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民健康问题,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提出要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1]。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所作出的定义已在全球卫生领域达成共识,即“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2]。迈入新时代,“大健康”“全民健康”的理念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并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放射医学主要研究电离辐射对人体的作用、损伤与修复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进行放射诊断、放射治疗、放射损伤的修复等[3]。放射医学作为“大健康”领域的特色学科,在医学、农业、工业、国防、环保等领域均有重要作用。随着核能与核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国家核安全与防护事业的不断发展,放射医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高等院校培养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技能和放射医学的专业知识,兼具良好职业素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型放射医学人才,是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必要之需。本文总结我国高校放射医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思考与建议,旨在为大健康背景下放射医学学科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1 放射医学的起源和发展从人类医学发展的历史来看,放射医学19世纪末诞生于欧洲[4-5]。1895年,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了X射线,拍摄出人类历史上第一张放射影像,开创了医疗影像技术的先河。随后,奥地利和美国医学界先后尝试利用X射线治疗黑毛痣和乳腺癌,揭开了放射医学治疗的序幕。1906年,法国科学家柏贡尼(Bergonie)和特利班杜(Tribondeau)提出了分裂增殖快速的细胞辐射敏感性高的理论,奠定了肿瘤放射治疗的理论基础。1923年,匈牙利化学家乔治·德·海维希(George de Hevesy)首次将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应用于动物实验,被认为是基础核医学之父。1926年,美国医生布鲁姆加特(Blumgart)用放射性核素氡气研究动静脉血管之间的循环时间,被认为是临床核医学之父。1936年,美国的约翰·劳伦斯(John Lawrence)用放射性磷治疗白血病,被认为是放射医学的奠定者之一。20世纪40年代,美国成功研制出原子弹,并相继投放于日本广岛和长崎,造成了数十万民众的伤亡和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敲响了核辐射对人类威胁的警钟,同时也促进了全球放射医学与防护事业的形成与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后,商业化X线计算机体层扫描设备(X-CT)逐步应用于临床疾病的诊断,放射治疗成为各类恶性肿瘤的重要治疗手段,核技术的医学应用取得长足发展[4-5]。
从放射医学发展的时间轨迹来看,我国的放射医学专业起步较晚。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西方国家的核威胁与核讹诈的阴霾下,党中央克服困难,组织大量科研人员和医学人员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核科学试验。为保障研究人员的安全和健康,一大批科研人员主动投身到放射医学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工作中,催生了我国放射医学的萌芽[6]。1950年5月,中国科学院组建了近代物理研究所,制定了中国发展核科学技术的第一个5年发展计划,并在之后的几年内成功建成我国第一座重水实验堆,生产出30余种放射性同位素,标志着中国核科学技术的开创和兴起。此后,为积极响应党中央于1958年10月发出的“大家办原子能科学和同位素应用推广问题”的指示,全国部分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相继创设放射医学学科。如吉林医科大学生物物理系(现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现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上海市工业卫生研究所(现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苏州医学院放射医学系(现苏州大学医学部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等,各单位开展了大量的放射医学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科研突破。核实验从根本上启动和推进了我国放射医学的研究和发展,在一大批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下,核试验中的辐射保护工作得以成功进行,对我国打破发达国家的核垄断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核技术的探索和进步也为此后国内的放射医学学科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学科基础。如今,放射医学专业方兴未艾,放射医学人才已成为我国核能与核技术安全发展、核与辐射事故救治、放射病诊断与治疗以及临床肿瘤治疗的中坚力量。
2 放射医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2.1 国内放射医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现状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3年)》,放射医学专业属于临床医学类本科专业[7]。该专业可为放射治疗、放射诊断、放射病诊治、放射防护等行业培养科研型和临床型人才。整体来看,我国较早设立放射医学本科专业的大学主要是吉林大学和苏州大学,目前2所高校放射医学专业均已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近年来,随着放射医学人才需求的增长,包头医学院、安徽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温州医科大学、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福建医科大学、新乡医学院也相继成立了放射医学本科专业。各高校结合地域需求和自身特点,形成了具有各自特点的培养模式(表 1),为放射医学人才的培养积累宝贵经验。
表 1 国内高校放射医学本科专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概览 |
![]() |
