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防治研究  2018, Vol. 45 Issue (2): 123-124
本刊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湖北省卫生厅、中国抗癌协会、湖北省肿瘤医院主办。
0

文章信息

肿瘤免疫治疗有没有效?看看这个标志物就知道!
肿瘤防治研究, 2018, 45(2): 123-124
Cancer Research 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2018, 45(2): 123-124
http://www.zlfzyj.com/CN/10.3971/j.issn.1000-8578.2018.02.0001
肿瘤免疫治疗有没有效?看看这个标志物就知道!

来自苏黎世大学的研究人员成功找出了血液中的一个生物标志物,可以用于预测肿瘤患者是否对免疫治疗产生反应。而对免疫治疗无反应的患者可以尽早使用其他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

研究人员与苏黎世大学医院皮肤科的医生合作,检测了来自20位患者在采用免疫治疗前后的40份血液样品。他们使用了高维度“飞行时间细胞计数”(Cy-TOF)细胞分析方法,可以同时分析细胞表面50种不同蛋白。因此研究人员可以区分每个细胞并记录它们的激活状态,即便是患者样品间微弱的差别也可以详细地记录下来。

分析细胞之后,研究人员与瑞士生物信息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一起分析了数据,以找出可以预测治疗效果的分子模式。“令人惊讶的是,我们在免疫治疗之前就观察到血液中存在微弱的抗癌免疫反应,发现这个分子模式是CD14+CD16-HLA-DRHi免疫细胞,”Burkhard Becher说道。为了方便鉴定,生物标志物应该容易检测,而事实上传统的方法就可以在数秒内分析超过30个人的血液样品。

原文出处:Carsten Krieg, Malgorzata Nowicka, Silvia Guglietta et al. High-dimensional single-cell analysis predicts response to anti-PD-1 immunotherapy. Nature Medicine, 8 January 2018. DOI: 10.1038/nm.4466(来源:生物谷)

研究发现转移性前列腺癌细胞死亡与生长的相关性

癌症的治疗目标是杀死肿瘤细胞。然而,人体消除坏死细胞的自然过程实际上却可以加速肿瘤生长。美国密歇根大学的一项研究确定了在转移性前列腺癌细胞中发生这种甚少被人了解的行为途径,有助于开发新的药物阻断有害肿瘤的加速生长,同时还能清除死亡的细胞。

这种移除细胞残余的过程被称为胞葬作用,对健康人群和癌症患者都是非常关键的功能。研究发现在转移性前列腺癌细胞中,胞葬过程产生一种称为CXCL5的促炎蛋白,这种蛋白能够刺激肿瘤生长。当研究人员在小鼠骨肿瘤中诱导细胞死亡时,其与CXCL5蛋白的增加相关,且当诱导细胞死亡加速时肿瘤细胞生长加速。然而,当CXCL5蛋白在小鼠体内被阻断时,肿瘤生长受到阻碍。研究人员又将研究用于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的血液样本,发现其CXCL5蛋白水平高于健康人群和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

研究人员表示,不受控制的细胞生长伴随着显著的癌细胞死亡数量而发生,在移除死亡细胞的同时,如何避免促炎蛋白和肿瘤细胞的加速生长,是面临的新挑战。这项题为“Apoptosis-induced CXCL5 accelerates inflammation and growth of prostate tumor metastases in bone”的研究成果发表在《J Clin Invest》2018年第1期上。(来源:科技部)

打破数据“孤岛”:我国首个脑肿瘤注册登记研究平台正式上线

1月16—17日,由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历时3年组织成立,全国43家神经外科技术优势单位参与建设的我国神经系统领域首个多中心参与的平台性项目——国家脑肿瘤注册登记研究平台(NBTRC)正式上线发布。

此次成立的国家脑肿瘤注册登记研究平台将逐步囊括包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等来自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43家不同级别医院的临床数据,未来将作为我国首个脑肿瘤专业化的临床研究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基于脑肿瘤“大数据”的大规模、多中心、高质量诊疗结局研究和临床诊疗规范研究。(来源:央视网)

2018“世界癌症日”启动仪式在河南省肿瘤医院举办

1月10日上午,由中国抗癌协会主办,河南省肿瘤医院承办,河南省抗癌协会、石药集团抗肿瘤药事业部联合协办的“2018世界癌症日”启动仪式,在河南省肿瘤医院举行。

每年的2月4日是世界癌症日,2018年世界癌症日主题为“我们能,我能——战胜癌症”(We can,I can)。活动旨在倡导新的方法促进国际各组织之间的合作,加强癌症研究、预防及治疗等领域的进展,并在全球同步开展肿瘤防治的科普宣传,提高癌症早诊水平,积极推进国家探索“关口前移、预防为主”的癌症防控新模式。(来源:新浪网)

