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 广东省甘蔗改良与生物炼制重点实验室, 广东广州510316
2. Guangzhou Sugarcane Industry Reasearch Institute, Guangdong Key Lab of Sugarcane Improvement & Biorefinery, Guangzhou 510316
随着国内外糖品市场竞争的激烈化及品质意识 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糖料甘蔗品质对制糖 效率、成本以及产品质量的影响。制糖工业中通常 以一些利于高糖分收回的因素作为甘蔗品质评定的 指标,那些蔗糖分高、纯度高、纤维素含量低、非 糖分少的甘蔗被公认为是品质好的甘蔗[1]。这种衡 量标准对于新鲜、完整的甘蔗评定是合理的,但是 对于受微生物感染而变质的甘蔗评定是不完善的。
糖料甘蔗在采收后由于微生物感染会产生新陈 代谢产物如有机酸、乙醇、甘蔗葡聚糖、低聚糖、 甘露醇等。这些成分由于对糖分收回以及加工过程 的影响使得它们有特殊的重要性[2]。可滴定酸度指 标(TAI)是衡量甘蔗恶化变质有价值的指标之一[3]。 在南非,乙醇的积聚曾被作为甘蔗提取中糖分损失 的指标以及由火烧到破碎延误的指标,火烧蔗中乙 醇含量是非火烧蔗中的2~3 倍[4],但是后来证明乙 醇不能作为甘蔗变质的一个非常有用的指标[5]。甘 露醇形成速率远高于协同产生的低聚糖或者乙醇, 甘露醇被认为是甘蔗变质的一个最可靠的指标[5,6,7]。
但是以上几种因素所带来的危害远远没有甘蔗 葡聚糖的大。甘蔗葡聚糖主要是在甘蔗变质期间形 成的,是甘蔗变质的直接产物。其存在直接或者间 接地给制糖工艺过程带来了不良的影响,间接损失 据估算可以达到直接损失的3~5 倍。因此,蔗糖分 相近、葡聚糖含量差异很大的甘蔗,糖分的收回差 异也很大。伴随着甘蔗收获的机械化,蔗段被砍成 小段,以及在收获、运输、及时压榨之间良好协调 难度的增加等使甘蔗葡聚糖的形成剧烈地增加,其 带来的问题越来越凸显,所以不能简单地以蔗糖分、 纯度等作为划分甘蔗品质好坏的指标,葡聚糖在甘 蔗或者蔗汁中的含量成为衡量甘蔗品质的新指标。 实际上,要生产高品质的糖一定要除去甘蔗或蔗汁 带来的葡聚糖,成品糖若含有葡聚糖其适用性会受 到限制。
由于行业竞争的激烈及市场品质意识的提升, 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消费者强烈要求原糖低葡聚糖含 量。在由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原糖》 国标(GB15108-2006)[8]中首次增加了葡聚糖(≤ 400mg/kg)这一项指标。
专家们对葡聚糖的问题已经开展了广泛的研 究,葡聚糖的定量分析是重点之一。现有葡聚糖的 测定方法基本上可分为2 类 :一类是根据化学分析 的方法,如酒精Haze 法、罗伯特铜法、SPRI 法等; 还有一类是根据其生物学性质的方法,如酶解法, 免疫法。无论是化学分析方法还是生物学性质的方 法,均或多或少地受葡聚糖分子量的影响。对于现 存方法的评价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即现存的葡聚糖 定量检测方法要么检测速度太慢,通常受其它多糖 的影响,或者需要特殊的仪器,又或者分析成本很 高等[9]。寻求快速、简便、准确的葡聚糖定量测定 方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自然界的葡聚糖种类有很多,如淀粉、纤维素、 右旋糖酐、左旋糖酐、糖原、香菇多糖等[10,11,12],根 据糖苷键及空间结构的不同大致分为α和β两种。 在制糖工业,甘蔗中产生的天然的葡聚糖是α-葡聚 糖,是一定程度α-D 吡喃葡萄糖(主要是α-(1→ 6)结构的葡萄糖)聚合物的共同称谓[13]。它是肠膜 明串珠菌属产生葡聚糖蔗糖酶将蔗糖转化成葡萄糖 后聚合的多糖,分子量1.5×104~2×106 或者更大 [14,15,16,17,18,19]。通常所有从甘蔗产品中分离出的高纯度葡聚 糖(被指定称为甘蔗葡聚糖)被发现拥有一串非常 类似结构的即95%的α-(1→6)和将近5%的α- (1→3)糖苷键[20,21]。
在新鲜、完整的糖料甘蔗中,葡聚糖的含量几 乎为零。但当甘蔗受到砍、烧、风折、机械压伤、 病虫害或霜冻等以致组织暴露于空气中,就容易受 到肠膜明串珠菌的感染,在适宜的湿度和温度下产 生甘蔗葡聚糖。蔗糖首先分解成葡萄糖和果糖,其 中葡萄糖在微生物肠膜明珠菌 (Les.Mesenteroides) 产生的葡聚糖蔗糖酶(Dextransucrase)作用生成葡 聚糖,留下的果糖经降解生成有机酸和色素等。其 反应过程如图1[22]所示。
