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5, Vol. 46 Issue (2): 185-191  DOI: 10.3969/j.issn.1003-3246.2025.02.021
0

引用本文  

高明智, 张少腾, 王大勤, 等. 巨灾防范背景下城市防震减灾综合能力提升——以徐州市为例[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5, 46(2): 185-191. DOI: 10.3969/j.issn.1003-3246.2025.02.021.
GAO Mingzhi, ZHANG Shaoteng, WANG Daqin, et al. Exploration on enhancing the comprehensive capability of urban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under the catastrophe prevention background: A case study of Xuzhou City[J]. Seismological and Geomagnetic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2025, 46(2): 185-191. DOI: 10.3969/j.issn.1003-3246.2025.02.021.

基金项目

云龙湖实验室预警基准站勘选项目(项目编号:23913);江苏省地震局青年基金(项目编号:202508)

作者简介

高明智(1989—),男,本科,工程师,主要从事地壳形变与地震预测等研究工作。E-mail:gmz28@126.com

文章历史

本文收到日期:2024-09-18
巨灾防范背景下城市防震减灾综合能力提升——以徐州市为例
高明智 1)   张少腾 2)   王大勤 2)   谢依杭 2)     
1) 中国江苏 221000 徐州地震台;
2) 中国江苏 221000 徐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摘要: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顺利审议并通过国务院《关于增发国债以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议案。中国地震局巨灾防范工程项目已被纳入万亿国债支持范围,建设规模前所未有,是深入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切实举措,其核心目的在于全面提升地区应对大震巨灾的风险防范能力。通过巨灾防范工程项目的稳步推进,徐州市也将借此契机进一步完善其防灾减灾体系,提升应对突发地震灾害的综合能力,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筑更加坚实的防护屏障。
关键词巨灾防范    防震减灾    地震灾害    
Exploration on enhancing the comprehensive capability of urban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under the catastrophe prevention background: A case study of Xuzhou City
GAO Mingzhi 1)   ZHANG Shaoteng 2)   WANG Daqin 2)   XIE Yihang 2)     
1) Xuzhou Seismic Station, Jiangsu Province 221000, China;
2) Xuzhou housing an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Bureau, Jiangsu Province 221000, China
Abstract: The Sixth Session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14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successfully deliberated and passed the State Council Proposal on Issuing additional Government Bonds to Support Post-Disaster Recovery and Reconstruction and Enhance Disaster Prevention, Mitigation and Relief Capabilities. The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s catastrophe prevention project has been included in the scope of the trillion national debt support. The construction scale is unprecedented, which is a practical measure to deeply implement the major decisions and deployments of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and its core purpose is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regional risk prevention ability to cope with major earthquakes and catastrophes. Through the promotion of the catastrophe prevention project, Xuzhou will further improve its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system, enhance the ability to cope with sudden earthquake disasters, and provide a more solid guarantee for the safety of 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y.
Key words: catastrophe prevention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earthquake disaster    
0 引言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顺利审议并通过国务院《关于增发国债以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议案。中国地震局巨灾防范工程项目已被纳入万亿国债支持范围,建设规模空前,是深入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切实举措,其核心目的在于全面提升地区应对大震巨灾的风险防范能力。巨灾防范工程项目主要围绕职责任务,开展基础建设、科普宣传及科技创新等工作,进一步夯实防震减灾基层基础(陈传华等,2024)。随着江苏省巨灾防范工程项目的稳步推进,徐州市也将借此契机进一步完善其防灾减灾体系,提升应对突发地震灾害的综合能力,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筑更加坚实的防护屏障。

结合徐州市的具体实际,该巨灾防范工程项目聚焦于技术层面的创新与应用,将先进的防灾减灾理念与该市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状况及文化背景相融合,探究其对徐州地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路径和策略的深远影响。通过该工程项目的实施,将提高徐州市地球科学研究和地震监测、预警的能力和水平,加强信息资源共享和综合利用,旨在降低地震灾害影响、指导救援工作高效开展、提升公众在地震发生时的紧急自救能力。此外,通过推动科技创新、加强人才培养、完善政策法规等措施,促进徐州市防震减灾事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1 徐州地区概况

