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80kV冠状动脉CTA前瞻性单时相扫描在体检者中的应用价值 | ![]()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已成为我国第一大死亡原因,准确判断急性冠状动脉(简称冠脉)事件风险、制订预防策略至关重要[1-2]。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CTA)已成为冠心病的主流检查方式。随着科技进步,多种降低辐射剂量技术的发展,尤以前瞻性单时相扫描最为显著[3-4],但其对心率及心律要求高,结果特异度不如回顾性多时相扫描[5-6],临床应用受限。对于体检者,主要目的为通过筛查发现问题,更侧重于结果敏感度,对特异度要求相对较低。本研究使用80 kV管电压,探讨前瞻性单时相CCTA检查在体检者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招募健康志愿者,于2019年9月在我院行CCTA检查。纳入标准:年龄≥35岁;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8 kg/m2。排除标准:①心律不齐,心率在静止休息15 min后仍 > 80次/min。②心脏或胸部手术史。③肾、甲状腺功能异常。④服用二甲双胍者。⑤血管情况差,无法耐受高压注射。⑥过敏体质。共45例纳入研究,随机分为传统回顾性多时相扫描组(传统组)23例和前瞻性单时相扫描组(前瞻组)22例。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研究对象均签订知情同意书。
1.2 仪器与方法使用Siemens第2代双源CT,探测器2×128×0.6 mm,球管旋转时间280 ms,时间分辨率75 ms,重建层厚0.75 mm,层距0.5 mm,参考管电流130 mAs(依据CARE Dose4D自动调整),管电压均为80 kV。在吸气屏气时沿上-下方向进行扫描,ROI置于升主动脉根部,触发扫描阈值为120 HU。2组均使用Strength迭代重建,迭代系数4。
传统组:螺距由设备依据心率自动调节。在30%~80%时相采集数据,重建时相以设备自动判定最佳舒张、收缩期时相为基础,由图像后处理医师择优决定。前瞻组按心率采用固定时相扫描方案:①心率<65次/min,采集70%时相;②心率 > 80次/min,采集45%时相;③心率65~80次/min,由高年资技师根据经验判断,采集75%或40%时相。2组均使用碘帕醇(碘浓度370 mg/mL)固定对比剂注射方案,以流率4 mL/s注入对比剂40 mL,后以相同流率注射30 mL生理盐水,总碘量为1.48 g。
1.3 图像质量评价使用Siemens Syngo.vio工作站进行后处理。图像重建、测值及主观评分均由一名高年资医师完成。
1.3.1 客观评价参照原媛等[7]提出的方法对图像进行客观评价:①冠脉需测量升主动脉、左主干、前降支远段、左旋支远段、右冠脉近段、后降支远段管腔及邻近脂肪CT值。②解剖结构需测量右心室、左心室、室间隔中部及右心膈角区脂肪CT值。当右心室CT值> 140 HU时,认为能够显示解剖结构,具有诊断意义。
将上述各区域CT值测量结果的SD值定义为图像噪声,换算成CNR。血管CNR[8]=(血管CT值-邻近脂肪CT值)/血管噪声。解剖结构CNR=(心室腔CT值-右心膈角区CT值)/心室腔噪声。右心膈角区受心脏搏动干扰较小,测值相对稳定。
1.3.2 主观评价以美国心脏病学会制定的冠脉15节分段法为基础,传统组评分采用Likert分级法[9-10]:4分,图像质量最佳,血管光滑、清晰,边缘锐利;3分,血管周围伪影较少;2分,血管周围有伪影,但可作诊断;1分,最差,有严重伪影或血管不显影(图 1~3)。前瞻组图像质量以Likert分级法为基础,如存在错层伪影,则在Likert的4级评分中减去0.5分,分为4、3.5、3、2.5、2、1.5、1分7个等级,评分≤1.5分为扫描失败(图 4~6)。
![]() |
图 1 男,47岁,传统组,冠状动脉(冠脉)评分4分 图1a,1b 分别为VR及MPR图。各段血管显示清楚,边界锐利。左前降支近段见钙化灶及软斑形成(蓝箭) |
![]() |
图 2 男,61岁,传统组,整体评分3.7分 图2a~2d 分别为 VR、球状图、MIP及MPR。球状图因曲度拉伸过大,血管失真较严重,仅用于展示解剖结构。左主干、前降支、右冠脉为4分(蓝箭);左旋支为3分。冠脉主要分支管壁见多处钙化及软斑(黄箭)。左旋支开口于右冠状窦,经升主动脉根部后方绕行(绿箭),左冠脉主干开口于主动脉根部(橘箭) |
![]() |
图 3 女,63岁,传统组,整体评分2.8分 图3a,3b 分别为VR及MPR图像。左主干、前降支、右冠脉近段为 4分(蓝箭);左旋支远段及右冠脉远段为1分(黄箭) |
![]() |
图 4 女,64岁,前瞻组。整体评分3.5分 图4a,4b 分别为MIP及MPR图像。图像出现明显错层伪影干扰(蓝箭),但各节段血管清楚、边界锐利 |
![]() |
图 5 男,40岁,前瞻组,整体评分3分 图5a,5b 分别为VR及MPR。右冠脉开口于左冠脉状窦(蓝箭、红色示踪线) |
![]() |
图 6 男,40岁,前瞻组。整体评分1分,扫描失败。图像受严重错层伪影及搏动伪影干扰(黄箭)。但左前降支及窦房结支依然显示清楚(蓝箭) |
1.4 辐射剂量
通过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DLP)×0.014,估算有效剂量(effective dose,ED)(单位mSv)。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2组一般资料及上述CCTA相关资料。年龄、体质量、BMI、心率各项指标、ED、客观图像质量评分等以x±s表示,行配对t检验。性别、主观评价结果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一般资料比较(表 1)表 1 2组基本信息比较 |
