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世卫组织发布宫颈癌筛查新指南首推HPV-DNA检测,等
- HPV-DNA Based Testing Recommended by WHO Guideline as the Preferred Method for Screening of Cervical Cancer, etc
- 肿瘤防治研究, 2021, 48(8): 825-826
- Cancer Research 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2021, 48(8): 825-826
- http://www.zlfzyj.com/CN/10.3971/j.issn.1000-8578.2021.08.0001
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人类生殖特别规划处2021年7月6日共同发布了一份新指南,以帮助各国更好地开展宫颈癌筛查和治疗,其中推荐HPV-DNA(人乳头瘤病毒-脱氧核糖核酸)检测作为宫颈癌筛查的首选筛查方法。
人乳头瘤病毒被认为是引起宫颈癌等癌症的罪魁祸首,例如属于高危型的16型和18型人乳头瘤病毒所引起的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约占其总数的70%。因此快速准确的人乳头瘤病毒筛查方法非常关键,可让患有宫颈疾病的女性得到治疗并避免死亡。
新指南在宫颈癌筛查方面做出一些重要改变。当前常用的宫颈癌癌前病变筛查方法主要为“涂片检查”,新指南则推荐HPV-DNA检测作为首选筛查方法。新指南说,HPV-DNA检测能检测出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毒株。与依赖肉眼观察的涂片检查法不同,HPV-DNA检测是一种客观诊断。此外,HPV-DNA检测操作更简单,且成本不高。
世卫组织呼吁,全球女性都应按照本地医疗机构建议,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但一些免疫功能受损的女性,例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更容易患宫颈疾病,并会更快发展成癌前病变和宫颈癌。为此新指南专门针对女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提出建议,例如利用HPV-DNA检测进行初步筛查,若结果为阳性再进行分型检测,以评估患上宫颈癌的风险和是否需要治疗。新指南强调,普通女性从30岁开始筛查宫颈癌即可,女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则要提前到25岁做这项筛查。(来源:新华网)
肿瘤放疗易形成耐受性?最新研究发现是信号调节蛋白α在“作梗”近日,Nature Communications刊发最新报道“Intratumoral Sirp α-deficient macrophages activate tumor antigen-specific cytotoxic T cellsunder radiotherapy”,该研究发现Sirp α是肿瘤对放射治疗(RT)耐受的主要调控因子,肿瘤内巨噬细胞上Sirp α的缺失增强了RT的疗效。
在这项探索RT联合策略的临床前研究中,该研究团队评估了Sirp α在局部肿瘤RT与已证实的大肠腺癌MC38、胰腺导管腺癌(Pan02和KPC)中的关系。结果表明,RT激活的Sirp α吞噬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吞噬作用较小,但更多的是作为促炎剂和内源性抗原呈递细胞(APC),它们在原位进行免疫原性抗原呈递,从而有力地激活肿瘤特异性记忆T细胞和Tc细胞毒性。
该研究揭示了恶性肿瘤抵抗放疗和其他杀瘤免疫调节疗法的重要机制,这一机制是由瘤内巨噬细胞通过其抑制调节因子Sirp α介导的,为开发基于Sirp α-/-巨噬细胞的疗法治疗癌症,包括晚期转移的癌症提供了原理证据。(来源:健康界)
全球首个IDH1靶向药艾伏尼布片上市申请拟纳入优先审评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官网显示,基石药业的艾伏尼布片拟纳入优先审评,用于治疗携带易感IDH1突变的成人复发性或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R/R AML)。这是全球首创靶向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突变的精准治疗药物。艾伏尼布是一款同类首创的、具有选择性的、针对IDH1基因突变的强效口服靶向抑制剂。目前,该药已被纳入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发布的“临床急需境外新药名单(第三批)”,预计将于2021年底获批。(来源:医学界)
诊断肺癌后戒烟仍可降低肺癌进展和死亡率近日,一项探究肺癌确诊后戒烟是否影响疾病进展和死亡风险的研究在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发表。结果显示,诊断后戒烟显著改善了当前早期肺癌吸烟者的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
该研究为前瞻性研究,研究者于2007年至2016年招募了517例确诊为早期(ⅠA~ⅢA)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当前吸烟者,并每年随访至2020年,平均随访7年。
结果显示,戒烟患者校正的中位总生存时间比继续吸烟患者高21.6月(6.6 vs. 4.8年;P= 0.001)。戒烟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60.6% vs. 48.6%;P=0.001)和无进展生存率(54.4% vs. 43.8%;P=0.004)均高于继续吸烟患者。校正后,戒烟仍然与全因死亡(HR=0.67;95%CI: 0.53~0.85)、癌症特异性死亡(HR=0.75;95%CI: 0.58~0.98)和疾病进展(HR=0.70;95%CI: 0.56~0.89)的风险降低相关。在轻度至中度和重度吸烟者以及癌症分期较早和较晚的患者中观察到相似的效应。(来源:医学界)