徐州市作为人口密集、城镇化高度发展且交通网络发达地区,其经济建设正处于持续且快速发展阶段。在这样的社会与经济背景下,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显得尤为重要,以防范社会动荡和自然灾害的潜在冲击与影响。徐州市临近郯庐断裂带,存在一定的地震风险,防震减灾工作责任重大。为确保城市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有效实施防震减灾措施。

1.1 地质构造概况

徐州市地处苏北平原大面积沉降区,地势低平,断陷盆地内沉积物厚度较大,呈共震荡运动特征。该区地壳厚度变化幅度较小,莫氏面深度平均约36 km,康氏面平均深约20 km,总体呈西部较深的特征。其在大地构造上属于华北断块区南部,地质构造相对简单,断裂较为发育,按其规模大小和地质发展历史上所起的作用,以北、东向断裂分布最为广泛,主要有郯城—庐江断裂带、丰县—邳州断裂带、古黄河断裂带。

1.2 地震活动

徐州地区位于郯庐断裂带中段(沈阳—宿迁段)附近,该段结构复杂、新活动强,是地震活动高发区。郯庐断裂带是一条纵贯中国大陆东部的巨型断裂带,1668年7月25日(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山东郯城8.5级大地震即发生在该断裂带中段附近。据历史记载,此次地震对徐州地区造成巨大破坏,极震区内城廓、官民庐舍、庙宇等一时尽毁,徐州城垣官署民庐倾覆过半,远近压死人不可计数。近年来,徐州地区地震活动频率和强度均较低,如2022年2月5日22时13分在江苏徐州市铜山区发生3.3级地震(有感)、2022年5月14日10时18分在江苏徐州市沛县发生2.8级地震(有感),均未造成重大损失。

2 徐州市防震减灾工作现状

“十四五”时期,在徐州市委和市人民政府、江苏省地震局的坚强领导下,徐州市防震减灾工作取得明显成就,地震监测预报能力不断提升,地震灾害防御能力稳步增强,地震应急保障能力明显提高,科技创新驱动更加有力。

2.1 政策规划与指导

徐州市政府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规划,如《徐州城市抗震防灾规划(2021—2035年)》,为防震减灾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和目标。该规划贯彻“预防为主,防、抗、避、救相结合”的方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形成以防灾问题为导向、以增强城市韧性为目标、以防灾技术应用为基础、以防灾政策为引导、以防灾管理为保障的适灾性规划,构建以工程抗震设防常态化建设为第一道防线,以合理的防灾空间布局和应急保障与救灾能力建设为第二道防线的城市抗震防灾体系。另外,利用地震系统提供的地震应急服务,向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单位报送地震速报、地震值班信息、地震监测报告、地震灾情报告、现场流动观测报告等信息,并为市、县相关部门地震应急处置工作提供技术指导与建议(徐志双等,2024)。

2.2 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徐州市地震局不断加强地震监测预警体系建设,通过布设地震监测台站、提升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等方式,提高地震监测精度和效率。牢固树立“震情第一”的观念,市、县两级均制定年度震情监视和应急准备工作方案,认真落实震情监视跟踪工作要求,统筹安排部署全市震情监视跟踪工作,密切监视跟踪徐州地区地震活动和各类观测资料的动态变化,加强分析研判,认真做好对重大预测意见和震情信息的研判处置和上报。近3年,处置辖区及周边等地震事件6起,其中妥善处置了2022年2月5日铜山3.3级和2022年5月14日沛县2.8级2起有感地震。

巨灾防范工程项目将对徐州市内2个省地震局所属地震台站、10个市县地震台站进行标准化改造和仪器设备更新。此次改造在提高监测数据质量、增强地震预警能力、提升台站运行效率、促进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以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该项目的实施,不仅提升了地震监测工作的整体水平,也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目前,徐州市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地震监测网络,能够实时获取地震信息,为地震预警和应急响应提供有力支持。

2.3 震害防御与风险评估

徐州市注重震害防御工作,对重要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等进行抗震设防和加固改造,提升其抗震能力。同时,通过开展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中的地震灾害危险性评估,识别潜在的地震风险区域,为制定针对性的防震减灾措施提供依据。

