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工程是解决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的高效发 展模式。当前世界面临可耕土地减少,环境污染日 趋严重势态。同样,制糖业也面临着糖料种植面积 增长困难,农业、工业生产成本高,产品附加值和 利润率低,环境要求日益严格,劳动力缺乏等趋势, 人们意识到:光靠传统的方法已不能满足发展的要 求,生物技术已日渐成为人类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生物工程包括遗传工程、化学工程、基因工程、 微生物工程、酶工程、计算机信息和自动控制等学 术专业领域(内容主要包括生物能源、生物食品、 生物材料、生物环保、生物作物技术等)。生物工程 应用于农业、食品、化工、医药、保健和环境保护 等多个行业,是多个行业解决资源短缺,节能减排、 高效率、低成本能持续发展的先进和有效途径。在 医学方面的贡献,我国是世界第一个成功合成胰岛 素和核糖核酸的国家。近年生物工程技术已越来越 为科技界重视,成为21 世纪的前沿技术。甘蔗糖业 过去在生物技术方面已作出多项贡献[1,2]。
在甘蔗种植方面正在进行甘蔗品种多样化,不 同地区的育种不断追求的共同目标是高产、高糖、 抗病性强,适应性广和宿根性好的品种,通过生物 技术不断改良现有品种和栽培技术,将使农民和企 业获更好的经济效益,使蔗糖产量居世界第三位[3]。 在微生物与发酵工程方面:广州甘蔗糖业研究 所与厦门大学合作通过基因重组和诱变选育出高活 性α-葡聚糖酶及高活性β-葡聚糖酶的菌种[4],以及 用葡聚糖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其检测盒研制,能准确、 便捷、快速检测制糖过程滋生的葡聚糖(蔗饭)(一 种降低蔗糖产率和增加制糖工艺难度的不良杂菌), 为制糖业及食品工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如固定 化细胞的生物技术也已为白酒和酒精企业带来可观 的经济效益。据业内人士评价为酿酒业的一项技术 革命。
过去蔗糖只作为甜味和营养剂,现在通过转位 酶把蔗糖分子移位,生产出具调整胃肠功能的低聚 果糖和低聚半乳糖;把蔗渣生产出木糖和低聚木糖。 低聚糖是培养人体健康的益生菌的培养基,是当前 各国微生物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又如蛋白质与肽的 生物技术,使糖业界的糖蜜生产酵母产品,大有用 武之地,不但生产出多种核苷酸衍生物产品,为医 药作贡献,更为食品创新了第二、三代呈肉鲜味的 高档调味产品,提高了食品质量为人类提供了更可 口的食品享受。又如在一些酵母或真菌细胞壁中含 有降胆固醇提高免疫力的天然抗氧化剂——β-葡 聚糖,它在酵母细胞壁中约含30%。我国2008 年 产酵母4300 万t,则取出抽提物后有酵母细胞壁渣 45~50 t(约占酵母8%~10%),如把它利用上, 则是一大批食品与保健品资源,它在肠道对益生菌 有增殖作用,代谢后产生低碳脂肪酸,促进钙吸收。 在食品用途:可作脂肪代用品,肉类制品(如午餐 肉、香肠等)作添加剂;在化妆品中作护肤用品配 料。
传统蔗糖业的生物炼制(综合利用)多注意利 用蔗渣造纸和糖蜜生产酒精,但仅此也比单一产白 糖带来更多产值与利润。近代更通过先进的检测手 段,已发现甘蔗含更多的有利用价值的成分,加上 近代在微生物、生化工程等的新技术出现,有可能 把这些有用成分加以炼制,成为高附加值和社会需 要的产品。除了已在“蔗渣的生物炼制”文章介绍 的产品外,下面还分别介绍用蔗糖、糖蜜、酒精废 液通过生物工程技术生产的较高附加值产品。
甘蔗色素主要成分有4 种[5]:即叶绿素、叶黄 素、胡萝卜素及花色素。蔗汁中的色素物虽不多, 约为蔗汁1%的,为有机非糖份的17%。但甘蔗集 中榨量大,每榨1000 t 甘蔗约有1 t 多的色素物,如 提取率只30%的话,也有0.3 t。一间日榨万吨蔗的 糖厂,可提取3 t。为此,可试探讨一下,这些对制 糖澄清不利的色素,如何加以利用,使它资源化, 以提高经济效益。
叶绿素、叶黄素、胡萝卜素通常存在于蔗叶、 蔗茎体细胞中的小原形质(PLASTICLE),蔗叶一 般含4%~6%。蔗茎的上述小原形质除部分残留于 蔗渣外,在蔗汁中绝大部分与蛋白一齐被凝固,而 集中在滤泥中,所以可以在滤泥中提取。叶绿素的 用途除了是理想的天然食用色素外,尚有医药与保 健功能,只医药就有20 多种成药用它或它的衍生物 作原料。胡萝卜素是众所周知维生素A 的前身。花 色素与前者不同,是可溶于水的色素,它属多酚类 化合物。澄清后尚有残留于蔗汁,影响糖浆以至糖 产品色泽。
