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糖业  2013 Issue(1): 10-13   PDF    
不同基因型甘蔗氮磷钾积累与利用研究
邢颖, 江泽普, 谭裕模 , 廖青, 陈桂芬, 汪羽宁, 熊柳梅    
广西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广西南宁530007
摘要:选取广西区内推广种植的3种基因型甘蔗:粤糖00-236、粤糖55、桂糖02-901,研究NPK在不同基因型甘蔗上的积累和利用。结果表明:在当年低温干旱的影响下,3个品种的产量均受到了影响,但粤糖55各项指标都显著高于其他2个品种。产量的高低与养分积累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分析NPK在各部位的含量及积累。NPK在3个品种各部位的含量数据间差异并不大,不同品系间分布规律有所差异,N和K对产量的影响较为显著。甘蔗生长过程中养分逐步积累,最终在蔗茎中的积累量粤糖55仍然最高。养分积累量的高低与养分利用有关,因此养分的利用率是决定最终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比较3个品种的养分利用率,粤糖55对NPK的利用率均高于其他2个品种。综合当地的气候条件与最终的结果说明粤糖55较为适合在这一蔗区种植。
关键词甘蔗     不同基因型     NPK     养分积累     养分利用率    
Study on Nitrogen, Phosphorous and Potassium Accumulation and Utilization for Three Sugarcane Genotypes
XING Ying, JIANG Ze-pu, TAN Yu-mo , LIAO Qing, CHEN Gui-fen, WANG Yu-ning, XIONG Liu-mei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stitute, Guang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Nanning, Guangxi 530007
Abstract: Select three genotypes of sugarcane promoted in Guangxi: YT00-236,YT55,GT02-901 to study their nitrogen,phosphorous and potassium accumulation and utilizat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oduction of the three varieties has been affected in the year of cold and dry,but the indicators of YT55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other two varieties.A dir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evel of production and nutrient accumulation exists,therefore analysis of NPK content and their accumulation in various parts were analized.There was little difference in NPK content between the three varieties of different parts,and there was a little differences between distribution pattern among three genotypes of sugarcane.N and K have more significant impact on yield.YT55 got the most eventual accumulation of nutrients in the gradual accumulation during the sugarcane growing process.The level of nutrient accumulation was related to nutrient uptake,therefore nutrient utilization was the key to determine the final yield and quality.Comparing nutrient utilization of the three varieties,NPK utilization of YT55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other two varieties.The end result showed that YT55 is more suitable for cultivation in this region with such local climatic conditions.
Key words: Sugarcane     Different genotypes     NPK     Nutrient accumulation     Nutrient utilization    

甘蔗为 C4高产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比 其它作物吸收更多的养分,特别是需要氮和钾较多[1]。有研究表明,平均每收获 1 t 甘蔗从蔗地中带走的养分为 N 1. 50~2.16 kg,P2O5 0.45~0.51 kg, K2O 1.98~2.71 kg。谢如林等(2010)的研究表明, 在甘蔗产量为 143.70 t/hm2的情况下,每生产 1 t 甘 蔗平均吸收 N 1.81 kg,P2O5 0.36 kg,K2O 2.11 kg。 N、P、K 在甘蔗植株中根、茎、叶不同组织器官 的分布规律上各有所不同[2];不同的甘蔗品种对养 分的吸收能力有所差异[3]。在甘蔗生长发育早期 N、 P、K 主要分布在鲜嫩的组织中,随着植株茎和叶 片的生长发育,老叶和枯叶的生理功能逐渐减弱和 丧失,组织内的各种养分不同程度地往上转移到幼 嫩的茎叶组织再度利用,继续进入甘蔗生长新的生 理代谢过程[3,4,5]。大量研究和实践表明,N、P、K 的吸收量对甘蔗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6,7,8,9],但对于 吸收进入植株内 N、P、K 的养分当量对不同品种 间的产量效应和品质的差异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选 择在蔗茎产量、蔗糖分含量和生长特性方面有代表 性的 3 个基因型甘蔗品种,研究在相同的种植管理 模式下,其养分在甘蔗不同部位的分布和积累规 律。选择种植对 3 大元素养分高效利用的优良品 种,推行合理配方施肥、良种良法综合配套技术, 对提高甘蔗产量和品质,降低资源和生产成本,提 高效益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试验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隆安县南圩镇连安 村甘蔗试验基地,土壤为赤红土,第四纪红土母质, 前作为甘蔗。供试土壤理化性质:有机质(OM) 31.7 g/kg,全氮(TN) 1.41 g/kg,全磷(TP) 1.03 g/kg,全 钾(TK) 6.18 g/kg,碱解氮 126 mg/kg,速效磷 15.21 mg/kg,速效钾 60 mg/kg,pH 4.36。

