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90年代,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高涨,维新派主张改革封建教育制度,提倡实业教育,创办新式学堂,“改科举”、“采西学”实行变法新政。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现代报刊作为新式传播媒体也随着传教士引入中国,开启了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新的信息交换模式,这些作为传播媒体的“新闻纸”能够做到“通中外之情,载远近之事,尽古今之变”[1]。新式报刊客观上开阔了国人的眼界,传播了现代思想文化,具有一定的思想启蒙作用,当时有识之士郑观应说:“欲通之达之,则莫如广设日报矣”[2]。他们对西方现代报刊的积极评价和宣传,消除了国人的思想障碍,现代报刊创办日益兴盛。
当时的中国,西学逐渐开始代替传统科学,唯有中医学和农学保留了较多的传统色彩,由于农业经济在清末的中国社会占有主导地位,社会对现代西方农学知识需求更为迫切。一些知名人士都看到了农业的基础性作用和有业无学的状况,张謇曾指出:“凡有国家者,立国之本不在兵也,立国之本不在商也,在乎工与农,而农为尤要”[3]。湖北农会报发刊词也指出:“我中国农业则发达最早,而农学则发达最迟,老生宿儒专重师说,沿尧溯舜,稽古为多,新知近闻,择焉盖寡”[4]。社会上兴农思潮日盛,兴农之风兴起,为农学报刊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我国早期的中国报刊研究,以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和方汉奇的《中国近代报刊史》[5]最为著名,而对早期科技期刊的研究,则有姚远的《中国近现代科技期刊(1792-1949)》和《中国大学科技期刊史》。对于涵盖其中的早期农学报刊,近年来姚远、宇文高峰等国内多位学者都有过深入研究[6, 7, 8, 9, 10, 11],如姚远对《北直农话报》科技传播学的研究,宇文高峰对《农学报》等传播意义的分析等,他们的共同之处是以某早期农学刊物为代表分析其语言特点、传播形式和意义等。本研究则聚焦清末民初(1897-1915)这一特定时期,探讨了我国农学报刊的整体创办情况,以期为中国科技期刊发展史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研究表明,清末民初的农学报刊语言通俗、亲民务实,在信息交流和媒介传播远不如今的年代,帮助国人初步树立了现代农学的理念,在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历史转折的时期,农学报刊广泛传播了西方的先进农学知识,促进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利用,对中国农学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 清末民初农学报刊的创办清末民初,西方列强的野蛮掠夺,极大地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状况,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近代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逐渐兴起,现实中又推动了农业这一国民经济命脉的进一步发展,比如,棉纱、缫丝业的壮大提升了棉花种植、养蚕业;新式农牧垦殖公司要求普及畜牧、园蔬、肥料知识以及大量农业专业人才。
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新式教育制度的建立,农业教育也随之兴起,1898年3月,湖广总督张之洞在奏折中说“窃为富国之道,不外农工商之事,而务农尤为中国之根本”、“唯中国农民向多朴拙,其于地学化学,制器利用,素未通晓。”提出要学习美国的农业经验,并于同年在武昌创办湖北农务学堂。1902年,直隶高等农业学堂(河北农业大学前身)在保定成立。兴农会、办农报也成为一种潮流,1897年至1898年,康有为屡次上书朝廷:“开农报,以广见闻,令开农会,以事比较”[12]。光绪皇帝颁布上谕,命“各省州府县设立农务学堂,广开农会,刊农报”[13]。 1907年,清廷农工商部颁行了《农会简明章程》共23条,其中规定,国内各省须在规定时间内成立农务总会,并在所属州、府县设立分会。与桑蚕、畜牧、森林、纺织、渔业有关的一切事宜,农会均可报请农工商部筹备兴办。到1911年,全国范围共设立了农务总会19处,分会276处,主要农会纷纷设立农报馆,作为自己传播现代农业知识的机构和媒介,以服务地方农业生产。如湖北农会报就指出本刊的任务在于“传播新知识于农民,改良湖北农业” [14]。民国初年,政府延续了清末振兴农业的做法,颁布了一系列振兴农业的法律,重视农业教育,创办农业报刊。