甘蔗与一些食用植物如茶叶、竹叶、菊花叶、 莲藕等除了传统食物功能外,尚含有多酚类化合物, 甘蔗经压榨[6]、加热多酚类物质与铁形成绿褐色存 于蔗汁中,使糖液色泽加深,所以在制糖过程需要 除去这些多酚化合物。然而这些成份尚有部分随生 产流程存在于糖浆以至糖蜜,而以用糖蜜发酵酒精 后的粗蒸馏废液更为集中,可用大孔脱色树脂从糖 蜜或废液中吸附、收集这些多酚化合物。蔗多酚除 与茶多酚、类多酚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氧自由基、 增强免疫力和消除食物中丙烯酰胺毒性外,还具有 除臭功能。据最近报道:日本新三井制糖公司已开 发出蔗多酚作食品除臭剂,它不但具有抗氧化功能, 尚可使食品中不理想的味道消除,如生产蔬菜汁 (泥)时萝卜、芹菜等产生一股怪味,但添加蔗多 酚后即消除,成为清香菜汁;又如炒猪肝、煎鱼、 肉饼时有畜肉鱼肉的腥膻味,制骨胶原的动物材料 的腥味等添加蔗多酚后,可消除。还可改善柠檬香 精香料产生的苦味。在上述用途中仅添加很少量就 起作用,所以它为食品加工业提高质量、创造新风 味做出很大贡献。香料公司也利用它提高香料的质 量。蔗多酚还与从糖蜜中提取出来的“糖蜜风味剂 ——MSX——IMF”等相似,具有增香、除臭和保 鲜等功能。蔗多酚在全条甘蔗中,尤其在蔗梢生产 点部位,高于其余蔗茎。
蔗多酚的提取可采用色层分离法吸附。应用一 条活性AL2O3 柱,在柱的上层显出一条紫色带。此 带之下生成一条光亮的蓝带,洗涤吸附物,洗脱液 为多酚类物。笔者曾有专门文章介绍多酚类抗氧化 活性的保健功能,在这里也不用再介绍,剩下的叶 黄素在这里简单介绍。
叶黄素原名lutein 又名Xanthophylls,通常与叶 绿素紧密结合在一起,它的分子式为C40H56O2,叶 黄素同叶绿素一样不溶于水。
叶黄素的生理活性物特别引起世人重视的是: 预防老年性眼球视网膜黄斑退化引起的视力下降与 失明的特效药;另一个功能抗氧化活力,对预防结 肠癌、预防肌肉退化症,预防细胞衰老和机体器官 衰老有一定的作用。由于它无毒、无害、有预防衰 老的好效果,近年在美国市场十分畅销。美国南北 各地大量种植金盏花来提取叶黄素。由凯明公司首 先采用,随后有罗氏药物公司、德国一些药物公司 生产。并且一些外国公司还到我国东北、华北、西 北地区投资种植万寿菊和建厂生产叶黄素。甘肃省 武威筹建年产400 t 生产装置,青岛大学天然产物研 究所、青岛赛特香料公司、农业大学、北京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等均分别以不同原料提取工艺研制系 列产品。如果能从甘蔗叶或滤泥中提取,则比专门 种植成本更低。
叶黄素的提取方法用甘蔗副料提取尚未见发 表。用万寿菊花粉提取叶黄素工艺为:用复合试剂 乙烷:丙酮:甲醇混合溶剂,浸取时间25 h。提取 率6.21 mg/g。天津科技大学以茶叶为原料用6 号溶 剂油,微波功率680 W,萃取时间30 s,液固比 (mL/g)=25:1,微波浸提2 次,此条件下的叶黄 素提取率为65.45%,叶黄素溶液的最大吸收波长是 447 μm。
叶黄素测定方法;1、薄层层析法,用石油醚; 丙酮=50:4 作为展开剂进行点样展开。2、紫外光 谱法:石油醚溶解叶黄素后,在400~500μm 范围 内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扫描。3、红外光谱法:在 压片机上将KB1 固体颗粒压成小圆片,叶黄素纯化 液涂在小圆片上,放入红外光谱扫描。
麦角固醇英文ergosterol 是28 碳甾族化合物, 是生产维生素D2 的前体,也是生产甾体激素药物 的重要原料,如用于“可的松”,“激素黄体酮”的 生产。而维生素是人和动物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 重要物质之一;维生素D2(以下简写为VD2)在调 节生命代谢功能上有重要作用,能促进肠内钙磷的 吸收、促进骨质钙化;在临床上用于预防及治疗佝 偻病,骨软化症及甲状腺功能减低等。同时它亦是 营养保健食品(特别是儿童的食品添加剂)和强化 饲料的添加剂生产禽畜的复合饲料和全价饲料都需 添加,在国内外市场一直是紧缺畅销产品,故有广 阔市场。
维生素D2 又名麦角钙化固醇英文Calciferol 中 文又称骨化醇(C28H44O)分子量396.66,为无色针 状结晶,遇光或空气容易变质,在水中不溶,溶于 氯仿、乙醇、丙酮、乙醚,熔点115~118℃同时分 解。麦角固醇存在于酵母、青霉、黑曲霉等真菌的 菌丝体中,而以酵母含量为高;因此,目前麦角固 醇的生产主要采用微生物发醇,所用菌种大多为酵 母菌。由于麦角固醇为胞内产物,其含量随菌种和 培养条件的不同而不同,因而生产过程控制应当以 高生物量和高含量相统一为目标。用糖蜜或纯度稍 高的糖液为原料发酵含高麦角固醇酵母,关键技术 一是选用高含量麦角固醇的酵母菌株,如中科院北 京微生物研究所的YG605、云南勐永药业公司保存 的Y-7,属啤酒酵母;二是生产工艺除了培养基与 发酵温度、通气量等工艺外,注意的是培养基(发 酵醪液)的生物量(主要如糖浓度)与转化为麦角 固醇虽然是成正比例的关系,但糖浓度过高时,发 酵过程又会生成乙醇过高而抑制酵母的生长繁殖, 故需要既产乙醇少又产麦角固醇高的适宜浓度与通 风量。其余工艺操作与药用酵母大致相同。陕西长 安大学研究的发酵适宜条件为温度28℃ pH6;接种 量8%,麦角固醇产率为19.95 mg/100mL。在发酵 工序要求获得含麦角固醇超过2%的干酵母粉提供 下工序提取和光照、开环、精制才有好的经济效益。
