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糖业  2003 Issue (3): 51-53,29   PDF    
加入WTO给广西糖业带来的影响及对策
易红玲, 卢家炯    
广西大学糖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南宁, 530004
摘要:我国加入WTO后,广西糖业将直接面临国际糖业市场的冲击.因此建议广西糖业进行体制改革,改善生产大环境,调整结构.结合实际,采用新技术改造传统工艺,提高质量,增加品种,降低成本,优化生态环境,逐步建成以现代甘蔗农业为基础的现代蔗糖化工大产业,大幅度提高行业效益.
关键词WTO     蔗糖     降低成本     附加值    

0 前言

加人WTO后,中国经济将融人世界经济发展 的潮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中国 经济也将在很大程度上与世界经济同呼吸,共同 拼搏。我国农业也将进人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 对人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甘蔗糖业会遇到很 多实际问题,如何应对,这关系到甘蔗糖业的生 存与发展。作为食糖产量占全国总量50%以上 的广西也将不可避免地遇到这些问题。本文根据 我区与国外蔗糖生产的现状,探讨人世给广西糖 业生产带来的影响及应采取的对策。

1 蔗糖产销现状
1.1 我国蔗糖产销概况

据农业部提供的资料显示,自1984年以来, 我国糖料生产起伏较大。1990年以前,每年生产 一般维持在6000万t左右,1991~1992年,糖 料产量曾一度达到8500万t。随后出现平稳下滑 态势。1997~1998两年,糖料产量又创新高,生 产量近亿吨。1999年全国糖料种植面积和总产量 分别为164. 4万hm2,和8334万t,比1998年减少 34万hm2,和1456万t,食糖总产也由1998年的882 万t降至681万t。2000年全国糖料面积继续减 少,加上2000年1月广西等糖料生产省区又遇历史上罕见的霜霉病冻,糖料总产量比1999年 减少699万t,食糖总产量比1999年减少61万t, 食糖总体呈供不应求的态势,市场上平均每吨食 糖销售价格达4500元以上。由于食糖市场前景看 好,刺激蔗农增加种植面积。据统计,2001年全国 糖料种植面积163. 3万hm2,比上年增12万hm2, 糖料产量约8400万t左右。从国内需求看,常 年食糖需求在820万t左右,2001年食糖产需 缺口约 200万t。

1.2 广西蔗糖发展现状

广西是我国糖业的主要生产区,2001年产 糖456万t,占全国产糖总量的53%。蔗糖生产 是广西的支柱产业,81个县中有56个县与甘蔗 糖业有关,大约有1600万以上蔗农,占广西农 业人口的1/3,目前甘蔗种植面积近60万hm2 , 甘蔗占了农作物的80%以上。2001年广西糖业 销售收人126亿元,蔗农收人72亿元,49个贫 困县中有36个县由于甘蔗产出而脱贫,大批农 民靠种植甘蔗越过贫困线。现有大小糖厂近百 家,企业类型有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中外合资 企业3种。但广西糖业技术水平不高,小规模农 户经营,生产成本高,质量低,竞争力不强,严 重影响持续稳定发展。

2 入世后广西糖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2.1 进口糖的冲击

从表1中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食糖的国内 价格已高出国际市场价格,不具备参与国际糖商 业竟争优势。加人WTO后,由于进口糖的压力增 大,对糖业生产及蔗农会产生不利影响,进口糖 关税率降低和关税配额量的加大,优质低价的进 口糖,会使我国糖业遭受当头棒击。目前,国际 市场糖价正处于低价期,已从年初的每磅7美分 降至5美分。进口原糖经加工后的成本价约每吨 2500元左右,其零售价一般比国产糖的含税成 本价还要低。由于国内食糖成本高于国际糖价, 国产糖不仅难以走出国门,部分地区及企业还出 现了亏损。造成这种高成本的主要原因是甘蔗收 购价高。国外每吨甘蔗只需约20美元,而目前广 西每吨甘蔗收购价格(付给蔗农180元,加上运 费、特产税等)约需200元;国外生产1 t白糖需甘蔗7. 8~8t,而广西则需约9t,无形中1t 白糖只算糖料成本就高出国外472元。

