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震监测领域,地震台站一般采取4种观测方式,分别是地表观测、地下室观测、山洞观测、井下钻孔观测。针对某些地质条件复杂区域,如风化层或泥岩层深厚地带,深挖基坑安置摆墩已成为一种有效的补充观测方式。
地震计摆墩(下文简称摆墩)是地震监测系统中关键的基础设施,其作用是放置地震传感器,用以捕捉地震动态信息。杨亚运等(2021)研究表明,摆墩作为地震波传递的关键媒介,其深度、硬度乃至几何形态等物理特性,均会对传感器记录的地震信息精度与质量造成影响。因此,科学评估不同台基观测方式对观测数据质量的影响,已成为地震学领域亟待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葛洪魁等(2013)研究证实,相较于地表台基的台站噪声水平,深坑摆墩台站能显著降低环境噪声水平,而深井观测在数据信噪比方面则具备明显优势,且随着井深的增加,来自地面的干扰,特别是高频段人为活动噪声,能够得到显著抑制。这一研究成果明确揭示了增加台基深度在过滤高频环境噪声、提升数据质量方面的积极作用。本文在台基位置相对升高情况下,通过对比分析仪器记录数据的噪声特性变化,探讨台基观测方式的调整对地震台站背景噪声水平的影响。希望通过该研究,丰富地震观测技术优化的理论框架,并为提升地震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为地震监测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给予有力支撑。
1 地震计摆墩改造西藏自治区辖区共布设8个深坑型测震观测台站。然而,由于台站所处位置环境复杂,为日常运维带来诸多不便,特别是在雨雪天气,地震计正常运行常因渗水等问题而受到显著影响。在国家预警工程项目实施阶段,根据DB/T 60—2015《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台站》相关技术要求,对部分台站进行摆墩加高技术改造。具体实施步骤如下:首先,使用机械设备对原有地震摆墩进行拆除,注意控制拆除力度和速度,防止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并对基础进行彻底清理,去除残留建筑垃圾和杂物;其次,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基础处理,绑扎钢筋骨架、安装模板,并进行混凝土浇筑,然后使用刮尺等工具将混凝土表面抹平。
2020年7月,对仲巴地震台(台站代码ZBA,下文简称仲巴台)台基按以上步骤进行改造。该台配备BBVS-120型甚宽频带地震计及EDAS-24GN型地震数据采集器,其中地震计观测频带范围为120 s—50 Hz,数据采集器采样率为100 Hz。摆墩完成改造后,地震计水平向位置未发生变化,垂直向位置抬升约2.3 m,其他观测条件与改造前基本一致(表 1)。
![]() |
表 1 台站基础信息 Table 1 Station basic information |
为准确评估改造后台站摆墩质量,将未进行台基改造的八宿地震台(台站代码BAS,下文简称八宿台)作为参考台站。该台站测震观测系统与仲巴台相同,观测房内布局和相关设施条件基本一致,且观测环境较为稳定,背景噪声干扰较小。
2 观测数据处理方法在西藏测震台网中选取1个改造台站和1个未改造台站作为参考,截取2019—2021年原始地震波形数据,参考McNamara等(2004)和吴丽慧等(2022)的处理方法,不单独筛选干扰数据,而对所选台站各分向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预处理步骤如下:①使用PythonObspy软件包,将原始数据由Seed格式转换为sac文件格式;②将连续波形数据以24小时(即每天)为时间单位进行切割;③对每日数据进行去均值、去线性趋势,并对数据两端进行尖灭处理;④对数据进行去除仪器响应处理;⑤将处理后数据文件转换为加速度sac文件。根据实际需要,将预处理数据按照月、日等时间单位分别进行噪声加速度功率谱PSD和概率密度函数PDF计算。
(1)以小时为单位,把每小时数据划分为13个数据段,相邻数据段的重复率设为75%。为尽量降低PSD估算方差,每小时之间的重复率为50%,计算每小时PSD值。为提高PSD值可视化效果及可比性,使其更适合与全球高低噪声模型进行对比,将各台站计算所得功率谱密度PSD值转换为以dB为单位的形式。此外,为获得在坐标系中分布更为均匀的PSD,使用1/8倍频程的频率间隔对PSD曲线进行光滑处理。
