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颅底侵犯的CT与MRI征象对比分析 | ![]() |
鼻咽癌是头颈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鼻咽部周围骨骼及肌肉解剖结构复杂而精细,极易被侵犯,判断颅底侵犯的范围,可对鼻咽癌准确分期,从而进行合理、规范的治疗。目前,放射治疗是鼻咽癌最主要的治疗方式[1],明确有无颅底侵犯及侵犯范围,对放疗靶区的制订有重要价值。笔者对比分析鼻咽癌颅底侵犯的CT与MRI表现,评价两者在鼻咽癌颅底侵犯诊断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4年4月至2019年5月经鼻咽镜活检病理证实的鼻咽癌52例,其中男31例,女21例;年龄26~78岁,中位年龄47岁。主要临床症状为涕中带血、鼻塞、头痛、耳鸣、听力下降等。52例均为初治患者,均行CT及MRI检查,检查前均未行相关肿瘤治疗。本研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仪器与方法CT检查使用Siemens 16层螺旋CT扫描仪。扫描范围从鞍上池至软腭下缘水平。扫描参数:100 kV,120 mAs,层厚及层距均为5 mm,并对图像行冠状面、矢状面重建。MRI检查使用Philips 1.5 T MRI仪与8通道头颈联合线圈,扫描范围从颞叶中部至C3下缘水平,其中冠状位包括颈根部。扫描序列及参数:横断面T1WI TR/TE 450 ms/15 ms;横断面、矢状面T2WI TR/TE 5 000 ms/110 ms;横断面DWI b值1 000 s/mm2,TR/TE 3 400 ms/70 ms,视野21 cm×18 cm,矩阵128×128;STIR TR/TE 3 000 ms/70 ms,TI 165 ms,视野21 cm×17 cm,矩阵432×432;以上序列层厚5 mm,层距1 mm。增强扫描对比剂采用Gd-DTPA,剂量0.1 mmol/kg体质量,行T1WI横断面、冠状面及矢状面扫描。
1.3 图像分析由2位工作5年以上的医师采用双盲法分别对CT及MRI初次检查图像进行分析,意见不统一时,经讨论取得一致。由于鼻咽癌颅底受侵位置特殊及病理活检的局限性,无法用病理作为定性标准,所以本研究采用放疗6个月后的MRI及CT复查图像进行分析,通过比较病灶缩小范围、密度和信号的改变,并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判断颅底是否受侵及受侵范围,并以此作为鼻咽癌颅底侵犯的定性诊断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分别计算CT、MRI在发现颅底骨质侵犯及颅底肌肉受侵方面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CT、MRI对颅底肌肉及骨质侵犯的诊断效能比较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理结果52例鼻咽镜下活检病理均为鳞状细胞癌,其中分化性非角化型鳞癌35例,未分化性鳞癌12例,分化性角化型鳞癌5例。
2.2 鼻咽癌原发病灶及其颅底受侵的CT与MRI表现初诊CT示颅底骨质受侵32例,均表现为骨质破坏,主要为骨质缺损或颅底骨质内出现斑片、斑点状密度减低区;MRI示39例,表现为骨质破坏和骨髓信号改变,病灶区正常骨髓脂肪信号消失,T1WI及T2WI呈低信号,DWI及STIR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CT示颅底肌肉受侵37例,表现为肌肉形态改变,因肿瘤侵犯肌肉,导致肌肉边界不完整、部分缺损,或肌肉变形、移位;MRI示40例,表现为肌肉形态和信号的改变,DWI及STIR序列上受侵肌肉信号增高,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图 1,2)。
![]() |
图 1 男,43岁,鼻咽癌枕骨斜坡受侵(白箭) 图 1a~1f 分别为MRI T1WI、T2WI、DWI、STIR、T1WI增强扫描及CT图像。MRI示枕骨斜坡受侵,T1WI及T2WI均呈低信号;b值为1 000 s/mm2横断位DWI示信号增高;矢状位STIR示信号增高;增强扫描明显强化。CT示骨质密度减低 图 2 男,65岁,鼻咽癌左侧头长肌侵犯(白箭) 图 2a~2f 分别为MRI T1WI、T2WI、DWI、STIR、T1WI增强扫描及CT图像。MRI示左侧头长肌受侵,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b值为1 000 s/mm2横断位DWI示信号增高;横断位STIR示信号增高;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CT示肌肉正常边界消失,形态失常 |
