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糖业  2009 Issue (1): 46-51   PDF    
生物法液体燃料的“多样性”研发
保国裕    
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 广东省甘蔗改良与生物炼制重点实验室, 广州, 510316
摘要:用谷物粮食作生物燃料的原料,近年已出现因与人畜争粮而导致供求紧张及价涨等问题,全球已从中确认,今后生物燃料的发展趋势应以非粮食作原料.非粮能源作物以甘蔗、甜菜、木薯、甜高粱等为首选原料,优点是已有成熟技术、单位土地面积产燃料产品多、成本较低等,应予首先选用建厂.然而,再从长远发展规划进一步扩大能源,利用农副产品下脚料废弃的粗纤维如蔗渣、秸秆、玉米芯、稻壳、棉子壳等作原料尚有很大潜力,但要使它们变成可发酵性糖,并且规模化生产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难度较大,几十年来这方面科研进展较慢.本文介绍近年国内外通过粗纤维原料的预处理及改造微生物以及通过非酵母菌系的其他产品开发,以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减少污染.
关键词生物燃料     纤维素酶     基因改造     预处理方法     碳氢化合物     丁醇     乳酸    

我国是人口众多,人均可耕地面积不多的国 家, 国务院已发出通知今后发展生物燃料的原料, 宜采用非粮, “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原则 以保粮食安全。非粮原料发展生物燃料的作物, 首选甘蔗、甜高粱、木薯等,理由是以上作物与 粮食一样加工方法成熟,但与粮食作物比单位土 地面积产燃料量多、生产成本较之低、生长比粮 食作物粗放,可利用非可耕地种植不与粮争地。 因此,应该首先开发利用这些作物建厂生产。然 而再从长远规划及扩大生产量着眼,利用废弃的 农副产品下脚料工业废纤维料如秸秆、蔗渣、稻 壳、棉子壳、玉米芯等作原料则不需占用土地种 植;也不用担心近年有些国家投资者利用荒地种 植芦苇和野草等作生物燃料的原料而带来“外来 入侵物种” , 将来难以控制其传播而伤害现有作物 的生长(如水浮莲对湖沟的危害教训) 、对自然环 境、对经济和生态构成重大破坏[1]。此外除了传 统用酵母使碳水化合转变成乙醇作燃料外,科技 工作者还通过细菌或基因改造的微生物生产代汽 油燃料。虽然上述所作的研究距大规模生产尚需 时日,但希望能提供给生物技术工作者参考,起 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用农副产品下脚料——组纤维废料为原料发展生物燃料

近 2 年我国乙醇生产发展较快,全国总产量 2006 年 271 万 t,其中燃料乙醇 132 万 t;2007 年 630 万 t,其中燃料乙醇 150 万 t。每年以 10 %~15%的增长率发展,2008 年 700 万 t 左右, 总产量仅次于巴西和美国,居世界第 3 位。但在 燃料乙醇发展速度上,由于前几年投资建厂立足 于用粮食为原料,近年出现原料紧缺和粮价上涨 致生产量远低于生产能力,并且所产燃料乙醇尚 要国家补贴 1800~2000 元/t, 因此国务院于 2007 年已下紧急通知,控制用粮食生产燃料乙醇,发 展不占耕地、不耗粮、不破坏环境的原料来生产 燃料乙醇,用农副产品废料变废为宝属一举两得 的长远选择,潜力很大。

上世纪 60 年代, 国际科学家已致力于将粗纤 维降解为低聚合物或单糖以便利用;但目前尚未 有工业化生产经济可行的技术,概括其难点关键 技术主要是:对粗纤维原料的低成本、高效率的预处理方法和价廉比活力高的纤维素酶。有人这 样评估现存于大自然的微生物的降解纤维能力理 应是不强的,否则大自然中的大量用木质材料做 的工具、家具、房屋、衣服等很容易就腐烂,而 实际上是比较耐用的,为此认为单纯分离自然界 中微生物能产生高活力的纤维素酶, 目前恐尚未合 乎工业生产要求,需要通过生物技术改造,才有更 高水平的分解纤维比活力高的纤维素酶产生菌。

