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T表现动态变化的初步探讨 | ![]() |
2. 贵州省智能医学影像分析与精准诊断重点实验室,贵州 贵阳 550002
2. Key Laboratory of Intellegence Imaging Analysis and Precision Diagnosis, Guiyang 550002, China
CT检查作为呼吸道疾病的常规检查手段,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1]疫情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部分咽拭子阴性患者,胸部CT表现已有相关改变。有学者[2-4]已对新冠肺炎的CT表现进行归纳,但对其演变过程研究较少,笔者现收集贵州地区部分新冠肺炎患者的CT资料,对该病起始、进展及转归的CT表现进行总结,以期对其病理机制及治疗提供影像支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20年1月1日至2月24日贵州省人民医院、贵州省将军山医院收治的26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患者的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临床病史、流行病学病史及胸部CT资料等。26例中男11例,女15例;年龄1个月~64岁,中位年龄36.5岁;按年龄分为未成年人组(0~18岁)6例、青年组(19~40岁)及中老年组(> 40岁)各10例。所有患者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制订的诊断标准[5-6],均已出院或达到出院标准。纳入标准: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行多次容积CT检查(2次以上),CT图像无伪影,第2次与首次检查间隔2~7 d,末次检查为出院前1~2 d。排除标准:新冠肺炎轻型患者(治疗过程中CT检查结果均为阴性),单次CT检查患者。
1.2 流行病学资料所有患者均有武汉旅居史或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密切接触史;家族性聚集发病者共3组。17例有发热、咳嗽史,2例伴流涕,1例伴腹泻,病程2~17 d,平均7 d。3例第1次核酸检测阴性、最终核酸检测阳性,23例第1次核酸检测阳性。
1.3 仪器与方法设置专用发热门诊CT:贵州省人民医院为Siemens Somatom Perspective 128层CT机,将军山医院为联影16排CT。扫描时患者取仰卧位,扫描范围从肺尖至后肋膈角,行薄层容积扫描[7]。扫描参数:100 kV(成人),80 kV(儿童);50~100 mAs;球管转速0.5~1.0 s;扫描层厚、层距均为5 mm,重建薄层1.0 mm,层距1.0 mm。检查前告知患者注意事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检查全程须戴口罩,技术人员和登记人员做好防护措施,穿隔离衣,戴防护帽、口罩、防护眼镜、手套等。接触患者前后均立即进行手卫生。患者进出检查室须手部消毒。检查结束后对空气、设备及地面进行消毒。患者所有废弃物均按照感染性医疗废物流程进行处置。
1.4 图像分析所有CT图像均由2名高年资心胸组主治医师独立阅片,对比分析多次检查图像,最终结论综合2名医师意见,意见不一致时讨论或请示上级医师得到最终结论。
2 结果 2.1 临床分型及年龄分布26例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制订的诊断标准[5-6],19例为普通型,6例为重型,1例为危重型。未成年组和中老年组病变变化较青年组快,治疗时间跨度较长,最长约18 d。不同年龄组的临床分型和病变分布见表 1。
表 1 不同年龄组的临床分型和病变分布 |
![]() |
2.2 首次CT检查表现
首次CT检查示病变累及双肺多个节段者20例,仅累及单肺者6例。普通型19例中3例表现为单发磨玻璃结节或磨玻璃影,16例表现为单肺或双肺内多发磨玻璃影或结节影、边界欠清晰(图 1a,1b),5例见铺路石征,3例沿支气管分布;6例重型和1例危重型均表现为双肺大片状磨玻璃影,主要位于胸膜下,局部可见散在小片状磨玻璃影,1例呈反蝶翼征,内可见增粗血管影(图 2a,2b)。
![]() |
图 1 男,24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普通型,咳嗽10余天。入院首次CT检查(图 1a,1b)示右肺中叶、右肺下叶后基底段多发斑片状磨玻璃影、少许条索状密度增高影,右肺中叶病变紧邻胸膜下分布。入院4 d后复查(图 1c,1d),病灶范围较前明显吸收、密度较前减低。入院10 d后复查(图 1e,1f),双肺病灶较前基本吸收 |
![]() |