1.2 试验材料

粤糖 00-236、粤糖 55、桂糖 02-901。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 3 个甘蔗品种处理:A─粤糖 00-236、 B─粤糖 55、C─桂糖 02-901。各处理设 3 次重复, 共 9 个小区,随机区组排列。每小区长 7 m,行距 为 1 m,小区面积为 35 m2

种植时间及方法:2011 年 3 月 30 日划小区、 种植、施基肥。甘蔗的下种量为 120060 芽/hm2

施肥及管理:肥料分为基肥、分蘖肥和拔节肥 3 次施入。 基肥施入量为: N:P2O5:K2O=180:180:180 kg/hm2。 分 蘖 肥 量 为 : N:P2O5:K2O = 90:0:117 kg/hm2。拔节肥量为:N:P2O5:K2O=180:120:123 kg/hm2。2011 年 12 月 6 日收获。

1.4 试验及测定的内容、方法
1.4.1 农业性状调查

种植后,在甘蔗的萌芽期、分蘖期调查甘蔗的 萌芽率及分蘖率。在甘蔗收获前期调查甘蔗的株 高、有效茎数、田间锤度,收获时测定产量。

1.4.2 养分含量测定

每一处理随机取 3 株甘蔗,分别测定干物质含 量及根、茎、老叶、青叶和尾梢中的 N、P、K 含 量,为之后的分析提供数据。

1.4.3 分析计算

养分积累量(kg/hm2)=干物质量×养分含量; 养分利用率(%)=植物吸收养分数量/该养分的总量 ×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基因型甘蔗的产量和品质的差异

从表 1 中可以看出,3 个基因型甘蔗的萌芽率 都不高,这是由于在甘蔗种植初期的干旱低温对甘 蔗萌芽造成了影响。而 3 种基因型对干旱及低温的 耐受能力存在差异,且本身对养分吸收能力的不 同,导致在相同的施肥管理条件下,不同基因型甘 蔗其各项指标均有所差异。其中粤糖 55 的萌芽及 分蘖情况都明显优于其他 2 个品种。粤糖 55 和桂 糖 02-901 的株高要比粤糖 00-236 更显优势,有效 茎数 3 者间差异明显。

表 1 不同基因型甘蔗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差异

在收获期测定不同基因型甘蔗的产量及田间锤 度,其中桂糖 02-901 的田间锤度要高于其他 2 个 品种,说明在相同的管理施肥条件下,桂糖 02-901 的萌芽及最终的产量都受到了影响,但其品质较 优,而粤糖 55 的产量显著高于其他 2 个品种。综 合各项指标粤糖 55 在该区域种植效果较为良好。

2.2 不同基因型对养分的吸收量差异

不同品种甘蔗在相同情况下各项指标都显现出 差异,养分的吸收及在植株体内的运移积累必定起 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测定成熟期甘蔗各部位的 养分含量,研究不同甘蔗品种养分分布的差异和特 点。表 2 为 3 个品种各部位 NPK 含量的比较,从 表中可以看出 N 在 3 个品种各部位的分布规律分 别为:青叶>根>尾梢>茎>老叶、青叶>根>茎 >尾梢>老叶、青叶>尾梢>根>茎>老叶;P 在 3 个品种各部位的分布规律是:粤糖 00-236 与粤糖 55 相同,均为尾梢>青叶>根>茎>老叶,而桂 糖 02-901 中则是青叶>尾梢>根>茎>老叶;K 在 3 个品种各部位的分布规律为:粤糖 00-236 与 粤糖 55 相同尾梢>青叶>茎>老叶>根,桂糖 02-901 尾梢>青叶>老叶>茎>根,说明不同品系间养分 分布规律有所差异。甘蔗的产量主要是指蔗茎的重 量,因此比较 3 个品种蔗茎的养分相对含量发现 N 和 K 均是粤糖 55>粤糖 00-236>桂糖 02-901,这 与甘蔗产量的大小规律相同,可以初步认为 N、P、 K 对甘蔗产量均有影响,但 N 和 K 的影响更为显 著。

表 2 不同基因型甘蔗各部位 N、P、K 含量差异
2.3 不同甘蔗品种养分积累量的差异

从不同基因型甘蔗各部位养分含量进行分析, 只能初步得到不同基因型甘蔗在养分吸收上存在差 异,很难判断在整个生育期中各种养分在甘蔗各部 位的利用程度。因此,在表 2 基础上进一步计算不 同基因型甘蔗养分积累量的差异,为分析各部位养 分吸收能力的高低及养分利用率提供依据和基础。

表 3 为不同品种甘蔗各部位养分的积累量,从 表中可以看出不同品种甘蔗的养分积累量存在差 异,但总体规律差异不大。3 个品种甘蔗各部位 N、 P 的积累量规律均为:蔗茎>青叶>尾梢>老叶> 根,而 K 的积累规律为:蔗茎>尾梢>青叶>老 叶>根。这与谢如林等(2010)的研究结果一致[2]。 由于收获后主要利用的是蔗茎,因此不同基因型甘蔗 蔗茎中养分积累的高低是判断 3 者之间差异的关键。

