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糖业  2007 Issue (4): 36-40   PDF    
壳聚糖季铵盐的合成及其对糖浆的澄清作用
徐晓燕, 黄玉南, 黄俊生, 童禧玲, 邬尔文    
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 广东省甘蔗改良与生物炼制重点实验室, 广州 510316
摘要:本文介绍对壳聚糖的改性合成,得到水溶性良好的壳聚糖季铵盐;对产物的红外测试、1H-NMR测试及取代度测定证明:在壳聚糖的C2位氨基上发生了季铵盐的取代.改性产物与壳聚糖相比,水溶性得到改善,对糖液的澄清效果有所提高,当对固溶物用量为100ppm时,其脱色率分别提高34%(420nm)及28%(560nm).
关键词壳聚糖季铵盐     合成     糖浆     澄清    
Synthesis of Quaternary Ammonium Salt of Chitosan and Its Clarification in Sugar Syrup
XU Xiao-yan, HUANG Yu-nan, HUANG Jun-sheng, TONG Xi-lin, WU Er-wen    
Guangzhou Sugarcane Industry Research Institute, Guangdong Key Laboratory of Sugarcane Improvement and Biorefinery, Guangzhou 510316
Abstract: The water soluble quaternary ammonium salt of chitosan was prepared,The structures of the chitosan derivative were characterized by IR and NMR spectroscopy,and the sugar juice was defecated by the derivative more effectively than by chitosan.
Key words: Quaternary ammonium salt of chitosan     Synthesis     Sugar syrup     Clarification    
1 概况

壳聚糖(CTS)是一种天然高分子多糖,是唯 一的碱性天然多糖,在自然界中存在于一些植物 及生物体中,也可由自然界中大量存在的甲壳素 脱乙酰基得到。壳聚糖具有很好的吸附性、成膜 性和通透性、成纤性、吸湿性和保湿性,在医药、 食品、化妆品、农业及环保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 前景。壳聚糖作为絮凝剂已有广泛应用,如水的 净化、果汁的澄清、回收蛋白质等,在中药药液 的提纯精制方面也有人在研究[1]。壳聚糖通常不 溶于水和碱溶液,可溶于稀酸溶液,为了改善壳 聚糖的水溶性,保持分子的阳离子性能,在壳聚 糖分子中引入季铵盐的研发成为壳聚糖衍生物研 究的热点领域之一[2,3,4,5]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在壳聚糖分子的氨基上引 入一个季铵盐侧链,以改进壳聚糖的水溶性,并 提高其阳离子性和絮凝性,从而更好地应用于糖 厂蔗汁或糖浆的澄清。

2 实验内容
2.1 壳聚糖季铵盐的合成
2.1.1 实验材料

壳聚糖采用玉环海洋生物化学有限公司提供 的样品,脱乙酰度为 90%。季铵盐采用杭州银湖 化工公司提供的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其余用 到的 NaOH 及醋酸等均采用分析纯试剂。

2.1.2 合成方法

参照文献[6]制备壳聚糖季铵盐。2 g 壳聚糖 溶解于乙酸稀溶液中,调节 pH 值至 9,使壳聚糖 析出,然后把壳聚糖置于三口烧瓶中,加入溶剂 (去离子水)80 mL,搅拌,升温,加入缩水甘油三 甲基氯化铵(有效质量 20 g) ,在 80℃反应 16 h。 产物冷却后抽滤,滤液用丙酮沉淀,过滤,滤渣 用丙酮洗涤,得粗产品,呈浅黄色固体。 产物精制:将产品用少量去离子水溶解,用 多倍量丙酮沉淀,过滤,重复操作 3 次。将得到 的固体经冰冻后再用五氧化二磷抽真空干燥至恒 重备用。

2.1.3 取代度测定

采用胶体滴定法测定取代度。 按文献[7]方法 先测定反应所用的壳聚糖的氨基含量 D0。 用同样的方法,分别在 pH 为 7 和 2.5 时,测 定壳聚糖季铵盐的氨基含量 D1、D2。 则季铵盐壳聚糖的氨基取代度=[D0-(D2-D1)]/D0 ×100%。

具体步骤如下:

(1)滴定。将精制的壳聚糖季铵盐配成 0.001 g/mL 溶液,移取 5 mL 放入 100 mL 三角瓶,用稀 盐酸调 pH 值为 2.5,加入一滴 T.B 指示剂,用 0.0025 mol/L 的 PVSK 溶液缓慢滴定(约 0.02 mL/s) ,当溶液产生大量沉淀,并由蓝色变成紫红 色,10 s 内不反色时,记录所消耗的 PVSK 体积 V2。按同样步骤滴定 pH 为 7 的壳聚糖季铵盐溶液 所消耗的 PVSK 体积 V1

另取 5 mL 去离子水用同样方法进行空白滴定,得 V0

(2)计算。计算壳聚糖季铵盐中所有氨基(包 括未取代的游离氨基、已发生氨基取代生成的季 铵离子、在其他侧链上发生取代生成的季铵离 子) ,公式如下:

D2=NPVSK ×(V2-V0)×314÷(5×0.001)

计算壳聚糖季铵盐中除未取代的游离氨基外的所有季铵离子,公式如下:

D1=NPVSK ×(V1-V0)×314÷(5×0.001)

其中 314 是壳聚糖季铵盐的链节分子量,0.001 是其溶液浓度。

由 (D2-D0) 可判断单位壳聚糖季铵盐在氨基 以外的其它键上(如羟基上)发生的取代度。

2.1.4 结构认定 精制产物做1H-NMR 和红外光谱测定。其中核 磁共振测定委托中山大学测试中心测试,以 D2O 为溶剂。红外光谱测定在华南理工大学应用化学 系,采用 KBr 混合压片,KBr 为参比测试。
2.2 澄清效果试验
2.2.1 目的

