α-葡聚糖酶,又称右旋糖酐酶,是一种重要的 工业用酶,主要用在制糖工业、医药工业等。α-葡 聚糖酶能够很好地解决制糖工业中的葡聚糖问题 (如α-葡聚糖引起糖厂车间中管线、容器和过滤器 阻塞,煮糖过程过滤困难、结晶不正常等),在制糖 工艺过程通过添加α-葡聚糖酶去除α-葡聚糖是目前 最佳选择,这是因为:①α-葡聚糖酶消除α-葡聚糖 的效果是最好的,比其它澄清剂和化学助剂效果都 好,且不会引入新的杂质;②α-葡聚糖酶是由微生物发酵产生的,是无毒无害的环保产品。α-葡聚糖 酶还可应用于医药工业(如预防龋齿)、右旋糖酐生 产的分子量控制等[1,2,3,4]。
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将来源于油脂酵母的α-葡 聚糖酶cDNA克隆到毕赤酵母的表达载体pPIC9K 中,再转化毕赤酵母菌株,经筛选得到高效表达α-葡聚糖酶的基因工程菌株GS115-dex,并在5 L发酵 罐规模发酵得到α-葡聚糖酶。本研究对上述α-葡聚 糖酶的酶学性质进行初步的研究[5,6],为其在制糖和 医药工业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各种分子量葡聚糖,购自Pharmacia公司;其 它试剂为国产分析纯。
DK-S24型电热恒温水浴锅,上海精宏实验设备 有限公司;调节式万用电炉,南通市长江光学仪器 有限公司;752N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精密 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精密pH计,梅特勒公司。
5 L 发酵罐培养重组毕赤酵母工程菌株 GS115-dex,发酵液在12000 r/min离心5 min,上 清 液适当稀释后即为本实验所用酶液。
(1)标准曲线:分别在5支50 mL试管中吸 取1 mg/mL的葡萄糖溶液0.2、0.4、0.6、0.8、1.0 mL, 以蒸馏水补加到1.0 mL。然后在每支试管中加入2 mL DNS试剂,于沸水浴5 min,迅速将其冷却,用 蒸馏水定容至25 mL。以1.0 mL蒸馏水加2 mL DNS 为空白管调零点,于540 nm下测定吸光度,记录 OD540,以葡萄糖浓度(mg/mL)为横坐标,以OD540 为纵坐标绘制出标准曲线。
(2)酶活测定:取0.9 mL浓度为20 mg/mL 的葡聚糖水溶液,置于45℃恒温水浴中至少保温5 min,然后加入0.1 mL α-葡聚糖酶酶液,精确反应 10 min,立即加入2 mL DNS终止反应,于沸水浴5 min,迅速将其冷却,用蒸馏水定容至25 mL,于 540 nm下测定吸光值,记录OD540。从标准曲线的 回归方程求得相对应的葡萄糖的量,并计算出酶活。 酶活定义:在上述条件下,每min从葡聚糖底 物中释放出1 μmol葡萄糖所需的酶量为1个酶活单 位,以U表示。
为表征酶液中酶活力(enzyme activity)的大小, 一般以单位体积所含的酶活表示,也称比酶活 (U/mL)。酶活力的大小可用在一定条件下酶催化 底物反应的速度来表示,酶催化反应速度愈大,酶 活力愈高,反之活力愈低。测定酶活力实际就是测 定酶促反应的速率。
由于酶的特性,酶促反应速率一般在5~30 min 内达到稳定,随后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使酶促反应 速率降低,因此选择合适的反应时间对表征酶活很 关键。α-葡聚糖酶与底物反应5、10、15、20、25、 30 min后取样测定,从标准曲线的回归方程求得相 对应的葡萄糖的量,并计算出酶活(图1)。由图1 可见,反应时间在10~20 min时酶活力都比较稳定, 因此可选择10 min作为测定α-葡聚糖酶酶活力的反 应时间。
![]() |
图1 反应时间对测酶活性的影响 |
