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动态增强扫描联合DTI对前列腺中央区良恶性结节的诊断价值 | ![]() |
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是男性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好发于60岁以上,腺癌多见[1];患者早期可无症状,晚期可出现血尿、尿急、尿频等下尿道梗阻症状,且个体差异较大,一般出现明显症状时多已为中晚期。早期合理诊断及治疗,可改善预后。PCa的诊断方法包括直肠指诊、CT扫描、直肠内超声等,但其特异度均较低,目前,较理想的检查方法为MRI。临床30%的PCa发生于前列腺中央区[2],而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也好发于该区,因此对中央区的BPH及PCa准确鉴别成为研究热点。常规MRI扫描序列对前列腺恶性结节的诊断特异度与灵敏度仍不理想。近年来,功能性成像技术,如DTI及动态增强扫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DCE)MRI等在PCa诊断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许多研究[3]指出,不同扫描技术联合应用可提高PCa的诊断准确率。为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联合应用DCE及DTI技术对前列腺中央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4月至2018年3月行前列腺MRI扫描的50例泌尿外科患者,年龄52~86岁,平均(69.5±5.3)岁。共59个结节,其中BPH 30例,39个结节,设为BPH组;PCa 18例,PCa合并BPH 2例,共20个PCa结节,设为PCa组。纳入标准:①行轴位T2WI、DCE及DTI扫描,并发现前列腺中央区有结节样信号;②MRI扫描后1~2周经穿刺活检确诊为BPH、PCa或PCa合并BPH;③入组前无内分泌治疗或放疗及前列腺穿刺活检史。
1.2 仪器与方法采用GE 3.0 T 750 MRI扫描仪及配套体部线圈。患者检查前使膀胱适度充盈,取仰卧位。扫描序列及参数:①FSE横轴位T2WI TE 65 ms,TR 10 270 ms,无间隔,层厚3 mm,FOV 40 cm×40 cm,矩阵384×384,NEX 2次;②FSE T1WI TE 13 ms,TR 607 ms,层厚5 mm,无间隔,FOV与矩阵同T2WI,NEX 1次;③自旋平面回波成像(SE-EPI)横轴位DTI TE 89 ms,TR 4 600 ms,FOV 25 cm×25 cm,矩阵256×256,无间隔,层厚3.0 mm,b=800 s/mm2,扩散敏感梯度方向数25,NEX 2次。④DCE采用对比剂Gd-DTPA,使用高压注射器,以2.0~3.0 mL/s流率经上肢静脉注射(剂量0.2 mL/kg体质量),之后静脉团注10 mL生理盐水冲洗。采用肝脏容积加速采集(LAVA)行DCE检查:TR 4.3 ms,TE 1.9 ms,无间隔,层厚3 mm,矩阵256×256,FOV 37 cm×37 cm。对比剂注射时连续扫描20期相,时间5~6 min,1期15~20 s。
1.3 测量及评价方法扫描所得数据传至MRI工作站,采用Functool-MADC软件予以处理。在b=0 s/mm2参数图上,选取病灶最大截面手动描绘ROI,直径30 mm,尽量避开尿道及周围血管、脂肪,测量3次,计算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及ADC值。DCE数据通过后处理工作站,生成TIC,并计算以下指标:①峰值时间(time to peak,TTP),增强扫描后至最大信号强度的时间。②强化率(SImax)= [SI峰值-SI增强前]/SI增强前×100%。③曲线斜率(R)=(SImax-SIPre)/Tmax。其中SIPre为注药10 s开始扫描时的信号强度,SImax为强化峰值的信号强度。TIC分为3型:Ⅰ型,缓慢强化型,即早期强化后随之稳定或强化幅度变缓;Ⅱ型,平台型,即早期强化后出现平台期;Ⅲ型,速升下降型,即早期强化后随即下降。DTI对前列腺疾病的诊断标准:恶性结节在ADC图上呈混杂低信号,而良性结节呈混杂稍低信号,FA图上恶性结节呈混杂高信号,良性结节呈混杂稍高信号。DCE诊断:前列腺增生组织早期不均匀明显强化,中晚期仍明显强化,前列腺癌早期强化,延迟期信号缓慢下降,呈流出样改变,或信号降低不明显呈平台样改变。DTI联合DCE诊断:两者之一疑似恶性,另一种检查若为阳性则诊断为恶性结节[4]。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8.0软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行χ2或t检验,DCE、DTI及两者联合诊断效能对比采用ROC分析。