采用原糖配制锤度约 15° Bx 的糖液,以壳聚 糖或壳聚糖季铵盐为澄清剂做澄清试验,对比壳 聚糖改性前后的澄清效果,改变澄清剂的用量, 摸索其用量与效果的关系。

2.2.2 澄清试验步骤

取糖汁 250 mL 加入澄清剂,加石灰乳调 pH 为 7.0~7.2,加热至 60~65℃,搅拌 10 min, 加热至沸 1 min,加絮凝剂(聚丙烯酰胺 0.05%, 1 mL) ,静置 0.5 h,记录沉淀体积,取清汁过滤, 调 pH=7.0,测吸光度 420 及 560。与不经处理的 糖汁比较计算脱色率。

3 结果与讨论

经合成所得的产物呈米黄色不定形固体,水 溶性良好,浓度大时水溶液呈粘性透明液体。

3.1 结构判定
3.1.1 取代度的测定

取代度测定采用胶体滴定法,该方法的原理 是:带有相反电荷的聚电解质相遇时会按一定的 化学计量关系发生电荷中和反应,形成中性缔合 物,最终沉淀下来。本试验中采用聚阴离子电解 质 PVSK 来滴定聚阳离子壳聚糖季铵盐, 从而得到 其中带正电荷的氨基含量。该试验中得到氨基取 代度 58%的壳聚糖季铵盐,在羟基上发生的取代 为 0.89(mol/mol 壳盐)可说明,壳聚糖经改性 后其正电性被提高了,氨基含量增大了。

3.1.2 红外及核磁测试

红外测试结果见图 1。

图 1 壳聚糖与壳聚糖季铵盐的红外谱图

图 1 中三条曲线从上至下分别是壳聚糖、壳 聚糖季铵盐 1 号、壳聚糖季铵盐 2 号的红外透过 率曲线。由图可见壳聚糖改性前后的红外图谱无 大的变化,最明显的差异是:壳聚糖在 1596cm-1 处的氨基 N-H 变形振动峰在壳聚糖季铵盐的曲 线中不再出现,而在 1640cm-1与 1527cm-1处出现 2 个新的吸收峰,表明壳聚糖分子的亲核中心— — 氨 基已经发生某种取代。这个结论也为后面的核磁 共振谱所支持。1H-NMR 测试图谱如图 2。

图 2 壳聚糖季铵盐的1H-NMR 核磁共振图

由图2可见最大位移信号, 低场δ=3.224 ppm 尖锐是季铵盐支链上自由度最大的 3 个甲基上质 子的信号,低场δ=4.584 的峰是杂环中 C1 上质 子的信号,高场δ=2.623、δ=3.567、δ=3.681、 δ=3.727、δ=3.769 ppm 各峰分别为杂环中 C2、 C3、C4、C5 和羟甲基上质子的信号,而δ=3.152、 δ=3.888 和δ=3.271 ppm 各峰则分别为季铵盐支 链 C1*、C2*、C3*上质子信号。其余各峰可能是壳 聚糖中残留的乙酰基上质子的峰或在羟甲基上发 生部分取代而带入的季铵盐上的质子。 综上所述, 壳聚糖的改性物应该是 C2 位氨基上发生取代反 应的产物,其结构为:

3.2 澄清效果

与壳聚糖进行澄清效果比较的结果见表 1、图 3。

表 1 壳聚糖与其季铵化衍生物对糖液的澄清脱色率

图 3 壳聚糖与其季铵衍生物对糖液的脱色效果比较

由图 3 可见,壳聚糖改性后脱色能力有一定 的提高,不变的是对 560 波长处的吸光物质的脱 去率较高。壳聚糖在用量达 40 ppm 后,脱色率无 大变化,而壳聚糖季铵盐则随着用量的增加脱色 率也提高,当用量为 100 ppm 时,壳聚糖季铵盐 比壳聚糖的脱色率分别高 34%(420 nm 脱色率) 和 28%(560 nm 脱色率) 。

3.3 讨论

本项工作中合成的水溶性改性壳聚糖经结构 表征及取代度的测定,基本可判定为在壳聚糖杂 环氨基上发生了季铵盐的取代。并且通过取代度 的测定也证明了改性壳聚糖相对壳聚糖在正电荷 方面得到了提高,这必然有利于提高其对糖汁中带负电荷胶体和色素的电中和能力,并且由于保 存了这种天然高分子多糖较强的吸附性能,而又 改善了其水溶性,因此使其作为糖用澄清脱色剂 使用具有更高的技术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张彤,徐莲英,陶建生,等.壳聚糖用于部分单味中药浸提液澄清效果的研究[J]. 中草药,1999,30(10):744-747. (1)
[2]蒋挺大.壳聚糖[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1)
[3]樊木,肖玲,杜予民.壳聚糖季铵盐分子结构与吸湿保湿性研究[J].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03,49(2):205-208. (1)
[4]欧阳文竹,熊兴泉,郭振楚.壳聚糖季铵盐晶体的制备及其抑菌、柔软剂性能[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6(4):25-27. (1)
[5]许晨,卢灿辉.壳聚糖季铵化衍生物的吸湿性与保湿性[J]. 应用化学,1996,13(5):94-96. (1)
[6]孙多先,徐正义,张晓行.季铵盐改性壳聚糖的制备及其对红花水提液的澄清效果[J]. 石油化工,2003,32(10):892-895. (1)
[7]王伟,李素清,秦汶.胶体滴定法测壳聚糖的氨基含量[J]. 日用化学工业,1989(2):36-38. (1)
(本篇责任编校:邢海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