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动态观察产后盆底结构变化及监测尿失禁的临床价值研究 | ![]() |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分娩可导致成年女性尿失禁发病率明显升高,且已成为我国成年女性发生尿失禁的独立危险因素[1-4]。阴道单产、剖宫产单产发生尿失禁的风险分别是未产妇的3.891倍和1.78倍,因此,临床实践中应预防尿失禁的发生,尤其是在产后的前几天,更应重视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监测,并及时进行相关处理[5-6]。本研究利用会阴盆底超声观察在我院分娩的初孕单胎孕妇产后的盆底结构变化,旨在探讨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情况,分析其危险因素,为产后尿失禁的防治提供影像学资料。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7年1—12月在我院定期产检的单胎全孕期初次妊娠女性340例,年龄18~35岁,孕周10~41周,平均(25.96±9.22)周。纳入标准:<35岁的初孕单胎孕妇;无妇科手术史;盆腔占位性病变最大径均≤3 cm;认知清晰者。
1.2 仪器与方法使用GE Voluson E8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RIC5-9-D型腔内探头,频率5.0~9.0 MHz,二维发射角度146°,摆动角度85°,步进角度5°。
嘱患者检查前排空大小便,取截石位,将腹部容积探头置于会阴处,显示盆底标准正中矢状面,包括耻骨联合、阴道、宫颈、直肠壶腹部、肛管、直肠、直肠肛管连接处及肛管周围的肛门括约肌。以经耻骨联合后下缘的水平线为参考线,观察在静息和缩肛状态下膀胱颈至参考线的垂直距离、尿道内口至参考线的垂直距离、耻骨联合后下缘至肛提肌板角距离、尿道倾斜角度、膀胱尿道后角角度、耻骨联合后下缘至肛提肌板距离、盆膈裂孔面积(图 1)、盆膈裂孔周长等。产后复查者,需加上Valsalval动作,即屏气用力加腹压动作,观察盆腔脏器背尾侧运动,测量膀胱颈、子宫、直肠位置、尿道倾斜角、膀胱尿道后角及盆底裂孔面积,观察尿道内口有无开放等。发现潜在或盆底功能障碍者,嘱其进一步锻炼或治疗,并跟踪评价其治疗效果。
![]() |
图 1 28岁,产后42 d 图 1a 静息状态下的盆膈裂孔 图 1b Valsalva状态下的盆膈裂孔(PB:耻骨联合,U:尿道,V:阴道,R:直肠壶腹部) |
1.3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行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尿失禁发生情况340例中,产后出现尿失禁65例,发生率为19.12%。
2.2 尿失禁与会阴裂伤的相关性(表 1)表 1 尿失禁与会阴裂伤的相关性分析 |
![]() |
340例中,发生会阴裂伤75例(22.1%)。尿失禁与会阴裂伤有明显相关性,会阴裂伤产妇的尿失禁发生率明显上升(χ2=61.941,P<0.001)。
2.3 尿失禁与尿道内口是否关闭的相关性(表 2)表 2 尿失禁与Valsalva-尿道内口是否关闭的相关性分析 |
![]() |
340例中,尿道内口未关闭82例(24.1%)。尿道内口未关闭产妇尿失禁的发生率明显上升(χ2=114.990,P<0.05)。
2.4 有无尿失禁产妇的婴儿体质量比较尿失禁产妇分娩的婴儿体质量为(3.25±0.41)kg,明显高于无尿失禁产妇的分娩的婴儿(3.13±0.38)kg(t=2.574,P<0.05)。
2.5 有无尿失禁产妇的生理解剖参数比较(表 3)表 3 有无尿失禁产妇的生理解剖参数比较(x±s) |
![]() |
尿失禁产妇的Valsalva-尿道倾斜角明显低于无尿失禁产妇(P<0.05)。
3 讨论现代医学认为,女性盆底组织对维持盆腔脏器正常生理状态和功能有重要意义。当盆底组织受到损伤出现病理变化时,盆腔脏器(下尿路、生殖道、下消化道等)的生理状态及功能亦发生病理改变,并出现功能障碍及一系列有关症状,该类疾病称为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尿液潴留及排泄障碍、盆腔脏器脱垂、慢性盆腔疼痛、粪潴留及排泄障碍、性功能障碍等[1-2, 7]。
尿失禁是女性盆底障碍的一种典型症状,包括压力性尿失禁、膀胱不稳定性尿失禁、混合性尿失禁等[8-9]。一般情况下,分娩时,胎儿先露部通过产道,导致盆底韧带和肌肉过度伸张,尤其是初产妇及手术助产(如臀牵引术、产钳助产术等)可直接损伤盆底软组织,加之体力劳动、便秘等均可导致腹压升高,影响盆底组织恢复,使盆底组织松弛、尿道膨出、膀胱颈下降、尿道上段失去紧张度而变为漏斗形,尿道相对变短而宽、泌尿生殖膈及浅层肌肉损伤,影响尿道外括约肌功能,导致产后尿失禁[10-13]。产后尿失禁重在预防,应做好产前保健,正确处理分娩,子宫口未开全时不应过早用力;会阴切开或有裂伤时,应及时修补;产后避免过早负重和使用腹压,做好产后保健操,促进盆底组织修复。
