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东亚广西南宁糖业集团原料发展部, 广西, 扶绥 532100
2. Milling Cane Developing Department of Guangxi Nanning East Asia Sugar Co., Ltd.
根据广西农业统计数据表明,广西近年来的种 蔗面积已达到1066667多hm2,由于受土地资源的 限制和各种农作物争地的影响,约占90%以上的新 植蔗的土地是来自于上年宿根的翻种。据估计,广 西蔗区有80%左右的蔗地面积连作年限已达到达20 年以上。由于长年连作的结果,造成大面积蔗区土 壤营养状况变差、失衡,因宿根蔗黄化苗引起的减 产和失收面积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多种病虫草为害 面积和程度日趋严重,过去在广西并不重要的害虫 上升为主要对象。如从上世纪80 年代广西的主要 螟虫为二点螟,而现在形成以条螟为主,白螟、条 螟、二点螟[1]、黄螟、甘蔗根锯天牛、白蚁、蔗龟 等地下害虫多种害虫协同为害的局面[2,3],曾在南 宁、崇左、来宾、北海等局部蔗区造成原料蔗生产 灾害性的损失。
螟虫是广西甘蔗“四虫三病”中最普遍的主要 有害生物,对甘蔗生长的影响主要造成3~6 月份 幼苗的枯心和死茎,6~10 月份钻蛀蔗茎,造成螟 害节和断头蔗,对原料蔗产量和蔗糖分都造成严重 的影响。有研究认为,甘蔗螟虫造成产量损失率在 5%~10%之间,蔗糖分损失在0.4~0.8个百分点之 间[1]。近年,各糖业集团公司均十分重视对甘蔗病 虫害的防治,通过对蔗农发放补贴、贷款和发放防 治药物、杀灯等作为原料蔗主要增产措施。东亚糖 业集团公司还建立了生物防治中心,生产寄生蜂和 绿僵菌,免费发放给蔗农使用。然而,多年的防治 措施并没有能使整个蔗区的虫害为害水平压低到最 低的防治标准以下,而且有越治越严重的趋势。
为了探明我区主要虫害对甘蔗造成的损失,更 有效地防治甘蔗螟虫,本文选择广西崇左有代表性 蔗区对甘蔗螟虫的为害损失率进行田间调查研究, 为今后螟虫的防治提供决策依据和研究方法。
广西崇左蔗区。广西南宁东亚糖业集团(以下简 称“东亚糖业集团”)所属的扶南、驮卢、崇左、 宁明、海棠、糖厂蔗区。调查的甘蔗面积范围约 126667多hm2 。蔗地类型为旱坡地和平地。种植类型 有新植有宿根,各占一半。
ROC22。
2010年11月至2011年1月。
调查项目:二点螟造成钻蛀蔗茎株害率、螟节 率、螟害蔗茎密度、不同为害节间蔗茎对蔗糖分降 低影响,并计算对蔗茎产量和蔗糖产量造成的损失。
调查项目有:条螟对甘蔗生长前期、中后期为 害对有效茎数的影响,条螟钻蛀蔗茎造成的断头 率、节间缩短、缩尾率、株害率、螟节率、不同螟 节率对蔗糖分的下降的影响等。
二点螟为害症状:主要表现为中部蔗茎有较规 则的小圆孔。纵剖茎内钻蛀道较直,横道少;条螟 为害症状:中上部蔗茎钻蛀孔较大,纵剖蔗茎食道 横形,环周横切,隧道多分支且跨节间为害;中部蔗茎常呈现连续几节显著收缩变短变细,易风折断 头或螟害节,以上节间明显变细变短形成缩尾。
按表1的方案进行取样,在302个行政村进行 取样,每个村选取坡地、平地各4个田块,新植、 宿根各4块;每个取样田块面积不小于0.2 hm2 , 按三角形取3个样本。
![]() |
表1 东亚糖业集团5个糖厂蔗区取样样本方案 |
前期螟害死亡茎调查:每样本选取3行,每行 10 m。调查凡因螟虫为害造成前期蔗茎高度不够1 m的株数,计算螟害死亡茎数。
二点螟为害株率调查:每样本连续调查100 株。计算公式:二点螟株害率(%)=∑二点螟为害 株数/∑调查总株数×100。
条螟为害株率调查:每样本连续调查100株。 计算公式:条螟株害率(%)=∑条螟为害株数/∑调 查总株数×100。
条螟造成蔗株断头率调查:每样本连续调查 100 株的断头株数。计算公式:蔗株断头率(%)= ∑断头株数/∑调查总株数×100。