1.1 通过转基因生物技术提高纤维素降解变糖的活力

目前为止从大自然分离出来的微生物如绿色 木霉、黑曲、青霉等真菌或细菌多数只分解半纤 维素,而对纤维素的分解能力则较低,致酶解时 用活菌或酶制剂量较多而增加成本或干脆不用生 物法采用化学方法水解,化学法不但成本高且增 加污染。众所周知:牛、羊等反刍动物的瘤胃中 因有分解纤维变糖的秆状细菌所产生的酶,牛能 吃干草类等粗纤维原料而长出硕大的身躯与营养 丰富的奶汁(当然奶牛要补充些大豆粕等蛋白质 饲料) ; 白蚁分泌的酶能把木质纤维物品作为自身 食物而自身繁殖为白蚁蛋白体。科学家已注意到 这两类动物。据报道,近年美科学家从奶牛胃中 获取产生分解纤维素酶的基因密码,并将其移入 到植物如玉米细胞中,经基因改造的植物,其他纤 维秆基部分较容易转变成糖,并通过生物实验证 明转基因后的作物对人食用量安全的,产生的酶 只存在于秸秆,而不进入玉米粒、花粉和根中,美 科学家希望 5 年内可大规模生产新型转基因玉米。

1.2 研究里氏木霉菌基因组列,培育增强型降解纤维素工业用酶

上世纪 70 年代我国不少科研单位研究利用 粗纤维农副产品下脚料生产饲料多选用绿色木霉 菌制成固体或液体曲进行酶解粗纤维以提高其营 养效价,轻工业部甘蔗糖业科学研究所与中山糖 厂协作利用蔗渣加滤泥为原料已进行到日产 6 t 养草鱼的颗料饲料。但未有再扩大生产的原因, 仍是绿色木霉酶活尚低,固体曲用量较多,而制 固体曲机械化程度低、耗劳力,大而未实现工业 化。美国普度大学曹祖宁博士等从事这方面研究 多年,也是碰到类似问题。近年美国洛斯阿拉莫 斯国家实验所与丹麦诺维信公司合作开展里氏木 霉菌基因组序列数据研究,人们从事这项工作的 学者认为里氏木霉基因组中包含的信息有将有助 于人们更好地了解这一生物体高效降解纤维素以 及大量分泌所需酶的机理,以培育增强型降解纤 维素的里氏木霉菌株用于工业用酶,故是提高工 效和降低生产成本的有效途径。

1.3 转基因蓝绿藻生产酒精节省种植土地

据来自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研究报告宣称: 该校科学家从擅产纤维素的醋酸菌属的细菌中分 离得到的纤维素生产基因转入蓝绿藻(一种具叶 绿因子,可生长在无机盐类的废水中,利用阳光 进行光合作用和固定氮作用产生碳水化合物能源 的真菌)的基因中,最终获得能产生没有木质素 包围的纯纤维素的新菌株。这个经基因改造的新 菌株所产生的纯纤维素类似棉花纤维那样,含较 高纯度的纤维素,不同于植物粗纤维结构,木质 素能使茎杆具强度,而不易倒伏。因为植物生长 需要有一定株高,以再分枝来多长能吸收阳光的 含叶绿素的叶片,为此植物的茎株需要木质素与 纤维素紧绕在一起才能具一定硬度使植物挺直。 但蓝绿藻在水中繁殖为细小的絮状菌体,其产生 的纤维素不需木质素来支撑。故没有生理的需求 而不产生木质素。一般植物的农副产品废料如秸 秆、甘蔗渣等的纤维因被木质素缠绕和包围,难 以被纤维素酶分解为葡萄糖作生产酒精的原料, 而需要较复杂和成本较高的化学、物理或微生物 预处理方法,蓝绿藻产生的纤维则不需要预处理 较容易水解变单糖,所以用它作生产燃料酒精的 原料比秸秆作原料流程简单、成本降低。据该校 研究者称:由于繁殖蓝藻只需室外水池靠阳光摄 取营养;在一般日照条件下,用一半的生产面积 就能够生产与玉米或其他谷物生产等量的酒精; 如果用实验室的光照生物反应器(较强的光照) 来培养蓝绿藻,则潜能将提高 17 倍之多,折算土 地需用量只是种玉米土地需用量的 3.5%。不失为高效、经济的方法。