![]() |
图1 肠膜明串珠菌产葡聚糖过程 |
影响甘蔗葡聚糖形成的因素,按产生的阶段可 划分为田间环境(Field condition,即由蔗田到压榨 机这个阶段)以及进厂压榨后阶段。具体有:甘蔗 品种特性;甘蔗生长周围环境;收获方式;收获和 压榨之间的间隔时间;甘蔗堆的大小和储存条件;坯料的大小等。
前美国制糖工业研究所所长Clark[23]认为甘蔗 葡聚糖产生原因中田地环境是主要影响因素,大部 分的葡聚糖是在这个阶段产生。按照这个阶段归纳 的影响条件可大致分为①甘蔗的品种、种植方式及 生长条件;②甘蔗收获方式、条件及运输时间、条 件。具体说明如下。
(1)甘蔗品种和种植方式
抗旱、抗冻、抗虫等品种可通过减轻旱、冻、 虫等的伤害而减少微生物的侵害,从而减少葡聚糖 的形成。品种本身的特性(如蔗皮厚度、蔗茎坚硬 程度、蔗蜡覆盖层等)也决定其被微生物感染的容 易程度。Clark 曾说:甘蔗品种对葡聚糖含量有关系, 不同品种的正常蔗的葡聚糖含量也不同,特别是在 霜冻蔗中这种关系更明显,具体可能是通过破裂度、 pH 成分等间接影响。此外,宿根比新植蔗易感染微 生物。
(2)生长条件
生长条件包括土壤类型和气候(降雨量、环境 温度)。具体如:土壤中含钾和镁的多少会影响甘蔗 葡聚糖的含量,土壤里盐类高可能会降低细菌的感 染;热会加快葡聚糖的生成;高温、干旱、低温、 潮湿等极端气候下,甘蔗易感染微生物而产生葡聚 糖;台风、暴雨等天气也使甘蔗易于受到伤害,从 而感染微生物而产生葡聚糖。
(3)收获条件
甘蔗收获条件即收获方式及收获后的处理方式 不同,微生物感染机会也会有差别(表1),具体数 据见表2、表3。
![]() | 表1 收获方式及收获后处理方式对葡聚糖形成的影响 |
![]() | 表2 火烧蔗和青蔗切断后葡聚糖含量 |
![]() | 表3 砍蔗至压榨时间对葡聚糖产生的影响 |
甘蔗堆存时间对甘蔗中葡聚糖的产生有影响, 随着堆放时间的延长,葡聚糖的含量明显增多,这 种现象在破裂的蔗段中表现的更为明显。
综上所述,甘蔗品种、种植方式甘蔗火烧的程 度、蔗茎的完整性、蔗段的长度、由烧到砍的时间、 由砍到压榨的时间;收获运输条件(因这种微生物 是厌气性的,下雨天泥多,若甘蔗附着很多泥,使 甘蔗与空气隔开,有利于细菌生长。加上下雨天收 获与运输均受拖延等因素,温度高、泥又多则是最 坏的情况。)均影响甘蔗葡聚糖的形成。
从蔗汁到精制产品,所有制糖工艺过程自始至 终存在着葡聚糖。据文献记载,在甘蔗糖厂处理过 程中,糖中葡聚糖的含量超过750ppm,甘蔗汁中更 可以远远超过5000ppm[9],其对制糖工业的影响基 本上都是不利的。
近些年来,虽然国内大部分糖厂生产卫生条件 有很大改善,葡聚糖的直观影响(形成“蔗饭”)已 经很难看到,但是葡聚糖从砍获甘蔗时就已经开始 形成。蔗糖损失93%是由于微生物,5.7%是由于酶, 1.3%是由于化学降解[5]。
微生物感染甘蔗,以蔗糖为养料,直接造成了 蔗糖分的损失如下(表6)。
![]() | 表6 葡聚糖的含量对蔗糖损失的影响 |
甘蔗葡聚糖粘度、旋光度值大,而且可以分解 产生拟黑色素、有机酸类、高粘度的胶体使其间接 的危害更为严重。影响方式如下:
(1)虚假升高的旋光度。由于蔗汁中的葡聚糖 的存在,造成蔗糖含量分析的误差,进而引起一系 列的工艺参数的错误。这是由于糖液中葡聚糖的比 旋光度为[α]D20 =198o,而蔗糖为[α]D20 =66.6 o,是蔗 糖的3 倍之多,葡聚糖含量过高会造成仪器旋光度 读数偏高。理论上,原糖中每333 ppm 的葡聚糖会 使原糖的糖度虚假增加0.15。同时,葡聚糖也干扰 锤度的测定,引起糖液锤度偏高的误差,造成糖厂 的物料平衡计算混乱,使收回率降低。
(2)粘度的增大。葡聚糖明显地增大糖液的粘 度,对高浓度糖液的影响更大。分子量越高,粘度 增大越明显,导致的结果是妨碍糖汁过滤,甚至会 影响传热,使蒸煮时间延长、废蜜的提净率降低、 助晶分蜜困难。
(3)影响纯度测定。葡聚糖的存在使糖蜜纯度 上升(原糖厂浓糖浆中每300 ppm 葡聚糖能使糖蜜 纯度上升1 度(平均))。
(4)影响结晶,形成伪晶。研究表明,葡聚糖 从糖浆到晶体的转移率在17%~25%左右,葡聚糖 含量低时,接近10%,当糖浆中葡聚糖含量超过5000 ppm,转移率迅度增加到30%以上[30]。精糖中如果 葡聚糖含量达到100~150 ppm,晶体会变形,有时 还会造成干燥困难。
以上几种影响最终均导致糖分收回率的降低, 而且随着糖液中葡聚糖含量的增大,糖分收回率减 少(表7)。
![]() | 表7 葡聚糖影响糖分收回估计[31] |
除了直接和间接影响,蔗糖中葡聚糖的存在还 对产品的应用产生二次影响。澳大利亚的研究显示, 按照一般澄清、脱色工艺,糖浆中葡聚糖含量较低 时,最终的糖产品中会有10%的葡聚糖残留;而当 糖浆中葡聚糖含量较高时,最终的糖产品中会有 30%甚至更高的葡聚糖残留[32]。当这种葡聚糖含量 过高的产品如果用作生产其它产品的原料,会出现 饮料产生絮状物、浑浊,使糖果、巧克力成型困难 等问题。