根据酶活定义,底物必须过量,但过量太多则 造成浪费。根据理论计算,设计底物浓度分别为5、 10、15、20、25、30 mg/mL,测定经稀释合适的酶 液的酶活(一般控制OD540在0.4~0.6之间是最合 适的,在本实验中,酶液的酶活控制在30~60U之 间比较合适,高酶活的则需要适当稀释)。由 图2可 知,在底物为5~20 mg/mL的浓度范围内,随着浓 度的升高,酶活力与底物浓度成正比;当底物浓度 超过20 mg/mL后,酶活趋于稳定,说明20 mg/mL 浓度底物已过量。因此可选择底物浓度为20 mg/mL。
![]() |
图2 底物浓度对测酶活性的影响 |
每一种酶的催化反应都有适宜的温度范围和最 适温度。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酶才能进行催化反 应,在最适温度条件下,酶的催化反应速度达到最 大。温度对酶反应的影响主要有2个方面:一方面 是当温度升高时,反应速度也加快,这与一般的化 学反应一样;另一方面,随温度升高会使酶逐步变 性,即通过减少有活性的酶而降低酶的反应速度。 因此酶反应的最适作用温度就是这2种过程平衡的 结果:在低于最适温度时,以前一种效应为主;在 高于最适温度时,则以后一种效应为主,随之酶活性会逐渐丧失,反应速度会下降很快。本实验分别 在35、40、45、50、55、60、65℃不同反应温度下 测定α-葡聚糖酶的酶活力。结果如图3所示。由图 可知,α-葡聚糖酶活力在40~55℃范围内较高,相 对酶活力在75%以上,其最适反应温度为50℃,超 过60℃后α-葡聚糖酶活力下降较大,至65℃时残余 酶活力仅为2%。
![]() |
图3 温度对α-葡聚糖酶活性的影响 |
各种酶均有其最高的耐热温度,超过此值,酶 将被迅速破坏。在酶液未置于不同温度前,先测定 酶液的酶活,以其活力值为100%,然后将酶液分别 置于4、30、40、45、50℃下保温,每隔一定时间 取样测定酶活力,结果如图4、图5。由图4可知: 在4℃、30℃条件下保温28 h,酶活几乎没有损失, 说明该酶在常温以下放置比较稳定;而在40℃条件 下保温16 h,酶活只剩下40%,损失了60%,保温 28 h后,酶活只剩下8%,说明该酶不能在40℃下 放置过长时间。由图5可知:在45℃条件下保温10 min,酶活损失了约18%,保温30 min,酶活只剩 下44%,保温80 min,只剩9%;而在50℃条件下 保温10 min,酶活就只剩23%,损失比较严重,保 温30 min 以上,几乎完全失活,说明该酶不能在 40℃以上保存。
![]() |
图4 不同温度下α-葡聚糖酶活性随时间的变化 |
![]() |
图5 不同温度下α-葡聚糖酶活性随时间的变化 |
pH对酶催化反应影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 面过酸过碱可能改变酶的空间构象,使酶失活,根 据程度不同,酶可遭受可逆或不可逆失活;另一方 面,也是我们要重点研究的,pH可改变底物的解离 状态,影响它与酶的结合,从而影响酶的催化效率。 大部份酶受其环境pH值的影响,在最适pH值下, 存在最大的酶反应速度,而最适pH值因底物种类、 浓度等不同而不同。用pH值分别为3.0、3.5、4.0、4.5、5.0、5.5、6.0、6.5、7.0的缓冲液(用0.1 mol/L 的柠檬酸和0.2 mol/L的Na2HPO4配制的缓冲液配 制)配制底物来测定酶活力,结果如图6。由图6 可知:当pH为5.0时有最大的酶活;在pH值小于 5.0时,随着pH值的增大,酶活也逐步增加;但是 随着pH的继续加大,其酶活开始慢慢变小,到pH 值6.0时,酶活只有最大值的11%,pH为7.0时, 酶活几乎完全丧失。因此确定该酶的最适pH值5.0。
![]() |
图6 pH对α-葡聚糖酶活性的影响 |
分别用pH2~7的柠檬酸-磷酸氢二钠缓冲液与 适量酶液混合,于4℃放置24 h,在最佳条件下测 酶活力,结果如图7。由图7可知:在pH4~6之间 α-葡聚糖酶较稳定;pH低于4时极易失活,pH低 至2时残余酶活力仅为13%;pH在7时的残余酶活 力仅为34%。而且失活的酶液在重新把pH调回5 左右时,依然没有恢复活性。