![]() |
表 1 清末民初(1897-1915)全国创办的主要农学报刊 |
清末民初是中国历史上产生巨大变革的时代,受西方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推动了兴农思潮,并迅速得以传播,相应产生了作为传播现代西方农业知识的新媒体——农学报刊。总的来说农学报刊的创办有三种形式,即农业学会、农业学校和政府,并以前两种为主。农业学会主办的有全国农务联合会、直隶农务总会、上海农学会、浙江省农会、云南省农会等,农业学校主办的有湖北农务学堂、保定高等农业学堂、广东蚕业学堂、吉林省立农业学校等,政府主办的所占比例较少,有农林部公告处等。综合分析,清末民初的农学报刊有以下特色。
3.1 实用性、通俗性和平民化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战乱不断,经济落后,民生凋敝,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尤其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群体,不但遭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而且没有机会受到良好的教育,文化程度较低,这在农业生产中严重阻碍了他们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农学刊物的办刊人深深感受到当时的社会现实状况,为让广大农民受体更方便地接受新媒介和现代农业理念,在办刊过程中采用了实用性和平民化的风格特色,这也符合当时的时代特点。
当时社会,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命脉,农民是农业社会的最基本组成部分和构建者,农学刊物受到西学东渐的影响,积极传播现代农业理念,这就需要与广大农业生产者密切融合,把新理念灌输到他们的头脑中。农学报刊所设栏目普遍比较丰富多彩、适合大众口味,比如,《湖北农会报》除开设谕旨、章奏、文牍、图画、主张、论丛、讲演、译丛等栏目外,还设有纪事、农话、问答、白话小说等栏目[15],用农民式的语言讲述学术性的农学问题、农业政策法规等,涉及农业生产的各个部门,并结合农业学堂和试验场中遇到的各种生产问题,通俗易懂地讲解各种农业知识,传播普及农业科学知识。
农业报刊针对中国农民文化水平较低的现实,增强了文章的通俗性和趣味性,比如广泛增加图表和插图,《北直农话报》在“博物学”一文中曾讲述到柿子的种子,为了表达的更为直观,作者就用两幅图来形象展示,即“放大的胚”和“竖切种子为两片的图”[16]。农业推广者还以农学刊物为媒介办起田间课堂,在劳动间隙为农民传授先进农业技术和新农具的使用,简单形象又通俗易懂。另外农业报刊还十分注重口语、俗语和方言的运用,《北直农话报》在出版中就夹杂了大量的河北方言,如“成日介”、“凑合”、“刻下”、“干系”等等,再如“如大家不嫌絮烦,我再为大家说道说道吧”。阅读报刊就如同与一位见多识广的老友唠嗑念叨家常,去除了枯燥的说教,在传授现代农业知识的同时增加了亲和力和趣味性。
3.2 重视农业操作指导中国从事农业耕作的历史非常久远,千百年来,我们的先辈们耕耘土地、辛勤劳动,在世界上首先培育了稻、粟、茶等多种作物,创造出了领先的农业技术,但到了近代我国农业的发展落后了,农业理念陈旧,技术落后,管理粗放,资源浪费,发展处于停滞状态,遇到水旱灾害就遍地饥荒,当时社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了这种社会危机状况,认为“乡民农务,而不知农之有学。其于辨土性、兴水利、除虫害、制肥料等事,懵然不知。古法相传,日就湮灭。…吾州地本沃壤,而农民于春桑秋稻之外,杂粮绝少种植,一遇水旱偏灾民生即形饥馁”[17]。可见当时社会,广大中国农民急需理念上的更新,农业技术的提高。
农业种植技术和牲畜饲养等是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基本要素,我国具有悠久的农耕史,广大劳动人民在生产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农业报刊不仅重视传统技术,还结合西方先进的农业成果进行广泛传播,受到了读者的欢迎。《浙江农会报》设论说、学艺、调查、答问、来稿、记事、文苑、小说、录丛等栏目,在广设栏目的同时突出特色,刊物以学艺栏目为报道重点,广泛介绍了农作物、树木的栽培知识以及家畜饲养等方面的农业知识。《农学报》则开辟传播西方农业科学技术的园地,发表了大量介绍近代农学的文章,包括“殖鲍法”、“除虫法”、“虫害要说”、“论麦病害”、“栽培陆稻法”、“葡萄处理法”、“果树盆栽法”、“甘蓝栽培法”、“蚕种检查法”、“蜜蜂饲养法”等等,在介绍种稻之法中就提到 “布谷之法,春分前后三日,先将早稻种贮水中。浸一日夜,取出置荚中,用草盖密,不令泄气。草上用石压实,每早将草石搬开,灌水一次”[18]。