以糖蜜为原料出发可以产出2 种产品,一是高 含麦角固醇的酵母粉,产品质量标准为:水分≤7%; 粉细度:80 目筛95%以上通过;色泽:淡黄色或淡 黄棕色;总固醇含量≥3%;麦角固醇含量≥2%。 二是从酵母提取麦角固醇再生产维生素D2。按四川 茂市糖厂采用的方法如下:流程分两步:每一步由 于酵母粉用液碱和食盐皂化,再用甲苯抽提,过滤, 滤渣再用甲苯多次洗涤,滤液减压浓缩,加乙醇絮 凝、过滤,再用甲苯,乙醇洗涤精制,真空干燥为 麦角固醇中间制品,要求熔点为157~164℃才符合 下工序要求。第二步从麦角固醇制维生素D2;用乙 醇溶解麦角固醇,用1000 kW 紫外光灯照射,波长 约260~310μm,使麦角固醇开环,再用苯层析, 加3,5-二硝基苯甲酰氯酯化变成粗酯,经过过滤、 精制、活性炭脱色、过滤、真空干燥后为成品维生 素D2。产品包装要注意能避光和真空、冷冻贮存, 否则效价降低。
产率和主要原材料消耗,一般第一步麦角固醇 的提取率为酵母含总固醇的50~55%,而第二步维 生素D2 的产率为麦角固醇的25%左右,如以酵母 含总固醇2%计,每千克麦角固醇耗酵母100 kg, 每千克维生素D2 耗酵母400 kg。每千克维生素D2 耗其他材料:甲苯600 kg,乙醇400~500 kg,丙酮 40~60 kg,苯100~150 kg,食盐150~200 kg。四 川茂市糖厂1983 年正式批量定点生产维生素D2, 当时规模为日产1 kg 左右,产品有2 种麦角固醇和 VD2,麦角固醇销给制药厂作药物原料。维生素D2 价格1985 年国家定价为每千克1 万元,近年已升价 多倍,属高附加值产品。又据长安大学环科学院对 从酵母提取麦角固醇的研究结果;采用乙酸酐显色 法进行萃取时对萃取溶剂的优选认为以丙酮为优选 萃取剂,最佳固液比(菌体重量与丙酮容积比)为 1:25。
鉴于从酵母提取麦角固醇需经皂化,溶剂抽提、 洗滤等多道工序,耗溶剂较多,影响生产成本,故 关键技术是提高酵母产品的麦角固醇,途径一是通 过基因改造。构建高麦角固醇含量的酵母菌株;二 是从工艺上更进一步优化提高麦角固醇产率。近年 我国江苏江安制药厂,云南晶莹糖业公司勐永药业 公司、湛江五洲药厂等均在生产工艺上作了深入研 究,期望今后在菌株筛选方面下功夫,获取麦角固 醇含量高于2%的酵母菌株,便可取得更好的经济 效益。
蛋白肽是什么?蛋白肽是蛋白质的水解中间产 物;即蛋白质经化学剂或酶降解成蛋白质结构的片 段;由于蛋白质降解物为氨基酸,而未完全降解蛋 白质片段也是氨基酸的低聚物,故又称低聚氨基酸 或多肽,相似于碳水化合物不完全降解称为低聚糖 或寡糖的命名。
活性蛋白肽及其功能——蛋白质大部分是由 20 多种氨基酸组成, 科学家定义“ 多肽” (polypeptide)为由50 个上下的氨基酸组成的短链 片段称为多肽。现代营养学研究发现:蛋白质经消 化道酶的作用后,并不是完全以游离氨基酸的形式 被吸收,而是主要以短链的形式被吸收,并且以短 链的吸收比游离氨基酸的吸收更迅速;研究发现蛋 白质与“多肽”虽化学成份区别不大,但蛋白质肽 的分子小得多,而那些结构相对简单的小分子多肽 物质却在生物活性方面能发挥非常重要的生理作 用;并发现不同氨基酸,不同组成结构,不同分子 量(链的长短)的多肽,起着对生理不同的活性功 能。而通过应用不同功能的蛋白酶控制一定酶解条 件进行一定的水解度于动物、植物、微生物蛋白, 便可获得品种繁多不同功能的活性功能肽。例如目 前从种种食物蛋白的不同酶解产物中,已分离鉴定 出阿糖肽、免疾调节肽、抗菌肽、抗血栓肽、矿物 元素吸收促进肽和降胆固醇肽、胸腺肽、镇痛肽等。 从酵母蛋白降解分离提取的功能活性肽,目前已开 发了具有抑制血管紧张转化酶(ACE)而降血压功 能的活性肽(ACE 抑制肽)和具生理抗氧化保护细 胞膜免遭氧自由基破坏和稳定细胞膜作用防衰老的 谷胱甘肽;以及酵母采用“加酶限定水解法”生产, 具营养吸收性良好及呈鲜味功能的高肽酵母精等。
生产活性肽的关键技术之一是选用适宜的蛋白 分解酶,大体分为末端型和外围型两大型,根据所 需氨基酸链结构而选用;末端型酶可切断构成蛋白 质任意位置上氨基酸的链接;外围型只能由末端位 开始切断链接,末端型蛋白质酶又根据基反应最适 pH 不同形式和活性中心氨基酸残基不同再分为碱 性、中性、酸性蛋白酶和异蛋白酶。下面介绍用碱 性蛋白酶(Alcalase)酶解酵母制备酵母蛋白肽的工 艺条件:pH8.7、温度50.8℃、酶用量0.17%(以酵 母质量计)、酶解时间24 h。在此条件作用下,总氮 得率为50.17%,氨基态氮得率为32.80%。