研究[14-15]表明,产后尿失禁与硬膜外镇痛、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会阴裂伤、会阴侧切术、新生儿体质量、产后哺乳均无明显相关性。然而,本研究结果显示:尿失禁与会阴是否裂伤、尿道内口是否关闭均有明显相关性,有会阴裂伤、尿道内口未关闭产妇易发生尿失禁;尿失禁产妇分娩的婴儿体质量明显高于无尿失禁者;尿失禁产妇分娩的Valsalva-尿道倾斜角明显低于无尿失禁产妇;静息膀胱颈位置、静息尿道倾斜角、静息膀胱尿道后角、Valsalva-膀胱颈位置、Valsalva-子宫颈与参考线距离、Valsalva-直肠壶腹部与参考线距离、Valsalva-膀胱尿道后角等生理参数与尿失禁的相关性不明显,与以往的研究[8-9, 16]结果相似。
综上所述,经会阴超声检查可用于观察女性产后盆底结构的变化,为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监测提供可靠的影像学资料;临床实践中,应重点关注有会阴裂伤、尿道口未关闭的产妇。
[1] |
李志芳, 乐文玲. 高龄产妇盆底肌锻炼防治产后尿失禁的研究[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 10(5): 91-93. DOI:10.3969/j.issn.1674-9308.2018.05.043 |
[2] |
程丽华, 区锦娴. 探讨盆底肌训练联合盆底肌电刺激用于产后尿失禁患者的康复效果[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 12(7): 19-21. |
[3] |
常婷婷. 早期行盆底肌功能康复锻炼对女性产后尿失禁的影响[J]. 临床医学工程, 2018, 26(3): 311-312. |
[4] |
张晓梅.山西省初产妇产后1年及5年尿失禁的流行病学调查[D].太原: 山西医科大学, 2015.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114-1015984620.htm
|
[5] |
刘永浩. 盆底生物反馈训练联合针灸对产后尿失禁患者疗效的影响探究[J]. 名医, 2018(4): 77. |
[6] |
钱育红. 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配合护理干预治疗产后尿失禁的临床效果分析[J]. 双足与保健, 2018(4): 57-59. |
[7] |
秦丽艳.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防治研究进度[J]. 中国妇幼保健, 2017, 32(5): 1101-1104. |
[8] |
黎培培. 盆底肌功能训练预防产后尿失禁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7, 4(58): 11436-11438. DOI:10.3877/j.issn.2095-8242.2017.58.082 |
[9] |
黄小凤, 韦红卫, 丘小霞, 等. 广西壮族地区初产女性尿失禁的相关因素研究[J]. 成都医学院学报, 2016, 11(5): 557-560. DOI:10.3969/j.issn.1674-2257.2016.05.009 |
[10] |
晋雅凌, 高香转, 冯思思. 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J]. 现代医学, 2015, 43(9): 1101-1104. |
[11] |
陈伟贤. 对产后尿失禁患者实施循证护理的疗效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 15(65): 224.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5.65.196 |
[12] |
臧丹丹. 初产妇产后尿失禁的相关因素探讨[J]. 中国医药指南, 2015, 13(12): 112-113. |
[13] |
胡萍. 产后尿失禁患者行循证护理的效果观察[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5, 26(23): 5515-5516. |
[14] |
张珂, 王澜静, 焦玲洁, 等.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与盆底肌收缩力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 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4, 30(10): 757-759. |
[15] |
韩炜, 蒋维, 侯灵彤. 经产妇自然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电刺激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J].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7, 20(6): 632-635. |
[16] |
谭家蓉. 盆底肌功能训练预防产后尿失禁的临床效果分析[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6, 7(16): 50-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