1.4 多方面研究预处理粗纤维原料以提高纤维素酶解效率

蔗渣或其他秸秆、玉米芯等粗纤维原料其化 学成分主要含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

这 3 种成分的物理结构则较复杂、稳定。其 结构分 3 层次:即胞间壁、初生壁和次生壁;胞 间壁由木质素和糖尾酸组成,含纤维素极少;初 生壁由纤维素和木质素胶着一起,结成一层木质 化薄层较难润涨;次生壁含纤维素比初生壁多, 虽木质素较少;但次生壁内纤维素与其他成分聚 结成束,构成“微纤维” 。用 x 光衍射仪观察微纤 维。内又分“结晶区”和“无定形区”两种不同 结构, “结晶区”结构紧密,不易渗入。木质素虽 然对纤维素分解物质(如酶等)反应没有阻碍作 用,但它阻止纤维素分解物对纤维素的作用,因 此人们不得借助化学的、 物理的方法进行预处理, 使纤维素与木质素、半纤维素等分离开;使纤维 素内部氢键打开,使结晶区的纤维素成为无定型 纤维素,以及进一步打断部分 β—1.4—糖苷健, 降低聚合度。 在近 30 年全球科研工作者进行过的 预处理方法有如下几种[3]

1.4.1 物理方法热机械法

如用高频碾磨,微细粉碎等方法,使微纤维 的结晶区打开,扩大对酶的接触面,优点是无废 水排放,缺点是动力消耗较大。还有用高科技如 高速电子处理、碱与 γ 射线双重处理、光化学处 理,但只都在实验室阶段试验。

另一些物理方法是蒸汽爆破[4]、蒸汽膨化裂 解、超临界 CO2爆破等。

1.4.2 化学处理方法

酸处理法:用稀硫酸或稀盐酸水解、浓盐酸 水解(收回盐酸) ,乙酸水解等。

碱处理法:用 NaOH、碱性过氧化氢、氨水等 碱液蒸煮溶解部分木质素。

1.4.3 有机溶剂处理法

用甲醇、乙醇、丁醇、苯等蒸煮除木质素[3]

1.4.4 生物法

木素过氧化物酶\Mg 依赖过氧化物酶等。

由于预处理的重要性,我国科技部近年已把 预处理研究列为重点科研项目,各种处理方法分 别由多个科研单位及大学的重点实验室分别承 担,最后选择高效低耗污染少的方法。

2 用糖直接发酵类汽油烃(碳氢 化合物)

通常厌氧发酵沼气的菌群中有大肠杆菌,这 类菌的特性是自身拥有氢化酶和生长粗放。美国 加州的埃米瑞斯生物科技公司的科技人员将大肠 杆菌通过基因改造技术,已培养出一株能够将糖 发酵产生如汽油一类的烃化合物,并宣称这烃化 合物产品可代汽油,现在正从实验室转到批量生 产(中试或生产性试验)试验。他们的基因改造 关键技术是:①先找出自然界中能将有机物转化 为烃类(碳氢化合物)的生物组织的基因并将它 取出来;②使用类似穿孔器的仪器,用电流在大 肠杆菌的细胞壁上打出一个一个的小孔,然后迅 速将①取出具将糖转化为烃类的生物组织基因移 植入大肠杆菌的小孔中。因小孔存在时间短暂, 故要尽快移植。接受改造过的大肠杆菌就具有促 使糖转化为烃化物酶,发酵过程就是通过酶的作 用。这种酶功能需要具专一性,即只要求能高效 地将蔗糖转化为烃类而不会产生多余的其他代谢 产物,基因改造的目标①以获得高发酵率②杂质 少利于下阶段提炼,以及③高的提取率;同时改 造后的大肠杆菌能耐受发酵不断产生增浓的烃类 物而保持活力等的要求。合乎要求的基因改造是 要通过挑选、移植、测试基因等工序反复很多次 的尝试和操作,工作量大而繁琐,但重复必会碰 上机遇。

