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23, Vol. 52 Issue (4): 375-378

文章信息

王南南, 荆娜
WANG Nannan, JING Na
引导认知护理干预对全身麻醉老年患者术后睡眠质量的影响
Effect of guided cogni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s on sleep quality after surgery on older patients with general anesthesia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23, 52(4): 375-378
Journal of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2023, 52(4): 375-378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22-11-30
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3 09:05:22
引导认知护理干预对全身麻醉老年患者术后睡眠质量的影响
王南南 , 荆娜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沈阳 110001
摘要:为探讨引导认知护理干预对全身麻醉老年患者术后睡眠质量的影响,采取引导认知护理干预法(包括认知干预、睡眠限制、引导想象以及音乐疗法)对全身麻醉术后睡眠障碍老年患者进行干预。结果显示,引导认知护理干预可有效减轻全身麻醉老年患者术后躯体化疼痛感,缓解患者焦躁、抑郁情绪,延长患者睡眠时间,提高睡眠质量。
关键词认知护理    护理干预    老年    全身麻醉    术后睡眠障碍    
Effect of guided cogni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s on sleep quality after surgery on older patients with general anesthesia

老年患者全身麻醉术后,因固有基础疾病、手术创伤、麻醉药物、神经衰弱等多种因素,可出现以失眠为主要表现的睡眠障碍[1]。失眠主要以睡眠时间少、睡眠质量不佳或醒后不觉解乏为临床表现[2]。长期失眠不仅影响老年人的身体健康,还会对其心理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大大降低生活质量[3]。根据我国睡眠研究学会临床调查数据研究显示,我国约有48%以上的老年人患有失眠。现代医学对失眠多采用口服安定类药物治疗,但该方法既可能损伤肝肾等器官,又会使患者对药物产生依赖作用。睡眠认知行为引导是对睡眠过程中的不良情绪、错误方式等进行指导。研究显示,优质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治疗失眠。本研究通过对全身麻醉术后失眠老年患者进行引导认知护理干预,探讨其对睡眠障碍的治疗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9年8月至2021年12月间于我院胸外科治疗的全身麻醉术后睡眠障碍老年患者86例,并根据患者情况及病历号,利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每组43例。对照组:男20例,女23例;年龄63~80岁,平均(71.28±10.43)岁;病程0.3~3.5年,平均(2.09±0.55)年;2型糖尿病10例,高血压13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4例。治疗组:男19例,女24例;年龄64~80岁,平均(70.92±11.08)岁;病程0.2~3.5年,平均(2.11±0.56)年;2型糖尿病11例,高血压12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4例。2组患者性别、病程、年龄、基础性疾病等基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根据2019年我国睡眠研究学会制订的诊断标准诊断睡眠障碍:(1)频繁出现连续性的入睡困难、多梦、睡眠时间过少、醒后不解乏等表现,频率 > 3次/周;(2)睡眠障碍严重影响正常生活,或造成身体其他器官损伤;(3)因失眠出现日间瞌睡、注意力不能集中、情绪出现波动,甚至出现抑郁或易怒等不良情绪。

纳入标准:符合上述睡眠障碍诊断标准;年龄60~80岁;1个月内接受过全身麻醉。排除标准:患有脑部占位性病变;伴随其他睡眠障碍性疾病;患有严重的抑郁、躁狂等精神系统疾病;连续口服安定类药物半年以上。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术后护理干预治疗

由同一组专业护理团队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术后护理干预治疗20 d。护理团队由1名责任护士组长和2名责任护士组成。

