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信息
- 于梦, 乔宠, 陈炳南, 熊子越
- YU Meng, QIAO Chong, CHEN Bingnan, XIONG Ziyue
- 欣普贝生对足月胎膜早破初产妇引产的效果观察
- Dinoprostone suppositories for induction of labor in primipara women with 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s:an observational study
-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21, 50(7): 650-652
- Journal of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2021, 50(7): 650-652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20-10-12
- 网络出版时间:2021-06-22 16:54
2.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妇产科, 沈阳 110004
胎膜早破是产科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在足月和未足月胎儿中均可发生,发生率约为7.6%~13.1%[1],足月单胎胎膜早破的发生率为10%[2]。胎膜破裂后,羊膜腔内的羊水保护屏障破坏,发生感染的风险随破膜时间延长而增加,容易引起绒毛膜羊膜炎、胎盘早剥、胎儿窘迫、胎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及母体产褥感染等多种严重的产科并发症。为了减少胎膜早破相关产科并发症,临床上常建议积极采取引产措施。催产素引产是最常用的方法,但对于宫颈不成熟者,引产失败率和剖宫产率增高。宫颈的成熟度是引产是否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欣普贝生是控释地诺前列酮栓,可24 h持续稳定释放前列腺素E2,在无胎膜早破且宫颈未成熟的足月妊娠引产中具有肯定的效果,但对胎膜早破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还需进一步证实。因此,本研究探讨了欣普贝生对足月胎膜早破初产妇引产的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择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就诊于辽宁省健康产业集团抚矿总医院妇产科的80例足月胎膜早破初产妇。纳入标准:单胎头位、初产妇;宫颈Bishop评分 < 4分;无阴道试产及用药禁忌证;破膜时间 > 2 h,无临产征象;无严重产科合并症和并发症。将80例产妇随机分为2组:(1)研究组(n = 40),年龄21~33岁,平均(29.41±3.74)岁,平均孕周(38.41±0.65)周,宫颈Bishop评分(3.61±0.52)分;(2)对照组(n = 40),年龄20~31岁,平均(29.58±2.40)岁,平均孕周(38.09±0.36)周,宫颈Bishop评分(3.59±0.49)分。2组基础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研究组:于阴道后穹窿放置欣普贝生[辉凌制药(中国)有限公司,注册证号H20140332] 10 mg,定期复查胎心监护(每4 h复查1次胎心监护),若出现宫颈成熟、临产、胎儿宫内窘迫等情况,立即取出药物。对照组:缩宫素2.5 U与500 mL的平衡液混合后静脉滴注,初始滴速为8滴/min,每15~20 min将滴速增加6滴/min,最大不超过40滴/min,直至出现规律宫缩。若滴速为40滴/min仍未出现有效宫缩,则可调整催产素的浓度。2组患者如破膜时间 > 12 h,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1.3 观察指标按用药前后宫颈Bishop评分判断促宫颈成熟效果[3]:Bishop评分增加 > 3分为显效;增加2~3分为有效;评分增加 < 2分为无效。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引产成功判断标准:用药12 h内出现规律宫缩,宫颈管进行性缩短或宫口开大,否则为引产失败,可考虑继续等待或其他方法终止妊娠。
同时记录阴道分娩率、剖宫产率、产后2 h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促宫颈成熟效果比较结果显示,研究组促宫颈成熟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见表 1。
组别 | n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 |
研究组 | 40 | 25(62.5) | 11(27.5) | 4(10.0) | 36(90.0)1) |
对照组 | 40 | 13(32.5) | 16(40.0) | 11(27.5) | 29(72.5) |
1)与对照组比较,P < 0.05. |
2.2 分娩情况比较
研究组引产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产后2 h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 < 0.05),而阴道分娩率、剖宫产率、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 0.05)。见表 2。