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能源研发小组不久前 也宣称利用甘蔗或玉米为原料,发酵产生丙烷作 新能源,但它是以气态形式被使用。过去丙烷是 从石油中获得。民用供住宅取暖的燃料气。

还有一家名为 LS9 的公司,也声称能通过细菌发酵生产“芳香烃类”的燃料,可直接代汽油 用作驱车燃料。

3 碳水化合物为原料厌氧发酵生产丁醇代汽油

在石油化工技术不甚发达年代,最早丁醇生 产是采用粮食为原料发酵法,但在石油化工技术 发展兴旺时代,发酵法逐渐被淘汰。近年因石油 资源短缺, 世界各国又重新关注发酵法生产丁醇。 近年英国石油公司与杜邦(Du Pont)化工公司合 作,采用杜邦技术,在英国用英格兰东部产的甜 菜生产丁醇,规模年产 7000 m3作与汽油混合驱 车燃料,杜邦公司声称用的微生物菌种是经过基 因改造的。计划到 2010 年丁醇燃料可在 1250 个 英国石油公司加油站销售,规划再加上其他生物 燃料的总销售份额,到 2010 占总燃料的 5%,到 2015 年占 10%, 并声称丁醇与乙醇一样不必改造 车辆的发动机,且腐蚀性小,与汽油相比燃油效 率高(同样体积的燃料可多走 10%的路程) ;丁 醇的蒸汽压力低,与汽油混和时对水作为杂质的 宽度大,使其适合在现在的燃料供应和分销系统 中使用。

丁醇除与乙醇一样掺入汽油中可减少温室气 体排放和上述优点外, 它原本是重要的化工溶剂, 是生产塑料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及邻 苯二甲酸丁苄酯(BBD) 。又是生产甲基丙烯酸丁 酯醋酸丁酯原料,醋酸丁酯是硝化纤维的优良溶 剂;由丁醇衍生丁二烯,是合成橡胶原料,食用 级的丁醇酯是食用香料。

我国用碳水化合物为原料发酵生产丁醇,已 有较长历史,采用梭状菌类(Ciostridium)厌氧 发酵生产丁醇同时伴生丙酮及小量乙醇,发酵依 不同原料不同菌株、不同工艺条件,可产生三种 产品的不同比例,通常丁醇:丙酮:乙醇为 6:3:1。 根据《台湾糖通讯》文章[6]以用甘蔗糖蜜加米糠, 用菌种 Bacillus Butyligenus,所产的丁醇比例 较高,占总溶剂 70%。我国江苏省金茂源生物科 技公司投资 5 亿元,现已投产正丁醇,规模是年 产 6 万 t。中科院植生研究所近年也选育产丁醇 高比例的菌种丁:丙:乙为 7:2:1,相关企业有河 南天冠的子公司上海天冠、华北制药厂、河北冀 州溶剂厂等。