条螟造成中部缩节株率调查:计算公式:中部 缩节株率(%)=∑缩节株数/∑调查总株数×100。 条螟造成蔗株缩尾率调查:计算公式:上部缩 尾株率(%)=∑上部缩尾株数/∑调查总株数× 100。
总螟害节率调查:每样本调查10株和总节数、 螟虫为害节数。计算公式:螟害节率(%)=∑受害 节数/∑调查总节数×100。
理论产量测定:按单茎重×公顷有效茎数估测 理论产量。每样本调查30 m蔗地中的有效茎数估 测公顷有效茎数,以连续砍收称重20 条蔗茎计得 单茎重。
二点螟造成产量损失的调查测算:随机取10 株二点螟受害株,用排水法(把切断并称重后的甘 蔗放入盛满水的量筒内得到排水的体积,再根据排 水体积去除甘蔗样本的重量即到密度)测出二点螟 受害茎的密度。计算公式:公顷损失量(t/hm2 )=二 点螟为害株率(%)×有效茎数(株/hm2 )×(正常密度 (g/cm3 )-受害密度(g/cm3 ))×茎径(cm) 2×株高(cm) ×π/4÷1000000。
条螟造成断头株部分的损失:每个村选取新植 和宿根各1块,每块地随机取30株,调查条螟虫 口以下蔗茎长度、节间数、茎径。计算公式:断头 蔗损失量(t/hm2 )=断头株率(%)×有效茎数(株/hm2 ) ×虫口以上的节间数(节)×正常节间每节的平均重 量(kg/节)÷1000。
条螟造成节间显著缩短部分的损失:每样本30 株测定螟害缩短节数、茎径、节间长度、相邻正常 相应节数茎长度、茎径。计算公式:节间缩短损失 量(t/hm2 )=(条螟为害株率(%)-断头株率(%))×有 效茎数(株/hm2 )×缩短节数(节)×(正常节均重(kg/节) -缩短节均重(kg/节))÷1000。
缩尾蔗部分的损失:调查虫口以上节间数、茎 径、茎长度;测量正常相应节位的茎长度、茎径, 算出螟害造成缩尾蔗的损失量。计算公式:缩尾的 损失(t/hm2 )=缩尾率(%)×有效茎数(株/hm2 )×虫口 以上节间数(节)×(正常节均重(kg/节)-缩尾节均重 (kg/节))÷1000。
条螟中后期造成产量损失估算=断头蔗损失+ 缩短节间损失+缩尾损失。
①取样和测定:在5家糖厂分11月、12月2 次测定。选择当天进厂的同一车甘蔗,以18 个节长且节间长度基本均匀一致的蔗茎为抽取对象,随 机抽取每条蔗茎的螟害节数为0、1、2、3、4、5、 6个节(通过纵剖检验)的蔗茎各4条共7个样本, 再砍取全部为螟害节共72个节作为1个样本,以 上抽取的共8个样本当天送交化验室化验分析。
②蔗糖分损失率的测算方法:蔗糖分损失率通 过统计分析程序求出相应的回归函数计算。根据各 糖厂蔗区的加权平均螟害节率计算各蔗区的蔗糖分 损失百分点(%)。
表2 的结果表明,对该蔗区302 个行政村的 1008 个大样本的调查,整个蔗区总螟害株率为 40.14%,平均(加权)每公顷有21990条螟害茎,其 中二点螟为害率为16.7%,平均每公顷有9150 株 甘蔗受二点螟为害。条螟为害的株害率为24.16%, 每公顷的条螟为害株为13230 条。平均节害率为 7.02%,折合每条蔗茎的螟害节数为1.26个节。在 5 个蔗区间螟害为害程度差异相大,其中在老蔗区 的扶南、驮卢和崇左蔗区为害较严重,在宁明和海 棠蔗区为害较轻。扶南蔗区的总株害率达到 93.31%,节害率为6.84%,而海棠蔗区的株害率只 有18.2%,节害率为3.61%。
![]() |
表2 东亚糖业集团5个糖厂蔗区甘蔗螟虫的株害率和节害率调查结果表 |
表2结果表明,第2代二点螟和条螟对甘蔗植 株幼嫩组织为害,造成部分植株死亡,表现为死茎 的顶部节间有明显的虫害状,被枯死的老叶包裹。 死亡株率为6.6%,死亡株每公顷为3675条。
中后期二点螟钻蛀蔗茎造成对产量影响,主要 对蔗株生长减缓和造成对蔗茎密度的减轻。因二点 螟对蔗株减缓外观表现不明显,本文只测定对蔗茎 密度的减轻的产量损失。结果表明,螟害节节间密 度减轻为0.07 g/cm3 ,这部分的损失为180~1980 kg/hm2 ,平均为999 kg/hm2(见表3)。