![]() |
传统组扫描心动周期次数多于前瞻组,其余基本信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2组一般资料均衡性好。因本研究针对体检者,不适用药物控制心率,故扫描前对心率进行了限制,但实际扫描中,部分自愿者心率仍 > 80次/min,具有不可控特点。
2.2 2组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比较除前降支远段2组CT值差异无统计意义(P > 0.05)外,前瞻组冠脉各段及左心室CT值均大于传统组,前瞻组强化程度更高(均P<0.05)。2组右心室平均CT值均未达到140 HU(表 2)。前瞻组右冠脉近段及左心室的CNR优于传统组(均P<0.05),其余各部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表 3)。
表 2 2组冠脉不同节段管腔及心室CT值比较(HU,x±s) |
![]() |
表 3 2组冠脉不同节段及心室与邻近脂肪的CNR值比较(x±s) |
![]() |
2.3 2组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比较(表 4)
表 4 2组冠脉各段及整体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比较(分,x±s) |
![]() |
前瞻组冠脉各段及整体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与传统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其中前瞻组1例扫描失败(图 6)。
2.4 2组检查结果比较(表 5)表 5 2组各种冠脉异常情况统计 |
![]() |
2组冠脉发育变异、管壁软斑及钙化灶、壁冠状动脉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图 1~5)。2组结果敏感性相似。
2.5 2组ED比较传统组与前瞻组ED分别为(2.04±1.19)、(0.39±0.19)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27,P<0.001)。前瞻组ED仅为传统组的19.1%,即单时相扫描可将辐射剂量减少约80.0%。
3 讨论目前在多数医院CCTA已是冠心病患者首选的检查方式,但其辐射剂量与设备等级有明确相关性:CT越高端,技术越先进,辐射剂量越低[11]。前瞻性单时相扫描为冠脉常规体检提供了一种可选方案。为进一步降低扫描辐射剂量,本研究采用80 kV扫描,为保证图像质量,限制健康志愿者BMI<28 kg/m2。
3.1 前瞻性单时相扫描利弊及时相确定基本原理:根据心电图结果,预先判定“最佳时相”,行定点单时相扫描。优点:辐射剂量极低。本研究前瞻组较传统组辐射剂量下降约80%,与文献[6]报道相似。缺点:心率存在不可控性,变异越大,前瞻性预测的时相越难与最佳时相保持一致,存在图像质量下降、甚至扫描失败风险[6, 8]。
李敏等[12]使用320排容积CT,提出前瞻性单时相CCTA检查最佳重建时相为:心率<70次/min为65%~80%时相;70~80次/min为70%~85%时相;81~90次/min为70%~90%时相;> 90次/min为35%~50%时相。Siemens公司提供了时相选择参考方案[13]:心率<65次/min时,最佳时相通常位于舒张期;心率 > 80次/min时,最佳时相可能位于收缩期;心率介于65~80次/min时,最佳时相在舒张期及收缩期均有可能。基于上述认识,本研究最终采用人工预判,据心率情况行固定时相扫描。
3.2 图像质量评价结果分析本研究中与心率相关的各项指标中,前瞻组扫描心动周期次数明显低于传统组,这与单时相扫描的方式有关:单时相为轴位扫描,其辐射剂量极低。同时,受限于我院设备探测器配置,单次扫描无法完全覆盖心脏,需多次扫描,故图像易出现错层干扰。
3.2.1 客观评价结果冠脉除前降支远段外,其余冠脉各段前瞻组强化程度更高。引入脂肪CT值行CNR对比,除右冠脉近段和左心室,其他节段结果几乎一致。单时相扫描血管强化程度与传统组相似或更好。CT值与CNR结果间差异原因有:①前瞻组扫描心动次数少、时间短,对比剂循环时间短、心脏内对比剂浓度高。②单时相扫描易受心脏搏动、错层伪影干扰,周围脂肪组织测值更易受容积效应干扰。
2组右心室平均CT值均未达到140 HU,心脏解剖结构显示不佳。本研究主要目的是进行冠脉疾病筛查,其余结构未优先考虑,因此采用较低剂量的对比剂注射方案。文献[7]报道,采用个体化3期扫描对比剂注射方案能提升心脏解剖结构显示能力,值得进一步探讨。
3.2.2 主观评价结果2组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前瞻组1例扫描失败。在80 kV情况下,前瞻组ED较传统组低约80%。如扫描失败,行第2次传统扫描的总辐射剂量,理论上可控制在5 mSv左右,仍较既往100~120 kV辐射剂量低[5]。但对比剂用量可能达70 mL,需优化设计对比剂使用方案。
综上所述,虽然单时相扫描存在不足,但单时相配合80 kV扫描方案能有效降低辐射剂量。对以筛查为目的、对结果特异性要求相对较低的体检人群,在保证设备可靠性前提下,应用单时相扫描,能够提高冠心病早期检出率,为临床预防提供有力支撑。
[1] |