图 2 女,54岁,新冠肺炎重型,发热7 d,伴畏寒、四肢乏力、腰痛、胸闷、气促、咳嗽、咳脓痰、痰中带血。入院首次CT检查(图 2a,2b)示双肺多发片状磨玻璃影、胸膜下分布明显,呈反蝶翼征,内可见增粗血管影。3 d后复查(图 2c,2d),病灶范围较前稍缩小、密度较前增高,可见部分纤维化灶形成。6 d后(图 2e,2f)、9 d后(图 2g,2h)复查,双肺病灶较前继续减少,可见多发纤维化灶形成,部分病变密度较前增高 |
2.3 CT动态变化过程
患者CT检查2~5次,平均3次。19例普通型中,2例表现为单个磨玻璃结节或双肺多个磨玻璃影,达到出院标准时结节或磨玻璃影未见明显改变(出院后返院复查时较前片明显吸收);13例病变磨玻璃影多次检查均表现为逐渐吸收、最后完全或大部吸收(图 1c~1f);4例磨玻璃影范围先扩大,局部新增炎性病灶或实变,再逐渐吸收减轻,出院时肺内病灶大部吸收、变淡。重型及危重型由于病情较重,CT检查均在4次或4次以上,表现为双肺弥漫性磨玻璃影,首次复查3例CT可见病变轻度吸收,4例病灶较前增多、密度增高;继续复查肺内病灶均表现为少许吸收,且开始向纤维化转归,但达到出院标准时病变仅大部吸收或向纤维化陈旧病灶发展(图 2c~2h)。需特别指出的是,1例为当时全国年龄最小感染者,仅1个月,病变除分布于双肺下叶背段外,沿双肺门向外可见对称性云絮状模糊影,密度较成人病灶低。
3 讨论新冠肺炎感染者常以发热、乏力、干咳为首发症状,少数伴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症状,也可有非特异性的消化道症状。在影像学上主要表现为磨玻璃影[7],磨玻璃密度影通常是指高分辨力CT胸部图像上局限性的模糊影,常见于病毒性感染、渗出(出血、水肿)等,部分病变伴小叶间隔增厚时,呈铺路石征,本研究5例可见铺路石征。新冠肺炎的病理报告显示[8-9],病变早期表现出肺水肿、蛋白渗出,肺间质增厚,尸体检查切面可见大量黏稠的分泌物从肺泡内溢出[10],与影像学磨玻璃影、铺路石征相对应。因此,分析新冠肺炎的CT表现变化过程,对了解该病的病理损伤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中2例表现为单个磨玻璃结节或双肺多个磨玻璃影,结节或磨玻璃影前后2次CT检查未见明显改变,临床2次核酸检测已转阴,体温恢复正常,但在出院后复查时CT示病灶较前片明显吸收,表明2例在治疗后临床症状的改变早于影像改变,与李小虎等[11]关于影像学变化晚于临床症状改善的结论一致。13例病变磨玻璃影复查时逐渐吸收、好转,临床症状也逐渐减轻,体温基本恢复正常,咳嗽消失,活动度也有所增加。但另外4例普通型首次复查时临床症状加重,CT也表现为磨玻璃影范围扩大,且有新增病灶出现,这表明临床分型虽处于普通型,但在CT上处于进展期;黄璐等[12]研究也表明,临床症状加重时,CT表现也较前进展。本研究中重型及危重型由于病情较重、年龄偏大,再加上有基础性疾病,治疗时间相对较长,CT复查示病灶较年轻人吸收较缓慢;但经系统治疗,也逐渐向纤维化转归。所有出院患者均须居家或定点隔离14 d,记录每天健康状况并上报。
分析本组患者的动态变化过程发现,新冠肺炎CT表现具有一定规律和特点:①变化快,除个别患者外,大部分患者首次复查时肺内病灶均有明显吸收或增多,这是因为新型冠状病毒通过S蛋白与人细胞受体-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互相作用而感染呼吸道上皮细胞,经一系列抗病毒治疗,部分患者感染受到抑制,但部分患者感染严重仍属于病毒感染上升期,病变范围仍在增加。②病变形式多样,病变以磨玻璃结节为著,但可伴随纤维化灶、实变影,少有胸腔积液、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③病情程度不一,可能与年龄、是否有基础疾病有关,最短的治疗时间仅6 d,中老年人相对病情偏重,治疗时间较长,提示需对中老年人群加强防护。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由于受地域限制,纳入例数较少,尤其危重型仅1例;CT复查的间隔时间不同,治疗方案也不完全一致;随访时间较短,部分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病灶向纤维化病变转归,将来是否会影响其肺功能,将在下一步随访研究中阐述。
总之,CT检查在新冠肺炎的筛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5]直接将CT结果作为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能够为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进行评价,也可为新冠肺炎的病理提供影像对照,进而推动特效药的研发。
[1] |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暂命名事宜的通知[EB/OL]. (2020-02-08)[2020-03-16]. http://www.nhc.gov.cn/mohwsbwstjxxzx/s2908/202002/f15dda000f6a46b2a1ea1377cd80434d.shtml.
