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防治研究  2018, Vol. 45 Issue (7): 515-516
本刊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湖北省卫生厅、中国抗癌协会、湖北省肿瘤医院主办。
0

文章信息

首个中国自主研发生产的抗癌药将上市
肿瘤防治研究, 2018, 45(7): 515-516
Cancer Research 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2018, 45(7): 515-516
http://www.zlfzyj.com/CN/10.3971/j.issn.1000-8578.2018.07.0001
首个中国自主研发生产的抗癌药将上市

首个独立由中国人发明、中国医生研究、中国企业研发的抗癌药“呋喹替尼”即将面世,可为接受过至少两次化疗方案,但仍发生疾病进展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带来希望,在临床研究中被证实可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6月28日从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获悉,这一药物的Ⅲ期关键性临床研究由该院肿瘤医学部主任李进教授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一医院副院长秦叔逵教授共同领导,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和记黄埔医药与礼来制药等全国28家临床药物研究机构参与完成。而这一临床研究结果也被发表在6月26日出版的国际顶尖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上。

目前,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标准治疗为化疗,对于化疗失败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有效的治疗选择非常有限。两期化疗失败后,许多患者体质仍然较好,生存愿望强烈,亟需安全有效的后续治疗方案。对此,呋喹替尼的Ⅲ期关键性临床研究吸纳了416名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平均年龄54.6岁,其中161例为女性,这些患者分成两组,一组使用呋喹替尼新药,另一组则使用安慰剂,通过每日一次,28天为一疗程(治疗21天,停药7天)的治疗,研究随访至2017年1月17日。

经比对:使用呋喹替尼组的患者的生存期延长到9.3月,比使用安慰剂组的患者生命周期显著延长了2.7月;同时呋喹替尼也显示出了良好的安全性,尤其对肝脏毒性相较于其他同类药来讲是最低的,和使用安慰剂组的患者不良反应相当。通过临床试验,呋喹替尼显示出了对结直肠癌作用强、毒性低、耐受性好的优势。据李进介绍,试验所得结果是目前国际上此领域内所能达到的最大延长期数据。

(来源:澎湃新闻)

肿瘤纳米药物研发新思路

近日,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李永生教授带领的团队在一氧化氮抗肿瘤纳米药物领域研究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上。

一氧化氮作为自然界中最小、最简单的生物活性分子之一,在高浓度时能够有效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或引起细胞凋亡,从而表现出抗肿瘤活性。但目前一氧化氮前药的低水溶性、生理不稳定性、较短的半衰期及较高的毒副作用,严重阻碍了其在肿瘤治疗领域的应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该团队将具有较高抗肿瘤效率的一氧化氮前药NPQ负载于含二硫键的有机硅层保护的杂化纳米胶束中,制备了一种具有双重响应(氧化还原响应酶响应)释放一氧化氮的纳米药物;同时利用染料分子QM-2聚集诱导发光的成像性能,监控纳米药物在体内的分布。

细胞实验表明,该纳米药物仅在肿瘤细胞中释放一氧化氮,对肝癌细胞的半抑制浓度IC50值远低于对正常肝细胞,表现出对肝癌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效果。活体实验结果表明,纳米药物在低剂量(5毫克/公斤)注射时,抑瘤率达到45.5%,与注射剂量为20毫克/公斤的纯NPQ药物的抑瘤效果(49.9%)相当;当纳米药物注射剂量提高到20毫克/公斤时,抑瘤率高达84.4%,这在目前负载单一药物的被动靶向纳米药物中处于最佳水平。荧光成像结果进一步显示,该纳米药物可以在肿瘤组织富集,具有较好的肿瘤靶向效果。另外,该纳米药物的杂化硅层能够有效防止NPQ在血液循环和正常组织中发生非酶催化分解释放一氧化氮,从而避免一氧化氮引起的静脉舒张、血压降低等不良反应。这为设计高效、低毒副作用治疗肿瘤用纳米药物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来源:上海科技报)

湖北省肿瘤医院完成省内首例3D打印胸骨重建术

近日,湖北省肿瘤医院成功实施了省内首例软骨肉瘤切除3D打印胸骨植入重建术。

手术耗时3小时20分钟,仅出血200毫升,就将胸骨、部分肋骨和一大一小两颗" 子母雷" 肿瘤完整切除,同时把预先制作的3D打印钛合金胸骨顺利植入患者体内,实现了骨性胸廓的功能性重建。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外观、肢体功能与常人无异,已于今年6月21日康复出院。(来源:荆楚网)

