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是社交媒体防震减灾知识传播的关键群体。该群体普遍具备较高的学习需求和扎实的基础知识储备,对科普宣传的理解力强、社交活动较为丰富,他们热衷于沟通交流、分享讨论,渴望获取大量且时效性强的知识资讯,并积极发表个人见解。大学生全面掌握防震减灾知识,能够有效促进全民防震减灾意识的提升。
为了解大学生防震减灾教育现状,有研究者就当地大学生的防震减灾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调查,认为部分大学生防震减灾认知水平偏低,对地震知识了解有限、对地震风险判断有待提高、防震减灾行为需要强化(邓晓军等,2012;吕俊旭,2013)。这是因为,我国防震减灾教育起步较晚,尚有诸多不完善之处(张慧如,2022)。尽管部分高校开设了防震减灾教育课程,但仍存在延续性差、教学方式单一、缺乏防灾演练等问题(李益敏等,2016)。近年来,地震系统各级单位在普遍设立官方网站的基础上,陆续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注册账号,积极开展推广工作(张慧等,2023)。针对防震减灾社交媒体平台的运营策略,相关研究有:张正霞等(2022)通过分析地震政务微博互动传播数据,提出应对策略,有效提升平台互动力;刘小霞等(2023)通过分析大学生群体新媒体使用习惯,对官方新媒体平台提出运营策略。
本研究以华北电力大学学生群体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总结大学生社交媒体平台使用特征及防震减灾知识需求,并结合实践,提出加强河北省地震局防震减灾社交媒体平台针对大学生科普知识传播的运营策略。
1 调查背景与内容在当前互联网社交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交媒体受众的主力军,具有信息需求和社交需求较高等特点,而社交媒体平台是其获取信息、交流互动和展示自我的重要渠道,他们对社交媒体资讯推送的移动化、多样化、互动化要求不断提升。在此背景下,河北省地震局结合单位职能,借助抖音、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官方平台账号,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线上互动等多形式社交媒体宣传活动。
基于直接调查法中的调查表法,针对华北电力大学在校学生,通过问卷星平台,发放网络调查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01份。调查内容包括在校学生的多媒体平台使用时间、使用场景,以及防震减灾科普内容需求倾向、主动学习积极程度等,同时对大学生用户的年级、性别、年龄等信息进行统计,用于描述样本特征。
2 调查数据分析与解释 2.1 社交媒体平台的使用频率受调查的大学生均表示,每天都会使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各种信息的浏览及互动,平台载体主要为移动设备、电脑网络、户外广告及数字电视等(图 1)。从调查结果看,89%以上的学生选择通过移动设备获取所需知识和资讯,其中79%以上的学生选择使用智能手机浏览社交媒体平台。智能手机不仅具有通话和信息功能,还能上网、拍照、进行网络社交等。以其推送社交媒体资讯的移动化和多样化特点,丰富了大学生用户的使用体验,深受大学生群体青睐。
![]() |
图 1 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载体柱状图 Fig.1 Bar chart of new media usage carriers for college students |
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学生每天使用社交媒体平台时间在3小时以上,其中约37.5%的学生日均使用时长在5小时以上(图 2),且多集中在晚间,主要是因为他们一般在晚上才会拥有较为充足的课余时间。
![]() |
图 2 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时长柱状图 Fig.2 Bar chart of college students' new media usage duration |
(1)资讯内容广泛。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普遍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进行网络社交,94.7%的大学生会阅读实时资讯、生活常识(图 3),使用场景主要为网络社交、阅读实时资讯、生活常识。他们喜欢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与朋友、同学、家人保持联系,分享生活点滴,交流思想感情,并结识新朋友,拓展人际关系,甚至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合作或创业。大学生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可以获取最新资讯,以帮助他们了解国家政策、行业发展,为未来职业规划提供参考。大学生们还会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听音乐、看视频、玩游戏等,通过这些平台了解各类兴趣爱好,丰富业余生活,提升生活品质。
![]() |
图 3 大学生社交媒体平台使用场景条形图 Fig.3 Bar chart of usage scenarios for college students' new media platforms |
(2)平台多样性。现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节奏较快,时间较为碎片化,但几乎每个学生都拥有微信、抖音账号并经常使用,而点赞率、评论率、转发率是社交媒体平台的常见互动方式,可以帮助他们表达态度、参与讨论、分享内容。统计发现,大学生社交媒体互动以微信、抖音为主(图 4),其中抖音平台的点赞率、评论率、转发率分别为70.1%、29.9%、9.0%,互动数据明显高于其他社交媒体平台(图 5)。大学生对流行文化和趋势也较为敏感,在抖音平台,他们能实时追踪潮流动态,参与热门话题和挑战活动,提升社交参与感。
![]() |
图 4 大学生常用社交媒体平台柱状图 Fig.4 Bar chart of new media platforms commonly used by college students |
![]() |
图 5 大学生主流社交媒体平台互动数据柱状图 Fig.5 Histogram of interactive data on mainstream new media platforms for college students |