马丽媛, 吴亚哲, 王文, 等.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要点解读[J].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8, 23(1): 3-6. |
[2] |
吕筠, 吴曼, 郭彧, 等. 基于超大人群队列的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因研究进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综述[J]. 中国科学基金, 2019, 33(4): 322-326. |
[3] |
卢光明. 积极推进超低剂量CT血管成像研究[J]. 放射学实践, 2014, 29(6): 582-583. |
[4] |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专业委员会. 心血管CT成像辐射剂量优化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医学杂志, 2016, 102(7): 510-516. |
[5] |
祁丽, 张龙江, 卢光明. "双低"CT血管成像的应用现状[J].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14, 37(2): 142-146. |
[6] |
SHUMAN W P, BRANCH K R, MAY J M, et al. Prospective versus retrospective ECG gating for 64-detector CT of the coro-nary arteries:comparison of image quality and patient radiation dose[J]. Radiology, 2008, 248(2): 431-437. DOI:10.1148/radiol.2482072192 |
[7] |
原媛, 钟朝辉, 王振常, 等. 单心动周期冠脉CTA的个体化三期扫描造影剂注射方案研究[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9, 3(18): 541-545. |
[8] |
王刚, 孙志刚, 张皓程, 等. 探究心率变异性对第三代双源CT前瞻大螺距冠脉CTA成功率的影响[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 2019, 7(6): 193-196. |
[9] |
LEE A M, BEAUDOIN J, ENGEL L C, et al. Assessment of image quality and radiation dose of prospectively ECG-triggered adaptive dual-source 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CTA) with arrhythmia rejection algorithm in systole versus diastole: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J]. Int J Cardiovasc Imag-ing, 2013, 29(6): 1361-1370. DOI:10.1007/s10554-013-0208-8 |
[10] |
LEIPSIC J, LABOUNTY T M, HAGUE C J, et al. Effect of a novel vendor-specific motion-correction algorithm on image quality and diagnostic accuracy in persons undergoing coronary CT angiography without rate-control medications[J]. J Cardiovasc Comput Tomogr, 2012, 6(3): 164-171. DOI:10.1016/j.jcct.2012.04.004 |
[11] |
徐健, 狄幸波, 毛德旺, 等. 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平均心率对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J]. 放射学实践, 2011, 26(11): 1224-1227. |
[12] |
李敏, 孙钢, 彭兆辉, 等. 320排容积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前瞻性心电门控最佳重建时相的初步研究[J].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1, 45(10): 918-923. |
[13] |
MATSUURA N, HORIGUCHI J, YAMAMOTO H, et al. Optimal cardiac phase for coronary artery calcium scoring on single-source 64-MDCT scanner:least interscan variability and least motion artifacts[J]. AJR Am J Roentgenol, 2008, 190(6): 1561-1568. DOI:10.2214/AJR.07.3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