2 结果 2.1 MRI表现患者均获得满意的后处理图像,PCa患者T2WI中央区呈均匀低信号结节灶(图 1a),ADC图呈低信号结节灶(图 1b);中央区BPH患者T2WI示右侧中央呈高信号(图 2a),ADC图显示结节灶呈低信号(图 2b)。
![]() |
图 1 女,60岁,中央区前列腺癌(PCa)图 1a T2WI示右侧中央区均匀低信号结节灶(箭头) 图 1b ADC图见结节灶呈低信号图 1c FA伪彩图图 1d DCE扫描TIC为速升下降型图 1e病理染色图证实PCa(HE×100) |
![]() |
图 2 男,65岁,中央区前列腺增生(BPH) 图 2a T2WI显示右侧中央区以高信号为主(箭头) 图 2b ADC图示结节灶呈低信号图 2c FA伪彩图图 2d DCE扫描TIC为平台型图 2e穿刺活检病理染色,证实为良性前列腺增生(HE×100) |
2.2 2组DTI检查各项参数对比(表 1)
表 1 2组DTI检查各项参数对比(x±s) |
![]() |
PCa组的ADC值低于BPH组,FA值则高于BPH组(均P < 0.05) (图 1c,2c);2组TTP值及R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而SImax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2组TIC比较(表 2)表 2 2组TIC比较 |
![]() |
2组TI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图 1d,2d)。
2.4 3种诊断方式诊断效能对比DTI、DCE及两者联合诊断良恶性结节的特异度均>80%,DCE敏感度较低,其中DTI诊断PCa 16个,诊断BPH 32个,误诊7个,漏诊4个;DCE诊断PCa 12个,诊断BPH 36个,误诊3个,漏诊8个;DTI联合DCE诊断PCa 18个,诊断BPH 35个,误诊4个,漏诊2个。3种诊断技术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联合诊断AUC最大(表 3,图 3)。
表 3 3种诊断方式诊断效能对比 |
![]() |
![]() |
图 3 3种诊断技术的ROC曲线 |
3 讨论
BPH以中央腺体区较为多发,在MRI图像上,以基质增生为主的结节T2WI呈不均匀低信号,而以腺体增生为主的结节,则呈高信号。PCa发生在中央腺体的占30%[2],T2WI多呈低信号,其在常规T2WI上与中央区BPH的鉴别较困难。DTI是一种以DWI技术为基础的MRI新技术,能测定微观结构中水分子随机弥散运动的程度,以ADC值表示,FA值表示水分子随机运动的各向异性程度。早期DTI在颅脑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上应用较广泛,但因MRI扫描时回波时间短及存在体部呼吸、运动伪影,很少用于胸部及腹部的研究。本研究采用SE-EPI序列行DTI扫描,其具有图像SNR高、扫描时间短及运动伪影少的优势。同时并行采集技术的应用可缩短回波链长度,从而使磁敏感伪影减少[5]。本研究PCa组ADC值较BPH组低(P < 0.05),提示肿瘤细胞水分子弥散程度受限,原因在于肿瘤细胞不断恶性增殖,从而压缩细胞外间隙,导致自由水分子减少,表现出低ADC值,而BPH的ADC值较高,是由于大多增生结节的成分为腺体,细胞间分布规则,排列松散,细胞内水分子运动相对自由,表现出ADC值增高,而以基质增生为主的结节,组织内部水分子自由运动受限,但受限程度比恶性组织相差甚远。此外,本研究PCa组的FA值高于BPH组(P < 0.05),原因为肿瘤细胞大量增殖,癌细胞取代病变区域的腺上皮,而腺上皮具有分泌腺液功能,遭到破坏后导致细胞间质排列、形态失去正常规则,水分子各项异性程度明显增大,与文献[6]报道一致,但也有学者[7]认为BPH及PCa的FA值无差异。造成这种研究结果差异的原因,可能为DTI参数多样化造成SNR不同、PCa恶性程度的差异影响测量结果,均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DCE-MRI在显示肿瘤微血管评价血流动力学方面具有较高敏感度,用于PCa的诊断,可增加病灶检出率和分期准确率。本研究应用LAVA动态增强扫描序列,在扫描时一次短暂的憋气即可获得前列腺的动态灌注信息,有利于发现早期微小病变,具有扫描速度快、层厚薄、扫描范围广、脂肪抑制更均匀等优点。DCE可反映组织血流灌注情况,由于癌灶具有高血管渗透性及丰富新生血管的特性,对比剂能快速进入肿瘤组织,TIC表现出快进快出特性[8]。本研究中,PCa组TIC 16个为速升下降型,但4个与BPH的TIC有重叠,表现为早期强化后信号减低不明显,可能原因为中央腺体明显增生、掩盖癌灶的强化,即BPH合并PCa。BPH组32个,为缓慢强化型或平台型;7个强化后迅速下降,与PCa的表现重叠。进一步对反映对比剂进出病灶速度的R及TTP 2个半定量参数进行研究发现,BPH及PCa两者的TTP及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此外,由于BPH及PCa均较正常组织的血供丰富,本研究中反映病灶供血区血流量的SImax值在两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鉴别诊断意义有限。本研究DTI、DCE及两者联合的ROC AUC值均在0.8以上,其中2种技术联合对前列腺中央区良恶性结节的诊断特异度、敏感度分别为89.7%、90.0%,提示DTI、DCE联合能提高诊断价值,与文献[9-13]报道一致。