![]() |
图7 酶的pH稳定性 |
酶对不同的分子量底物催化速率是不同的。为 了考察酶对不同底物的作用,分别配制2 mg/mL的 T5、T40、T500、T2000底物溶液,在最佳条件下 测定酶活力如图8,由图8可知分子量越大,酶的 催化作用就越好,催化作用最好的是T2000。
![]() |
图8 底物对α-葡聚糖酶活性的影响 |
![]() |
图9 金属化合物对酶活的影响 |
将不同类型的保护剂与α-葡聚糖酶混合,45℃ 水浴25 min(酶活损失50%的温度和时间),立即冰 浴,测其残余酶活力。以4℃放置未加保护剂且未 处理的酶活力为100计,计算酶活保留率。并与未 加保护剂而经过同样热处理的α-葡聚糖酶的酶活保 留率进行比较,结果如表1。
![]() |
表1 不同保护剂对α-葡聚糖酶稳定性的影响 |
从表中可以看出,不同的保护剂对该酶都有一 定的效果:蔗糖的保护效果最好,且浓度越大,效 果越明显;甘油次之;氯化钠效果最差。这样的结 果也表明,该酶用在制糖工业中是较适合的,因为 蔗糖不但不影响该酶的使用,还可以起保护作用。
本文确定了测量α-葡聚糖酶酶活的最佳方法, 并对α-葡聚糖酶的酶学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 结果表明:①底物浓度为2.0 mg/mL的T2000葡聚 糖,反应时间为10 min测酶活是最适合的;②该酶 的最适反应温度为50℃,在30℃范围内放置,其相 对酶活力都在85%以上,损失不大,在30℃以上放 置保存,损失较快;③该酶的最适反应pH为5.0, 在pH为4~6的较窄范围内较稳定,小于4或大于6 酶都比较易失活;④Fe3+、Mg2+和Co2+对酶有激 活作用,Ca2+、K+、Zn2+、Na+、Al3+的作用不是很 明显;Cu2+、Ba2+、Fe2+、Sn2+、Ag+对酶有抑制作 用;⑤蔗糖对该酶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浓度越高 效果越好,甘油次之,氯化钠效果最差。通过对该 酶的测定和酶学性质的研究,为下一步利用和纯化 该酶奠定了理论基础。
[1] | 梁达奉,曾练强,郭亭,等.葡聚糖对制糖工业的影响及对策[J]. 甘蔗糖业,2008(6):31-33. (![]() |
[2] | Efraín Rodríguez Jiménez.The dextranase along sugar-making industry. Biotecnología Aplicada 2005,22 :20-27. (![]() |
[3] | 谭海平.α-1,6葡聚糖酶的研究进展[J].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2001,28(1):14-16. (![]() |
[4] | Frank Hoster,Rolf Daniel,Gerhard Gottschalk.Isolation of a new Thermo- anaero bacterium thermosaccharolyti-cum strain(FH1) producing a thermostable dextranase.J.Gen.Appl.Microbiol.2001,47:187-192. (![]() |
[5] | 张秀艳,何国庆.微生物源β-葡聚糖酶的稳定性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7,33(4):387-391. (![]() |
[6] | 魏晓飞,王在贵,陈建,等.β-葡聚糖酶的酶学性质研究[J]. 中国饲料,2007(9):17-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