总之,甘蔗葡聚糖是甘蔗变质的直接产物,其 存在所造成的影响,不论是直接、间接还是二次影 响,后果都非常严重,由此可以得出甘蔗葡聚糖是 衡量甘蔗品质的一个新指标。
在制糖工业,有几种不同的方法被用作葡聚糖 的检测,这些方法有Haze/ICUMSA 法[33],Optical Activity Ltd. DASA 法[34] ,Robert’s 铜/AOAC 法[35] ‘MAU’ 法[36] ,ASI II 法[21] , 酶解法, Midland SucroTestTM[37]以及SBAE 试纸条法[17]。
Haze 法是最早采用的方法,利用浊度原理进行 测定。1959 年,Nieholson 和Horsley 首次报道了用 浊度法原理测定葡聚糖[34]。这种方法的原理:首先 用淀粉酶移除样品中的淀粉, 接着用三氯乙酸 (TCA)沉淀蛋白质,然后过滤,最后用等体积的 无水乙醇沉淀溶液形成浑浊,这种浑浊度可以通过 分光光度计在波长720 nm 读取吸光度值间接反映 葡聚糖的含量(通常用葡聚糖T110 或者T500 作为 标准)。这种方法是衡量甘蔗严重变质的很好指标, 只有高分子量的葡聚糖才能在50%的酒精下形成浑 浊度。相对简单、精确、应用得也广泛,是ICUMSA 的正式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在低纯度的样品中容 易受到其它杂质的影响。因此主要被用于原糖和精 炼糖的检测,如果用于其它样品中需要预处理。 CSRHaze 法作为ICUMSA 的试行方法一直到1986 年才被取消[37]。
另外,Clark 等报道了美国糖业加工研究有限公 司研究的简化的Haze 法称为Tilbury 修订法,这种 方法可在5min 内完成检验,被命名为SPRI 快速扫 描实验法[38]。此方法受到蔗汁成分的影响,适合于 常规检验。
现行原糖国标(GB15108-2006)测定方法根据 Haze 法进行改进,检测对象主要针对原糖。
这种方法的原理是用80%的酒精分离糖液中所 有的多糖,然后再用碱式硫酸铜处理这些收集到的 多糖,通过形成铜-葡聚糖络合物而分离出葡聚糖。 用硫酸水解分离葡聚糖,所得的葡聚糖与苯酚显色, 再通过分光光度法测定。修订的罗伯特铜法是用过 滤代替铜-葡聚糖络合物离心分离。起初这种方法被 认为对于所有分子量的葡聚糖均具有专一性。实际 上,相比检测所有的葡聚糖,它对高分子量的葡聚 糖检测性更好。它和Haze 法没有很好的相关性,被 用于甘蔗汁、糖蜜和糖浆的检验。
和Haze 法类似,但是包括了一个通过离子交换 除灰阶段,结果是千分之一吸光度单位(MAU), 百万分之一吸光度单位可以通过ppm=(MAU+118) /0.659 计算。这就避免了作标准曲线所涉及的葡聚 糖相对分子质量问题。这种方法用葡聚糖T40 作标 准曲线,但是线性效果不是很好,也许是因为吸光 度和葡聚糖的含量不成线性关系,或者不同分子量 作为标准曲线应该被应用。
在寻找比罗伯特法更标准化和比SPRI 法更快 捷的方法方面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应用葡聚糖 酶、葡聚糖抗体等免疫化学的实验使葡聚糖的测定 方法接近于标准化大有希望。
ASI II[12]是一种预先用淀粉酶降解,伴随用葡 聚糖酶和α-葡萄糖苷酶分析酒精沉淀量的方法,所 得结果是葡聚糖转换成葡萄糖的量, 这可以被 Nelson-Somogyi arsenomolybdate 法量化。
DASA(葡聚糖和蔗糖)分析系统[37]是英国旋光 仪器公司(OPTIC 汉LACTIVITY) 与伦敦的 Westminster 大学和牙买加的糖业研究所合作开发的 一种用近红外光谱仪检测葡聚糖酶解前后旋光度的 不同。这种方法被报道由于酶解不充分抑或过滤不 充分,葡聚糖的含量值错误增高[38]。
美国糖业研究院的Brown 和Inkerman[37]研究出 用酶法测定还原糖中葡聚糖含量的HPLC 定量分析 法,但是这种方法操作过程技术性要求高而且耗时。
Morel du Boil PG、Zimmer B、Thielecke K 等人 用Enzyme-HPEAC 法[39]间接测定了葡聚糖含量。这 种方法的原理是:多糖被50%或者80%的酒精沉 淀,区分开全部葡聚糖或者仅仅是高分子量的葡聚 糖,再溶于水中,用葡聚糖酶水解,通过用色谱测 定产生的异麦芽糖含量来反映原始的葡聚糖含量。 这种方法具有高度的专一性,但是时间冗长,成本 高,不适用于日常或者需要快速出结果的分析中。 高分子量的葡聚糖出来的结果和Haze 以及免疫法 一致性好,与Robert’s 铜/AOAC 法结果不一致。
