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能量技术结合ASIR-V算法在疑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行低剂量CT扫描中的应用价值 | ![]()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传染能力很强, 经呼吸道飞沫或密切接触传播[1-2], 患有慢性基础疾病的中老年人、孕妇及儿童易感[3], 老年患者若不及时诊断、治疗易延误病情, 导致病情迅速恶化, 增加病死率。因此, 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对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及控制疫情传播意义重大。目前诊断新冠肺炎的金标准为新冠病毒病原核酸检测, 但存在检测时间相对较长、生物安全要求高、敏感度低及对检测者技术要求高等缺点[4], 易导致漏诊、延误病情, 增加传播风险。新冠肺炎的肺部CT表现具有较高的特征性[5], 对疾病的筛查及辅助诊断有关键作用。但CT扫描电离辐射危害较大, 研究[6]表明, 电离辐射与致癌的风险呈正相关性, 且整个诊疗过程中患者需行多次胸部CT检查, 以判断治疗情况, 指导下一步救治方案。低剂量CT扫描既能得到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质量, 还能降低辐射剂量, 目前已被逐渐应用于胸部体检[7]。本研究旨在探讨单能量技术结合多模型迭代重建(adaptive statistical interative reconstruction-Veo, ASIR-V)算法在疑似新冠肺炎患者行低剂量CT扫描中的应用价值,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前瞻性分析2020年1月20日至3月31日我院发热门诊诊断疑似新冠肺炎患者80例, 诊断标准参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3]。将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各40例。低剂量组男28例, 女12例; 年龄33~81岁, 平均(58.14±10.23)岁, 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18.37~31.04 kg/m2, 平均(24.52±4.47)kg/m2; 扫描范围205.02~290.13 mm, 平均(263.18±32.95)mm。常规剂量组男25例, 女15例; 年龄35~79岁, 平均(55.23±8.71)岁; BMI 20.96~29.23 kg/m2, 平均(22.76±1.99)kg/m2; 扫描范围119.83~275.07 mm, 平均(209.08±51.44)mm。所有患者均知情并自愿参加本研究, 检查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仪器与方法采用GE 256排Revolution CT扫描仪。患者双侧手臂举过头顶, 采用仰卧位头先进, 自头侧至足侧扫描, 扫描范围从肺尖至肺底, 扫描时嘱患者吸气后屏气。低剂量组采用能谱扫描模式(110 kV)和80%ASIR-V算法, 扫描参数:使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 范围80~200 mA; 常规剂量组采用传统扫描模式和滤波反投影算法(filtered back projection, FBP), 扫描参数:120 kV, 180~500 mA。其余参数均相同, 扫描野Large Body, 矩阵512×512, 噪声指数12.0, 采用小焦点, 转速0.7 s/转, 探测器Z轴覆盖范围80 mm, 螺距0.992, 层厚、层距均为5.0 mm; 重建层厚、层距均为0.625 mm, 重建方式为标准重建+肺重建, 肺窗窗宽1 500 HU、窗位-500 HU, 纵隔窗窗宽400 HU、窗位40 HU。
1.3 图像质量评价 1.3.1 主观评价由2位高级职称影像诊断医师采用双盲法对图像进行主观评分, 意见不一致时, 协商达成一致。采用5分制进行评价, 评分标准[8]:5分, 优, 解剖结构显示较清楚, 图像清晰, 无伪影; 4分, 良好, 解剖结构显示清楚, 轻微伪影, 满足诊断要求; 3分, 一般, 解剖结构能辨认, 轻度伪影, 不影响诊断; 2分, 差, 解剖结构显示不清, 能大致辨认, 中度伪影, 不符合诊断要求; 1分, 较差, 解剖结构无法辨认, 伪影较重, 无法诊断。图像质量评分≥ 3分, 方可满足诊断要求。
1.3.2 客观评价将原始扫描数据传至AW 4.7工作站, 选择胸廓入口处胸锁乳突肌、T6水平胸主动脉及肺底竖脊肌3个层面无伪影、密度均匀区进行测量, ROI大小105 mm2。测量并记录CT值及其标准差, 将CT值大小作为信号强度值, SD作为噪声值, 分别计算各个层面的SNR, SNR=CT值/SD。
1.4 辐射剂量根据剂量报告分别记录2组CT剂量指数(volume CT dose index, 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th product, DLP), 并计算有效辐射剂量(effective dose, ED), ED=k×DLP, 其中k为欧洲CT质量标准指南中的胸部转换因子, 成年人k值取0.014 mSv/(mGy·cm)[9]。
1.5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x±s表示, 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计算2种扫描模式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符合率, 并行χ2检验。对2组一般资料、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 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名医师对图像质量主观评价结果的一致性行Kappa检验, K ≥ 0.75为一致性较好; 0.75 > K ≥ 0.4为一致性一般; K < 0.4为一致性较差。
2 结果 2.1 2组一般资料比较2组患者年龄、BMI及扫描范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38, 0.393, 0.081;P=0.429, 0.538, 0.216), 具有可比性。
