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糖业  2008 Issue (5): 6-9,29   PDF    
盈江县甘蔗蛀茎害虫赭色鸟喙象发生为害研究及防治
康宁1, 张天富2, 聂大俊3, 夏银果1, 郭兆建1, 杨世常1, 许三绵1, 陈寿宏1    
1. 德宏州甘科所, 云南, 陇川, 678707;
2. 盈江县甘蔗站, 云南, 盈江, 679300;
3. 盈江县弄璋糖厂, 云南, 盈江, 679308
摘要:甘蔗赭色鸟喙象是盈江县旱地蔗上新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毁灭性破坏力的甘蔗蛀茎害虫.该虫1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土中蛹室内越冬,以幼虫为害造成的损失最大.该害虫的防治应以农业防治方法为基础,减少田间虫源,新植蔗、宿根蔗防治并重,并重点抓好关键时期科学用药,进行连片统防统治.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的结合可以有效地控制该虫的为害,防效达到75%以上.
关键词甘蔗赭色鸟喙象     为害     防治措施    

甘蔗赭色鸟喙象属鞘翅目,象虫科,隐颏象 亚科,鸟喙象属,是云南蔗区近年发展起来的一 种严重蛀食蔗茎的新害虫。该害虫已在勐海、孟 连、弥勒、景东等蔗区造成为害,但在2006 年 之前,德宏蔗区未有这方面的正式报道。2006 年,甘蔗赭色鸟喙象在盈江县弄璋糖厂蔗区的旱 地蔗上发生大面积为害,为害面积近千亩,给当 地蔗农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蔗农种蔗积极性 受到影响,严重威胁着旱地甘蔗的健康发展。在 调查中,还发现该虫有向坝区蔓延为害的趋势。 2007 年,在盈江县甘蔗站屯中基地(属坝区) 的宿根蔗上发现该虫的为害,为害株率达到6%~ 10%。控制该虫的发生为害已成为确保甘蔗生产 健康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

1 发生与为害

目前,甘蔗赭色鸟喙象在盈江县只在旱地蔗 上发生为害。据调查,大部分旱地蔗都有该虫为 害,以弄璋糖厂蔗区的芒桑澡塘山、飞勐芒回、 广云山、南算拱腊山、岗勐丙辉以及平原勐町等 地的旱地蔗上为害较重,造成的损失大。该害虫 以成虫钻食甘蔗嫩茎或未展开的心叶,幼虫蛀食 蔗茎。成虫选择生长健壮已拔节的蔗株产卵,产 卵前先在叶鞘包裹的假茎或嫩茎上啄孔,然后将 卵产于孔内,幼虫孵化后向下啃食蔗茎。成虫在 产卵时,同时释放毒素使被害蔗株心叶发黄,茎 节缩短变细,最后整株甘蔗枯死。大田甘蔗受害 株率一般为20%~53%,严重时达61.5%。赭 色鸟喙象为害的是已拔节的蔗株,所有被幼虫为 害的蔗株最后都会枯死,不能成茎,所以能造成 当季甘蔗大幅减产。宿根蔗可因缺塘断垄严重、 发苗不均而造成产量损失更大。此虫除为害甘蔗 外,还为害竹子、类芦等植物。

2 形态特征
2.1 成虫

雄虫体长17.0~19.5 mm,宽8.0~9.1 mm; 雌虫体长18.0~21.5 mm,宽8.2~10.0 mm。体 略呈菱形,黄褐至赤褐色,体背光滑无鳞,有黑 色斑纹,腹面和足的腹缘有稀疏长毛。头小,半 球形,两侧具黑色椭圆形复眼,眼大。触角着生 于喙基部,索节6 节,棒节愈合,呈靴形。前胸 背板盾形,中间有1 个梭形黑色纵斑纹。小盾片 黑色,为长等腰三角形。鞘翅宽与前胸,肩部最 宽,每个鞘翅各有黑斑2 个。臀板外露,腹面可 见5 节,黑色,腹板5 有赤褐色三角形斑。胫节 端部有1 个锐刺,跗节3 宽叶状,爪分离。甘蔗 赭色鸟喙象成虫见图1 之左上图。