1.2.1 对照组

于全身麻醉术后48 h,接受常规护理干预治疗,包括注射营养神经类药物、发放入院健康手册、嘱低盐低脂饮食等。

1.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接受引导认知护理干预法治疗,内容包括认知干预、睡眠限制、引导想象以及音乐疗法。(1)认知干预:对患者错误的睡眠方式进行指导和更正。指导患者选择良好安静的入睡环境,睡前开窗保持房间空气清新,不过饱、不饮浓茶或咖啡等兴奋类饮料,入睡过程中不宜看钟表,养成早睡早起的良好睡眠习惯。(2)睡眠限制:对患者每日睡眠时间进行限制,告知患者尽量避免午睡或日间打盹,日间禁止患者上床小憩,安排患者每晚按时上床休息及每天清晨按时起床,每晚保证在床上休息5 h以上。(3)引导想象:每日患者午饭后1.5~2 h,由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干预,患者取仰卧位,嘱其闭眼,引导患者进入想象。让患者深呼吸放松精神后,引导其想象自己平卧于蓝天白云下,碧色海水边,白色沙滩上,听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远处传来阵阵海鸥鸣叫,可嗅到清新的花香,听到树叶沙沙的响声。引导患者静心体会想象的场景,想象自己起身光脚在沙滩上散步,望着天海交界处的阳光,释放身心的痛苦,结束后引导患者停止想象,并睁开双眼。每天对患者进行引导形象干预1次。(4)音乐疗法:每晚患者睡前1~1.5 h,由责任护士为其播放轻音乐或患者喜欢的音乐,并在播放音乐过程中嘱患者闭眼,选择舒适的姿势,调整呼吸,放松全身肌肉。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0 d,记录以下指标并电话随访。

1.3.1 阿森斯失眠量表(Athens Insonmnia Scale,AIS)

是在Epworth量表基础上改进的针对性较强的评估量表。从入睡所需时间、睡眠时间、睡眠质量、夜醒频次等8个项目进行统计,每项得分0~3分。总分 < 4分,失眠程度较轻;4~6分,失眠程度一般;> 6分,失眠程度较严重。

1.3.2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

适用于有睡眠障碍的患者,共包括7个部分,从睡眠质量、时间、药物选择等方面进行评估。采用3分4级计分法,满分为21分,得分越低表明患者睡眠质量越好。

1.3.3 幸福感量表(Subjective Well-Being Scale for Chinese Citizen,SWBS-CC20)

对患者的内心幸福指数进行评估,包括人际交往、心理情况、身体健康、家庭气氛、社会地位等20个项目,每项最高得分为6分,分数越高代表患者幸福感越强烈。

1.3.4 临床疗效

以患者PSQI得分改善情况为判断依据评估护理干预得临床疗效。PSQI得分改善 < 5分为无效,5~10分为有效,> 10分为显效。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用方差分析、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用χ2检验进行比较。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AIS评分结果比较

2组患者治疗前A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经护理干预治疗20 d后,2组AI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治疗组AI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01),见表 1

表 1 2组AIS评分比较(x±s,分)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对照组 43 20.68±6.23 9.90±2.38 10.600 < 0.001
治疗组 43 20.66±6.25 1.02±0.24 20.591 < 0.001
t 0.015 24.340
P 0.988 < 0.001

2.2 PSQI评分结果比较

2组患者治疗前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经护理干预治疗20 d后,2组PSQ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PSQI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见表 2

表 2 PSQI评分结果比较(x±s,分)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对照组 43 19.45±5.20 11.34±2.04 9.521 < 0.001
治疗组 43 19.47±5.22 3.05±0.94 20.301 < 0.001
t -0.018 38.778
P 0.986 < 0.001

2.3 SWBS-CC20评分结果比较

2组患者治疗前SWBS-CC20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经护理干预治疗20 d后,2组SWBS-CC20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治疗组SWBS-CC20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见表 3

表 3 SWBS-CC20评分结果比较(x±s,分)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对照组 43 34.44±8.17 73.05±10.04 -19.560 < 0.001
治疗组 43 34.46±8.19 109.94±13.46 -31.404 < 0.001
t -0.011 -14.406
P 0.991 < 0.001

2.4 治疗有效率比较

经护理干预治疗20 d后,2组总有效率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8.532,P = 0.003),见表 4

