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21, Vol. 50 Issue (4): 366-370

文章信息

王雅娟, 王诗尧, 赵冬雪, 李欣欣
多功能轮椅支撑面板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康复训练中的应用
Application of multi-functional wheelchair support panel in upper limb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f patients with stroke and hemiplegia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21, 50(4): 366-370
Journal of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2021, 50(4): 366-370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20-10-16
网络出版时间:2021-04-07 15:05
多功能轮椅支撑面板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康复训练中的应用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康复中心, 沈阳 110134
摘要: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7月我科室康复病房10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在康复训练中应用多功能轮椅支撑面板。结果显示,干预4周后,干预组肩关节半脱位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 < 0.05),SS-QOL得分和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 < 0.05)。在干预1、2、4周后,干预组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 < 0.01)。因此认为使用多功能轮椅支撑面板能够有效降低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发生率,提高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进而使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及满意度大幅增高,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脑卒中    偏瘫    多功能轮椅支撑面板    上肢功能    康复训练    
Application of multi-functional wheelchair support panel in upper limb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f patients with stroke and hemiplegia

研究[1]显示,我国每年脑卒中新发病例超过200万,每年死于脑卒中的患者约150万。脑卒中存活患者600~700万,75%以上患者存在肢体功能障碍[2-3]。大量循证和临床实践[4-6]证明,良肢位摆放对于早期或恢复期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康复均有促进作用。良肢位摆放一般可分为仰卧位、患侧卧位、健侧卧位、床上坐位和轮椅坐位,每种体位摆放时均需不同的支具进行辅助。目前,多项研究[7-9]开发了辅助用具,并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脑卒中患者在有能力使用轮椅时常处于康复的恢复期,这个时期是决定患者康复结局的重要阶段,在现有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满足患者及家属的康复训练需求,本研究设计并制作了一种多功能轮椅支撑面板(专利号ZL201922090678.4),使用方便,使用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及分组

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7月于我科住院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1) 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中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10],均经头部CT或MRI确诊;(2) 首次发病;(3) 意识清楚,无言语沟通障碍;(4) 坐位平衡达到Ⅱ级及以上;(5) 自愿配合本研究,均签署知情同意书;(6) 在研究期间均住院治疗至少4周。排除标准: (1) 生命体征不稳定者;(2) 明显精神心理认知障碍者;(3) 不配合康复训练者;(4) 伴有严重并发症(重症感染、肝肾功能不全等)。共纳入10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2组性别、年龄、偏瘫肢体、病程等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 1

表 1 2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组别 n 性别 偏瘫侧 年龄(岁) 病程(d) 病变性质
脑出血 脑梗死
对照组 50 28 22 20 30 57.42±3.91 27.2±7.8 15 35
干预组 50 29 21 21 29 56.10±5.54 29.4±8.9 12 38

1.2 方法

2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包括控制基础疾病(血压、血糖、血脂)、营养神经、改善循环等,并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物理疗法等综合康复训练治疗。2组患者入院时均进行良肢位摆放相关知识宣教,示范正确的良肢位摆放方法。

1.2.1 对照组

在康复治疗基础上,给予软枕进行轮椅坐位时良肢位摆放。

1.2.2 干预组

在康复治疗基础上,采用多功能轮椅支撑面板进行良肢位摆放。

1.2.2.1 多功能轮椅支撑面板设计思路

支撑面板主要包括承载板、导向杆、容纳槽三部分,承载板底面连接有导向杆,两根导向杆的相向面设置有插放槽,用于插放轮椅的扶手板;导向杆向椅背方向延长,超出椅背处有定位孔和定位块插接配合,固定承载板,配合承载板对患者上肢进行安全有效支撑并可对承载板插入的深浅程度进行调节;承载板表面设置有容纳槽,通过支撑面板表面凹槽与康复装置凸槽插接配合,可外置分指器、水杯、餐具、训练器具等。见图 12

1,承载板;2,分指器;3,定位孔;4,容纳槽;5,定位孔. 图 1 轮椅支撑面板正面架构示意图

1,承载板;2,插放槽;3,导向杆;4,限位销;5,轮椅扶手. 图 2 轮椅支撑面板背面架构示意图

1.2.2.2 多功能轮椅支撑面板使用方法

面板在患者回到病房后使用轮椅时应用,3次/d,分别在早餐、午餐、晚餐3个时段使用,患者进食时使用支撑面板上的水杯及餐具放置模块,鼓励患者多参与进食过程;进食后,使用支撑面板上的分指板模块并继续保持轮椅坐位30~60 min,每天累计使用时间为2~3 h。