幽门螺杆菌竟能削弱肿瘤免疫治疗近日,来自瑞士洛桑大学的Dominique Velin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再次曝光了幽门螺杆菌的恶行,他们在Gut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has a detrimental impact on the efficacy of cancer immunotherapies”的文章,首次证明了胃部微生物幽门螺旋杆菌(H.pylori)感染可能会削弱癌症免疫治疗的效果。
研究人员基于MC38结肠腺癌小鼠模型分别对“CTLA4抗体疗法”与“CTLA4PD-L1联合疗法”进行了初步评估。在接受两种免疫疗法干预后,未感染H.pylori小鼠的肿瘤体积明显小于已感染小鼠。
此外,研究人员还基于B16-OVA黑色素瘤小鼠模型对疫苗免疫疗法进行验证,他们在携带OVA特异性CD8+T细胞的荷瘤小鼠体内皮下注射CpG乳化的OVA多肽(SIINFEKL)来激活免疫系统,以实现对肿瘤的杀伤作用,结果发现,H.pylori感染同样会削弱肿瘤免疫治疗的效果,但同为螺杆菌属却缺乏毒力因子的H.felis对肿瘤免疫治疗的影响却甚微。然而,H. pylori对免疫疗法的削弱作用到底是其本身作用还是H. pylori引起粪便微生物群改变导致的呢?研究人员基于16s rRNA测序与粪便移植技术进行了验证,发现H. pylori介导的癌症免疫疗法的免疫抑制作用与肠道菌群无关。
另外,研究人员基于流式细胞学检测法对不同处理组的B16-OVA小鼠肿瘤及对应淋巴结组织进行分析,数据显示,在接受肿瘤疫苗免疫治疗后,与未感染H. pylori的小鼠相比,H. pylori感染的小鼠OT-1细胞的总量及活化细胞的数量出现了明显下滑。不仅如此,H. pylori感染后的小鼠血液中TNFα、IFNγ和IL-6等炎性因子的水平也明显降低。
最后,研究人员对两项独立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队列的研究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了H. pylori血清学阳性与肿瘤免疫治疗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H. pylor血清阳性与抗PD-1治疗中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存活率、无进展生存期明显降低相关,再次证明了感染宿主中幽门螺杆菌会抑制先天免疫反应,从而降低癌症免疫疗法疗效。(来源:生物探索)
我国科研人员揭示炎性反应与肿瘤发生、发展及治疗间的关系近日,我国科研人员从炎性反应的启动与消退过程入手,系统揭示了炎性反应与肿瘤发生、发展及治疗之间的复杂关系,对促癌和抑癌的炎性反应类型进行了深入解析,详细讨论了靶向调控炎性反应在肿瘤治疗中的干预策略。这项由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咏生、吴永忠团队合作的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信号转导与靶向治疗》上。
急性炎性反应是身体对受损细胞、病毒和其他有害刺激的自然防御,能快速启动并帮助身体自愈。急性炎性反应中大多数炎性细胞可杀灭病原、促进组织修复、阻止肿瘤生长,进而发挥抑癌的作用;一旦炎性反应无法及时消退,则转变为慢性炎性反应,可能会诱发包括恶性肿瘤在内的一系列疾病,系统性慢性炎性反应(肥胖、抑郁等)以及影响免疫系统,进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慢性炎性反应已被证实是肿瘤发生和发展的元凶之一。
研究团队认为,部分抗炎药可显著降低癌症发病率及死亡危险,一些促炎细胞因子或刺激物可以促进免疫细胞向感染组织渗透、进而显著提高肿瘤治疗的效果。使用非特异性的抗炎药在早期阶段可抑制慢性炎性反应,阻止肿瘤的发生,并提高其他疗法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针对肿瘤发生及治疗过程中产生的某些特异性炎性介质,采用抗体中和或靶向抑制炎性信号通路的方法,有助于提高化疗、放疗、免疫治疗等抗癌疗法的效果。(来源:新华网)
世界首个磁场肿瘤治疗人体试验显示疗效发表在《肿瘤学前沿》杂志上的一项案例研究中,休斯敦卫理公会医院神经外科脑垂体肿瘤治疗中心主任David S. Baskin及其团队使用了一种可以产生非侵入性振荡磁场的头盔,使一个致命的胶质母细胞瘤缩小了三分之一以上。
进行了根治性手术切除、放化疗和实验性基因治疗的53岁患者,仍患有晚期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2019年8月,患者胶质瘤复发时,David S. Baskin和他的团队已经在小鼠模型中进行治疗实验,并获得了FDA批准,在扩大访问计划下,使用他们新发明的Oncomagnetic设备对患者进行治疗。该方案也得到了休斯顿卫理公会研究所机构审查委员会的批准。治疗包括间歇式应用一个振荡磁场,由旋转永磁体在特定的频率剖面和时间模式下产生。
Oncommagnetic Device的操作过程看起来很简单:三个onco振荡器安全地连接在头盔上,并连接到一个由可充电电池操作的基于微处理器的电子控制器,这是案例研究合著者Santosh Helekar博士的发明。患者首先在诊所进行两小时的治疗,随后在妻子的帮助下在家接受治疗,治疗时间逐渐增加,每天最多六小时。五周的治疗期间,磁疗法耐受性良好,肿瘤体积缩小了近三分之一,可能与治疗剂量有关。(来源:前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