2.4 应急响应与救援能力建设

徐州市建立健全地震应急响应机制,制定详细的地震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和培训,提高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应急响应能力。此外,徐州市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配备先进的救援装备和技术手段,确保在地震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开展救援工作。

2.5 科普宣传与公众教育

徐州市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和公众教育工作,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向市民普及地震知识、传授避震技能和自救互救方法。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市民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还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参与防震减灾的良好氛围。

3 巨灾防范背景下防震减灾工作对策 3.1 优化体系建设,提升协同联动能力

在防震减灾工作中,完善体系建设并提升协同联动能力是关键环节。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工作:

(1)强化组织体系,厘清工作职责。根据《徐州市地震应急预案》,对全市地震应急部门的职责进行明确分工,并储备地震现场工作所必需的应急物资。同时,定期对应急物资进行检查,并及时进行补充和更新,以确保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满足应急需求。确保各级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和区域内医院、学校、社区、企业均编制有针对性的预案。同时,针对大震巨灾初期可能面临的“断路、断网、断电”等极端情况,应编制专门的应急处置方案,并推动各地各级完善预案体系。此外,应建立常态化的应急培训和演练机制,优化响应机制,理顺部门协作关系,并整合社会救援力量,形成专业特色互补、应急救援装备共享的社会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另外,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本级政府责任目标考核体系,通过成立由应急(地震)、发改、民政、教育等相关部门组成的联合考察组,定期开展考核工作,并将考核结果以适当形式进行通报。同时,实施激励机制,根据防震减灾绩效考核在全省或全市的排名情况,对相应责任科室或股室的考核结果进行调整。此外,应加大对防震减灾其他职权部门的考核力度,以推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震减灾工作格局。

(2)整合跨区域、跨部门资源,健全联动协同机制。应通过资源接入、资源服务、资源共享与交换等机制,促进资源联动与共享,实现应急管理部门内部地震等自然灾害资源和外部水利、气象、地质、民政等应急资源的汇聚,构建统一的资源池,以推进资源共享、共用。另外,应提高地震应急协同能力,提升跨界区域防震减灾机构组织的整体化和制度化水平,形成地区间、部门间的整体协同效应。同时,根据各协同协作区域的灾害特征、影响范围以及政府防震减灾机构的需求和能力,建立超越行政区划和行政级别的区域联动机制,以实现预防、预警、应急处置等方面的协同联动(张林等,2017)。

3.2 加大保障力度,提升监测基础能力

(1)夯实监测基础。在台站整体布局中,旨在实现地震监测预报服务能力需求,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地震监测综合能力(普穷等,2024)。通过巨灾防范工程项目,科学规划地震监测站网,优化观测布局,以项目标准化新建和改造19个观测站,分别是5个强震观测站(沛县、邳州、睢宁、丰县和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3个测震观测站(贾汪、铜山和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1个地磁观测站(新沂)、1个地电观测站(新沂)、3个形变观测站(徐州、邳州和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1个地下流体观测站(新沂、丰县苏23井、徐州苏02井、睢宁苏03井)和5个煤矿地震预警站(张双楼煤矿、徐庄煤矿、孔庄煤矿、姚桥煤矿和龙东煤矿)。通过台站改造形成覆盖徐州市,特别是沛县煤矿区的现代化综合地震监测体系,推动地震台站改革进程,明确职责分工,构建并完善监测站网的运行维护保障体系和质量管理机制,优化业务流程,以促进地震台站业务转型与升级。

(2)加强预警预报。巨灾防范工程项目在“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和“江苏省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地震预测预报在长、中、短、临各时间尺度的融合统一,加强对地震地球物理观测异常与宏观异常的综合分析与研判。为乡镇和县级以上城市提供基于所在乡镇和县城实际站点观测记录计算的、准确的地震烈度速报,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地震预警在综合减灾方面的效益;为政府和公众提供精细化地震烈度空间分布图;为政府应急救灾评估灾害规模、确定搜救重点,提供实际地表地震波能量重点释放区、地震动最强地区等特殊技术服务产品;为紧急救援队提供地震预警、受灾区域、灾害规模等信息支持;为特殊行业提供定制化、专业化技术服务产品。