1.2.2.3 成立上肢功能锻炼康复小组

由护士长任组长,由病房医生、治疗师和责任护士为组员,由评定室老师对患者定期进行评定;根据患者个体功能,共同为患者设计使用支撑面板时的良肢位摆放姿势;护士自行录制支撑面板的使用视频,示范具体使用方法,每次使用前监督患者肢位正确摆放,教会患者在轮椅上缓解受压部位的方法,实施过程中由家属陪同,保证安全。

1.2.3 评价方法

(1) 肩关节半脱位的程度采用裸肩指诊法[11]评估,数值越大越严重。(2) 上肢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FMA) [12]评价,得分越高表示运动功能越好。(3)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13]评价,分数越高越好。(4) 生存质量采用脑卒中特定生存质量量表(stroke specific quality of life,SS-QOL) [14]评价,得分越高健康状况越好。(5) 患者满意度采用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问卷来评价,按照满意、一般和不满意分为3个等级,分别在出院时及出院1个月随访时进行问卷调查。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秩和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肩关节半脱位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比较

结果显示,2组入院时肩关节半脱位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 > 0.05)。干预4周后,干预组肩关节半脱位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 < 0.05),见表 2

表 2 2组患者干预前后肩关节半脱位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比较[n (%) ]
组别 0度 Ⅰ度 Ⅱ度 Ⅲ度
对照组        
入院时 10(20) 20(40) 18(36) 2(4)
干预4周后 20(40) 25(50) 4(8) 1(2)
干预组        
入院时 11(22) 23(46) 14(28) 2(4)
干预4周后 38(76) 11(22) 1(2) 0(0)

2.2 2组上肢运动功能比较

结果显示,入院时2组FMA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 0.05)。干预1、2、4周后,干预组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 < 0.01),见表 3

表 3 2组患者入院时及干预1、2、4周后FMA评分比较
组别 入院时 干预1周 干预2周 干预4周
对照组 27.38±4.88 31.72±5.79 41.78±5.92 52.90±4.61
干预组 27.54±4.36 35.18±4.81 45.26±5.73 55.92±6.75
t -0.173 -3.25 -2.988 -2.614
P 0.863 0.002 0.004 0.011

2.3 2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

结果显示,入院时2组改良Barthel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 0.05)。干预1、2、4周后,干预组改良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 < 0.01),见表 4

表 4 2组患者入院时及干预1、2、4周后改良Barthel指数比较
组别 入院时 干预1周 干预2周 干预4周
对照组 44.80±0.93 55.68±1.00 65.02±0.65 72.08±0.57
干预组 44.84±0.91 57.76±1.73 74.24±1.00 81.02±0.85
t -0.218 -7.354 -54.507 -62.171
P 0.828 < 0.001 < 0.001 < 0.001

2.4 2组生存质量比较

结果显示,与入院时比较,干预4周后对照组、干预组SS-QOL评分均显著提高(Z分别为-3.551、-5.309,均P < 0.001)。2组入院时SS-QOL评分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 > 0.05),干预4周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979,P = 0.048),见表 5

表 5 2组入院时、干预4周后SS-QOL评分比较[n (%) ]
组别 SS-QOL评分
≥200 150~ < 200 < 150
对照组      
  入院时 6(12) 12(24) 32(64)
  干预4周后 15(50) 21(42) 14(28)
干预组      
  入院时 5(10) 15(30) 30(60)
  干预4周后 21(42) 24(48) 5(10)

2.5 2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出院及出院后1个月随访时护理满意度调查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护理满意度显著增高(P < 0.01),见表 6

表 6 2组护理满意度比较[n (%) ]
组别 出院后 出院后1个月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对照组 28(56) 14(28) 8(16) 33(66) 12(24) 5(10)
干预组 43(86) 5(10) 2(4) 47(94) 3(6) 0(0)

3 讨论 3.1 使用多功能轮椅支撑面板可降低肩关节半脱位,提高上肢运动功能

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发生率高达84%[15-16],由于肩关节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偏瘫后肩关节的稳定机制打破[17],脑卒中患者腰背部肌力减弱,很难保持躯干平衡,患者在轮椅坐位时若无合适工具支撑患侧肢体,可导致身体向患侧倾斜,由于重力作用又加重了患肩的肩关节半脱位,早期的康复护理干预能减轻肩关节半脱位对患者的影响[18]。多功能轮椅支撑面板与轮椅衔接稳固,可根据患者个体差异调节上肢与躯干的距离,支撑面板面积要大于市面上普通轮椅桌板,保证患者有充足的空间使肩部处于前伸外旋位,使患者在轮椅坐位时能保持正确的良肢位摆放。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干预组的肩关节半脱位发生的严重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FMA评分在干预后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