国内梁达奉、徐建光[40]等人在酶解法定量检测 葡聚糖方面也做了研究,发现酶解法虽具高效专一 性,污染小、操作简单、酶解产物分布稳定等优点, 但是也存在耗时长、葡聚糖酶不能完全分解葡聚糖 等缺点。
当抗原与抗体在特殊稀释系统中反应而且比例 合适(一般规定抗体过量)时,形成的可溶性免疫复 合物在稀释系统中的促聚剂(聚乙二醇等)的作用 下,自液相析出,形成微粒,使反应液出现浊度。 当抗体浓度固定时,形成的免疫复合物的量随着检 样中抗原量的增加而增加,反应液的浊度也随之增 加。通过测定反应液的浊度与一系列标准品对照, 即可计算出检样中抗原的含量。反应方程式如下:
Ab +AG↔AbAG↓+Ag↔Ag2 Ab
式中:Ab——抗体,这里代表葡聚糖的抗体; AG——抗原,代表葡聚糖;AbAG——产生的抗原 抗体络合物沉淀;Ag——过剩抗原;Ag2Ab——可 溶性络合物。
在早期,澳大利亚的curtin[37]曾尝试过用免疫 分析法对葡聚糖进行分析。Sarkar 等人1991 年将 Haze 法和ASI II[21]、GPC 法[34]以及一种多克隆和单 克隆抗体测试方法进行了比较。由于葡聚糖高程度 的分支,需用酶的ASI II 法被怀疑测定的葡聚糖浓 度低于实际浓度。GPC 对分类有困难并且不是对所 有分子量的葡聚糖敏感。抗体法对于分子量低于150 kDa 的葡聚糖检测不出来。
后来,米兰公司研制了抗体试剂盒,用葡聚糖 T2000 作为标准,利用免疫学反应,即单克隆抗体 (抗体)和葡聚糖(抗原)之间的反应产生浊度来 检测葡聚糖的含量即Midland SucroTestTM 法[42]。 它是一种利用单克隆抗体葡聚糖含量提高产生浊度 线性增加的免疫学方法,它的测试与Haze 法结果显 示一致并具有有很高的相关性[43]。具体过程:在 1 mL 或者2 mL 抗体中加入10μL 的样品,1 min 后读出浊度计中显示的数,最后根据所读的浊度变 化值在标准曲线上读出葡聚糖含量。葡聚糖抗体具 有专一性,反应不受葡聚糖分子大小的限制,但浊 度的形成受分子大小的影响。因此这种方法被证明 对分子量为T40 的葡聚糖敏感性较弱,当分子量低 于T40 时浊度不能被检测到[43]。这种试验方法快速、 利用最少的实验器材,对葡聚糖有高度专一性。
目前,国外已有部分糖厂采用免疫法[43]进行检 测,但由于所需要的抗体相当昂贵,在国内糖厂还 没有被使用的报道。
国内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和厦门大学医学院 抗癌研究中心共同研制葡聚糖特异性抗体,已经成 功制备出葡聚糖单克隆抗体,生产出国内首个葡聚 糖单克隆抗体免疫比浊检测试剂盒DextraTest,随 着试剂盒在国内糖厂的普及应用,快速、准确的免 疫学方法在甘蔗在制品、制品中测定葡聚糖将成为 可能[44]。这种方法检测时间很短(3~5 min)、便捷、 专一,而且适用于所有糖厂产品,检测时只需要简 单的过滤作为预处理,样品用量也很少(10μL)。 但是对于分子量小于40000 道尔顿的葡聚糖未能检 出。目前,利用这种抗体,梁达奉、颜江华、曾练 强等人已建立了相关定量检测方法,并对原糖、白 砂糖、糖蜜、蔗汁等产品或物料中葡聚糖的定量检 测进行研究比较[45,46],如葡聚糖多克隆抗体竞争抑 制ELISA 检测方法[45]等。表8 是2 种试剂盒的对 比[46]。
![]() | 表8 国外国内抗体检测盒比较 |
此外,Duwoon Kim,Seok-Ryel Kim 等人建立 了一种SBAE 试纸条[17]简单、快速的测定方法,可 以最低检测到31.5 ppm 的葡聚糖,但是在125 ppm 时表现饱和。
综上所述,免疫比浊法具有操作简单快捷,灵 敏度高,不需要特殊仪器和设备等优点,适用于测 定各种甘蔗样品。但是,由于高分子量的葡聚糖能 在蔗汁澄清时被优先除去,余下中低分子量的葡聚 糖,故在原糖或者耕地白糖中,中、低分子量的葡 聚糖对总葡聚糖的比例是高于蔗汁的,对于低分子 量葡聚糖的检测成为免疫比浊法将来集中解决的问 题。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
(1)糖料甘蔗中葡聚糖的形成受田地环境和压 榨进厂后阶段可以说是从种植到成品全过程影响, 其对制糖工业有严重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受到国内外 同行的关注,因此甘蔗葡聚糖作为评定糖料甘蔗品 质的一个重要的新指标是必然趋势。
(2)伴随着抗体制备及纯化技术的日益成熟, 免疫学检测法将成为一个很有希望的方向。利用单 克隆抗体检测的免疫比浊法具有操作简单快捷、灵 敏度高的优点,而且也适用于制糖生产过程中各种 各样的样品。但是由于葡聚糖理化性质的特殊性, 对某些低分子量甘蔗样品的定量分析成为研究的难 点和瓶颈,未来将寻找出合适的免疫学方法集中解 决分子量问题。