部分高校如北京大学医学部、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南方医科大学等虽未开设放射医学本科专业,但招收放射医学方向研究生。
2.2 放射医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趋势近年来,在“大健康”理念的推动下,放射医学在工业、农业、国防、健康卫生等领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放射医学专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发展等方面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9]。
2.2.1 学科发展凸显多学科交融的趋势放射医学本质上是一门结合生物、物理、化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医学的交叉学科。随着现代医学不断发展进步,多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放射医学学科发展的趋势。例如: 医学物理的支持和物理剂量学的完善使肿瘤精准放疗的应用更加广泛,同时推动了放射治疗物理学的发展[10-11]。低放物化、放化分离、核子化学、同位素生产和应用等放射化学领域的发展拓宽了放射医学的理念和应用[12]。多媒体调度系统在核应急医学救援中提高核应急突发事件的医学救援水平,实现核应急医学救援方案的快速高效灵活部署[13]。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显著提高医学影像诊断的有效性和准确性[14]。核医学影像技术与辐射剂量学,结合放射生物学、肿瘤学、生物医学工程、纳米技术、药学等多学科前沿技术为放射药物的研究提供了更科学全面的解析手段[15]。放射医学汲取其他学科的优势,取长补短,日臻完善,逐渐成为工业、农业、医学、环境、能源等领域不可忽视的重要学科。
2.2.2 人才培养侧重于放射诊疗癌症是当前威胁人类健康、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据估计,超过60.0%的癌症患者需要接受放射治疗(简称“放疗”)或放疗联合治疗[16]。但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19年,中国大陆地区有放疗单位1 463家,从事放疗工作的放疗医师14 575人、物理师4 172人、技师8 940人[17]。我国较发达的东部地区,50万以上人口县仅48.9%配置放疗单位,东部地区县域内每百万人口放疗医师数量为8.92人,远低于欧洲每10万人12.7名放疗医师的平均水平[18-19]。我国肿瘤放疗医师和物理技师的缺口巨大。在庞大社会需求的驱动下,国内部分高校相继设立放射医学学科,培养大量包括临床诊疗医师、物理师、技术人员、放射防护人员、科研人员等方向的放射医学人才,以满足群众诊疗所需。
2.2.3 科学研究呈现“医防结合”的特点传统放射治疗剂量率为0.10~0.40 Gy/s,考虑到正常组织器官的毒性反应,部分放射治疗剂量受到严格限制。近年来,高剂量率放射治疗(FLASH-RT)逐渐成为放射治疗领域的新热点。FLASH-RT的剂量率可达40 Gy/s或更高,它被证明能够在保护正常器官和组织的同时,保持与传统放射治疗相同的疗效[20]。此外,在“大健康”理念的传播下,人们普遍关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中的低水平辐射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也在近年来得到更为深入的研究。例如,长期低剂量的电离辐射暴露使放射工作人员的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的异常检出率随工龄的增加而升高[21]。天然放射性高本底辐射地区的民居血浆内热休克蛋白27(hsp27)的表达水平更高,证明低剂量长期辐射可能会诱导人体的适应性反应[22]。低剂量辐照引发了人们的担忧,而阐明低水平辐照和人体健康的关系仍需要更详细的背景资料调查和更规范、更深入的科学研究。因此,在通过核技术诊断治疗疾病的同时,低水平辐照下的放射防护研究或将成为“大健康”背景下放射医学专业发展的另一突破口。
2.3 放射医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问题自1960年原吉林医科大学(现吉林大学)组建了我国第一个放射医学专业以来,全国已有9家放射医学本科生培养单位和数十家放射医学研究生培养单位,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学科发展格局。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整体培养情况来看,放射医学专业依然存在不同于其他临床或基础医学专业的特殊困难,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存在以下主要问题,阻碍学科的健康发展。
2.3.1 学科地位有待改善,生源质量有待提升放射医学专业在医学类专业中属于非热门专业。近年来,尽管已有部分高校和研究所陆续设立放射医学专业,但大部分教学单位还没有单独成立放射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学位评定委员会,导致放射医学专业地位不受重视[8]。在招生过程中,放射医学专业的录取分数线普遍低于其他临床医学专业,第一志愿的填报率不高,放射医学专业招录的学生多以调剂为主。生源质量影响了放射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2.3.2 教学计划有待完善,课程体系有待优化放射医学专业教学计划更新缓慢,各高校教育模式同质化较为严重,缺乏学科前沿进展和交叉学科的融合教育,不能完全适应新医科学生的培养需求。传统放射医学专业教材陈旧,专业课程把关不严,教师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不健全,相当部分课程内容不全面、不系统、欠规范,授课形式呆板,学生对课程内容接受度低,课堂效果不佳[23]。
2.3.3 师资队伍有待强化,教育理念有待革新放射医学本科生教学多以理论知识为主,学生缺乏足够的实践技能锻炼和科研视野的拓展,本科生教学理念固化严重,课程建设远远落后于学科发展。研究生教学以放射医学专业教师为主,教师专业背景单一,青年教师储备力量不足,无法满足学生综合素质的系统化、创新化培养。
2.3.4 人才培养层次失衡,青年人才流失严重现国内开设放射医学本科专业的高校共9所,在这些高校中,仅有苏州大学和吉林大学放射医学专业具有从本科到博士后完整培养体系的学科点。部分高校虽培养放射医学专业研究生,却未设立放射医学本科专业,反映出高校放射医学人才培养存在严重的断层问题,不利于学科健康发展及放射医学人才的持续性培养。此外,高校对放射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关注和帮扶较少,对青年人才的扶持力度较为薄弱,失去了对青年人才的吸引力,导致青年储备人才不足,学科可持续性发展受到严重威胁。
3 放射医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创新举措 3.1 学科建设 3.1.1 强化学科顶层设计,科学调整学科布局加大放射医学学科建设布局和支持力度,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结合“大健康”背景和自身优势,明确学科定位、学科方向和发展层次。在放射生物学、放射卫生学、核医学等传统学科基础上,强化肿瘤放疗、医学影像技术、放射物理、辐射安全与防护等方向的专业建设。优化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研究生培养方案,推动本科生长学制改革,完善研究生培养的管理和服务机制。打造放射医学人才培养联合体,形成学科建设合力,提升放射医学学科地位和社会影响力。