(3)加强震情会商与异常核实。严格震情会商制度和内容,及时编发上报震情会商意见。严格异常核实程序,妥善处置群众信息咨询,及时向异常报告人反馈核实结果,并按时形成异常核实报告上报省地震局。积极参加市减灾委组织的季度灾害会商会和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召开的分析研讨会。

3.3 推进智慧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在未来20年间,数字化新技术有望持续取得突破性进展。防震减灾服务需深化数字化转型,全面融入国家“数字中国”的发展战略。在此过程中,应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以及数字城市建设等新兴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致力于构建防震减灾业务与服务融合发展的坚实数据基础,提升防震减灾数据服务效能与震灾风险防控能力,确保为政府部门及社会公众带来高效、精确且覆盖面更广的地震安全保障服务(江昊琳等,2024)。

(1)优化政府内部合作机制。依托徐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组织实施的徐州市城市信息模型(CIM)暨数智孪生基础平台项目、徐州市城市生命线安全建设项目等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工程,将显著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带来一系列积极成效。不仅限于城市物理空间数字化,还深入到数据、技术、业务的深度融合,以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行的全面信息化、智能化和智慧化。有效提升地震灾害预警与应急响应能力,如利用数字孪生城市,集成地震监测数据、地质结构信息等多源数据,结合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算法,能够更精准地预测地震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范围,提前发出预警,为城市应急响应争取宝贵时间。此外,有利于应急资源优化配置:当地震发生时,数字孪生城市能够实时呈现受灾区域三维模型,清晰展示交通、电力等城市生命线受损状况和修复所需时间,协助救援队伍快速掌握灾情,优化救援路线和资源配置,提高应急响应效率。

(2)创新部门与行业协作模式,探索合作新途径。与徐州煤矿安全监察分局、徐州矿务集团有限公司、大屯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构建冲击地压矿井地震信息共享机制,在张双楼煤矿、徐庄煤矿、孔庄煤矿、姚桥煤矿和龙东煤矿建设5个地震预警台站。充分发挥双方在数据、人才、技术方面的优势,寻找同频共振发力点,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合作,探索建立数据对接机制,探讨共享数据应用场景,力争取得合作创新成果,为防震减灾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和保障。为充分利用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科研创新资源,紧密结合云龙湖实验室研究方向,开展地震预警台网建设,加强监测数据共享利用,为更好地研究地球科学及灾害防控提供可靠数据。提升江苏及周边地区地震烈度速报和地震预警能力,强化天然地震和爆炸、塌陷等非天然地震事件的监测能力,提升地震观测数据获取和数据分析研究能力。巨灾防范工程项目在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新建1个GNSS预警预警观测台站和1个测震预警观测站。实验室预警观测站的建立不仅进一步加密和优化江苏省地震观测台网,提升台网监测和数据分析能力,还为云龙湖实验室提供地震观测噪声数据和地震事件波形数据,为地震预报方法和震源机理研究以及地下结构反演、地下资源探测、油气寻找等提供基础资料,为研究和检验地震科技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提供支撑和支持,进一步推进自然资源部江苏徐州深地环境演化灾变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建设与运行。

3.4 优化地震救援体系,增强应急处理能力

(1)强化应急救援队伍救援能力训练。政府应对此项工作适当加大经费投入,用于探索地震应急志愿者队伍的实战化训练。此外,建议选派部分志愿者参加国家相关培训课程,学习先进救援经验,并将所学带回本地志愿者团队,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提升志愿者队伍的整体实力。加强与当地红十字公益救援队、蓝天救援队等社会应急救援力量联训、合作,共同开展演练和实际行动,指导学校、社区、企业进行地震应急避险疏散演练,以提升社会力量参与防震减灾救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积极推进“三网一员”建设。三网是指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科普宣传网,而一员则指在全市所有乡镇及街道办事处均配备的1名防震减灾助理员。通过整合三网一员的资源,构建一个全面覆盖、上下贯通的群众性地震监测与防御体系。此举有效解决了地震宏观异常信息的收集难题,并显著提升了地震灾情的快速报告能力(袁鸣望等,2023)。此外,定期或不定期检查与灾情速报工作人员的通讯是否畅通,并及时更新和补充灾情速报员信息。同时,应建立奖惩机制,对上报信息及时且准确的灾情速报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