丁醇生产设备及操作均比乙醇复杂,操作不 慎经常出现杂菌感染而倒罐,糖蜜因蛋白质含量 低,需添加有机或无机氮源,7~9 t 糖蜜生产 1 t 溶剂,溶剂产率 26%~29%对糖,溶剂比率:国 外资料高的有 74:24:2,发酵杀菌及管理要求严 格,蒸馏流程复杂,需醪塔、粗丁醇塔、精丁醇 塔、丙酮塔、脱醛塔、乙醇塔 6 个塔之多,蒸汽 耗用量比乙醇大,总成本比乙醇高,上世纪 50~ 60 年代,广东也有用糖蜜生产丁醇、丙酮、乙醇 企业,因经济效益低而停产。为改善发酵管理, 70 年代以来,国外研究用固定化酶法,德国、日 本采用包埋法固定酶,结果不理想。1985 年瑞典 Forbeng 改用吸附法吸附细胞,优点是载体价廉 和易再生。另有一种“耦联”发酵技术,即在发 酵过程中不断把总溶剂抽出,以利于发酵和蒸馏 降低能耗;还有研究用膜分离和萃取分离方法代 替蒸馏。

4 乳酸变乙醇微生物法[5]

是澳大利亚糖业研究所(SRI)正在研究的 方法,名为 Zea Chem 工艺:即将碳水化合物先用 乳酸菌发酵生产乳酸,第二步乳酸发酵变乙酸, 第三步加入自产乙醇与第二步产的乙酸进行酯 化,产生乙酸乙酯,第四步将乙酸乙酯水解,便 生成 2 倍的乙醇,称 Zea Chem 流程。其特点是碳 水化合物因细菌发酵在发酵过程产生 CO2 很少, 因而其产率比用酵母发酵能高出 65%,乙酸的能 量净值(NEV)能显著地高了酵母发酵体系。乳酸 发酵成熟提取后可收回菌体蛋白作饲料。据称相 应产品成本比酵母工艺低 15%~50%的潜在收 益, 现澳大利亚农业、 渔业和林业都共同出资 735 万美元,用于该项目生产性试验。

5 已进展到扩大试验或中间试验的项目
5.1 国外项目

(1)美国国家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研究用 玉米秆为原料,技术路线是稀酸水解半纤维素, 后用酶(纤维素酶)水解纤维素,水解糖液酵母 发酵乙醇, 预计 2010 年建成年产 20 万 m3乙醇厂, 投资 1.97 美元,其中总装备费 1.137 亿美元,目 标 1.07 美元/美加仑乙醇(1 美加仑=3.84L,即 0.28 美元/L 折人民币约每升不到 2 元)。

美政府资助 Novogyme 和 Genencor两家酶制 剂公司,提高酶活以降低酶法成本,目标是:三 年成本在 NREL 实验样试验达到减少 10 倍,该项 补助金由 NREL 付出为 1700 万美元。

(2)加拿大 Ecpulp 工艺。 加拿大 Lignot 公司 与澳大利亚 SRI 合作以蔗渣为原料建立中试装 备,特点是:

用有机溶剂—乙醇在 185℃, 2.5 MPa(25bars) 压力下蒸煮脱木质素及半纤维素,蒸煮后脱水的 净纤维浆料, 可以再水解获得六碳糖发酵制乙醇, 或用此净纤维浆制纸。

用有机溶剂乙醇溶解木质素,能使木质素没 有过度破坏而保持其活性状态,而更好利用生产 高附加值产品。

除木质素和半纤维素后的浆料,更适合制高 质量纸或更利于水解变糖。

(3)巴西 Dedini 快速水解(DHR)方法[7]。由巴 西 Dedini,copersugar(联产糖—乙醇工厂)合作并 出资研究,已建成 5m3/日蔗渣快速水解中试工厂。

工艺为以乙醇—水的混合物作为溶剂:加稀 硫酸 0.1%~0.25%作反应催化剂,在 170~185 ℃,20~25 kg/cm2的条件下,在水解锅煮 10~ 12 min 后,总还原糖转化率为 59%,水解液含糖 80g/L(该水解锅能力为 20 kg/h 粗蔗渣)再用酵 母转化为乙醇,乙醇连续发酵罐为 10 L。中试产 率:1 t50%蔗渣产乙醇约 100 L,成本 247.4 美 元/m3乙醇。

