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糖业  2013 Issue (2): 63-66   PDF    
云南甘蔗生产区域分布及发展策略
严娟, 张跃彬 , 尹兴祥, 李孝翠, 邓军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 云南省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 云南, 开远 661600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法、电话访谈法、半结构访谈法和文献资料法,对2007~2012年6年间云南省蔗区甘蔗面积、产量、良种覆盖面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等情况进行调查,得出近年来甘蔗种植和技术应用现状及变化情况,通过数据分析,了解云南各蔗区甘蔗种植条件与甘蔗产量之间的相关性和差异性,并阐述甘蔗种植面积和产量差异及变化的根源。研究结果可为制定甘蔗发展计划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甘蔗     生产现状     发展策略     云南    
Analysis of the Strategy of Distribution and Devolepment in Yunnan Cane Area
YAN Juan, ZHANG Yue-bin , YIN Xin-xiang, LI Xiao-cui, DENG Jun    
Key Laboratory of Sugarcane Genetic Improvement in Yunnan Province, Sugarcane Reasearch Institute, Yun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Kaiyuan, Yunnan 661600
Abstract: Combination methods of field survey,semi-structure interview,relativity determination and the single factor analysis method were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the cane growing area,cane yield,cane varieties and cane cultivation during the 2007~2012 in Yunnan.The correlation between basic cane growing situation and sugarcane yield and sugarcane areas was annualized.The causes of the difference in cane growing area and its variation were presented.The results can be used as guidance in making local cane growing strategy.
Key words: Sugarcane     Distribution and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strategy     Yunnan cane area    

云南糖料蔗种植面积在 1997 年、产糖量在 1998~1999 年超过广东,随后稳定发展,并一直 保持全国前列位置[1],随之成为全国第 2 大糖料基 地[2],植蔗面积分布于德宏、临沧、普洱、保山、 红河、西双版纳等地[3]。2002 年云南省甘蔗种植达 到 29.7 万 hm2,产糖 190.1 万 t,2003 年甘蔗种植 面积 28.32 万 hm2,产糖高达 195 万 t,但 2004 年 蔗糖产量下降到 160 万 t,2005 年又下降到 141.2 万 t[4],总体看来云南甘蔗种植面积变化不大,但 甘蔗总量起伏较大,蔗糖产业受影响产生波动,而 2007~2012 年间云南甘蔗生产面积变化不大,但 甘蔗产量持续增长、持平或略减,并无起伏。目前 尚无甘蔗种植面积与产量变动情况和因素等方面研 究。本研究对 2007~2012 年 6 年来云南省甘蔗产 量和面积的现状、变化幅度、变化因素和发展策略 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研究甘蔗在一定种植条件下 产量变动的因素所在,研究结果可为制定甘蔗种植 规划和稳定甘蔗产量有理论指导意义。

1 研究地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地概况

云南位于云贵高原西南,省内蔗区地处低纬高原(图 1),终年太阳辐射角度大,日照长,辐射量 大,光照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 18~20℃,在适 合甘蔗光合作用的温度范围内;受印度洋西南季风 与太平洋季风影响, 全年降雨量 800~1800 mm, 5~10 月为雨季,降雨量占全年 80%以上。

图 1 云南蔗区分布图
1.2 研究方法

第一,调查内容设定。调查时间段为 2007~ 2012 年,调查覆盖面达云南蔗区 11 个州市和 30 个重点县、调查内容有面积、产量、良种使用比例 和新技术推广程度等。

第二,调查区域设定。依据作物生态区划的基 本原理,以温度为一级指标,年降雨量、干燥度及 农业意义为二级指标,将云南蔗区划为 6 个生态类 型蔗区[3],即:北热带湿润区、北热带半湿润区、 南亚热带湿润区、南亚热带半湿润区、中亚热带湿 润区、中亚热带半湿润区[2]。根据划分出来的生态 区域,以州、县为调查单位进行数据收集。

第三,调查时间和方式。2007~2012 年,每 年 3 月 15 日~6 月 15 日,采用问卷调查法、电话 访谈法对每个甘蔗种植县农业主管部门进行甘蔗种 植情况调查。同时采用半结构访谈法(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PRA)对部分农业科技管理人员和 技术人员进行开放式访谈,不限制语言表述方式, 不确定提问顺序,但围绕拟定提纲内容提问。