表1 1991~2001年中外白砂糖价格比较
2.2 小规模甘蔗农业与发达国家大农场现代甘蔗农业的竞争

广西甘蔗种植以分户经营为主,小而分散, 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良种更新速度慢。广西 平均每户农民只能提供料蔗16 t,而泰国是 1300t,巴西是2700 t。日处理量低,澳大利亚 平均日处理量近万t,而广西最大的贵糖集团日 处理量也只有8000 t。蔗农的家庭经济虽然具 有劳动成本低廉的优势,但化肥、农药等农资成 本投人高,科学种植难以实施,生产技术落后, 我们的蔗糖生产并不具有成本优势,出现了甘蔗 低产、低糖的极不利局面。同时,由于农民素质 普遍偏低,经济容量狭小,抵御风险能力很弱, 农村市场发育还不够充分,存在很多风险。

2.3 生产技术落后将形成支柱产业发展的新障碍

目前,广西糖料蔗种植面积已达到60万hm2 , 比2001年的55. 2万hm2,增加4. 7万hm2,正步 步接近“警戒线”。甘蔗产量却提高不快,平均 单产只有60 t/hm2多,甘蔗糖分不到13~16 % )。 甘蔗收获全部采用手工完成,收割速度慢,集中调 运周期长,人榨甘蔗保鲜度差。据初步测算,农民 从砍第1根甘蔗到糖厂开榨约需6天时间,蔗糖 分含量将损失1%~1.2%,年损失蔗糖约38万t, 达9. 8亿元。由于缺乏信息、技术和资金,食糖 加工设备和技术较落后,出糖率低,成本高,使我 区食糖销售价格必须高位,影响了我区糖业生产 在国际上的竟争力。

2.4 农业贸易保护政策不适应当前的新形势

这种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手段 不适应。WTO的基本原则是促进贸易自由化,按 WTO原则,加人世贸组织后,关税成为唯一的贸 易保护手段。而长期以来,我国对粮、棉、油、 食糖等重要农产品的进口采取诸如限量登记、一 般商业配额等非关税措施来进行保护,对肉类、 水果以及食品加工等的进口采取关税保护。显 然,加人WTO后,农产品基本得不到保护,食糖 关税位居全世界最低之列,这些手段无法再像以 前那样充分应用了。二是税率不适应。主要是关 税设置问题,原来设定的较高关税水平并未充分 发挥保护作用。

3 方法与对策
3.1 降低成本,增产增效

降低食糖成本的关键是降低甘蔗成本。必须 实行集约化经营,改革甘蔗种植体制,推行甘蔗 “按质论价”体系,使农民确实能够在甘蔗“按 质论价”体系中受益。推广优良品种,调整好甘 蔗品种结构,逐步建立和完善甘蔗良种繁育和推 广体系。做到早、中、晚熟良种合理搭配,防止 品种单一化和熟期单一化,争取在2~3年内将 新良种普及率提高到90%以上。贯彻落实甘蔗 高产高糖综合栽培技术,推广蔗地深松耕、地膜 覆盖、增施有机肥、抗旱节水灌溉、综合防治病 虫鼠害技术等。要把这些实用新技术应用于生 产,必须做好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通过宣传、 培训和教育等形式普及到农民群众手中,继续实 施“吨糖田”、“丰收计划”创高产活动,提高利- 学种蔗水平,实现三高甘蔗农业(高产、高糖、 高效)。