[1] | Jh.Meyer, Ra Wood.The effects of soil fertility and nutrition on sugarcane quality:a review[J]. Proc S Afr Sug Technol Ass, 2001(75): 242-247. (![]() |
[2] | Ravelo SB, Ramons S, Mejias R.Sugarcane deterioration and its implications in the factory[J]. International Sugar J,1991,93(1108): 82-86. (![]() |
[3] | Gupta AP, Lal AK.Organic acids in sugarcane v/s maturity[J]. Proc Annl Conv S.T.A.I., 1984(48): 173-177. (![]() |
[4] | Cox GS, Sahadeo.PPost-harvest deterioration in bundles of burnt cane[J]. Proc.Annual Congr.South African Sugar Technol,1992(66): 220-223. (![]() |
[5] | EgglestonG..Deterioration of cane juice sources and indicators[J]. Food Chemistry, 2002, 78(1): 95-103. (![]() |
[6] | Eggleston G, Harper W.Determination of sugarcane deterioration at the factory: Development of a rapid, easy and inexpensive enzymatic method to determine mannitol[J]. Food Chemistry, 2006, 98(2): 366-367. (![]() |
[7] | Eggleston G, Karr J, Harper W, et al.Tony P.Predicting processing problems from deteriorated sugarcane:A factory method to measure mannitol[J]. Sugar Journal, 2005, 68(1): 32. (![]() |
[8]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 15108-2006原糖[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6. (![]() |
[9] | Duwoon Kim,Seok-Ryel Kim.A dipstick method to measure dextran in raw sugar progress streams.International[J]. Sugar Journal, 2009, 111, 1332: 119-124. (![]() |
[10] | 谭海平.a-1,6葡聚糖酶的研究进展[J].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2001,28(1):14-16. (![]() |
[11] | 宋少云,廖威.葡聚糖的研究进展[J].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增刊2):44. (![]() |
[12] | 王镜岩,朱圣庚,徐长法.生物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 |
[13] | Brown C.F., Inkerman P.A.Specific Method for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 of the Total Dextran Content of Raw Sugar[J]. Agric.Food Chem, 1992, 40, 227-233. (![]() |
[14] | Sarkar D, Day DF.Dextran analysis: A modified method[J]. ASSCT, 1986(6): 102-107. (![]() |
[15] | Clarke MA, Bergeron J, Cole F.A rapid dextran screening test.Sugary[J]. Azucar, 1987, 82(3): 23-24. (![]() |