2.3 CT与MRI对鼻咽癌颅底侵犯诊断结果比较(表 1)
表 1 CT与MRI对颅底侵犯的诊断结果 |
![]() |
将放疗6个月后的影像和临床诊断作为定性诊断标准进行分析,52例中颅底受侵41例,其中颅底骨质受侵39例(75.0%),颅底肌肉受侵41例(78.8%)。CT与MRI对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的诊断敏感度分别为76.9%(30/39)和97.4%(38/39),特异度分别为84.6%(11/13)和92.3%(12/13),准确率分别为78.8%(41/52)和96.1%(50/52)。CT与MRI对鼻咽癌颅底肌肉侵犯的诊断敏感度分别为78.0%(32/41)和95.1%(39/41),特异度分别为54.5%(6/11)和90.9%(10/11),准确率分别为73.1%(38/52)和94.2%(49/52)。
颅底骨质受侵39例中,8例MRI发现颅底骨质的早期骨髓浸润,而CT表现正常,其中枕骨斜坡4例,颞骨岩椎3例,蝶骨1例。颅底肌肉受侵41例中,7例MRI发现颅底肌肉浸润,而CT表现正常,其中腭帆张肌和腭帆提肌3例,头长肌2例,翼内肌1例,翼外肌1例。
3 讨论目前,放疗是鼻咽癌的首选治疗方法,治疗前对病灶的准确定位和分期,对靶区的勾画、治疗方案的制订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MRI是鼻咽癌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具有软组织分辨力高、可多方位扫描、不受颅底骨伪影干扰等优点,对鼻咽癌的临床分期有重要价值,而CT对诊断鼻咽癌颅底侵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多序列、多参数的MRI检查,可更准确地诊断鼻咽癌颅底侵犯[2-4]。
3.1 CT、MRI对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的评价颅底骨质主要有枕骨斜坡、颞骨岩椎和蝶骨[5]。CT上颅底骨质侵犯主要表现为骨质缺损和骨质密度的减低;MRI主要表现为骨质破坏和骨髓信号的改变。早期的鼻咽癌骨质侵犯,主要以骨髓浸润为主,CT通常表现为正常,而MRI的某些序列,如DWI及STIR可早期发现骨髓浸润。其中DWI可直观显示骨髓侵犯范围,呈弥散受限表现,其机制一是由于肿瘤细胞体积大,结构排列致密,细胞外间隙小,导致细胞内外水分子扩散间隙均狭窄,细胞膜的完整性可限制肿瘤组织中水分子的扩散速度[6-7];二是鼻咽癌细胞膜上钠钾ATP酶功能减退,导致细胞水肿。本研究中颅底骨质侵犯病灶DWI均呈高信号,放疗6个月后复查,DWI信号明显降低,相关文献[8]显示是因放射线可破坏肿瘤的细胞膜,引起细胞损伤、凋亡,肿瘤细胞致密性减低,细胞周围间隙增宽,肿瘤组织中水分子扩散能力增强。本研究中,MRI对颅底骨质侵犯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均高于CT,尤其是对颅底骨质的早期骨髓浸润,MRI较CT有优势,与文献[9-10]报道一致。
3.2 CT、MRI对鼻咽癌颅底肌肉侵犯的评价颅底肌肉侵犯主要是腭帆张肌、腭帆提肌、头长肌、翼内肌与翼外肌的受侵。CT示颅底肌肉侵犯主要表现为形态改变;MRI主要表现为肌肉形态和信号改变。早期的鼻咽癌肌肉侵犯,其形态基本未见异常,CT通常表现为正常,而MRI的某些序列,如STIR可早期发现肌肉改变。查阅相关文献[11],CT一般不能很好地显示鼻咽部的咽旁间隙脂肪、周围肌肉间隙的脂肪组织及颅底骨的骨髓组织,这对鼻咽癌的诊断和分期有一定影响,而STIR序列可使脂肪信号得到抑制,使含水较多的鼻咽癌侵犯病灶不被抑制,因此可清楚显示鼻咽癌及其对周围组织侵犯情况,尤其是肌肉侵犯的情况,帮助临床医师对鼻咽癌周围组织的侵犯情况作出准确判断。本研究中,MRI对鼻咽癌颅底肌肉侵犯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均高于CT,与文献[12-13]报道一致。
本研究以放疗后6个月复查MRI、CT图像及相关临床资料作为诊断颅底侵犯的判断标准,对CT及MRI的诊断效能进行分析,结果显示MRI优于CT,与既往文献[14-16]报道相近。临床在常规应用CT检查的基础上,如能配合MRI检查,可准确诊断鼻咽癌颅底侵犯,为治疗提供依据。
本研究的局限性:①受例数限制,主要分析对鼻咽癌颅底骨质及肌肉的侵犯,对周围其他组织(如副鼻窦、海绵窦、颞叶、口咽等)的侵犯情况,因例数较少,研究价值较小;后期可加大对相关病例的收集,做相应研究。②由于鼻咽癌对颅底的侵犯难以取得病理,故本研究以放疗后6个月的CT及MRI表现结合临床资料作为评判标准,可能会影响对鼻咽癌周围组织侵犯情况的评价。
[1] |
张威威, 王磊, 吴怡青, 等. CT/MRI融合图像与CT图像在鼻咽癌原发肿瘤靶区勾画中的对比研究[J].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9, 35(2): 9-10, 19. |