![]() |
表3 二点螟对各蔗区产量损失构成分析表 |
表2和表4的结果表明,条螟对蔗茎的为害分 为3部分,第1部分是在第8~14节中部蔗茎为害, 再造成断头蔗,断头率为5.35%。第2部分是蔗茎 中部有3.21 个节间显著缩短,节间长度从正常的 14.3 cm缩短为9.4 cm,茎径从2.66 cm降为2.41 cm。这部分的株率占13.3%;第3种类型是条螟为 害后造成上部蔗茎明显缩尾,虫口以上平均有5.14 个节间显著变细变短,茎径为2.09 cm,平均每节 间重量0.027 kg,为中部正常节间0.083 kg的1/3。 这部分株害率为12.2%。
![]() |
表4 条螟造成蔗茎特征变化分析表 |
表5 结果表明,螟害对蔗茎产量平均损失为 10.20 t/hm2,减产率为14.42%。在各蔗区之间的差 异较明显著,其中扶南蔗区减产最大,达19.45 t/hm2,海棠蔗区减产最少,为3.94 t/hm2。减产的 构成,由前期死茎构成的损失为4.26 t/hm2,由二 点螟虫蛀构成的损失0.96 t/hm2,由条螟构成的损 失为4.98 t/hm2,其中条螟造成断头株的损失为1.22 t/hm2,由节间缩短造成的损失为1.16 t/hm2,由缩 尾茎构成的损失为2.56 t/hm2。由此推算,整个蔗 区原料蔗减产量达到131.18万t。
![]() |
表5 2种螟虫对5个蔗区甘蔗减产的构成分析表 |
结果见表6。结果表明,整个蔗区测定无螟害蔗茎的平均蔗糖分为15.90%,全部为螟害蔗茎的 蔗糖分为12.56%,螟害节比健康节降低蔗糖分3.34 个百分点。
![]() |
表6 各蔗区不同节害率蔗糖分测定结果表 |
根据表6的测定结果,以曲线分布趋势求出各 蔗区的螟害节率与蔗糖分之间的多项式函数方程式 Y=aX2-O3+c 和5 个蔗区总平均的方程式(见表 7)。
不同螟害节率对蔗糖分的影响规律见图1。由 5个蔗区总平均的方程式Y=0.0006X2-0.1001X+ 15.959计算得到各蔗区的蔗糖分损失率,其中,Y 为蔗糖分估算值(%),X为螟害节率(%),a=0.0006, b=0.1001,c=15.959(见表7)。
![]() |
图1 崇左各糖厂蔗区不同螟害节率与甘蔗糖分相关图 |
![]() |
表7 由各蔗区的螟害节与蔗糖分的关系式计算的蔗糖分损失表 |
按照以各蔗区函数方程和整个蔗区总平均函数 方程测算的结果表明,最终的总损失结果相差不 大,但在不同蔗区间,在相同的螟害节率可能有相 差相大的蔗糖分含量,如表7,驮卢糖厂和崇左糖 厂蔗区的螟害节率均为8%左右,但测算得到的蔗 糖降低值分别为0.3031和1.4538个百分点。而使 用平均函数方程计算得到的结果更接近客观结果。 见表8,驮卢和崇左2 糖厂的蔗糖分下降分别为 0.7689和0.8212个百分点,比较接近可信。
![]() |
表8 由各糖厂平均函数计算得以下蔗糖分损失结果表 |
表9结果表明,该蔗区的螟害造成的原料蔗损 失达131.18 万t,整个集团公司按甘蔗种植面积 128580 hm2计,造成蔗糖产量的损失达22.799万t, 其中由原料蔗减产的损失17.795万t,由蔗糖分降 低的损失5.0043万t,按照原料价格500元/t,蔗 糖价格6000 元/t 计算,整个集团公司合计直接经 济损失达11.8037亿元,其中农民损失6.559亿元, 企业损失5.2447亿元。
![]() |
表9 东亚糖业集团2010~2011年榨季螟害造成蔗糖产量和经济效益损失估测表 |
![]() |
表10 东亚集团公司赤眼蜂防治效果调查结果表 |