[16] | Roberts EJ.A quantitative method for dextran analysis[J]. IntlSugar J, 1983()85: 10-13. (![]() |
[17] | Saska M, Godshall MA, Dar D.F.Dextran analysis with polymetric, immunological, Robert’s and Haze methods[C]. 2002:411-417. (![]() |
[18] | Kim D, Kim S, Day DF, et al.A dip stick method to measure dextran in raw sugar process steams[J]. The J of General and Applied Microbiology, 2001,47: 187-192. (![]() |
[19] | Rauh JS, Cuddihy JA, Falgout RN.Analyzing dextran in the sugar industry:A review of dextran in the factory and a new analytical technique[C]. Sugar Association of the Caribbean,2001. (![]() |
[20] | Covacevich MT, Richards GN.Studies on dextrans isolated from raw sugar manufactured from deteriorated cane.Part I Isolation, purification and structure of dextrans[J]. Intern.Sugar J.1977,79:3-9. (![]() |
[21] | Foster DH, Inkerman PA, McNeil KE.Studies on cane deterioration in Australia[C]. 1977:2204-2220. (![]() |
[22] | Clark MA, Godshall MA.Determination of dextran in raw cane sugar by Robert‘s copper method:Collaborative study[J]. Journal Association of Analytical Chemists.1988, 71(2):269-279. (![]() |
[23] | Clark来中国讲话资料(![]() |
[24] | 杨光昭.甘蔗制糖过程葡聚糖初探[J]. 四川制糖发酵, 1992,19(3):15-19. (![]() |
[25] | Tilbury RH.Dextran and dextranase[C]. SugarCane Technol, 1971, 14: 1444-1458. (![]() |
[26] | Well WD, James GP.Rapid dextran formation in stale cane and its processing consequences [C]1976: 287-293. (![]() |
[27] | Hylton M.Stale cane: The dextran problem[J]. Sugarcane (Jamaica), 1997, 20(4): 1-3. (![]() |
[28] | Satindar K, Kaler RSS.Dextran and its effect on the flow behaviour of molasses and crystallization rate[J].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2007, 86(1): 55-60. (![]() |
[29] | Clarke MA.Dextran in Sugar Factories: Causes and Control (Part Ⅰ and Ⅱ) Sugar yazucar [J]. October/November, 1997. (![]() |
[30] | Day DF.Dextran control in the sugar house[J]. Sug J.1984, 46(10): 16-17. (![]() |
[31] | Ravnö A.B., Purchase B.S.Dealing with dextran in the South African sugar industry[C]. 2005(79):28-47. (![]() |