[2] |
俱增武. MRI不同扫描方式对鼻咽癌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J].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8, 16(11): 33-35, 47. DOI:10.3969/j.issn.1672-5131.2018.11.011 |
[3] |
高元桂, 蔡幼铨, 蔡祖龙, 等. 磁共振成像诊断学[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3: 265-267.
|
[4] |
祁辉. CT与MRI技术用于临床鼻咽癌患者诊断中的效果探讨[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7, 1(8): 44-45. DOI:10.3969/j.issn.2096-3807.2017.08.024 |
[5] |
凌鑫, 张培栋, 汪娟. MRI联合CT诊断鼻咽癌患者早期颅底骨侵犯的价值及其对临床决策的影响[J].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19, 26(4): 187-190. |
[6] |
宋宏伟, 江浩, 周莉. 3.0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鼻咽癌同步放化疗早期疗效评估中的价值分析[J/CD].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 10(8): 89-92.
|
[7] |
闫凤全, 彭霞, 李伟, 等. MRI弥散加权成像对鼻咽癌T分期的应用研究[J].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7, 15(11): 45-48. DOI:10.3969/j.issn.1672-5131.2017.11.014 |
[8] |
HAMSTRA D A, LEE K C, MOFFAT B A, et al. Diffusion magneticresonance imaging:an imaging treatment response biomarker to chemoradiotherapy in a mouse model of squamous cell cancer of the head and neck[J]. Transl Oncol, 2008, 1(4): 187-194. DOI:10.1593/tlo.08166 |
[9] |
龚思华. 鼻咽癌的CT与MRI诊断效果对比观察[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 3(5): 121-123. |
[10] |
钱秋平. CT与MRI诊断鼻咽癌局部侵犯的价值探讨[J]. 癌症进展, 2018, 16(6): 773-775. |
[11] |
YAMAMOTO S, TAKANO H, MOTOORI K, et al. Detection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fast short time inversion recovery image compared with fat suppression, contrast enhanced T1 weighted spin echo images[J]. Br J Radiol, 2001, 74(885): 805-810. |
[12] |
王磊, 吴静泽. CT与MRI检查鼻咽癌临床价值分析[J].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7, 27(9): 1811-1813. |
[13] |
冯康, 孟威, 李双喜, 等. 鼻咽癌的CT与MRI诊断效果对比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 18(54): 185. |
[14] |
杨世强. 鼻咽癌的CT与MRI诊断及应用意义对照分析[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 3(11): 25-26. |
[15] |
王稼祥, 张键平, 杜雅丽, 等. 我国基于MRI诊断鼻咽肿瘤研究的网状分析[J].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9, 17(3): 241244. |
[16] |
王超. 鼻咽癌患者诊断中CT与MRI技术的应用研究[J]. 影像技术, 2018, 30(4): 16-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