2.2 2组图像质量评价 2.2.1 主观评价比较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低剂量组(4.34±0.28)分, 常规剂量组(4.78±0.15)分,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57, P=0.273)。2组图像病灶的形态、大小、边界及密度等均显示清晰(图 1, 2)。2名医师对图像质量主观评价的一致性较好(K=0.81, P < 0.05)。
2.2.2 客观评价比较低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在胸廓入口处胸锁乳突肌、T6水平胸主动脉及肺底竖脊肌处的S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表 1)(图 1, 2)。
表 1 2组图像SNR比较(x±s) |
![]() |
![]() |
图 1 男,56岁,以发热、呼吸困难3 d就诊,采用常规剂量传统扫描模式和滤波反投影(FBP)算法,120 kV,180~500 mA 图 1a,1b 纵隔窗示图像解剖结构显示良好;肺窗示右肺外带多发斑片状磨玻璃密度影,边界清晰 图 2 男,48岁,以发热4 d就诊,采用低剂量能谱扫描模式和多模型迭代重建(ASIR-V)算法,80~200 mA 图 2a,2b 纵隔窗示图像解剖结构显示一般,噪声增大,SNR稍低;肺窗示右肺中叶片状磨玻璃密度影,病灶形态、边界、密度等均显示清晰 |
2.3 诊断效能比较
以核酸检测为诊断金标准, 2组诊断疑似新冠肺炎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符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表 2、3)。
表 2 2组诊断疑似新冠肺炎结果 |
![]() |
表 3 2组对疑似新冠肺炎患者诊断效能比较 |
![]() |
2.4 2组辐射剂量比较
低剂量组CTDIvol、DLP及ED均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表 4)。
表 4 2组辐射剂量指标比较(x±s) |
![]() |
3 讨论
新冠病毒属于人类易感病毒, 主要通过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 有学者[2]报道, 在新冠肺炎患者的粪便中检测到病毒核酸, 因此也应注意粪口传播。新冠肺炎患者临床早期主要表现为发热、肌肉酸痛等,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 淋巴细胞比例减少, 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DR检查虽辐射剂量较低, 但漏诊率较高, 而新冠肺炎患者肺部CT表现具有特征性, 且其空间分辨率较高, 属于断层成像, 能够避免因解剖结构重叠而导致的漏诊, 较DR更易于显示微小病变, 因此胸部CT被推荐作为辅助诊断和筛查新冠肺炎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手段[10-11]。低剂量CT扫描在满足图像质量的前提下, 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电离辐射对患者的危害, 因此被应用于新冠肺炎的检查中。临床主要通过降低管电压、管电流、采用大螺距扫描和新的迭代重建算法等降低辐射剂量[12-13]。
研究[14-15]表明, 降低管电压和管电流诊断新冠肺炎, 既可得到满意的图像质量, 又能降低患者辐射剂量。本研究采用能谱扫描模式和ASIR-V算法降低管电流, 利用单能量技术结合80%ASIR-V算法降低辐射剂量。常规CT扫描是混合能量图像, 而能谱扫描可获取从40~140keV不同X线能量的单能量图像。单能射线能谱变窄, 射线能量提高, 使之更均匀, 从而满足低剂量CT扫描的技术要求。另外, 单能量图像具有噪声最低、组织结构对比最好、解剖细节及病变细节显示最清晰等特点, 且高单能量图像可增加不同组织结构的对比, 有利于等密度病变和小病灶的探查及发现[16]。有学者[17]报道, 120 keV单能量图像对新冠肺炎患者病灶显示最佳, 与本研究结果相近。
降低管电压和管电流, 均可导致图像噪声增加、对比度降低及图像质量下降等。ASIR-V算法是一种全新的迭代重建算法, 根据噪声、物体及物理三大结构模型进行建模计算, 降低图像噪声而获得剂量优势。因此, 在相同噪声水平和图像质量条件下, 扫描剂量可显著降低。另外, ASIR-V算法在保证空间分辨率的同时, 增加密度分辨力, 且运算数据量小, 重建速度快[18]。传统的FBP算法, 虽然重建速度较快, 但重建模型忽略了球管焦点、体素、探测器单元等因素, 过于理想化, 不能反映数据采集过程中的真实情况, 且对原始数据需求量大, 不可避免地增加了患者的辐射剂量。因此, 通过降低管电压或管电流无法获得低噪声、高质量的图像[19]。
本研究采用宽体探测器CT, 单扇区时间分辨率29 ms, 最快转速可达0.28 s/转, 采用能谱扫描模式探测器Z轴最大覆盖范围可达80 mm。因此, 对重症无法屏气的新冠肺炎患者也能获得良好的图像质量。本研究结果表明, 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低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且2名医师对图像质量主观评价的一致性较好(K=0.81,P < 0.05)。本组胸廓入口处胸锁乳突肌、T6水平胸主动脉及肺底竖脊肌三处的S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低剂量组诊断疑似新冠肺炎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符合率与常规剂量组相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低剂量组平均ED为(2.27±0.82)mSv,较常规剂量组(5.74±0.98)mSv降低约6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仅相当于4~5次X线检查的辐射剂量, 符合低剂量CT扫描标准[20]。
本研究不足之处:未将不同级别的单能量和ASIR-V算法与常规剂量组进行对比分析, 得出既能降低辐射剂量又能满足诊断要求图像质量的最佳组合, 因此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 单能量技术(110 keV)结合80%ASIR-V算法低剂量CT扫描能够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对新冠肺炎的筛查、辅助诊断及预后随访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值得推广使用。
[1] |