多肽物质相对分子量的检测技术目前采用的主 要有如下3 法:
(1)凝胶过滤层析技术,也称分子排阻析或凝 胶渗透技术。原理是利用凝胶过滤可以把蛋白质多 肽类混合物按分子量的大小层析分离出来,一般采 用交联葡聚糖为基质。
(2)SDS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在聚丙烯 酰胺凝胶电泳系统中加入阴离子去污剂十二烷基磺 酸钠(SDS)和少量疏基乙醇,蛋白质多肽类混合 物的电泳迁移率将主要取决于它们的分子量。
(3)高效凝胶排阻色谱(HPSEC)技术,原 理是基于分子筛与高速流动的流动相的层析分离方 法。该技术快速、灵敏、高效。
最近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层中国营养产业高层 论坛”上,英国Biothera 公司介绍该公司出品的一 种生物制剂,全称是WGP3-6 酵母葡聚糖,是从面 包酵母菌株中提取的产品。据称,这个产品是经过 临床试验证明能增强免疫和免疫反应调节,已经在 全球30 余个国家应用,于80 多种食品里添加,每 天吃一颗250 mg 的β-葡聚糖胶囊能使人体免疫系 统保持较高水平,受病菌或病毒侵袭的机会降低。 该产品从面包酵母菌株为出发原料,将酵母外面的 细胞壁多糖与细胞内容物分离后,经过纯化后为葡 聚糖。含β-葡聚糖80%以上。
葡聚糖是由许多葡萄糖分子去掉水分子缩聚的 构成物,统称葡萄糖的聚合物,简称葡聚糖。在自 然界存在的物种很多,因为缩聚的分子结构,连接 的甙键位置不同、糖甙键不同的羟基间形成,又可 能是直链或支链等,不同缩聚方式其功能亦各异, 例如常见的淀粉、纤维素、黄原胶、右旋糖酐、蔗 饭等。就缩少范围至β-葡聚糖这个名称。不同来源 提取的β-葡聚糖,其分子结构也不一样,功能从而 也有异。如从磨菇、燕麦提取的β-葡聚糖其结构是 线状没侧链;功能是调整肠胃低热量的膳食纤维, 但自酵母提取的β-葡聚糖则是中空球状,圆形颗粒 直径2~4μm,功能是增强免疫和调节免疫反应; 具刺激先天和后天免疫。例如口服的酵母葡聚糖进 入人体通过小肠被淋巴结的巨噬细胞吸收、消化、 分解,与嗜中性粒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后就具有去除 内毒素污染,能有效治疗炭疽热病、流行性感冒; 与抗菌素药物同服可增加抵抗细菌的感染;可加强 造血功能;缩短放疗病人骨髓复原时间,激活人体 自身的免疫力等。
低含量的酵母β-葡聚糖又是食品添加剂,具高 度的持水性和低热值,在食品中制香肠、午餐肉、 火腿等的脂肪和淀粉代替品,作用是可减少脂肪而 又能保持肉制品的柔软和脂肪的“肥”口感;代替 淀粉可解决淀粉渗入后会失去肉质的弹性使肉制品 质地增硬,口感黏糊,从而提高其爽度、弹性、胶 黏性、咀嚼性等,添加量约为4%,故是一种理想 的肉制品填充剂。
从酵母提取物的β-葡聚糖还可制成β-葡聚糖 纤维降胆固醇保健品。美国科学家做动物试验结果 表明:用酵母提取物比燕麦麸提取的β-葡聚糖降低 总胆固醇效果显著。
从酵母提取物的β-葡聚糖过程,分离出来的蛋 白质可衍生“肽”的系列产品;又分离出来的核酸 可进一步降解衍生系列单核苷酸呈鲜味剂和抗病毒 药品,还有分离出来的脂类可衍生维生素D、辅酶 Q、卵磷脂等高附加值产品。
在工业废水治理专业中,重金属污染的工业废 水已成为威胁全球生态系统的严重问题,例如铅、 镍、铬、镉、汞等重金属离子毒性大对人体健康产 生极大危害。传统治理方法用化学沉淀、离子交换、 膜分离、蒸发和电化学等方法处理,但这些方法耗 能高、效率低、带来成本高的存在问题。近年来国 内外学者致力于生物方法,选用不同的生物吸附剂, 吸附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研究结果认为灭活(死体) 的微生物菌体具有较好的吸附效果。在制糖业中糖 蜜发酵酒精大量酵母繁殖,粗蒸馏塔下排出的酒精 废液含酵母死体,把它回收便是良好的重金属污水 吸附剂。由西南科技大学最近发表的研究报告表明: 用灭活的面包酵母(125℃,20 s)在pH 4~5.5 酵 母菌浓度4 g/L,酵母吸附铅溶液的吸附量见表1。
![]() | 表1 酵母吸附铅溶液的吸附量 |
用LED S440 型扫描电子显微镜/X 射线能谱联 用仪分析发现P62+被吸附在酵母菌表面,与细胞壁 上有机物结合后,以颗粒物形成附在细胞表面,并 随着溶液中P62+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多。研究结果 表明:灭活酵母是一种快速、高效的Pb 生物吸附剂。
制糖工业用糖蜜为原料生产的食用酵母及酒精 废液分离的酵母以及用酒精废液又可以生产的饲料 酵母经干燥后均属灭活酵母,其酵母表皮的细胞壁 带负电荷,正好是重金属带正电荷的吸附剂。利用 此原理可代替高成本又耗能高的离子交换、膜分离法等方法除重金属污染。值得在制糖业进行研发。