综上所述,DTI与DCE联合应用对前列腺中央区良恶性结节的诊断具有更高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1] |
徐吕翔, 夏清艳, 桂海燕, 等. 多b值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前列腺良、恶性结节中的对比研究[J]. 哈尔滨医药, 2016, 36(s1): 33-34. |
[2] |
宋惠贞, 张林. 动态增强磁共振与扩散张量成像对前列腺中央区良恶性结节的诊断价值[J].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7, 25(7): 550-554. DOI:10.3969/j.issn.1005-5185.2017.07.020 |
[3] |
沈钧康, 赵文露, 杨毅, 等. 1.5 T MR功能成像序列联合T2WI对前列腺癌筛查的临床价值[J].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4, 48(1): 38-42. DOI:10.3760/cma.j.issn.1005-1201.2014.01.011 |
[4] |
那彦群. 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340-360.
|
[5] |
林婷婷, 董江宁, 邓克学, 等. 3.0 T MRI乳腺SE-EPI-DWI与STIRDWI序列图像质量对比研究[J].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7, 52(8): 1188-1191. |
[6] |
夏国金, 龚洪翰, 曾献军, 等. MR扩散张量成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价值[J].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2, 46(6): 526-528. DOI:10.3760/cma.j.issn.1005-1201.2012.06.010 |
[7] |
李鹏, 黄英, 李艳, 等. 多参数磁共振成像诊断和鉴别诊断外周带早期前列腺癌和前列腺炎[J]. 中华医学杂志, 2016, 96(37): 2973-2977. |
[8] |
叶瑞婷, 邹玉坚, 郑晓林, 等. MRI对前列腺中央腺体T2WI低信号结节的良恶性分析[J]. 放射学实践, 2017, 32(10): 1041-1046. |
[9] |
虞丹萍, 许顺良, 赵新湘, 等. DTI对常见前列腺疾病诊断价值的研究[J].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3, 32(9): 1296-1299. |
[10] |
陈华彬, 曾福强, 邹斌, 等. TR-CEUS联合TRTE在前列腺良恶性结节鉴别中的价值[J].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7, 26(1): 27-30. |
[11] |
张永胜, 史咏, 崔凤, 等. 多参数MRI影像特征诊断前列腺移行区良恶性病变的影响因素分析[J]. 浙江医学, 2017, 39(12): 971-975. DOI:10.12056/j.issn.1006-2785.2017.39.12.2017-103 |
[12] |
叶靖, 肖芹, 山姆, 等. 超高b值扩散加权成像鉴别前列腺中央腺体癌和良性增生结节[J].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5, 34(6): 939-943. |
[13] |
Jena A, Taneja S, Mehta SB, et al. Integrated quantitative DCEMRI and DW-MRI to characterize breast lesions[J]. Eur J Radiol, 2012, 81: S64-S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