1.3 数据分析

在 SPSS 13.0 for Windows 上运用相关性分析 法和单因素分析法等处理相关数据。

2 云南甘蔗生产优势区域分布
2.1 云南蔗区甘蔗产业情况

共调查了 11个州市、 54个植蔗县自2007~2012 年甘蔗生产情况(表 1、表 2) 。有效访谈率达 99%。

表 1 显示,2007~2012 年,临沧甘蔗种植面 积和产量均居云南首位(甘蔗面积稳步小幅度增 加,产量明显增加) ;其次为德宏、保山、文山、 普洱、西双版纳、红河、玉溪、永胜、巧家和大理; 2012 年全省甘蔗种植面积和产量比为 6 年来最高 值。

表 1 2007~2012 年云南甘蔗生产地区面积和产量情况表

表 2 可看出,2007~2012 年间,甘蔗新型种植 技术推广面积除间套种和蔗糖田蔗园减少外,其余 推广面积逐年加大。其中,增幅较大的有:良种面 积由 23.00 万 hm2增至 29.71 万 hm2,机械化耕种 面积 4.33 万 hm2增至 11.25 万 hm2,配方施肥 14.26 万 hm2增至 26.83 万 hm2,化学除草 14.08 万 hm2 增至 38.07 万 hm2,地膜覆盖 6.14 万 hm2增至 12.19 万 hm2,深沟板土 12.54 万 hm2增至 19.31 万 hm2,旱地高优蔗园 6.45 万 hm2增至 11.15 万 hm2

表 2 2007~2012 年云南甘蔗技术推广情况表
2.2 甘蔗面积与产量变化情况

第一,2007~2012 年,11 个蔗糖产地中,临 沧、文山 2 地甘蔗面积保持逐年持续增长;德宏、 保山存在起伏,但波动不大;西双版纳、红河、大 理、巧家和永胜 6 个蔗区面积持稳;玉溪、普洱面 积减少(图 2)。

图 2 11 个甘蔗生产地近 6 年甘蔗种植面积对比变化图

第二,2007~2012 年,11 个蔗糖产地中,临 沧、保山、文山 3 地甘蔗产量保持增长;德宏存在 起伏,但波动不大;普洱、西双版纳、红河、大理、 巧家和永胜 6 个蔗区面积保持平稳;玉溪产量减少 (图 3)。

图 3 11 个甘蔗生产区域近 6 年甘蔗产量对比变化图
2.2 甘蔗种植条件的相关性和差异性

第一,甘蔗种植条件的相关性。相关性分析结 果表明,甘蔗总面积与产量(Pearson 相关系数= 0.204,Sig.(2-sided)=0.001,n=324),甘蔗总面积 与良种推广面积(0.201,0.001,324),甘蔗总面积 与双高技术推广面积(0.206,0.005,322),甘蔗产 量与双高技术推广面积(0.253,0.001,322),甘蔗 产量与出糖率(0.148,0.003,320),呈极显著性正 相关;甘蔗产量与水浇地面积(0.139,0.034,270)、 春植蔗面积(0.361,0.044,288),呈显著正相关。

第二,甘蔗种植条件的差异性。差异性分析结 果表明,6 个不同甘蔗生态区划(北热带湿润区、北 热带半湿润区、南亚热带湿润区、南亚热带半湿润 区、中亚热带湿润区、中亚热带半湿润区)(f= 2.582,Sig.(2-sided)=0.000,df=324)甘蔗种植面积 差异极显著;不同甘蔗生态区划(2.492,0.025,324) 甘蔗产量差异极显著;不同甘蔗双高技术推广比例 (3.312,0.020,304)在甘蔗产量上的贡献差异极显 著。

3 甘蔗规划建议及保育措施
3.1 影响甘蔗产量的因素

甘蔗种植面积、单产和蔗糖分是构成蔗糖总产 的 3 个根本因素,良种推广面积、双高技术推广面 积、水浇地面积是影响甘蔗产量的关键因素。甘蔗 总产取决于种植面积和单产,而甘蔗单产决定于耕 作栽培水平、品种、土壤肥力和气候条件等[5],而甘蔗种植面积除受其价格影响外,还受到土地资源 和竞争作物的影响[6],扩大种植面积的潜力很有 限。因而,我省甘蔗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将主要侧重 于单产和蔗糖分的提高[7],而单产和蔗糖分的提高 又主要依靠甘蔗新良种的培育、耕作栽培技术的推 广,以及耕作条件的改善。