组别 | 引产成功[n (%)] | 阴道分娩[n (%)] | 剖宫产[n (%)] | 产后2 h出血量(mL) | 新生儿Apgar评分 |
研究组(n = 40) | 38(95.0)1) | 32(80.0) | 8(20.0) | 242.15±34.731) | 9.13±0.62 |
对照组(n = 40) | 31(77.5) | 27(67.5) | 13(32.5) | 257.09±40.11 | 9.03±0.51 |
1)与对照组比较,P < 0.05. |
3 讨论
生殖道病原菌逆行感染是胎膜早破最常见的病因。胎膜早破的病程越长,出现宫内感染及产褥感染的风险越高,而引产能有效减少感染相关疾病的发生。因此,对于足月胎膜早破的临床处理一般是建议积极引产终止妊娠。很多学者[4]将主动引产推荐为足月胎膜早破的首选方法。
引产成功与否与宫颈成熟度密切相关,而大多数引产患者的宫颈并不成熟。既往无论胎膜早破患者的宫颈条件如何,均采取催产素引产,但是催产素对宫颈的作用有限,引产成功率并不理想。有研究[5]比较了催产素、宫颈球囊、欣普贝生3种方法的引产效果,结果显示催产素的效果最差。欣普贝生主要成分为地诺前列酮,是一种可缓慢释放前列腺素的新型药物,可通过软化宫颈、松弛宫颈平滑肌、调节子宫协调收缩等多途径促进宫颈成熟,同时还能诱发子宫收缩。其给药方式为经阴道置药,直接作用于宫颈,起效快,且持续时间长达24 h,促宫颈成熟效果确切,可有效提高阴道分娩率[3]。目前,有关欣普贝生用于胎膜早破患者的临床研究较少,且各研究观点不一。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2015年胎膜早破的诊断和处理指南推荐将前列腺素制剂应用于引产,但建议加强管理。国内的1项多中心研究[6]表明,足月胎膜早破采用欣普贝生引产具有良好效果。但用药期间应加强管理,避免发生子宫过度刺激及胎儿心率异常[7-8],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促宫颈成熟的总有效率(90.0%)明显高于对照组(72.5%),证明欣普贝生促宫颈成熟的效果优于催产素,与既往研究结一致。研究组引产成功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77.5%),表明欣普贝生能够明显提高足月胎膜早破患者的引产成功率。2组的阴道分娩率、剖宫产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欣普贝生未能提高足月胎膜早破患者的阴道分娩率。研究组产后2 h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2组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说明欣普贝生对足月胎膜早破母儿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欣普贝生适用于足月胎膜早破患者的引产,效果良好,可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加以应用,但需注意加强监护。
[1] |
李海莲, 黄丽霞, 储丽敏, 等. 胎膜早破产妇分娩的新生儿感染情况及综合护理干预效果[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8, 28(17): 2673-2676. DOI:10.11816/cn.ni.2018-173404 |
[2] |
刘海燕, 叶旭萍, 杨燕, 等. 欣普贝生用于足月胎膜早破低宫颈评分引产的效果观察[J]. 现代妇产科进展, 2017, 26(3): 194-198. DOI:10.13283/j.cnki.xdfckjz.2017.03.007 |
[3] |
周冬, 赵云, 肖梅. 欣普贝生用于晚期足月妊娠引产的临床观察[J]. 中国妇幼保健, 2018, 33(17): 3883-3886. DOI:10.7620/zgfybj.j.issn.1001-4411.2018.17.14 |
[4] |
阳子兑娣. 地诺前列酮联合催产素用于足月胎膜早破引产的效果观察[J]. 广西医学, 2016, 38(2): 255-257. |
[5] |
翁碧芬, 李筱芸, 余艳萍. 宫颈球囊、欣普贝生及催产素引产对母婴结局的影响[J]. 海南医学, 2017, 28(3): 414-416. DOI:10.3969/j.issn.1003-6350.2017.03.023 |
[6] |
邹丽颖, 范玲, 段涛, 等. 0.8 mm控释地诺前列酮栓用于足月胎膜早破促宫颈成熟的多中心研究[J].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0, 45(7): 492-496. DOI:10.3760/cma.j.issn.0529-567x.2010.07.003 |
[7] |
SAHIBZADI HINGORO SA, RIZWAN N, QAZI RA. Maternal outcome of early intervention in women with prom at term (37 weeks or more)[J]. J Pak Med Assoc, 2016, 66(3): 334-336. |
[8] |
ASHWAL E, KRISPIN E, AVIRAM A, et al. Perinatal outcome in women with prolonged 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s at term undergoing labor induction[J]. Arch Gynecol Obstet, 2016, 294(6): 1125-1131. DOI:10.1007/s00404-016-412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