LEI J, LI J, LI X. CT Imaging of the 2019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 pneumonia[J]. Radiology, 2020, 200236. |
[2] |
CHAN J F, YUAN S F, KOK K H, et al. A familial cluster of pneumonia associated with the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dicating person-to-person transmission:a study of a family cluster[J]. Lancet, 2020, 395(10223): 514-523. DOI:10.1016/S0140-6736(20)30154-9 |
[3] |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方案(试行第六版): 国卫办医函[2020]145号[EB/OL]. (2020-02-18)[2020-0328]. http://www.nhc.gov.cn/yzygj/157653p/202002/8334a8326dd94d329df351d7da8aefc2/files/b218cfeb1bc54639af227f922bf6b817.pdf.
|
[4] |
莫茜, 秦炜, 傅启华, 等. 正确认识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影响因素[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20, 43(3): 213-216. |
[5] |
赵小英, 余永强, 刘斌, 等. 胸部CT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的特点及其临床价值[J].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20, 36(4): 515-519. |
[6] |
李家琳, 李骋, 陈武飞, 等. 高危人群早期肺癌LDCT基线筛查研究[J]. 放射学实践, 2017, 32(3): 233-236. |
[7] |
李建钢, 陈新晖, 秦霞, 等. 20年工龄煤矿职工胸部低剂量CT体检结果分析[J].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8, 34(5): 670-672, 680. |
[8] |
吴柯薇, 钟朝辉, 王振常, 等. 宽体探测器CT不同扫描方式对胸部低剂量CT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J]. 中国医疗设备, 2019, 34(8): 93-96. |
[9] |
DEAK P D, SMAL Y, KALENDER W A. Multisection CT protocols:sex-and age-specific conversion factors used to determine effective dose from dose-length product[J]. Radiology, 2010, 257(1): 158-166. DOI:10.1148/radiol.10100047 |
[10]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放射学诊断: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专家推荐意见(第一版)[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20, 54(4): 279-285.
|
[11] |
阳义, 彭红芬, 梅海清, 等. 放射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操作管理流程实战方案[J].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0, 18(2): 113-115, 127. |
[12] |
朱莉, 周慧. Karl 3D迭代重建技术对胸部低剂量CT图像质量的影响[J].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7, 33(2): 280-282. |
[13] |
赵明, 刘海峰, 张东友. 低管电压CT扫描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复查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0, 18(3): 239-242. |
[14] |
候钦国, 施楠楠, 宋凤祥, 等. 胸部低剂量CT辅助诊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20, 36(3): 411-414. |
[15] |
彭勇, 刘海峰. 双源CT Flash扫描技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患者检查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0, 18(2): 120-123. |
[16] |
迟小茼, 常娜, 邓凯, 等. 能谱CT单能量技术联合ASIR及ASIR-V改善胸部增强CT图像质量的研究[J].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20, 39(1): 177-183. |
[17] |
文雨婷, 李万江, 帅逃, 等. 能谱CT单能量成像显示早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价值[J]. 华西医学, 2020, 35(3): 1-5. |
[18] |
刘卓, 李超. 多模型迭代重建算法对CT图像质量影响的模型研究[J].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6, 24(7): 553-556. |
[19] |
贾慧娟, 魏里, 刘大亮, 等. 多模型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算法对降低腰椎CT辐射剂量的作用[J]. 放射学实践, 2018, 33(10): 1052-1056. |
[20] |
叶凯. 超低剂量CT在胸部疾病诊断的研究进展[J].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8, 34(4): 621-623, 6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