. 广东海洋大学农学院, 广东湛江5240883
2. Zhanjiang State Farms Bureau of Guangdong, Zhanjiang 524029;
3. Agricultural College,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88
湛江是广东甘蔗的主要产区,也是我国第3大优势植蔗区,每年种植面积和产糖量占全省90%以 上[1]。甘蔗产业对蔗区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以及地 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由于甘蔗 连年种植、品种结构不合理、虫害防治不科学等原 因,导致蔗区甘蔗地上、地下害虫日趋严重,特别 是地上钻蛀性的螟虫为害严重爆发,直接影响到甘 蔗产量和糖分[2,3,4,5]。
为了探明湛江蔗区主要虫害对甘蔗造成的损 失,更有效地防治甘蔗虫害,2013年3月13~16 日,由广东甘蔗学会、湛江甘蔗学会、湛江市糖业 协会、湛江市农药行业协会、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 湛江农垦局、广东海洋大学、湛江甘蔗研究中心、 遂溪县农业局、南方农村报等组建的联合调研小组 对湛江市遂溪县、雷州市、徐闻县及湛江农垦蔗区 进行甘蔗虫害调研。结合调研结果,联合调研小组 专家召开甘蔗虫害发生情况及对策研讨会,总结湛 江蔗区甘蔗病虫害严重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促进湛 江蔗区甘蔗产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全市共分农村蔗区和农垦蔗区2组进行调查, 农村蔗区由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湛江甘蔗研究中心 牵头组织开展调查,农垦蔗区由湛江农垦局负责安 排进行调查,统一在每个蔗区分片区选取有代表性 地块抽样调查,共调查71个点,其中遂溪蔗区12 个点、雷州蔗区4个点、徐闻蔗区7个点,农垦48 个点。蔗地类型为旱坡地和平地。种植类型为新植 和宿根。
调查每点螟害株率(螟虫株数占总株数的百分 比)和螟害节率(螟虫节占总节数的百分比),并随机 抽样10 条甘蔗,测量总长度和总重量,然后破蔗 测量虫害节长度并称重,对无虫节和虫害节进行蔗 糖分检测。
根据测定的结果,统计分析计算造成的蔗茎产 量损失,公式如下:
对湛江地区甘蔗虫害为害调查结果见表1。表 1 结果表明,湛江蔗区甘蔗螟虫为害现状极为严重, 平均螟害株率为84.35%,受害最重的蔗园或地块 高达100%,平均螟害节率为38.12%。从为害的部 位看,有些品种以头部为主,有些中尾部为主,有 些上中下部位同时受害;从不同的蔗区看,雷州蔗 区螟害率最高,达100%,徐闻蔗区99.25%,遂溪 蔗区95.43%,农垦蔗区84.35%;从不同甘蔗植期 看,宿根蔗比新植蔗严重。
![]() |
表1 不同蔗区虫害调查结果 |
表2 结果表明,粤糖83-271 螟害株率最高, 达97.50%。粤糖93-159 螟害株最低。
![]() |
表2 不同品种虫害调查结果 |
按湛江蔗区2011/12 年榨季甘蔗种植面积12.4 万hm2,平均单产78.0 t/hm2,平均蔗糖分11.64%, 平均产糖率10.19%计算,根据调研结果,甘蔗平 均蔗茎产量损失率10.21%,其中遂溪蔗区最高,达20.13%,雷州蔗区12.80%,徐闻蔗区9.30%, 农垦蔗区7.65%, 则平均因虫害损失蔗茎8.87 t/hm2(78.0 t/hm2÷(1-10.21%)-78.0 t/hm2),全市因虫 害损失蔗茎109.99 万t(12.4 万hm2×8.87 t/hm2),按 每吨蔗价470 元计,则因虫害造成的农业损失5.17 亿元。