3.2 甘蔗规划建议

提升我国甘蔗生产可持续发展潜力行之有效的 措施是培育甘蔗新品种、推广新栽培技术、改善以 水利建设为中心的耕作条件、推行蔗田作业机械化 和优化蔗区布局等。

云南甘蔗产业的发展,应以效益为目标,科技 为动力,加快良种引进、选育和推广步伐,大力普 及先进实用的综合栽培技术,提高甘蔗单产、糖分 和出糖率,提高甘蔗产业化水平;建立和完善农田 水利等基础设施,实施“吨糖田”和高优蔗园工程, 形成在国内外较具竞争力的优势产业;调整、优化 蔗区布局,压缩高海拔和陡坡地蔗园,有步骤地把 过于分散,生产条件差、坡度较大和海拔较高的蔗 园蔗地调减下来,种植其他适宜的经济作物;加强 农机和农艺相结合,蔗田推行宽行种植,以适宜机 械操作,同时进行蔗田综合整地与规划,推行规模 化种植,并建立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行流动 作业方式,达到统一种植与统一收获。

3.3 甘蔗产业发展环节

第一,注重蔗农科技培训,推进甘蔗种植标准 化。蔗农是甘蔗生产和技术推广应用的主体,科技 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甘蔗产业发展水平,应 多渠道、多途径、多层次做好甘蔗农产品生产者的 技术培训;同时加强甘蔗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推 广先进技术标准,引导农民标准化、规范化、科学 化进行甘蔗种植,最终实现蔗糖业增收、农村经济 发展。

第二,以优良自育品种为主,扩大良种覆盖率。 甘蔗良种在甘蔗糖业综合效益中的贡献率达 60%。 近年来,我省主要推广 ROC、粤糖、桂糖 3 大系 列品种,今后应以国内自育品种为主,兼顾品种早 熟种性和总糖含量;逐步推行有机农业栽培技术措 施,包括病虫草害生物防治技术和使用低毒高效农 药, 合理施用化学肥料等,减少农药使用量,保护 蔗田生态平衡和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甘蔗清洁生产 和蔗区的良性循环。

第三,改善水利设施,提高抗旱能力。季节性 干旱是造成我省部分蔗区甘蔗产量不稳的主要因 素。通过改水治旱,加强蔗区治旱水利工程建设是 提高甘蔗单产的根本措施。同时,加强综合抗旱技 术的研究和推广,通过机械深耕整地、调整植期、 地膜覆盖栽培、合理间套种等技术措施,使甘蔗生 产避过旱灾或减轻旱情。

参考文献
[1]吴媛瑾.中国甘蔗制糖产业运行状况分析及建议[EB/OL]. http://futures.hexun.com/2010-11-03/125404998.html,2010-11-3. (1)
[2]张跃彬,刘少春,陈学宽.云南省“双高”甘蔗生产与发展[J]. 中国糖料,2006(1):59-61. (2)
[3]张跃彬,刘少春,黄应昆.云南蔗区自然气候特点与生态区划[J]. 中国糖料,2006(4):38-40. (2)
[4] 云南糖网.方兴未艾的甘蔗产业,云南如何抓住机遇创辉 煌 [EB/OL].http://www.ynsugar.com/Article/PPKS/guanzhu/200612/1481.html,2006-12-27. (1)
[5]戚荣,江永.我国甘蔗生产可持续发展潜力探讨[J]. 广东农业科学,2006(12):24-27. (1)
[6]凌敏.广西甘蔗产量的变化趋势调查报告[D]. 北京:广西财经学院经济系,2010. (1)
[7]江永.湛江甘蔗近年低糖原因及对策[J]. 甘蔗糖业,2003(6):15-19. (1)
(本篇责任编校:李金玉)
云南甘蔗生产区域分布及发展策略
严娟, 张跃彬 , 尹兴祥, 李孝翠, 邓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