2.2 卵

长椭圆形,长径3.5~4.0 mm,短径1.5~1.8 mm。初产时玉白色,渐变成乳白色,表面光滑, 无斑纹。甘蔗赭色鸟喙象卵见图1 之右上图。

2.3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20~26 mm,宽8~11 mm。深 黄色,头部黄褐色,口器黑色。体呈拱形弯曲, 多皱褶,可见浅黄褐色背线1 条。腹末端呈六边 形凹陷,周边具6 对较长棕色刚毛。甘蔗赭色鸟 喙象幼虫见图1 之左下图。

2.4 蛹

长20~22 mm,宽9~11 mm,深黄色。头上 有6 对棕色长刚毛,腿节端部外侧有1 根棕色刚 毛,腹部背面各节有横列突起。茧附有蔗残渣纤 维与泥土,长椭圆形,长径40~60 mm,短径20~ 40 mm。甘蔗赭色鸟喙象蛹见图1 之右下图。

图1 甘蔗赭色鸟喙象形态特征
3 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

通过田间调查及人工饲养观察,甘蔗赭色鸟 喙象1 年发生1 代,以成虫在土中蛹室内越冬。 在土中蛹室内越冬的成虫于翌年5 月中下旬至6 月初降雨后,土壤湿透,逐渐出土活动,取食补 充营养,寻偶交尾。6 月中旬至7 月中旬为成虫 出土高峰期,其中在土中长达7~8 个月,出土 活动3 个月左右。成虫飞翔能力强,有假死性。 6 月初至8 月中下旬产卵,6 月中旬~7 月下旬 为产卵盛期,每头雌虫一生产卵28~86 粒,平 均46.3 粒。成虫产卵先选择生长健壮已拔节的 蔗株,在叶鞘包裹的嫩茎上啄孔,然后将卵产于 孔内,1 株蔗株产卵1 粒,也有产2~3 粒的。 甘蔗未拔节前,卵最先产在蔗地附近的类芦植物 上。

在饱和湿度条件下,日平均26.6~27.8℃ 范围内,卵期3~5 天,多数4 天。卵耐湿不耐 干,在湿润条件下孵化率高达87.2%~100%, 平均为93.87%。6 月中旬至9 月初为幼虫为害 期。幼虫孵化后即沿蔗茎中央向下蛀食蔗茎,直 至蔗头。蔗头蛀空未老熟的,又转株从下往上蛀 食蔗茎。幼虫历期56~96 天,多数70 天左右。 9 月中旬至11 月上旬幼虫老熟后在蔗头下入土 8~15 cm 做一蛹室化蛹(见图2),蛹室由甘蔗 纤维和泥土构成,长椭圆形。化蛹盛期为10 月 上中旬,蛹期18~28 天。9 月下旬~11 月下旬 成虫羽化,其羽化盛期在10 月下旬~11 月初, 羽化后的成虫在土室中不食不动,直到来年的5 月份雨下透后,才出土活动。

图2 甘蔗赭色鸟喙象蛹室

甘蔗赭色鸟喙象成虫为害状见图3 之左图, 幼虫为害状见图3 之右图。

图3 甘蔗赭色鸟喙象为害状

甘蔗赭色鸟喙象发生为害的时间与降雨有密 切关系。如春季降雨早、量多,土壤湿润,有利 象虫出土,则发生早,为害重,反之则晚;胶泥 土上的赭色鸟喙象比沙壤土上发生重;宿根蔗一 般比新植蔗受害重,且宿根年限越长,虫口累积 越多,甘蔗受害越重。

4 防治方法

甘蔗赭色鸟喙象是一种具有毁灭性破坏力的 甘蔗蛀茎害虫,对该虫的防治,各部门要引起高 度重视,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 方针,做好监测工作,做到防早、防少、防好。