(2)计算概率密度函数PDF,绘制PDF图。PDF主要反映在所选观测数据序列中,特定中心周期和特定功率值的出现概率。首先计算整个周期范围内特定周期处的平均功率谱密度。该周期位于长、短周期端之间,采用几何平均法计算其功率值,以覆盖倍频程范围。以1/8倍频程为间隔逐步增加短周期,计算每个间隔内的平均功率谱密度。重复此过程,直至时间序列窗口达到最长有效周期。对于给定的中心周期,PDF值表示该周期对应功率谱窗口内记录段数与总记录段数的比值。也就是说,其统计了在不同时间段内,周期功率谱密度达到某一特定数值的概率。
3 台基改造对背景噪声的影响选取2019—2021年仲巴台摆墩改造前后测震数据,计算并分析NS、UD向背景噪声加速度功率谱,并以八宿台同期数据为参考,对比分析台基改造对地震台站背景噪声的影响。
3.1 仲巴台改造前后月噪声对比分析截取仲巴台2019—2021年每年6月的NS、UD向噪声加速度功率谱,对比分析概率密度函数分布,结果见图 1。
![]() |
图 1 仲巴台2019—2021年每年6月噪声加速度功率谱概率密度函数分布 (a) 2019年;(b) 2020年;(c) 2021年 Fig.1 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 distribution of the noise acceleration power spectrum of Zhongba Seismic Station in June of each year from 2019 to 2021 |
由图 1可见:①UD向PSD值分布特征:摆墩改造前后变化相对于NS向较小。②NS向PSD值分布特征:摆墩改造前,即2019年6月和2020年月,NS向PSD值分布特征基本一致;摆墩改造后,即2021年6月,NS向PSD值分布与改造前呈一定差异特征,体现在:在10—50 Hz(周期0.02—0.5 s)频段,PSD值分布由2019、2020年的平缓上升转为加速上升变化,且各年PSD值均在10 Hz处达最大值,数值由2019年的-114.1 dB和2020年的-115.6 dB迅速上升到-103.6 dB;在10—50 Hz(0.02—0.1 s)频段,噪声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变化,在50 Hz处PSD值达最大值,数值由2019年的-99.8 dB和2020年的-101.6 dB上升到2021年的-84.4 dB。由此可见,摆墩改造对该台站背景噪声水平产生了影响。
3.2 仲巴台与八宿台噪声对比分析白玛桑布等(2024)在对日喀则地震台观测质量进行分析时发现,高频(1—40 Hz)环境噪声主要由人类生产、生活(交通、工业等)等引起,小部分可能由自然界因素造成。本研究截取冬季(人为干扰较小)和夏季(人为干扰活动较大)PSD值,对比分析2019—2021年仲巴台和八宿台环境噪声水平。
3.2.1 冬季月噪声对比分析每年12月至次年3月,西藏大部分地区气候严寒,选取2019—2021年八宿台、仲巴台每年2月NS向噪声加速度功率谱,对比分析概率密度函数分布,结果见图 2。
![]() |
图 2 仲巴台和八宿台2019—2021年每年2月NS向噪声加速度功率谱概率密度函数分布 (a) 2019年;(b) 2020年;(c) 2021年 Fig.2 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 distribution of the NS component noise acceleration power spectrum of Zhongba and Basu stations in Feb. of each year from 2019 to 2021 |
由图 2可见:①仲巴台:相较于2019年、2020年,2021年噪声功率谱密度与相应概率密度函数分布呈现出显著差异,尤其在高频段1—50 Hz(周期0.02—1 s)范围内,特征差异尤为明显著,其中:在2—10 Hz(周期0.1—0.5 s)频段内,2021年噪声功率谱密度由2019、2020年的匀速上升变为加速上升;在50 Hz频点处,各年噪声功率谱密度PSD值均达最大(MAX),且数值由2019年的-98.4 dB和2020年的-102.1 dB上升至2021年的-82.6 dB。②八宿台:2019—2021年,在观测频段内噪声分布相对均匀,未出现特定频率对应的噪声异常增大现象,整体噪声水平呈相对稳定,表明台站环境噪声水平较为稳定。由此可见,摆墩改造后,仲巴台背景噪声水平显著升高。
3.2.2 夏季月噪声对比分析图 3为八宿台、仲巴台2019—2021年每年8月EW向噪声加速度功率谱密度及相应概率密度函数分布。
![]() |