湛江蔗区因虫害损失蔗茎109.99 万t,则因蔗 茎损失造成的蔗糖损失11.21 万t(109.99 万 t×10.19%)。调研结果显示,平均蔗糖分损失高达1.73 个百分点(最高的达3.7 个百分点),其中雷州蔗区 平均蔗糖分降低最明显,降低2.55 个百分点,徐 闻蔗区样本相差2.22 百分点,遂溪蔗区样本相差 2.21 个百分点,农垦蔗区样本相差1.47 个百分点。
按回收率85%计,则因蔗糖分损失造成的蔗糖损失 15.84 万t(12.4 万hm2×(78.0 t/hm2+8.87 t/hm2)×85%× 1.73%),则因虫害造成的蔗糖损失为27.05 万t(11.21 万t+15.84 万t),白砂糖按5600 元/t 计,则因虫害 给制糖企业造成的损失达15.15 亿元(27.05 万 t×5600 元/t)。
工、农业损失合计达20.32 亿元(5.17 亿元+15.15 亿元),糖税按300 元/t 计,则财税损失0.81 亿元 (27.05 万吨×300 元/t)。合计经济损失达21.13 亿元。
多年来,湛江蔗区未能把病虫害综合防控作为 甘蔗栽培的一项措施来抓,同时尚未建立一套完整 的病虫害预测监测体系,无法做到病虫害的实时预 报,难以指导生产上统一的、适时防控。
调研中发现,农药市场存在着很多标示不明(未 按规定标出有效成分和毒性分级或以高毒农药成分 标示为低毒)、高毒禁用、有效成分含量不足、已 禁用、甚至未经登记的伪劣农药产品。这类产品由 于利润高,成为部分商家为追逐利益大推特推的对 象;而农民由于信息缺乏,加之知识面窄,对假冒 伪劣产品真假难辨,从而往往用上了假冒伪劣品, 也并不知情。长此以往,由此导致的后果危害十分 严重。
施药时,部分农民为图方便省事,将药剂直接 撒在土壤表面不覆土,造成农药挥发、分解失效。 农民习惯使用甲拌磷、呋喃丹(克百威)、特丁硫磷 等剧毒农药,导致严重的农药的残留和环境污染, 使有害生物产生了抗药性,防治效果下降;次要虫 害上升为主要病虫;大量杀伤天敌,导致目前螟虫 的猖獗为害。
甘蔗生长期长,从种植到收获,多种害虫混发。 而在大部分蔗区,整个甘蔗生长期只施用1 次农 药,而农药药效期一般只能维持2~3 个月,因此 1 次施药很难维系整个生长期虫害防治。特别是宿 根甘蔗,由于未能及时施药而错过了害虫防治的最 佳时期,往往造成宿根甘蔗虫害发生严重。
连续干旱及高温气候,很容易导致病虫害的发 生与传播,甚至流行、爆发。比较明显的是,螟虫交叉重叠繁殖,繁殖代数增加。据湛江农垦2011~ 2013 年连续3 年的系统调查表明,除了地下害虫 以外,地上害虫发生也呈上升趋势。
有害生物持续防治属于公益性事业,需要政 府、企业和社会的大量投入才能得以正常运转。由 于投入少,从事有害生物防治公益工作的人员待遇 低,直接造成了植保队伍不稳定,技术人员越来越 少,人才流失严重。植保专业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 后转行从事其他行业,加剧了专业技术人员的短 缺[6]。
联合调研小组专家召开甘蔗虫害发生情况及对 策研讨会,对甘蔗植保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受 虫害影响造成的损失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分析,并 就进一步加强甘蔗病虫害综合防控,促进提高甘蔗 产量和糖分,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现将研讨会讨 论的情况和建议综合如下。
各级政府要站在加快现代甘蔗产业发展,推动 湛江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真真正正把甘蔗 产业作为湛江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柱产业来抓,做到 层层加强领导,在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统筹建 立合理的甘蔗轮作制度,加快引进推广高产高糖高 抗良种等相关配套措施的同时,务必高度重视并切 实加强甘蔗病虫害的综合防控。制定相关政策,切 实加强甘蔗病虫害的综合防控,贯彻2013 年中央 1 号文件精神,加大对区内重点科研单位扶持力度, 进行病害虫防控技术攻关。