4.1 加强检疫工作

对未发生甘蔗赭色鸟喙象的区域,要切实做 好检疫工作。一是不到发生区调种;二是对调入 的蔗种进行严格检疫,避免虫源传入。

4.2 农业防治
4.2.1 采用大型机械进行深犁、深耙

为害严重不留宿根的蔗田,甘蔗收砍后,及 时进行深耕深耙,造成不利象虫生存的环境,加 上机械作用和人工捡拾,减少越冬虫源。

4.2.2 缩短宿根年限

虫害严重的蔗地不留2 年宿根,以减少象虫 种群在田间积累,减少虫源。

4.2.3 铲除蔗地周边野生竹子、类芦等植物

旱地种蔗前铲除蔗地周边野生竹子、类芦等 植物,破坏鸟喙象的生存环境、食物源及虫源, 减少虫源,降低受害率。

4.2.4 进行人工捕杀

⑴捕杀成虫

甘蔗赭色鸟喙象成虫虫体大,行动缓慢,有 假死性,交尾时,常3~4 头挤在一起,方便人 工捕杀。可在6 月中旬~7 月中旬成虫出土取食、 交配盛期,在成虫还未产卵或刚开始产卵时,每 天上午10 时以前,下午5 时以后,巡田捕杀, 以减少田间卵量,减轻当季甘蔗的产量损失。

⑵捕杀幼虫

蛀入蔗茎为害的幼虫,在6 月下旬,田间开 始大量出现枯死蔗株,此时可进行人工拔除枯死 蔗株,并取杀茎中幼虫,以减少转株为害和压低 虫口密度。捕杀幼虫要在幼虫尚未入土前进行, 幼虫入土后捕杀困难、费时不方便。捕杀幼虫最 佳的时期是在6 月中旬~7 月下旬。生产上,要 特别注意对新植甘蔗中枯死蔗株中幼虫的捕杀, 从新植蔗起就把该虫的为害控制在最低。

4.3 化学防治
4.3.1 用药时期

甘蔗赭色鸟喙象成虫出土取食、交配、产卵 的时期,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每年的6 月中 旬至7 月中旬,是甘蔗赭色鸟喙象成虫出土取 食、交配的高峰期,是施药防治的最佳时期。在 此期间要对田间成虫情况进行监测,只要田间成 虫达到一定数量还未产卵,即可进行喷药杀虫。

4.3.2 适用农药

通过试验筛选,用40%丙辛乳油2250 mL/hm2 +柔水通450 mL/hm2,兑水675 kg/hm2,进行喷 雾,杀灭成虫效果较好;用3%特丁磷颗粒剂75 kg/hm2 撒施,可杀死部分成虫。

4.3.3 施药方法

施药防治主要是针对甘蔗赭色鸟喙象成虫进 行的,鸟喙象成虫飞翔能力强,在施药时,要做 到连片统喷统防,效果才好。

①对赭色鸟喙象为害严重的地块,在6 月份 进行中耕管理时,用3%特丁磷75 kg/hm2 与肥 料混合均匀后,撒施于蔗株基部并覆土,可杀死 部分成虫。

②在6 月中旬~7 月中旬,对赭色鸟喙象为 害严重的蔗地,当观察到田间有大量成虫出现 时,在下午5 时后,大量成虫出土集聚在蔗株上 取食、交尾、产卵时,用40%丙辛乳油2250 mL/hm2 +柔水通450 mL/hm2,兑水675 kg/hm2,对蔗株 茎干和茎基部进行喷雾,隔10 天再喷药一次, 连续喷药2~3 次,可杀死大量成虫,有效减轻 当年的为害程度和减少下年的虫口密度。

参考文献
[1]黄应昆,李文凤.甘蔗主要病虫草害原色图谱[M].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
[2]雷朝亮,荣秀兰.普通昆虫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3]李云端.农业昆虫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本篇责任编校:李金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