蔗糖产品纯度高达99%以上,用它为碳源作微 生物转化的高精药用、食用产品的原料,具有杂质 少、易于提纯等优点,通常右旋糖苷、葡萄糖酸、 黄原胶、苹果酸、衣康酸等高值产品采用它为原料。
以蔗糖为原料的生化产品中,以生产医药用的 代血浆-右旋糖苷(Dextran)和黄原胶(又称汉生胶 Xantham Gum)较著名。右旋糖苷是右旋葡萄糖聚 合物,又称葡聚糖或右旋糖酐,其反应式如下:
右旋糖苷主要用于医药,故是高附加值产品。 不同相对分子量的右旋糖苷在医药上的治疗作用也 不同,药品级分低、中、小分子右旋糖苷。低分子 右旋糖苷主要作用是改善血管微循环,有一定的扩 充血容量作用,可预防血栓形成,可降低血液中胆 固醇并具有一定解毒作用。中分子右旋糖苷又称代 血浆,它主要作用是治疗失血性休克、增加血容量, 代替部分血液。医药常用的低分子右旋糖苷平均相 对分子质量约为4 万(商品名Dextran 40);中分子 右旋糖苷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约为7 万(商品名 Dextran 70);小分子右旋糖苷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约 为1 万(商品名Dextran 10)。右旋糖苷注射液供静 脉输注射,在体内会降解变为葡萄糖而进行正常代 谢,使用上是十分安全可靠。
菌种采用肠膜状明串珠菌L,例如LM-1226 号, 经试管、小口瓶、大口瓶、种母罐无菌纯粹逐级扩 大培养。培养基配比为蔗糖100 g、蛋白胨或酵母浸 羔2.5 g、K2HPO4 5 g、M8SO4·7H2O 0.2 g, (NH4)2 SO4 0.6 g,培养温度20~25℃,pH7~7.2。 发酵是在12.5%蔗糖液中,加上述营养物和维生素 类物质,在连续杀菌器灭菌后进发酵罐冷却至23℃, 放入菌种,在23~24℃、pH7 的条件下培养,发酵 期间pH 值会逐渐下降,pH 降至5.2 时葡萄糖聚合 酶最活跃,pH 值降至4 时即成熟。
发酵成熟的右旋糖苷液,是粘稠状,放置沉淀 槽,在搅拌情况下加入浓酒精,酒精与右旋糖苷反 应凝结生成絮状沉淀,分离出醪液,剩下沉淀为右 旋糖苷,用酒精洗涤多次,过滤、固体物为右旋糖 苷。从醪液及洗液中可回收酒精及果糖。
鉴于沉淀法耗用酒精量较多(吨产品耗5 t 左 右),增加生产成本,且需添加酒精回收蒸馏塔及操 作;现代膜及色层分离技术正适合于高附加值产品 应用,优点除了能减少酒精消耗并提高回收率外, 还可以在膜选择和层析过程较准确地控制产品所需 要的相对分子量,减少后工序“水解划分”,使用酸、 碱的工序,不同膜孔径分离出来的溶液便可分别直 接干燥,分别制成中、低分子的产品。
沉淀法得出的固体右旋糖苷可用相当固体含量 0.1%盐酸,加热水解至粘度为3 左右,达到低分子 右旋糖苷要求的分子量,然后加碱中和,过滤,清 液用离子交换树脂净化、干燥、包装即为粉剂产品。 沉淀法除用水解法划分相对分子质量外,还可用不 同浓度的酒精分别沉淀,来划分不同相对分子质量 的右旋糖苷沉淀物。
酸碱或膜、色层法分别为化学、物理方法水解 划分需要的相对分子质量,前者需用酸、碱、酒精 耗费原材料,且要废水治理;后者操作及投资稍多。 采用酶法优点是利用专一酶有针对性的降解,可调 整酶量或酶解时间,温度等工艺条件来准确地控制 其降解程度,达到不用添加化学品获得需要的产品, 废水污染减少。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已成功用自行 诱变选育的α-葡聚糖酶菌株产生的酶,进行酶法降 解划分相对分子量,比化学法提高质量和产率。
葡聚糖的结构有多种用肠膜状明串珠菌聚合的 葡聚糖,它的结构主要是α-1,6 键联,α-1,4 或 α-1,3 等链联的异构物,故降解时选用α型的葡聚 糖酶,就可以顺利降解,α-葡聚糖与甘蔗汁常遇到 的“蔗饭”同属类型,可与甘蔗糖厂共用。广州甘 蔗糖业研究所生物炼制中心已研发了这类酶种。
测定划分的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方法,有用粘 度法或在一个分析色谱仪利用凝胶渗透装置中操作 的2 根PW 5000 和1 根PW 3000 TSK 柱子(日本 TOYA SOCLA)完成。
维生素C(vitamin C),别名:抗坏血酸、Aseorbie aeid;分子式:C6H8O6;分子量:176.13。是一种水 溶性维生素。无色晶体,无臭有酸味。存在于新鲜 蔬菜和某些水果中。熔点190~192℃(分解)。溶 于水和乙醇。
维生素C 能参加人体的某些代谢作用,对生物 氧化有重要作用,可增强机体抗病力和解毒作用等。 用于治疗维生素C 缺乏引起的病症如坏血病等。维 生素C 的主要来源是新鲜水果和蔬菜。当人体需要 的剂量无法靠天然食品补充时,就需要补充人工生 产的维生素C。