表 4 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有效率比较[n(%)]
组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n = 43) 11(25.58) 20(46.51) 12(27.90) 31(72.09)
治疗组(n = 43) 20(46.51) 21(48.84) 2(4.88) 41(95.35)

3 讨论

我国睡眠协会调查显示,约有半数以上老年人患有以失眠为主要表现的睡眠障碍,且症状随年龄增大加重[4-5]。根据临床表现,失眠可分为入睡困难、易醒难入睡、睡眠时间短暂3种类型。失眠的发生因素主要与生活环境、人际关系、基础性疾病等相关。老年患者在全身麻醉术后,由于机体术后创伤、精神压力、不良情绪等诱因,容易发生睡眠障碍,且通常表现为长期失眠,甚至可3种失眠类型同时出现。长期失眠严重摧残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大部分患者会出现轻度抑郁、躁狂等负面情绪,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轻生的行为。普通的护理干预内容简单、范围不够全面,对失眠的干预效果欠佳。因此,针对老年全身麻醉术后患者,在住院期间选择优质的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十分重要。引导认知护理干预法研究老年患者失眠的发病诱因及睡眠习惯,为患者制定特异性强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

引导认知护理干预法的内容包括睡眠认知干预、睡眠限制、引导想象以及音乐疗法。睡眠认知行为引导是纠正睡眠过程中的不良情绪、错误方式,排除一切条件性觉醒,为患者制造良好的睡眠氛围。该方法是目前国外发达国家较流行的睡眠干预疗法,且效果明显优于药物治疗。其优势在于从失眠病因出发,指导患者选择正确的、适合的睡眠行为,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降低觉醒率,进而提高睡眠质量。认知干预通过为患者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与氛围,为患者建立正确的睡眠理念。睡眠限制干预是增强患者与床之间的关系,为患者制定规律的生物钟。引导想象法是通过意念想象的方式促进患者的嗅觉、触觉、听觉等感官系统,通过思维化的心理意象在非外部刺激情况下激起内部的感知事件,促使副交感神经系统兴奋,调节垂体、丘脑等功能,缓解患者焦躁情绪。音乐疗法通过优美的音乐旋律提高机体代谢率,抑制神经兴奋性,减少体内儿茶酚胺释放,提升患者的幸福感与舒适感[6]

本研究中,治疗前,2组全身麻醉术后睡眠障碍老年患者的AIS、PSQI及SWBS-CC20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前2组患者睡眠障碍情况相同,具有可比性。经过20 d护理干预治疗后,2组患者的AIS、PSQI及SWBS-CC20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治疗组各项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同时,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95.35%)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引导认知护理干预法可有效减轻老年睡眠障碍患者躯体化疼痛感,缓解焦躁、抑郁情绪,延长睡眠时间,提高睡眠质量。

参考文献
[1]
魏莆轩. 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睡眠及术后谵妄发生率的影响[J]. 中外医疗, 2022, 41(10): 36-39. DOI:10.16662/j.cnki.1674-0742.2022.10.036
[2]
李佳, 钟印芹, 黎娟秀, 等. 腕踝针在失眠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探析[J]. 光明中医, 2022, 37(18): 3424-3426.
[3]
李玲, 成立, 游晓艳, 等. 平肝活血化痰法治疗老年失眠症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5-羟色胺、多巴胺、褪黑素水平的影响[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 39(7): 1498-1505. DOI:10.13359/j.cnki.gzxbtcm.2022.07.007
[4]
陈玉静, 黄小波, 王倩, 等. 脑康Ⅱ号联合中药穴位敷贴对老年失眠病人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2, 20(12): 2156-2159.
[5]
董燕萍, 李欣. 穴位敷贴疗法治疗老年失眠的研究进展[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2, 20(9): 1609-1610.
[6]
黄漫华, 李顺芳, 吴怡卿, 等. 改良开天门联合角调音乐疗法改善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术后病人睡眠质量的效果观察[J]. 循证护理, 2022, 8(17): 2357-2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