|
[2] |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放射学诊断: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专家推荐意见(第一版)[J/OL].中华放射学杂志, 2020, 54(2020-02-08)[2020-03-16]. http://rs.yiigle.com/yufabiao/1180115.htm. DOI: 10.3760/cma.j.issn.1005-1201.2020.0001.
|
[3] |
陆雪芳, 龚威, 王莉, 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初诊临床特征及高分辨率CT影像表现[J/OL].中华放射学杂志, 2020, 54(2020-02-12)[2020-03-16]. http://rs.yiigle.com/yufabiao/1180541.htm. DOI: 10.3760/cma.j.issn.1005-1201.2020.0006.
|
[4] |
高璐, 张静平, 杜永浩, 等. 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CT表现[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 41(2): 187. |
[5] |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EB/OL]. (2020-02-05)[2020-03-16]. http://www.nhc.gov.cn/xcs/zhengcwj/202002/3b09b894ac9b4204a79db5b8912d4440/files/7260301a393845fc87fcf6dd52965ecb.pdf.
|
[6] |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EB/OL]. (2020-02-19)[2020-03-16]. http://www.nhc.gov.cn/yzygj/s7653p/202002/8334a8326dd94d329df351d7da8aefc2/files/b218cfeb1bc54639af227f922bf6b817.pdf.
|
[7] |
管汉雄, 熊颖, 申楠茜, 等. 武汉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肺炎的临床影像学特征初探[J]. 放射学实践, 2020, 35(2): 125-130. |
[8] |
王慧君, 杜思昊, 岳霞, 等. 冠状病毒肺炎的病理学特征回顾与展望[J]. 法医学杂志, 2020, 36(1): 22-25. |
[9] |
Xu Z, Shi L, Wang Y, et al. Pathological findings of COVID-19 associated with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J]. 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 2020. https://doi.org/10.1016/S2213-2600(20)30076-X.
|
[10] |
刘茜, 王荣帅, 屈国强, 等.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死亡尸体系统解剖大体观察报告[J]. 法医学杂志, 2020, 36(1): 19-21. |
[11] |
李小虎, 王海涛, 朱娟, 等.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愈患者肺内病变的影像学动态观察[J/OL].中华放射学杂志, 2020, 54(2020-02-27)[2020-03-16]. http://rs.yiigle.com/yufabiao/118726.htm. DOI: 10.3760/cma.j.issn.1005-1201.2020.0012.
|
[12] |
黄璐, 韩瑞, 于朋鑫, 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不同临床分型间CT和临床表现的相关性研究[J/OL].中华放射学杂志, 2020, 54 (2020-02-11)[2020-03-16]. http://rs.yiigle.com/yufabiao/1180145.htm. DOI: 10.3760/cma.j.issn.1005-1201.2020.0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