用蔗糖为原料生产维生素C 的优点是原料纯度 高、价廉、来源广,并且可以同时生产系列产品如 甘露糖醇、果糖、山梨醇。企业可以依市场需求调 整产品品种和产量。
蔗糖生产维生素C 的流程与原理如下:
蔗糖是由葡萄糖与果糖组合的双糖,经用酶或 者酸转化生成葡萄糖与果糖。在近代分离技术发展 的条件下可以用结晶法或色层分离法把葡萄糖与果 糖分开,其中,色层法可以分离到纯度97%以上的 两种单糖。果糖加氢氧化、净化后为甘露醇;葡萄 糖氢化、净化后为山梨醇, 反应式为: C12H22O11+H2O=C6H12O6+C6H12O6。
甘露醇为高值产品,它在医学上用于治疗肾功 能衰竭、脑积水、降低颅内压等。在食品工业上可 用于糖尿病人、肥胖人群的甜味剂。
山梨醇除广泛用于食品、日用品、纺织、烟草、 造纸等多个行业外,还较多地用于在化工上替代甘 油作高档油漆醇酸清漆及维生素C 原料。
用纯度97%的山梨醇为原料,经第一步用黑醋 菌发酵,第二步用巨大芽孢杆菌和葡萄糖杆菌混合 菌发酵,边发酵边加碱,转化为古龙酸钠,后经提 取转化为α-酮基古龙酸再转化为维生素C。
维生素C 的用途早已超出医药,扩展到保健食 品、饮料、饲料及化妆品等领域。世界产量10 万t/ 年以上。据资料统计,美国人均消费量为90 g/ 人·年,全世界人均消费量为35 g/人·年,我国只 有1.5 g/人·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 生事业的发展,国内潜在着巨大的市场,同时国际 市场的潜力也非常巨大。
最近由中国营养学会营养与保健食品分会主办 一个专业的“蔗糖聚(多)酯功能与应用研讨会” 获悉,中国卫生部已于2010 年11 月批准蔗糖聚酯 (以下简写SPE)为我国“新资源食品”,成为我国 唯一批准零脂肪零热量的天然脂肪替代品。上海丰 益生物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已在应用上研究,用 25%的普通食用植物油与70%的SPE 调和制成起酥 油,制蛋糕、饼干及其他烘焙食品与传统纯用植物 油的质量一样,如直接用于煎炸油则表现更优于普 通煎炸油。为此,被广大食品和营养保健人士认为: SPE 的推广应用解决了当今生活水平提高后人们担 心“三高”(血压、血脂、血糖)快速增长的形势下, 在降低脂肪和热量的同时又能保持食品的风味口感 和饱腹感等的难题;预计市场的需要量随生活提高 而增长,前景乐观。
SPE 全称Sucrose Poly Ester 蔗糖多酯,商品 名Olester,是用蔗糖与中长链脂肪酸反应生成的, 蔗糖分子有8个可被置换的羟基,若有6~8个羟 基被脂肪酸酯化(即酯化度为Ω=6~8)便称为 SPE。当蔗糖与不饱和脂肪酯化时,产品为液体油 状;当蔗糖与饱和脂肪酯化时,产品则为半固体状 像人造黄油一样,口感与植物油、人造黄油一样无 异味,日本三菱化成公司广泛用SPE 于制巧克力, 配汤料、肉汁、酱料、牛奶、糕饼等,用其作面包 涂布料代替人造黄油。SPE 除用于代油脂外,还用 于保健品,据1978 年美国第51 届心脏病学会已提 出用SPE 降低总胆固醇的临床报告,证实SPE 是一 种高效率的降胆固醇药品,原来在消化道中胆固醇 的吸收过程需要脂肪的参与,形成乳化的分子聚集 体,附着于肠道表面,与脂肪分子一道被吸收,但 SPE 并非脂肪,在代谢过程不易被肠道中的酶分解, 使溶于其中的胆固醇没有进行上述过程而不会被吸 收,反而更被SPE 携带出体外。临床报告并表明SPE 可使血液中引起动脉硬化的低密度胆固醇和甘油三 酯含量降低20%,而使有益的高密度胆固醇含量略 微提高,从而减少心脏病危险。
SPE 的制造方法和检验方法参考“甘蔗糖厂综 合利用”[8]。
浓度高的蔗糖是好的防腐剂,我国自古已用于 对水果、肉类防腐。下面介绍用蔗糖为主的复配防 腐剂。
这是美国专利,是功能齐全的保鲜液,其配制 方法是:蔗糖配成30%~40%,加入0.3%以下苯 甲酸钠或抗坏血酸,加入0.03%的磷酸氢钙,充分 混和后,用浓度3%的柠檬酸或浓度75%~80%的 食用级磷酸将混和液调节至pH 3.5。该保鲜液不但 能防止水果褪色、抑制细菌繁殖,且能防止水果皱 缩、破裂、保持果肉质地不变。
这是美国食品协会研制成的一种可以食用的水 果保鲜剂。它是由蔗糖、淀粉、脂肪酸和聚酯物(如 蔗糖酯等)调配成的半透明的胶状生化液。这种液 要用喷雾或涂刷等方法涂于柑橘、苹果、西瓜、香 蕉、番茄等果蔬表面使形成一种半渗透膜。半渗透 膜可起到阻断氧气进入又防止二氧化碳排出,从而 延长水果的熟化过程,据称可使果蔬保鲜200 天以 上。
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是目前人类正面临的两个 巨大挑战。利用酒精蒸馏废液为原料发酵生产清洁、 高效、可再生的氢氧新能源,正是针对能源开发、 治理污染等一举多得的举措。