大学生获取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途径丰富多样,包括社交媒体平台(抖音、微信等)、课堂教育、科普讲座、科普展览、科普读物、应急体验活动等多种渠道。调查结果显示,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接触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大学生占比高达66.8%(图 6)。这主要是因为,在科普传播方面,社交媒体平台以其庞大的用户基础和信息流量、快速的传播速度以及低廉的传播成本,较其他途径具备显著优势,使得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能够在此类平台上更加便捷、高效地传播。
![]() |
图 6 大学生接收防震减灾知识途径柱状图 Fig.6 Bar chart of ways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receive knowledge on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
从调查结果看,大学生对地震应急避险知识和地震预警原理与应用关注度分别为89.4%、90.0%,对地震局工作内容关注度为84.4%(图 7),体现了他们对自身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视。88.7%的大学生喜欢通过科普互动活动学习防震减灾知识(图 8),这是因为,科普互动活动具有实践体验丰富、知识传播直观、参与度高等优势,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掌握防震减灾知识。
![]() |
图 7 大学生对防震减灾知识内容关注度柱状图 Fig.7 Bar chart of college students' attention to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knowledge content |
![]() |
图 8 大学生喜欢的防震减灾知识科普宣传形式柱状图 Fig.8 Bar chart of popular science popularization forms of earthquake disaster reduction knowledge favored by college students |
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对防震减灾知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仅17.6%的大学生对主动学习防震减灾知识具有高积极性(图 9)。这是因为,我国教育相关法律并未对大学灾难应对教育做强制性规定,且绝大多数高校及家长更侧重学生的成绩,从而忽视了防灾减灾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于缺乏充分的防震减灾意识,大学生通常认为这类知识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关联不大,因而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目前,许多学校对于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手段单一,缺乏创新和吸引力。传统的主题班会、讲座等常规宣传方式缺乏激励机制,难以激发大学生兴趣,即便遇到突发地震事件,在未造成直接伤害的情况下,大学生群体也往往可能忽视防震减灾的重要性,缺乏主动学习或关注的意识(李霞,2024)。
![]() |
图 9 大学生防震减灾学习积极性占比 Fig.9 Pie chart of college students' enthusiasm for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learning |
在针对大学生社交媒体平台使用和防震减灾科普需求调查中发现,大学生主要通过手机微信和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接收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且对实用型防震减灾知识和地震局工作内容关注度较高,他们更喜欢互动形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基于此,针对河北省地震局现有的微信、抖音、微博3个社交媒体平台,从防震减灾知识的推送时间、推送形式、推送内容和平台推广4个维度,进行全面的运营策略分析。
3.1 契合用户作息习惯,信息推送时间集中化大学生通常在晚间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社交、娱乐或学习,建议河北省地震局微信、抖音、微博平台的官方账号将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推送时间安排在19时—22时,每日至少发布2条防震减灾知识资讯,不仅可有效避免信息过载以及对大学生作息时间的过度打扰,还有望增加相关信息的曝光率,并可促进他们对防震减灾知识的互动和交流。总之,将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推送时间集中在晚间,契合大学生使用手机端新媒体平台的策略,但需重视合理安排时间和频率,以确保防震减灾知识的高效传达以及大学生用户的优质体验。
3.2 融合新媒体,信息推送形式多样化制作时长在1 min以内的防震减灾知识短视频,并融合动画、实景拍摄等多种表现形式,通过微信、抖音等短视频平台进行推送;在微信、抖音、微博等社交平台开通直播,定期邀请地震专家、防灾减灾领域的学者进行在线讲解和答疑,借助弹幕、在线提问等互动方式,有效提升观众的参与感和沉浸式体验;通过融媒体平台发布长图,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使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内容更加系统化和全面化;漫画形式更为轻松幽默,针对大学生群体,可以创作以漫画为载体的宣传内容,以增强他们对防震减灾的关注度和学习兴趣;在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设置防震减灾知识问答环节,激励大学生踊跃答题,以提升他们对防震减灾知识的认知和掌握程度;借助虚拟现实(VR)技术,研发防震减灾模拟演练系统,使大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体验地震发生场景,学习并掌握正确的应对策略和逃生技能。