3.5 拓宽信息服务渠道,提升宣传教育能力

地震信息服务是地震系统面向社会提供的综合服务,除基础的地震速报信息外,还需以更专业、详细的数据和资源来拓展服务产品及服务方式,如精确的路网数据结合地震信息可以进一步助力震后应急工作,多维的地图展现能力可以提升震中背景图的展示效果,广泛的服务渠道可在原有基础上持续扩大服务领域等(翟颖等,2024)。

(1)打造一支高质量科普团队。汇集地震系统内不同单位、不同专业领域和不同学科的知名专家、教授和科技工作者,组建一支覆盖地震学科研究、地震科学技术、防震减灾专业领域、创新发展领域以及科学普及与传播等多个领域的高质量科普团队。积极开展面向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志愿者的系统培训、专业指导及考核制度研究,探讨以政府层面提供相关优惠政策,推动志愿者服务在该领域的良性发展。同时,充分发挥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积极作用,有力推进青年科技工作者科普团队的建设。

(2)加速推进防震减灾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依托徐州市地震科普馆、徐州工程学院地震科普教育基地等现有的科普教育示范平台,通过政府扶持、部门自建以及多方协同共建等多重途径,建立健全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体系。同时,将防震减灾文化与图书馆、博物馆等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深度融合,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共享,充分发掘公共文化资源在防震减灾科普教育中的独特优势。

(3)积极寻求协同效应,共同推进防震减灾宣传活动。持续深化与徐州广电传媒集团等媒体的深度合作,策划并实施系列主题宣传活动,通过电视节目广泛传播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和安全常识。继续携手市教育局,举办中小学抗震防震减灾主题绘画竞赛;在“5·12”防灾减灾日开展专题广场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徐州地震公众服务”微信公众号和“无线徐州”等平台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汇聚多方力量与资源,共同推动防震减灾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有效提升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4 结论

近年来,徐州市及周边地区地震频发,如:2022年2月5日徐州市铜山区ML 3.3有感地震、2022年5月14日江苏徐州市沛县ML 2.8有感地震和2023年8月6日山东德州市平原县MS 5.5地震,可见研究区地震活动相对活跃。当前,应把握中国地震局巨灾防范的关键节点,政府、各部门及社会各界必须深刻认识破坏性地震所蕴含的潜在威胁,摒弃因长期以来地震活动较弱而形成的松懈心态和侥幸心理,时刻保持警惕,未雨绸缪。针对巨灾防范背景下发现的问题,可以从优化体系建设、加大保障力度、推进智慧建设、完善应急救援、拓宽信息服务渠道等5项具体工作上加以改进。徐州市将进一步提升全市在防震减灾方面的协同联动、监测基础、科技创新、应急处理以及宣传教育等综合能力。这不仅有助于在巨灾防范中持续强化地震基层工作,同时为徐州市防震减灾工作的开展提供宝贵的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陈传华, 周均太, 徐翠美. 从地震台站建设看中心站改革——以泰安地震监测中心站为例[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4, 45(3): 181-186. DOI:10.3969/j.issn.1003-3246.2024.03.024
江昊琳, 单菡, 杨柳. 江苏地震监测中心站人才培养机制探索[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4, 45(3): 187-193. DOI:10.3969/j.issn.1003-3246.2024.03.025
普穷, 白玛桑布, 单增曲珠. "十四五"西藏地震监测能力提升项目场址初步勘察[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4, 45(1): 86-89. DOI:10.3969/j.issn.1003-3246.2024.01.012
徐志双, 文鑫涛, 李志强, 等. 地震部门面向政府应急服务现状和改革对策思考[J]. 城市与减灾, 2024(4): 30-34.
袁鸣望, 赵楠, 刘园园, 等. 大应急体制下的市县防震减灾工作现状与对策——以马鞍山市为例[J]. 地震科学进展, 2023, 53(8): 374-381.
翟颖, 马秀丹, 崔满丰. 地震信息公共服务需求调查分析[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4, 45(1): 165-173. DOI:10.3969/j.issn.1003-3246.2024.01.022
张林, 谢依杭. 提升徐州市地震应急救援处置能力的几点思考[J]. 中国应急救援, 2017(2): 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