氢是一种能源载体,自然界没有可作为燃料存 在的氢气,必须用某种一次能源生产。传统制氢方 法有:水电解法、水煤气转化法、甲烷裂解法等, 这些物理化学方法均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消耗大 量化石能源或水电的同时,还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 染,因此是与可持续发展相违背的,然而用生物法 制氢可以在常温常压下进行,消耗能量大幅减少, 同时原料是取之不尽的再生能源。因此是近代研究 的方向。
生物法制氢气在近20 年研究过程也进行过两 种方法:一种是利用藻类、光合细菌等具有光合系 统PSI 和PSII 含光合色素,需要在光照下的光生物 产氢。另一种为厌氧发酵细菌,不需要光照,可以 直接利用有机废液中的糖、蛋白质等有机物,并且 如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底物发酵,产氢速度快,产 率高。因此,若以酒精蒸馏废液作为原料发酵产氢, 宜选用厌氧发酵细菌法。
发酵细菌法与光合微生物法比较,发酵细菌产 氢的主要优点有:
(1)不需要光照,可以在白天和夜晚连续进行 发酵(光合微生物法因存在蓝绿藻对太阳能的转化 率尚低,产氢代谢过程的稳定性差,成本高等问题)。
(2)发酵细菌能利用的底物较多,除通常的糖 类化合物外,甚至固体有机废弃物和高浓度有机废 水和各种含糖的酒精或酵母废液均可作原料,既获 得氢能源又治理了废液,降低BOD 和COD 值。
(3)发酵速度比光合微生物快几倍,甚至几十 倍。
(4)发酵细菌大多数属于异养型的兼性厌氧菌 群,产氢过程对pH、温度、氧气等环境条件适应性 较强。
(5)反应器(装置)类型比较多和简单、投资 较省。
基于上述优点,近10 年来采用发酵细菌法的酸 化过程产氢逐渐成为生物制氢研究的热点。
能利用有机物在厌氧发酵过程产生氢的细菌, 大约有18 个属,50 多种。据文献报道,研究得比 较多的几大类细菌主要有梭状芽孢杆菌(丁酸发酵 菌)、大肠肝菌和产气肠杆菌等。发酵细菌可以利用 的废物(原料)主要是碳水化合物是氢气最主要的 来源,而蛋白质和脂肪产氢率较低,较难被细菌利 用。以糖类为原料其发酵过程产氢步骤如下:①葡 萄糖经过糖酵解途径生成丙酮酸、ATP 和NAD 氢; ②丙酮酸通过丙酮酸铁氧化还原蛋白酶被氧化成乙 酰辅酶A、CO2 和还原性铁氧化还原蛋白;③还原 性铁氧化还原蛋白在氢化酶和质子的作用下生成氢 气。在产氢过程中氢化酶起着关键作用。
据文献报道:以葡萄糖为原料,用经驯化的混 合产氢细菌,当pH6、温度35℃、氢RT8.5,有机 负荷27.02 g/(L.d)时,发酵1 mol 葡萄糖可产生 0.85 mol 氢气,其中氢气含量为53.4%。又当通入 氮气(通氮量为氢气产量的15 倍)发酵,则发酵1 mol 葡萄糖可产生1.44 mol 氢气,试验表明液相中 氢气的分压是影响氢气产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并说 明糖蜜等含糖原料可通过产氢细菌厌气发酵获得, 不需要光照等复杂装置。产氢细菌的获得,有学者 以经105℃热处理的土壤,能耐热生存的细菌经分 离驯化,用糖蜜为原料在pH6.4,温度26℃发酵, 结果1 g COD 的蔗糖产氢气131 mL,1 g COD,糖 蜜产氢气134 mL。
酒精发酵每投入100 份糖,理论计算产酒精51 份,同时排出49 份CO2。按此标准每产1 t 酒精, 排放CO2 956 kg,而按国内工厂报道实际最高回收 量为485 kg(1988 上海)。CO2 是温室气体中对全球 变暖影响最大的气休(其他温室气体为甲烷、一氧 化二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和六氟化硫),所以 全球签订的“限制或减少温室气体(GHG)的排放 量以CO2 计算,“E”是表示全球变暖可能性的变量。 并以“低碳”名词代表减排的含义。哥本哈根会议 后,提出“碳汇这个名词是提出减排的措施之一, 即企业排出的CO2 量用金额计算缴交费用把算出应 缴金额汇到指定种植森林地区,作发展森林减排的 投资。按此我国今后以排放CO2 收费的可能性势在 必行。据报道河南省一家企业已与瑞典公司签订减 排技术合同,其中承诺企业为每减排1 t CO2 就付 10 美元 。可见减排CO2 的资源化治理的迫切性。
CO2 的用途很广,以前已有文章介绍,在我国 其用量多为饮料、冷冻、焊接、消防、化工等,然 而由于以上用途的贮存、运输都采用高压法,需经 三级或四级压缩,终压6~8MPa,产品需用钢瓶贮 运,钢瓶沉重搬运出回收进厂的高强度劳动以及钢 瓶的投资等,使生产成本增大,成为限制了CO2 大 生产、大消费的因素。