中国科大发现抗TIGIT单抗可逆转NK细胞耗竭并用于多种肿瘤的免疫治疗

6月18日,自然出版集团旗下《自然-免疫学》(Nature Immunology)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中科院天然免疫与慢性疾病重点实验室和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教授田志刚、孙汭课题组的研究论文Blockade of the checkpoint receptor TIGIT prevents NK cell exhaustion and elicits potent anti-tumor immunity,该研究成果揭示了肿瘤发展过程中抑制性受体TIGIT可导致NK细胞耗竭,并证明抗TIGIT单抗可逆转NK细胞耗竭并用于多种肿瘤的免疫治疗。

TIGIT作为一个新兴的抑制性受体,在NK细胞高度表达。课题组在百余株杂交瘤细胞株中获得了几株靶向小鼠TIGIT的高亲和力、阻断型单克隆抗体,在体外试验中证实其对TIGIT受配体结合的强效阻断效应及其对NK细胞功能的提升作用;继而在人和小鼠多种肿瘤模型中(黑色素瘤、乳腺癌、结肠癌等)均发现肿瘤浸润NK细胞高表达TIGIT并伴随NK细胞的功能耗竭;进一步发现TIGIT特异性缺失小鼠不易发生NK细胞的功能耗竭,并因此阻滞肿瘤的发生发展。以此为基础,采用抗TIGIT单克隆抗体对荷瘤小鼠进行靶点免疫治疗,证实基于TIGIT的免疫靶向治疗能够逆转NK细胞的功能耗竭,增强NK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应答,有效抑制小鼠肿瘤的增长,显著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时间;同时还证实抗TIGIT的免疫靶向治疗完全依赖于体内NK细胞的存在及其正常的免疫功能,清除NK细胞后该小鼠失去对靶点免疫治疗的疗效;该研究还证实NK细胞是其他免疫靶向治疗方案(如抗PD-L1)取得疗效的前提,NK细胞缺失后会导致CD8+T细胞快速耗竭,而NK细胞的存在能够增强CD8+T的效应功能;采用该TIGIT单克隆抗体治疗成功的小鼠具有近乎终生的强效抗肿瘤免疫记忆,在无任何治疗的情况下,对再次荷瘤具有强大的抵抗力。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国家癌症中心:我国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已提升到40.5%

国家卫健委6月8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肿瘤专业质控中心主任、国家癌症中心主任赫捷表示,2014年,我国肿瘤新发病例约380.4万,约占全球癌症发病的22%,发病率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死亡约229.6万,占全球死亡的27%,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赫捷称,国家癌症中心已建成肿瘤登记监测点574个,覆盖人口4.3亿,约占全国人口的31.5%,定期发布中国肿瘤登记年报。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此前发布的详细数据,按发病例数排位,肺癌位居全国发病首位,每年发病约78.1万,其后依次为胃癌、结直肠癌、肝癌和乳腺癌。肺癌和乳腺癌分别位居男女性发病的第1位。各地区肿瘤年龄别发病率、死亡率趋势相似。肺、结直肠、胃、肝癌在东、中、西部地区均较常见,东、西部地区女性乳腺癌较常见,中部地区食管癌较常见。东、中、西部地区主要肿瘤死因均为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和食管癌。年龄方面,各地区0-30岁组恶性肿瘤发病率均较低,3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快速增高,80岁组时达到高峰,之后有所下降。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随着我国医疗质量和诊疗能力的提升,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已从10年前的30.9%提升到40.5%,其中上升较为显著的有:子宫体癌,由55.1%上升至72.8%;甲状腺癌,由67.5%上升至84.3%;宫颈癌,由45.4%上升至59.8%;骨肿瘤,由17.1%上升至26.5%;食管癌,由20.9%上升至30.3%。

赫捷表示,我国某些肿瘤的5年生存率已高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如食管癌,美国同期仅为20%,按发病人数计算,白血病、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淋巴瘤占到所有儿童肿瘤的66.2%,我国儿童恶性肿瘤的整体五年生存率为72%左右,略低于美国的78%。其中白血病70.5%、中枢神经肿瘤69.9%,接近美国74%和72%的水平。

(来源:北青网)

我国首个免疫肿瘤治疗药物获批

我国首个肿瘤免疫治疗药物欧狄沃TM(纳武利尤单抗注射液)日前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经治非小细胞肺癌。这是国内首个也是目前唯一获批上市的PD-1抑制剂。

欧狄沃TM在国内的获批基于一项以中国人群为主的关键、随机Ⅲ期临床研究(CheckMate-078)。这是第一个在中国启动的PD-1抑制剂的临床研究,90%为中国患者,其主要终点为总生存期。研究者广东省人民医院终身主任、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主席吴一龙教授称,临床研究首次证实了PD-1抑制剂在中国人群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均优于标准化疗,患者生存获益显著,死亡风险可降低32%。这与之前的国际大型临床研究结果一致。而且,无论PD-L1表达与否,所有肿瘤组织学类型患者均能获益。目前该药已在超过60个国家及地区获得批准,包括美国、欧盟和日本。(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