3.2 使用多功能轮椅支撑面板可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存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在干预后各个时间点改良Barthel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 < 0.01),提示使用多功能轮椅支撑面板能够通过重复肢位的校正改善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李文立等[19]研究结果一致。此外,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生活质量(P < 0.05) 和满意度(P < 0.01)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在支撑面板设计中,承载板上添加了2个圆形容纳槽,容纳槽可放置水杯、餐具,在患者进餐时可成为临时餐桌,因容纳槽可对水杯和餐具进行有效固定,无论是在院时观察,还是根据随访了解,容纳槽防止患者进食过程中餐具翻撒,使患者参与进食的主动性增加,增加了患者自主进食的信心及舒适度,同时在进餐过程中完成了手功能锻炼,减少对他人依赖,提高了患者自理能力,进而形成良性循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满意度。

综上所述,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康复训练中应用多功能轮椅支撑面板,可改善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状态,提高偏瘫侧上肢活动功能,进而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存质量和满意度。多功能轮椅支撑面板具有制作简单、使用方便、功能多样等优点,是有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的延续性护理装置。本研究对患者的观察时间相对较短,样本数量较少,未来有必要开展随机、对照、样本量较大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陇德, 刘建民, 杨弋, 等. 我国脑卒中防治仍面临巨大挑战: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8》概要[J]. 中国循环杂志, 2019, 34(2): 105-119. DOI:10.3969/j.issn.1000-3614.2019.02.001
[2]
梁天佳. 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研究进展[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8, 35(7): 1026-1028. DOI:10.16190/j.cnki.45-1211/r.2018.07.034
[3]
FRYER CE, LUKER JA, MCDONNELL MN, et al. Self-management programs for quality of life in people with stroke[J]. Stroke, 2016, 47(12): e266-e267. DOI:10.1161/strokeaha.116.015253
[4]
孟庆莲, 赫军. 良肢位摆放在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J].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5, 32(3): 36-38. DOI:10.3969/j.issn.1008-9993.2015.03.011
[5]
李佳梅, 陈鸿芳, 刘宁, 等. 脑梗死偏瘫患者良肢位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J]. 护理学报, 2019, 26(24): 22-27. DOI:10.16460/j.issn1008-9969.2019.24.022
[6]
李晓军, 陈锦秀, 陈婷玉. 良肢位摆放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障碍中作用及时间差异的Meta分析[J]. 护理学杂志, 2015, 30(21): 81-87. DOI:10.3870/j.issn.1001-4152.2015.21.081
[7]
王希悦, 谢家兴, 张红云, 等. 康复护理标识的制作及在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中的应用[J]. 中华护理杂志, 2017, 52(4): 493-496. DOI:10.3761/j.issn.0254-1769.2017.04.025
[8]
范宇笑. 良肢位摆放标识护理在脑卒中偏瘫病人中的应用[J]. 全科护理, 2017, 15(31): 3922-3923. DOI:10.3969/j.issn.1674-4748.2017.31.033
[9]
钱颖吉, 唐红, 曹燕, 等. 手功能位保持枕在脑卒中病人偏瘫手中的应用效果[J]. 护理研究, 2019, 33(22): 3940-3944. DOI:10.12102/j.issn.1009-6493.2019.22.025
[10]
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 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6): 379-383. DOI:10.3760/j.issn:1006-7876.1996.06.006
[11]
缪鸿石. 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9: 75-78.
[12]
GLADSTONE DJ, DANELLS CJ, BLACK SE. The fugl-Meyer assessment of motor recovery after stroke: a critical review of its measurement properties[J]. Neurorehabil Neural Repair, 2002, 16(3): 232-240. DOI:10.1177/154596802401105171
[13]
孙莹, 花佳佳, 施加加, 等. 运动反馈训练对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疗效[J]. 中国康复, 2015, 30(6): 409-411. DOI:10.3870/zgkf.2015.06.002
[14]
WILLIAMS LS, WEINBERGER M, HARRIS L, et al. Development of astroke-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scale[J]. Stroke, 1999, 30(7): 1362-1369.
[15]
STOLZENBERG D, SIU G, CRUZ E. Current and future interventions for glenohumeral subluxation in hemiplegia secondary to stroke[J]. Top Stroke Rehabil, 2012, 19(5): 444-456. DOI:10.1310/tsr1905-444
[16]
张丽, 程海昉, 薛炘, 等. 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中西医康复进展[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9, 28(4): 452-456. DOI:10.3969/j.issn.1008-8849.2019.04.029
[17]
周文萍, 阚世锋, 陈文华. 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研究进展[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3, 9: 831-833. DOI:10.3969/j.issn.1006-9771.2013.09.009
[18]
范丽婵, 张薇平.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 2014, 20(2): 97-98. DOI:10.3969/j.issn.1006-7256.2014.02.051
[19]
李文立, 何小英, 张嘉默, 等. 基于家庭环境使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慢性脑卒中后上肢功能恢复的探讨[J]. 中国康复, 2017, 32(4): 278-280. DOI:10.3870/zgkf.2017.04.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