上世纪70 年代德国的Linde 公司已开发了低压 法回收CO2,只需两级压缩,终压只1.6 MPa,然后 用F-12 冷冻机使CO2 在低温下液化。据报道高压与 低压二法耗能基本相同。低压法虽一次性投资较高 些,但压缩机易损件寿命比高压法长,产品的冷量 大,可用大罐贮存,用槽车运输,在回收生产时可 免去频繁的换瓶笨重劳动,在搬运时可大幅减少运 费,因此,如果将制冷和贮运所消耗的能量也考虑 在内,则低压法能耗低的结论就成立了。显然,从 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中低压法具有明显的优势。 自1993 年后山东、河南、北京等酒精厂已改用 了低压法回收生产CO2,并加强了对气体的净化, 采用保温大罐贮运等取得了显著收益,一台重约10 t 的保温槽车可贮运CO2 20 t,倘使用钢瓶时就要600 个,其重约40 t。因此同业者已认为低压法是大量 生产CO2 的发展趋势。
随着低压液体CO2 生产发展,建设大棚CO2 气 肥利用装置,使作物增产,在我国已逐步扩大。植 物生长的光合作用将CO2 转化为生物质能碳水化合 物等,增加农作物环境中CO2 的含量。据实践结果, CO2 的存量从万分之三体积增加到万分之八时;可 使植物叶子和茎的生长速度提高50%~300%;水 果的开花和成熟时间可提前10%~25%;鲜花提前 一至两周开放,番茄产量增加近300%。又据中国 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立项《CO2 施肥初步研究》 表明,施CO2 气肥后四川榨菜增产15%,芹菜增产 56%,黄瓜增产46.6%,平均增产幅度达30%以上。 另一试验黄瓜,从定植(从苗床移至大田)后的15 天内进行CO2 施肥0.1%,结果提早开花5 天,提早 上市10 天,增产87.4%。该研究项目总结认为增产 主要原因有三:①是CO2 浓度增加,缓解了“最小 因子”的限制作用,从而加快了光合作用,为有机 物质的积累奠定了基础;②是叶片增厚,干物质多 了;③是有机物质积累增快,故单位面积生产效率 提高。为此把CO2 称为“气肥”。
随着采用低压加收生产液体CO2,为农作物增 产和减排提供有利条件。近年已有企业生产回收及 建大棚设备,上海浦东CO2 成套设备公司报价:建 设3~5 kt/ CO2 气肥装置,设备投资在20 万元左右, 并称年利润可达百万元。气肥在欧美工业发达国家 已较多应用,是增产减排的好措施。
台湾糖业公司从蔗田土壤中分离出一种非共生 异养固定大气氮的菌株Azoto bacter sp。可以利用废 水中的BOD5(生化需氧量即有机物)物质作为碳 源和能源菌体边繁殖边固定大气中的氮,不但使废 水及污泥氮含量增加,用处理后的废水到土壤中因 含大量固氮菌还继续为作物起固氮作用而节约氮 肥;由于废水的有机物被固氮菌利用而减少了污染 的有机物,据报道在230 m3 规模的曝气池用该固氮 菌处理糖厂废水,BOD5 除去率为83.32%,85%和 95%。
[1] | 马延和.生物炼制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2008年工业生物技术发展报告[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45. (![]() |
[2] | L·A·Edye.Sugarcane Biorefinery P[J]. ASSCT.Vol,2005:27. (![]() |
[3] | 李奇伟.现代甘蔗改良技术[M].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6. (![]() |
[4] | 梁达奉,吴兆鹏,曾练强,等.重组毕赤酵母产α-葡聚糖酶[J]. 甘蔗糖业,2011(5):21-27. (![]() |
[5] | 沈参秋.蔗汁清净//甘蔗制糖原理与技术第二册[M]. 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8-21. (![]() |
[6] | 克拉克.制糖过程中的色素和脱色//中美甘蔗糖业专家学术交流会议资料汇编[C]. 广州:全国甘蔗糖业科技情报站,1985:49. (![]() |
[7] | 孙伟峰.酵母蛋白肽酶解工艺研究[J]. 食品科技,2009(5):194. (![]() |
[8] | 黎锡流.蔗糖的微生物衍生物//甘蔗糖厂综合利用[M]. 北京:轻工业出版社,216-218,238. (![]() |
[9] | 孙敏.有机废水的厌氧发酵产氢技术//工业生物技术发展报告[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200. (![]() |
[10] | 沈之申.酒精厂二氧化碳增产途径//酒精生产技术的回顾与探讨[M]. 北京:轻工业出版社,2000:23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