总之,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特点和优势,通过视频、图文、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向大学生用户精准推送相关信息,提升他们对防震减灾知识的认知水平。
3.3 聚焦知识传播,推送内容实用化重视知识传播,助力大学生用户从“知其然”迈向“知其所以然”。聚焦地震成因和地震类型,从地壳运动、断层活动等讲解构造、火山、塌陷等各类地震特征;从全球和我国地震发生及分布特征,讲解地震活动的时空规律;结合地震案例,分析地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及灾害链效应。同时,普及地震预警、地震监测、地震烈度等基本概念,帮助大学生建立科学的地震认知体系。此外,针对地震应急准备、自救互救技能等实用知识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提供简单易行的操作指南,例如寻找安全出口、避免次生灾害、正确搬运伤员、心肺复苏等,使大学生在面对地震时能够迅速做出正确反应,减轻灾害损失。
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与责任感。详细介绍国家及地方关于防震减灾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地震监测管理条例》等,阐述法律法规在地震预警、灾害应对、灾后重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案例剖析,展示违反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的后果,警醒大学生自觉遵守法律规定,积极参与防震减灾活动,共同维护社会公共安全。同时,鼓励大学生成为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的宣传者,将所学知识传递给家人、朋友,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为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设计一些互动性内容,如防震减灾知识问答、模拟演练直播等,让大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和巩固知识。此外,邀请地震专家、学者进行线上讲座或直播,分享防震减灾研究新成果和实践经验,激发大学生对防震减灾领域的探索热情和创新思维。
3.4 深耕平台特性,实现传播精准化针对大学生常用的微信、抖音、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在积极推广防震减灾知识的同时,根据平台特点制定个性化、精准化推广策略。例如,在微信平台上要充分利用其便捷的社交功能,在抖音平台上则应发挥其短视频优势,在微博平台上需借助话题热点的传播力。此外,通过问答、投票、挑战等社交互动功能,提升大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加强与大学社团、学生会等组织的新媒体平台线上合作,将防震减灾知识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和竞赛中。举办防震减灾主题的线上讲座、研讨会、知识竞赛等活动,以吸引大学生的关注和参与。
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大学生的新媒体平台使用习惯,实现对防震减灾知识的精准推送,提升推广效果。同时,开发智能问答、互动游戏等应用,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注重推广的长期性和持续性,通过定期发布内容、举办活动等方式,维持大学生对防震减灾知识的关注和兴趣。
设立反馈渠道,收集大学生对防震减灾新媒体平台推广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推广策略。鼓励大学生分享防震减灾经验和故事,增强防震减灾新媒体平台的互动性和传播力。
4 结束语作为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防震减灾意识对于确保社会的长期安全与稳定具有深远影响。借助新媒体平台进行防震减灾知识的普及,能够显著提升宣传效果,有助于加强大学生群体在防灾减灾方面的意识,并掌握应对自然灾害的必要方法与技能。当前,新媒体平台为防震减灾科普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应加强与教育部门、高校管理层以及地震局的合作,形成多方联动的推广机制。通过官方渠道发布权威信息,提高防震减灾知识的可信度和影响力。因此,针对大学生群体,基于新媒体平台的防震减灾知识推广策略显得尤为重要。该研究不仅能够提升大学生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我救助及互助能力,而且能够扩大防震减灾知识的传播范围,进一步促进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创新与进步。
邓晓军, 邹静. 大学生地震灾害风险认知调查[J].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12, 14(3): 101-106. |
李霞. 加强高校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的途径思考[J]. 地震科学进展, 2024, 54(6): 401-406. |
李益敏, 魏苏杭, 管成文. 我国校园防灾教育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J]. 教育现代化, 2016, 3(31): 254-255. |
吕俊旭. 闽台大学生地震灾害认知调查及比较研究[J]. 青春岁月, 2013(13): 287-289. |
刘小霞, 谢珍, 周煊超, 等. 基于大学生用户调查的防震减灾新媒体平台运营策略研究——以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为例[J]. 地震科学进展, 2023, 53(11): 523-529. |
张慧, 王罡. 新媒体环境下地震部门官方网站建设的思考[J]. 防灾博览, 2023(5): 60-65. |
张慧如. 关于当代大学生灾害意识的调查分析[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Z1): 97-101. |
张正霞, 杨顺达, 谷利国. 地震政务微博互动传播分析与应对策略[J]. 高原地震, 2022, 34(4): 65-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