图 3 仲巴台和八宿台2019—2021年每年8月EW向噪声加速度功率谱概率密度函数分布 (a) 2019年;(b) 2020年;(c)2021年 Fig.3 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 distribution of the EW component noise acceleration power spectrum of the Zhongba and Basu stations in Aug. of each year from 2019 to 2021 |
由图 3可见:①仲巴台:在1—50 Hz(周期0.02—1 s)区间内,2019—2021年每年8月EW向PSD值分别分布在-154.7— -100.1 dB、-153.6— -93.1 dB、-154.7—-82.8 dB,相较于2019年和2020年,2021年功率谱密度及相应概率密度函数分布显著不同,本年度PSD值最大值明显上升。②八宿台:在1—50 Hz(周期0.02—1 s)区间内,2019—2021年每年8月EW向功率谱密度PSD值分别分布在-145.3— -97.9 dB、-145.8— -95.8 dB、-146.9— -95.3 dB,噪声水平未出现大幅上升或下降现象,上升趋势平缓,台站环境整体噪声水平变化相对稳定。
3.2.3 日噪声对比分析地震台站高频段噪声与人类生产、生活联系紧密,昼夜变化明显,噪声水平随着噪声源的距离以及深度的增加而不断减弱。为进一步探究台基变化对台站高频噪声水平的影响,以八宿台、仲巴台2019—2021年每年3月11日、8月16日EW向PSD值为例,绘制其时频分布图,对比分析冬夏季节台站背景噪声水日变化特征,结果见图 4,可见:在各频段内,八宿台噪声变化相对稳定,仲巴台因台基改造,噪声变化相对明显。
![]() |
图 4 八宿台、仲巴台2019—2021年EW向PSD值日变化 (a)八宿台3月11日;(b)仲巴台3月11日;(c)八宿台8月16日;(d)仲巴台8月16日 Fig.4 Daily variation of EW component noise power spectral density PSD-PDF values from 2019 to 2021 at Basu and Zhongba stations |
由图 4清晰可见,在2019—2021年,八宿台PSD值变化幅度较为均匀,未出现大幅上升或下降现象,而仲巴台则逐年递增,且变化幅度较大,尤其在高频段2—50 Hz(周期0.02—0.5 s),变化更为显著,其中两台PSD值最大值统计结果见表 2。由此可见,仲巴台因摆墩改造,台基质量总体下降。
![]() |
表 2 八宿台、仲巴台EW向高频段(2—50 Hz)最大功率谱密度 Table 2 The maximum power spectral density values of the EW component in the high-frequency band (2-50 Hz) at Basu station and Zhongba station |
通过选取并计算仲巴台、八宿台2019—2021年间日、月等不同时间段的噪声功率谱密度PSD及概率密度函数PDF,分析结果表明,八宿台由于未进行摆墩改造,台站环境噪声水平相对稳定,而仲巴台摆墩改造后,噪声水平在高频段2—50 Hz(周期0.02—0.5 s)区间内明显升高,摆墩改造使得台基质量总体下降。这是因为,摆墩高度抬升后,地震计更易接收到周边人为噪声信号,因此在进行地震台站建设及改造施工时,应慎重调整台基观测方式。
白玛桑布, 单增曲珠, 次旦卓玛, 等. 观测环境变化对日喀则地震台观测质量的影响[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4, 45(5): 67-73. DOI:10.3969/j.issn.1003-3246.2024.05.010 |
葛洪魁, 陈海潮, 欧阳飚, 等. 流动地震观测背景噪声的台基响应[J]. 地球物理学报, 2013, 56(3): 857-868. |
吴丽慧, 廖武林, 黎金玲, 等. 新冠疫情防控前后湖北恩施地震台背景噪声变化分析[J]. 地震工程学报, 2022, 44(1): 145-151. |
杨亚运, 傅卓, 马伟. 地震计墩改造对观测数据影响分析[J]. 高原地震, 2021, 33(2): 44-50. |
McNamara D E, Buland R P. Ambient noise levels in the continental United States[J]. Bull Seismol Soc Am, 94(4): 1 517-1 5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