[32] | du Boil P.G.M.The role of oligosaccharides in crystal elongation[C]. 1991(65): 171-178. (![]() |
[33] | Nicholson, Horsley.Determination of dextran and starch in cane juices and sugar products[J]. Agric and Food Chem,1959(7): 640-643. (![]() |
[34] | Saska M., and Oubrahim Y.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 of sugarcane products[J]. Sugar Journal 1987:22-25. (![]() |
[35] | Roberts EJ.A quantitative method for dextran analysis[J]. Int Sug J, 1983(85): 10-13. (![]() |
[36] | Rauh JS, Cuddihy JA, Falgout RN and Marquette ML.Dextran test method provides versatility for sugar factory process monitoring, Int Sug J, 2003, 105(1251):100-103. (![]() |
[37] | 陈其斌,周重吉.甘蔗制糖手册[M]. 高大维,译校.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708,709,710-711, 713,97,253,714-71. (![]() |
[38] | Walker, G.J.Dextrans.I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Biochemistry; Manners, D.J., Ed.; University Park Press: Baltimore, MD, 1978.(![]() |
[39] | Boil P.G.M.An enzymic-hpaec protocol for the analysis of polysaccharides in sugarcane products-dextran and sarkaran [C]. South African Sugar Technologists' Association, 2000:317-327. (![]() |
[40] | 徐建光,梁达奉,曾练强.酶解法定量检测葡聚糖的研究[J]. 化学与生物工程,2010, 27 (4): 92-94. (![]() |
[41] | Zimmer B., Thielecke K., Buchholz K.Determination of dextran in juices from deteriorated sugar beet by hpaec[J]. CITS Proceedings Antwerp, Bartens, Berlin, 1999: 259-265. (![]() |
[42] | 曾强,颜江华,梁达奉,等.葡聚糖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与纯化[M]. 广西轻工业,2009(11):4-5. (![]() |
[43] | Day D.,Cuddihy JA, Rauh JS.Versatility of the Antibody dextran test method[J]. 2002:26-28. (![]() |
[44] | 梁达奉,颜江华,曾练强,等.α-葡聚糖抗原及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方法:中国,201010606983.5 [P]. 2010-01-06. (![]() |
[45] | 曾练强,王生育,李雨虹,等.葡聚糖多克隆抗体竞争抑制ELISA 检测方法的建立[J]. 广西轻工业,2009 (12):11-12. (![]() |
[46] | Liang D.F., Yan J.H., Zeng L.Q., etc.Generation of anti-dextran monoclonal antibody and development of immunonephelometry for quantitative detection of dextran [J]. International sugar journal, 2011, 113(1353): 654-65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