结果:①本蔗区二点螟和条螟对甘蔗植株平均 株害率为40.14%,其中二点螟的株害率为16.71%, 条螟为23.43%。平均蔗节为害率为7.02%。②螟虫 造成原料蔗减产幅度为4.941~14.7375 t/hm2,平 均减产10.203 t/hm2,减产率为14.42%。广西南宁 东亚糖业集团所属的5个糖厂蔗区2010/11年榨季 测算螟虫造成原料蔗的减产量高达131.18万t。③ 产量损失的构成,其中中前期螟害死苗造成减产 4.2645 t/hm2,中后期因条螟造成断头死尾减产 5.9378 t/hm2,条螟已成为该蔗区的主要螟虫种类。 ④螟虫蛀害造成甘蔗蔗糖分损失平均为0.6733 个 百分点,测算该蔗区由蔗糖分损失造成的蔗糖减产 达5.004 万t。⑤该蔗区因螟虫造成原料蔗减产和蔗糖分降低2部分的蔗糖损失高达22.799万t。⑥ 根据当年价格测算,造成的经济损失11.837 亿元, 其中农民损失6.559亿元,糖厂损失5.2447亿元。 东亚糖业集团公司利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面积达 18000 t/hm2次。调查结果,寄生蜂的防治效果达到 30.2%。
按照本调查研究结果,螟虫造成该蔗平均蔗株 的株害率达40.14%,节害率7.02%,螟虫造成甘蔗 产量平均减产10.203 t/hm2 , 蔗糖分下降0.6733个 百分点的调查结果是符合目前广西客观现状的。如 扶南蔗区的螟虫株害率已高达93%,已表明到了十 分严重的地步。如按以上结果估算,全国将每年因 螟害造成原料蔗减产1120万t,蔗糖减产200万t, 造成的经济损失为108亿元,其中农民损失56亿 元,企业损失52亿元[1]。
本结果表明,螟虫对甘蔗前中期的主要影响是 造成蔗株死亡,中后期对蔗茎钻蛀断头、缩尾、短 节,甘蔗前中期受螟虫为害同样造成蔗茎产量的损 失,而且减产构成占总损失的4成多,表明对前期 和后期螟虫的防治同等重要。
从本结果表明,条螟的株害率和前期死茎率的 损失已占全部损失的80%左右,说明条螟已上升成 为广西最主要螟害虫种之一。
本研究只是对单一甘蔗螟虫损失的调查结果, 其它害虫如甘蔗蓟马、蔗绵蚜虫、甘蔗根锯天牛、 白蚁、蔗龟等害虫的为害也并不轻,损失量会更 大[2,3]。作者认为,甘蔗螟虫防治已经成为当前广 西原料蔗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工作任务和增长点。如果按本文虫害损失的结果把虫害损失降压低一半, 全国就可增产原料蔗560 万t,增蔗糖100万t, 相当于增加土地种植面积80000 hm2。在我国的生产体制、生产和科技水平的条件下,实行企业为主 导,科技单位为依托,政府政策为引导,农民为实 施主体的形式,采用综合防治的各种措施仍是我国 最有效的防控策略,任何单一措施都难以取得理想 结果。不管采用那种措施,关键是科学实施。寄生 蜂生物防治是有效防治甘蔗螟害技术[4,5,6],是我国 生态农业和甘蔗病害防治的发展方向和必由之路。 作者认为该积极引导投费,规模生产,科学投放, 组织实施,长期坚持,这样定能取得理想效果。
[1] | 黎焕光,谭裕模,谭芳,等.甘蔗生长中后期螟害对甘蔗品质的影响[J]. 广西蔗糖,2007(3):11-16. (![]() |
[2] | 安玉兴,杨俊贤,黄振瑞,等.甘蔗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的思考与探讨(上)[J]. 甘蔗糖业,2009(3):15-20. (![]() |
[3] | 安玉兴,杨俊贤,黄振瑞,等.甘蔗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的思考与探讨(下)[J]. 甘蔗糖业,2009(4):21-23. (![]() |
[4] | 张开芳.赤眼蜂防治甘蔗二点螟田间应用效果初报[J]. 甘蔗糖业,1999(01):19-21. (![]() |
[5] | 王伯辉.我国甘蔗病害的发生现状与研究进展[J]. 中国糖料,2007(3):48-51. (![]() |
[6] | 陆庆光.世界赤眼蜂研究现状[J]. 世界农业,1992(09):19-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