政府引导下,建立虫害防控基金,支持农民购 买高效、低毒农药产品,确保甘蔗病虫害防控措施 落到实处。
各级政府和植保工作部门,要把甘蔗虫害预警 监测防控作为降低虫害率,促进提高蔗糖分的重要 技术措施来抓,建立健全现代化的虫害预警监测及 综合防控信息发布平台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甘 蔗虫害防控体系。根据预测预报结果,及时掌握病 虫害动态,准确向广大蔗农发布病虫情报及安全科 学用药指导,实施精准防控;在病虫害大发生时, 由政府统一布署、统一指挥,农业技术部门组织开 展应急防控和救助防控,实行全市一盘棋统防统 治,提高蔗区病虫害防控水平。
各级政府和有关技术部门及农药主管部门,要 针对湛江各地蔗区出现农药市场混乱,农药品种质 量参差不齐,不合格农药产品多等不良现象,务必 加强对农药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药, 杜绝假劣、无效果的农资产品流入市场。建立诚信 档案,加强诚信建设,有效减少违法销售行为,对 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农药产品的厂家或商家追究责 任,规范农药市场;提高农药行业从业人员准入门 槛,持证上岗,确保蔗农购买使用真正的农药和达 到应有的效果。
重视健全和完善必要的植保工作机构,尤其要 加强乡镇两级植保站的建设,制定长效的农作物病 虫害防控机制和具体的植保工作技术规程,坚持不 懈的开展有效的病虫害防控工作。加强和加快植保 队伍建设,积极引进、培养植保专业技术人才并建 立不同区域高水平、高素质的植保队伍。同时,要 加强对蔗农的技术指导,针对不同区域、不同蔗区 蔗农的技术状况,有针对性的指导蔗农科学防治病 虫害,不断提升病虫害综合防治水平和效果。
各级农业主管技术部门、农技推广站、植保工 作站应加强与省、市甘蔗学会、糖业协会、农药协 会、科研单位、企业等部门沟通和联系,开展多学 科的产学研项目合作,以项目带动先进技术的应用 推广。联合组织召开各种技术研讨会、交流会、现 场观摩会等,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专业会议来加 快新技术和新农药的推广应用,促进加快提高蔗农 科学种蔗、科学防治、科学用药水平。
合理规划建立不同蔗区的病虫害防控试验示范 基地,积极引进试验示范并经农业部批准的以杀 单·毒死蜱为代表的新型高效低毒农药,坚持“预 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地下与地上 防治相结合,化学与生物防治相结合的原则,要重 视种植甘蔗健康种苗,从源头上杜绝或减少病原 菌。通过建立不同类型的试验示范基地和开展新农药、新技术的试验示范,为广大蔗农推广先进的病 虫害防控技术和地面机械防治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1] | 陈月桂,吴建涛,杨俊贤,等.广东省甘蔗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5):165-168,174. (![]() |
[2] | 张新广.提高湛江市甘蔗糖分和产量的主要途径浅议[J]. 中国农垦,2010(8):67-68. (![]() |
[3] | 郑学文,蔡泽祺,陈叶海,等.广东农垦甘蔗产业发展现状[J]. 热带农业工程,2010,34(1):69-72. (![]() |
[4] | 戚荣,江永,杨俊贤,等.雷州半岛提高糖业综合竞争力的研究[J]. 中国糖料,2007(3):35-39,47. (![]() |
[5] | 江永.湛江甘蔗近年低糖原因及对策[J]. 甘蔗糖业,2003(6):15-19,14. (![]() |
[6] | 徐宏,卢文洁,毛永雷,等.甘蔗病虫害专业化防治[J]. 中国糖料,2011(2):77-8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