我国农耕文化久远,在几千年的农业历史中农具的演变非常多样化,清末民初的农业报刊在普及和传播近代农业知识时,对我国传统农具进行了介绍,比如:石转磨、碾、杵臼、犁、耙、台车、耢、辘轳、水斗、斗式水车、马车、手推车、耧车、砘车、耧犁、耧锄、大杷、铡刀、筛、箕、镰刀、石滚、连枷、木椎、推板、扇车等,在介绍用途的同时,农业报刊还指导制作适用的农用工具器械。同时,农业报刊也对西方新式农业机械进行了传播,如罗振玉创办的《农学报》就刊登了“西式焙茶机器图说”等文章,并对国内新农具引进使用等情况进行追踪报道。《农学报》曾载文道,“浙江之镇江绅董,设自来水灌田公司,招集股本三万,小机器十余具”[19]。《北直农话报》中的“农具图说”连载多期,影响广泛,对西方各种新式农具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作了详细介绍。
4 农学报刊对现代西方农业科技传播的贡献 4.1 传播了西方现代农业知识及理念在人类悠久的历史中,中国在农业生产方面曾长期领先世界,到了近代才逐渐有所落后。西方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农业科学也不例外,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农业各学科在近代不断分化、细化,农业生产过程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随之而来的是农业器具的发展演变,新品种的培育,生产技术的提高和人们农业理念的根本变化。
报刊作为传播知识的媒体,清末才在中国大量涌现,但其一出现就显示出了巨大的影响力,就农学报刊而言,正是因为其系统又深入浅出地宣传现代农学知识,广大农业生产者才完整透彻地认识了现代农业这个新兴学科,农业报刊对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农学报》除刊发有关农业的奏折、公牍、章程以及农事消息外,主要是对现代农业技术、农业思想和理念的介绍;此外,每期除正文外,还附有一、两万字的西方农书译作,这些译作后汇编成《农学丛书》,扩大了对西方农业知识的传播范围。另外,《北直农话报》也极具代表性,创刊时就有诸多栏目以现代农学命名,其中包括植物病理学、土壤学、肥料学、森林学、作物学、园艺学等,在该刊第3期刊登了榅臣的《园艺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园艺学”的基本概念,梦梯等随后在本刊的第5、7、9、11期予以连载[20]。农具方面,中国到明清时期农具发展基本停滞了,处于“执皇古人之耒耜”[21]。而此时的西方在经过工业革命后,农业器械已出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中西差距越来越大,针对这种情况,农学报刊及时予以介绍。《农学报》报道,“现拟在湘省设立水利公司,购买汽机,遇有客境民田高亢上无水注者,可于此机置于低下之处吸水上行,随获雨泽衍期,可以随时浸润”[22],这些报道对于致力于新式农业的人可以说是耳目一新,有着极大的启发作用。
4.2 传播了现代西方的农业教育思想在农业生产活动中人是最重要因素,而人作用的大小又与教育密不可分。清末民初国人“知农事而不知农学”状况十分严重,制约了农业进一步发展,《湖北农会报》刊出张四维撰写的《法国农业之感言》,对比西方探讨了在中国实施农业教育的重要意义,“为士者尊为座上宾,务农者嗤为田舍翁,鄙夷相视,无事研求,土质不分,学理不讲,进步不求,旧式不改,荒置之地,随地皆是,此农业之所以日形苦窳也”[23]。为此,作者极力推崇条件许可情况下,农业生产者能进入农业学堂接受系统教育[24]。当时的德国,从小学就把农学列为必修科目,英国1845年就设立了农学院,美国1862年就在全国设立以农业教育为主的赠地书院,日本1870年就设立第一所农业学校,大学教育中,农科更是留科之一。中国则不同,即使不受教育,人人皆可为农民,农民处于受教育程度的最下端,国家农业的落后很大程度是农业教育的落后。
对此情况,《农学报》、《江西农会报》、《北直农话报》、《农友会报》等都积极介绍了当代农业教育的思想和理念,以及现代农业教育的科目、学籍管理、试验过程等内容,农业报刊也成为农业教育的重要主体。此外,农业报刊还刊发了许多各地兴办农业教育的报道,宣传农业教育对国人的重要意义。总之,农学报刊通过传播农业教育思想,介绍西方先进的农业教育理念,根本宗旨就是促进中国加速现代化进程,最终达到富国强邦的目的。