王红阳院士团队发现维生素C优先杀死“吃货”肿瘤干细胞

2018年1月8日,海军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王红阳院士研究团队在《自然》子刊《npj-肿瘤精准医疗》上发表重磅文章,该研究发现维生素C优先杀死肝癌的肿瘤干细胞并改善患者预后。

肿瘤干细胞在启动肿瘤形成和生长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现有的治疗措施尚无法针对肿瘤干细胞发挥作用,这可能是导致肝癌复发和耐药的主要原因。研究人员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惊喜地发现与肿瘤干细胞普遍耐受的传统化疗药顺铂(Cisplatin)相反,高浓度的维生素C(VC)对肝癌干细胞的杀伤效果明显优于非干细胞,说明肝癌干细胞对维生素C的毒性更加敏感。进一步探究机制发现维生素C进入细胞内的关键通道——维生素C转运体2(SVCT-2)不仅在肝癌干细胞中高表达,还促进其自我更新,也就是说肝癌干细胞有一张更大的“嘴巴”来吃维生素C。研究者证实SVCT-2表达越高,维生素C进入细胞也越多,细胞死得也越快。进入细胞的维生素C通过增加细胞内活性氧(ROS),引起DNA损伤和能量耗竭,最终导致细胞周期阻滞和凋亡。

为了进一步证明维生素C通过SVCT-2优先杀死肝癌的肿瘤干细胞,研究者构建了个体化肿瘤动物模型,即来源于患者肿瘤组织的异种移植(PDX)模型,并发现维生素C对肝癌的疗效与其SVCT-2的表达水平成正相关,即维生素C对SVCT-2表达高的肿瘤抑制效果更好,并能显著降低肿瘤干细胞比例。

最后研究者通过对613例行肝癌切除术患者的回顾性研究表明,术后接受静脉滴注2g维生素C治疗患者的无病生存期(DFS)明显延长。2g维生素C在人体内所能达到的血药浓度被证实在体外对肝癌细胞有显著杀伤作用。尽管仍需进一步的临床试验证实,静脉注射高浓度的维生素C有可能成为一种廉价、高效、低副作用的治疗方法,为肝癌患者带来福音。(来源:中国生物技术网)

中美肿瘤质子治疗国际协作中心成立

由全球医生组织北京代表处、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远程医疗研究中心(筹)、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杰克斯维尔分校国际部、佛罗里达大学质子治疗中心、沃尔森儿童医院和内穆尔儿童医院等联合成立的首家中美肿瘤质子治疗国际协作中心于2018年1月12日在北京成立。根据规划中心将引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自主研发的远程医疗和康养机器人、自然语言识别技术等人工智能,目标是以医生和患者刚性需求为研发导向,直接对接临床应用。

中心将以患者为核心,通过互联网+远程医疗模式,与患者主诊医生密切合作,对肿瘤诊断和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二次建议咨询。这将是首次把远程医疗模式整合到专科专病国际合作项目中,为国内医生护士提供肿瘤质子治疗的实战培训、病例观摩和案例分享。

中心以“儿童神经肿瘤质子治疗”为首选国际合作项目,旨在借鉴美国合作方在肿瘤质子治疗、化疗和放疗等方面的临床经验,发挥互联网+远程医疗模式,开展二次诊疗建议咨询服务,为脑瘤儿童患者和家属提供最佳临床治疗方案的指导和咨询。同时,将进一步拓展包括早期肺癌质子治疗等国际合作。计划与美国等十几顶级肿瘤质子治疗中心合作,借鉴同行临床经验和硬件设施等,为国内医生、护士和质子治疗中心培养专业人才。(来源:科学网)

美团队开发出mpMRI技术:不进行活检可检测肾脏肿瘤组成

过去在肾脏发现小型肿瘤时,为了判定是恶性还是良性,侵入式的组织活检是必须的,但德州大学达拉斯西南医学研究中心(UT Southwestern)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方式,未来有望能在活检前协助确认肿瘤组成。

由于新技术是基于现有的核磁共振(MRI)技术衍生,因此团队也称其为“多参数MRI”(mpMRI),涉及一种标准化的诊断算法,透过评估患者MRI图中肾脏肿瘤的几个特定特征,进而确定肿瘤的组成和侵袭性。

研究作者之一的Ivan Pedrosa表示,透过mpMRI的运用,医生将可从肾脏肿瘤获得多种类型的影像,每个影像也都可以告诉我们一些关于肿瘤组织的详细讯息。

尽管mpMRI能协助确认肿瘤的组成,但研究团队也强调,这种方式并不是为了取代传统的活检而发明,而是希望减少不必要的活检次数,或者是协助确认是否有活检的必要。毕竟有些患者选择继续观察只是为了避免活检的疼痛。

据了解,目前医生在不进行活检下透过算法提供的讯息协助,判定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肾透明细胞癌”(ccRCC)准确率约为80%。(来源:科技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