3.2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组建糖业集团

对已列人关停名单的规模小、效益差、没有 原料保障、资产负债率高的糖厂,要坚决关停并 转,并加强监督检查,避免其死灰复燃。制糖企 业要加强经营管理,降低加工、管理和财务费用。 由过去单一的国有所有制形式发展到国有独资、 国有控股、集体经济、私有经济以及外国投资等 多种所有制形式。要实行企业联合,资产重组, 走集团化、规模化生产经营的路子,提高经济效 益。上海糖业烟酒集团与广西上思糖厂合资的实 践也说明,我国制糖业降低成本的空间还很大。 过去,糖厂要四处寻找买家,而两家合资后成立 的“广西上上糖业有限公司”,其生产的蔗糖全 部由上海糖业烟酒集团包销,从而使蔗糖成本大 幅度降低,这种产销平台的构建将农户和糖厂的 一部分市场风险转移到销售环节上。目前,上上 糖业的蔗糖销售成本是广西最低的。

3.3 合理调控糖料收购价,建立食糖、糖料价格联动机制

各地要积极推行食糖、糖料价格联动和糖料 款二次结算的方法,建立农民与制糖企业利益共 享、风险共担机制。要以制糖企业为龙头,实现 食糖和糖料生产的产业化经营。糖料第1次结算 价即糖料收购底价,要使农民能够补偿糖料生产 成本。以糖料收购底价为基础,按照能够补偿制 糖企业食糖成本的原则确定食糖挂钩价。在食糖 实际平均销价高于食糖挂钩价的情况下,按比例 与农民二次结算,把部分盈利返给农民。地方政 府要加强对二次结算的监督,保护农民利益。

各地区要及时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引导农 民搞好糖料生产结构调整,严格控制糖料种植面 积。鼓励发展优势区域,大力调减非适宜区糖料 种植面积。对坡度25度以上、海拔过高的蔗田坚 决退耕还林。不能为增加财政收人,引导农民盲 目扩种糖料。

3.4 设立宏观管理机构,为糖业发展营造一个稳定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

要建立全国性和地方性农、工、贸一体化的 糖业管理、协调机构。统一解决食糖供求平衡的 问题。如生产配额、储备糖的吞吐、食糖的进出 口、食糖替代品管理等。建立稳定糖价的机制, 制定防范措施,以应对国际糖价发生重大扭曲时 对国内糖价的冲击。规范糖厂的建设、蔗区划定、 价格协调、合理竟争等行为,并在此基础上争取 制定糖业法,为糖业稳定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 的外部环境。

3.5 采用先进科学技术,优化生产

科学技术是第1生产力,只有掌握先进的科 学技术,才能在市场上把握主动权。加人WTO后, 我们应加大科技投入,以科学技术为先导,加速 培育繁殖甘蔗良种,大力引进新技术、新品种、 新资源,注重早熟、高糖、高产稳产、抗逆性强、 宿根性好、适宜本地栽培新良种新技术的研究。 同时,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快产前、产中、产后 技术体系的建立及新技术、新成果推广应用。运 用现代利一学技术改造传统糖业,强化生产,节能 降耗,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采用现代监控分析技术实现生产过程在线检测,优化生产。

3.6 实现蔗糖及其衍生物深加工,提高蔗糖产品附加值

利用现代生化技术实现蔗糖及其衍生物深加 工,生产社会需要的高附加值产品,既能降低成 本,又能提高经济效益。如采用科学新技术用蔗 渣生产农用地膜、全甘蔗渣浆生产可降解一次性 餐饮具、包装材料以及高档文化纸,采用固定化 酶法生产蔗果低聚糖,目前已由广西柳州凤山糖 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利用广西大学技术,建成了年产2000t的蔗果低聚糖生产线,投产后 年销售收人2000万元,新增利税990万元。台 湾糖业集团就是典型的甘蔗综合利用开发的典 范,目前他们已经形成了以甘蔗为基础的一整套 集农、工、贸为一体的立体产业,产值增加近10 倍。

参考文献
[1] 糖业信息.2002年第5期、第7期、第15期、第17期
[2] 徐雪.2001中国食糖与糖料供求形势的分析.广西蔗糖,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