4.3 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中国的农业生产虽然历史悠久,但长期以来基本还是以小农为主的自然经济,规模小、产量低、品种低劣、浪费严重,以人力畜力为主。甲午战争后,随着农学思想的传播,特别是一些农学报刊对西方农业生产方式的大力宣传,农业学堂得以成立,新式农具得到推广,新技术在试验场得到应用[25]。中国的农业商品经济在规模和品种上都有了较大的变化,除传统商品茶叶、烟叶、豆类等有所增加外,出口商品还增加了蛋类、花生、芝麻等,并随之出现了一些农产品的专门化区域,如东北成为著名的商品粮产区,河南成为烟叶产区,福建、广东则成为茶叶产区,经济作物种植区域的出现,表明中国农业商品化在逐渐提高。此时农学报刊及时发挥了宣传媒体的巨大威力,它们希望引进现代农业生产理念和经营模式,推动中国农业经济变革。如《吉林农业杂志》突出地域性特点,加大了对玉米、大豆等农产品的报道,宣传和推广品种改良,施用农药、化肥,运用各种小型农业机械代替牛马。《农学报》中一篇《泄水新器》文章则对农业机械予以关注:“去岁扬州农人,以滨江之地时苦积潦,人力宣泄不及…。现有机匠制一器,一人可以运之,计每日所出之水,可抵人工十。现已如法制造。若此器广行,有益农田不浅矣”[26]。刚成立的民国政府就开始大力采购引进西方农业器具,据统计,1912—1916年,中国共引进价值约11.8万海关两农机具用于农业生产[27]。农学报刊广泛刊发此类文章,极力呼吁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对当时的农业生产具有前瞻性的指导作用,对中国几千年来一成不变的农业生产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清醒了国人昏沉的头脑和麻木的神经,更新了当时农业生产者的观念,在中国初步树立了现代农业理念。
4.4 为政府部门农业政策提供借鉴和指导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就颁布一系列上谕,提出“农务为富国之本,亟宜振兴”[28],并据康有为奏请设立农工商总局,民国初年,张謇任农商总长期间,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生产,颁布了一系列改造传统农业的法规,制定实施了许多振兴农业的政策和措施。各级政府开始走上依靠现代农学振兴传统农业之路。农学报刊责无旁贷,担负起为涉农部门提供现代农业理念和积极传播农业信息的重任,一些刊物除了为农业管理部门刊载现代农业资讯外,还刊登宏观性理论为政府的中长期农业政策提供指导,如《农林公报》就刊载了文章《就输出入贸易论我国农业之前途》[29],讨论了进出口贸易对国内农业生产的影响,当时我国的主要出口产品为烟叶、茶叶、猪油、豆类等农产品,进口则为纺织品、煤油、机械等工业品,只有农业生产方式尤其是粮食生产方式产生重大变化,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才算开始。另外,《农学报》对日本农业教育制度的介绍,《北直农话报》对俄国农事教育的阐述,对各级政府的农业教育理念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农学报刊对基层政府官员也有相当影响,《北直农话报》主要靠官派下发,农业政府官员成为看报主体,他们可以通过该刊树立现代农业理念,及时了解农业生产信息,结合实际情况指导农业生产活动,使决策更加合理。农学刊物刊载的大量反映现代农业理念和技术的文章,对各级农业官员制定农业政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农学报刊也实际上成为了农业部门的参谋和帮手。
5 结语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东方文明中,农业一直是社会的根基。清末民初的社会正处在历史上巨大变革的时代,农学报刊认识到中国传统农业在理念和技术上落后于世界,此时的办刊者将以近代自然科学为基础方农业科学推至崇高无比的地位,将农业的兴盛作为崇高的办刊理想[30],农学报刊对农业生产新理念的报道,为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产生了积极地促进作用。比如,农学报刊在栏目设置上极具创造性,《北直农话报》诸多栏目以现代农学命名,包括作物学、园艺学、植物病理学、土壤学、肥料学等20多个学科,国人的头脑中首次形成了农业学科的概念,为西方现代农业知识的灌输创造了先决条件;《农学报》设置的“农具图法”栏目, 连载40期,对西方各种新式农具做了详细介绍,广大农业生产者由此开阔了眼界,新式农器具带来从未有过的农业生产方式体验。
在农学报刊的创办过程中不难发现,办刊者都是怀着农事兴邦的理想从事编辑工作的,他们不仅信念崇高,而且身体力行、投身实践。许多办刊人出身于教育家、官员、名流贤士,在办刊过程中,他们将自己置身于现代科技的洪流中,以高超的视野和广博的知识紧密结合,并积极穿梭于农业学校、试验场、各级政府农事部门和田间地头,广泛参与有关社会活动,获取正确的办刊定位。笔者认为,这对当代期刊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在信息及知识传播日益广泛密集的今天,科技期刊编辑也应顺应潮流,宏观把握学科趋势,以引领者的姿态带领刊物前行,而不是站在岸边静观潮起潮落,落下随波逐流的结局,也只有如此,科技期刊才能推动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1] |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78.(![]() |