表 3 不同基因型甘蔗各部位养分积累量

从养分积累相对含量可以看出不同品种甘蔗的 养分分布差异,其中粤糖 00-236 蔗茎中 N、P、K 的相对积累量与其他 2 个品种相比相对较少,粤糖 55 蔗茎中的养分积累相对含量与桂糖 02-901 较为 接近。说明粤糖 55 和桂糖 02-901 都能够将养分主 要运移至蔗茎中,但由于桂糖 02-901 受当时气候 环境等条件的影响产量较低,因此整体的养分积累 量及对养分的利用受到了影响。N、K 在 3 个品种 蔗茎中的积累量大小顺序与产量的比较结果及养分 含量的结果均相同,可以认为蔗茎中 N 和 K 的吸 收及累积量是影响不同品种间产量差异的主要原 因,P 的影响相对较小。

2.4 不同甘蔗品种养分利用率的差异

不同基因型甘蔗养分积累及产量的差异与甘蔗 本身的养分吸收利用能力有关。因此进一步比较不 同基因型甘蔗蔗茎的养分利用率。养分利用率也称肥料养分回收率,主要用来衡量作物对施入土壤的 养分的回收率,需去除土壤本身养分含量。但本试 验主要是分析不同基因型甘蔗间吸收养分的差异, 可以不用细分养分来源,仅需判断最终利用率的高 低。由表 4 可以看出粤糖 55 对 3 种养分的利用率 都显著高于其他 2 个品种。说明粤糖 55 在较干旱 的广西蔗区对养分利用能力较高,有一定的推广价 值。

表 4 不同基因型甘蔗各部位相对养分积累量比较

表 5 不同基因型甘蔗蔗茎养分利用率
3 结论

⑴3 个品种的试验条件完全相同,最终产量为 粤糖 55>粤糖 00-236>桂糖 02-901。往年数据均 显示,桂糖 02-901 的出苗一直很整齐且产量较高, 但本次试验桂糖 02-901 的产量下降与下种前的低 温冻害及干旱有关,尽管桂糖 02-901 的产量受到 了影响,但品质仍然是 3 个基因型甘蔗中最好的。 综合当时的气候条件及试验数据,认为粤糖 55 较 适宜在广西干旱蔗区种植。

⑵3 个品种养分含量分布规律略有差异,蔗茎 的养分相对含量 N 和 K 均是粤糖 55>粤糖 00-236 >桂糖 02-901,这与甘蔗产量的大小规律相同,可 以初步认为 N、P、K 对甘蔗产量均有影响,但 N 和 K 的影响更为显著。各部位养分积累的分布规 律不同基因型甘蔗间差别不大,蔗茎 NPK 积累量 粤糖 55 最高。

⑶养分积累量的高低与养分吸收有关,因此养 分的利用率是决定最终产量和品质的关键。粤糖 55 对 3 种养分的利用率都显著高于其他 2 个品种。说 明粤糖 55 在广西干旱蔗区能够保持较高的养分吸 收能力。原本在水肥条件良好情况下高产的桂糖 02-901 由于受冻害及干旱的影响,其对养分的吸收 能力也显著下降,最终影响到产量。因此,在这一 蔗区,粤糖 55 具有一定的优势。

参考文献
[1]韦明珠,黄吉森,徐林翁,等.广西甘蔗科技现状及建议[J]. 广西蔗糖,2011,6(2):15-18. (1)
[2]谢如林,谭宏伟,黄美福,等.高产甘蔗的植物营养特征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2010,23(3):828-831. (2)
[3]郑超,李奇伟,黄振瑞,等.不同品种甘蔗对钾素吸收差异性的研究[J]. 热带作物学报,2011,32(12):2221-2225. (2)
[4]唐其展,陈桂芬,刘忠,等.几种甘蔗品种残体量及其养分含量[J]. 中国土壤与肥料,2009(2):67-70. (1)
[5]沈有信,邓纯章,侯建苹.氮磷钾肥对甘蔗产量和含糖量的影响[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1998,13(2):214-218. (1)
[6]张跃彬.甘蔗的营养需求特点与科学施肥[J]. 云南科技报,2005(7):8. (1)
[7]占陈生.甘蔗氮磷钾肥配施比例试验初报[J]. 甘蔗糖业,2006(4):4-7. (1)
[8]陆世宏,霍润丰.地膜甘蔗叶片氮磷钾含量变化的研究[J]. 甘蔗塘业,1995(2):10-15. (1)
[9]蓝立斌,陈超君,米超,等.不同施氮量对甘蔗生理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广西农业科学,2010,41(12):1269-1272. (1)
(本篇责任编校:李金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