(4)美国研发纤维素乙醇时, 引进一种十分粗 生的柳枝稷(干草类作物) ,它生命力极顽强,生 长迅速,然而这种植物过去被认为野草,有害其 它经济作物生长,故被多国研究人员认为是“攻 击性”植物,此法并不可取。

5.2 国内项目

(1)吉林轻工业设计研究院(内有联合国援华 玉米深加工研究中心)吉林沱牌农产品开发公司 与丹麦瑞速国家实验室合作研究“玉米秆湿氧化 预处理生产乙醇”2003 年开始,2005 年阶段性鉴 定,规模为 10L 发酵罐,阶段性试验结果;在实 验室条件下,玉米秆经湿氧化预处理后纤维素得 率 78.2%~83.6%,酶水解后酶解率 86.4%;糖 转化为乙醇产率 48.2%。在只利用六碳糖的情况 下(即五碳糖尚未利用) ,7.88 t 玉米秆产 1 t 乙醇。在 10 L 全自动发酵罐发酵乙醇,发酵时间 62 h,酒精度 6.2%(V/V)

另一试验方法为混合酶及汽爆法。

(2)上海华东理工大学能源化工系, 承担国家 863 项目的“农林废弃物制取燃料乙醇技术”研 究,据称近年已进入工业性试验阶段。该 863 项 目国家拨款 1700 万元,专用于“生物质废弃物制 取燃料乙醇”技术项目的工业性试验,已建成年 产燃料乙醇 600 t 的示范工厂。在“十一五”期 间, 将进一步扩大规模, 达到年产燃料乙醇3000~ 6000 t。同时还将围绕降低成本和规模化生产展 开研究,使其在经济上更具有竞争力。

(3)河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实验室研究 用 CO2 爆破法对纤维物质(玉米芯)预处理后用 稀酸水解半纤维素,然后用酶法水解纤维素转化 为单糖发酵乙醇。

(4)江南大学生物工程系,实验室试验:玉米 芯先浓酸后稀酸水解得糖率:81%,石灰中和后, 接种酵母发酵乙醇,题为“酸两步水解法” 。

(5)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 展“纤维素原料转化乙醇关键技术”研究。对预 处理方法曾试验酸水解工艺、蒸汽爆破、低温氨 爆破等方法,对纤维素酶高产菌的筛选和诱变育 种、用基因手段提高产酶量或改进酶系组成、纤 维素酶生产技术、天然废物利用策略等研究。

6 讨论

应对石化能源危机和减少其污染,已成为近 年热点,实践过程也总结一些经验和教训。如前 段时间重点发展粮食生物法生产液体燃料,引发 与人、畜争粮,粮食紧缺和价涨的安全问题。后 来提倡用纤维素废料,却仍在攻经济关中;发展 粗生野草纤维, 从长远看也恐有 “引蛇入屋” , “易 请难送”之虑。因此,到目前为止,认为生物液 体燃料发展,应走“多元化” , “多样性”的道路, 暂不要选择仅仅在少数作物上,必须不断总结比 较,从总计议,而不是权宜之计。

参考文献
[1] 纽约时报,5 月 21 日. (1)
[2]保国裕,提高蔗渣作饲料营养价值[J]. 甘蔗糖业,2004(5):34-41. (0)
[3]Carlos Eduardo Vaz Rossell[J]. I.S.J.,2005,107(1275):192-195. (2)
[4] 保国裕. 蔗渣蒸汽裂解膨化技术及其应 用. 甘蔗糖业: 制糖分刊, 1987(4): 29-35. (1)
[5]B.P.Lavarack.An update of the Zec Chem process for iticreased ethanol production[J]. I.S.J.,2007,1109(1307):679. (1)
[6] (1)
[7]JOSE LUIZ[J]. I.S.J.,2004,106(1263):168-172. (1)
(本篇责任编校:邢海萍)
生物法液体燃料的“多样性”研发
保国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