[2] | 方汉奇.方汉奇文集[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166.(![]() |
[3] | 张謇.张謇全集[M]. 2卷.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3.(![]() |
[4] | 发刊词[J].湖北农会报, 1905,(1).(![]() |
[5] | 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
[6] | 姚远,王睿,姚树峰,等. 中国近现代科技期刊(1792-1949) [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
[7] | 姚远. 中国大学科技期刊史[M].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
[8] | 姚远,王强,陈镱文.《北直农话报》的科技传播创获[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2006,6(6):141-146.(![]() |
[9] | 潘秀华.《北直农话报》的编辑思想与实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8,19(5):917-920.(![]() |
[10] | 宇文高峰,黎文丽,姚远. 我国近代农学报刊的特色及职能[J].编辑学报,2005,17(6):396-398.(![]() |
[11] | 张冬冬. 清末民初的农学报刊与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倡导[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7.(![]() |
[12] | 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戊戌变法档案史料[M].北京:中华书局,1958:392.(![]() |
[13] | 朱寿朋. 《光绪朝东华录》(四)[M].北京:中华书局,1958.(![]() |
[14] | 主张[J].湖北农会报,1906,(16).(![]() |
[15] | 徐凯希. 晚清末年湖北农业改良述略[J].中国农史,2004(1)27-33.(![]() |
[16] | 雨生.博物学[J].北直农话报,1906,(7).(![]() |
[17] | 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M]. 北京: 生活·读者·新知三联书店, 1957:580.(![]() |
[18] | 罗振玉.各省农事述[J].农学报,1908,(26).(![]() |
[19] | 报讯.地方事状[J].农学报,1908,(17).(![]() |
[20] | 姚远,黄金祥,颜帅.《北直农话报》传入的西方农学及其科技传播学意义[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28(3):107-114.(![]() |
[21] | 林玳玳.1840-1927我国农村的几个问题 [J].经济问题探索,1984(5):17-20.(![]() |
[22] | 禀牍.创设湘中水利公司禀[J].农学报,1909,(40).(![]() |
[23] | 张四维.法国农业之感言[J].湖北农会报,1905,(5).(![]() |
[24] | 刘望龄.黑血.金鼓——辛亥前后湖北报刊史事长编[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222.(![]() |
[25] | 唐志强,肖克之. 西方近代农学对清末社会的影响[J].农业考古,2007(4):77-85.(![]() |
[26] | 福楼.泄水新器[J].农学报,1908,(27).(![]() |
[27] | 章有义.海关报告中的近代中国农业力生产状况 [J].中国农史,1991(2):38-45.(![]() |
[28] |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五)[M].北京:中华书局,1958:5213.(![]() |
[29] | 农林公报报告.就输出入贸易论我国农业之前途[J].农林公报,1913,(4).(![]() |
[30] | 姚远.《农学月刊》与"五四运动"前后科教兴国思想的传播[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5,7(4):6-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