3.1.2 筑牢学科建设之基,重视学科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现代大学的重要职能,是建设一流学科的要义,同时也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基础[24]。围绕“以学生为中心”“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原则,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包括:强化教学队伍建设,推动教学改革,发挥学科带头人和教学团队的作用;完善学科基地建设,促进实验室、实习基地转型升级;整合教学科研优势,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科研思维能力培养,不断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3.1.3 满足学科多元化需求,促进学科高质量发展天然辐射无处不在,放射医学技术应用日益广泛。实时掌握核能与核技术在肿瘤放疗、核医学诊断与治疗、X线诊断与介入放射学等医学行业,以及核能、核工业等其他行业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不断推进放射医学学科融合向纵深高质量发展,满足放射医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健康卫生、环境保护、科研教育等领域存在的“促、防、诊、控、治、康、教、研”等多元化发展需求[25]。
3.1.4 加强学科交流合作,推动学科交叉互融加强与国内外的放射医学研究机构和专家进行合作,鼓励国际师资和行业专家联合指导,学习先进的学科建设和管理经验,共同推动学科发展。搭建国内放射医学专业教师交流与成长平台,形成跨学科、跨区域、跨院校的教师发展共同体。善用新机制、新模式、新理念,打破学科传统观念束缚和壁垒界限,从政策制定、资源配置、人才倾斜等方面鼓励学科交叉、促进学科融合的新局面。以新医科建设为契机,推动放射医学专业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理、化学、生物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核与辐射安全管理与监测等相关专业深度融合,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实用性放射医学人才。
3.2 人才培养 3.2.1 优化选拔机制,提高生源质量把好招生关,制定优惠政策,强化宣传力度,采取积极措施吸引优质生源报考放射医学专业。在研究生招生过程中,加大复试的分数权重,重点考核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科研潜力,全面考查学生的道德品质、创新意识、学术热情、实践能力等。重视交叉学科人才的优势,鼓励跨学科、跨领域报考,在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上做到“因材施教”“因人制宜”,为培养优质的放射医学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3.2.2 明确培养目标,完善培养层次根据高校和学科建设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制定包括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不同培养阶段;管理人才、教育人才、科研人才、临床人才等不同培养类型;普通人才、优秀人才、卓越人才等不同培养层次;放射治疗医师、放射物理师(包括放射治疗、核医学、X射线诊断与介入放射学)和药师、放射诊断与治疗设备工程师、高校教师、科学家等不同发展方向的培养计划,加大放射医学专业毕业后教育力度,为学生多元化发展提供长效帮扶和支持。
3.2.3 重塑培养环境,创新培养模式面对“大健康”背景下的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重塑培养环境,打造开放的人才培养体系。深入推动本科生课程改革、实验课程体系优化、科研教学管理改革、教师评价和监督机制改革、教学理念创新等工作。将前沿的科技成果及时转化成课堂教学的内容,探索翻转课堂、案例教学等新型授课模式。加大青年教师的引入力度,优化青年人才的培养机制,鼓励青年教师与青年学生良性互动,促进放射医学专业长效健康发展。
4 结语放射医学专业是新时期下保障国计民生、促进社会发展的特殊学科。优化放射医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最大程度地发挥放射医学专业在生产生活中的特殊学科优势是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实现全民健康的必要途径。应当重视“大健康”理念对放射医学专业提出的新要求,以开放的心态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努力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放射医学人才。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1] |
习近平出席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医学信息学杂志, 2016, 37(9): 95-96. |
[2] |
申曙光, 曾望峰. 健康中国建设的理念、框架与路径[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60(1): 168-178. |
[3] |
阳文燕, 张琼, 邹敏, 等. 临床医学类及护理专业学生放射医学课程的开展意愿研究[J]. 现代医药卫生, 2020, 36(24): 4011-4013. |
[4] |
吴德昌. 放射医学[M]. 北京: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1.
|
[5] |
潘中允. 临床核医学[M]. 北京: 原子能出版社, 1994.
|
[6] |
冉新泽, 程天民. 中国放射医学研究的发展与思考[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9, 23(11): 1305-1308. |
[7] |
吴凡, 汪玲. 加强新医科内涵建设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J]. 中国卫生资源, 2023, 26(1): 1-8. |
[8] |
俞家华, 周光明. 我国放射医学本科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与发展思考[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22, 42(8): 567-571. |
[9] |
赵徵鑫, 王强, 杨陆婷, 等. 全国核医学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分析[J].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20, 44(2): 92-98. |
[10] |
国家肿瘤质控中心, 国家癌症中心. 基于电子直线加速器的肿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物理实践指南[J].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22, 31(6): 493-512. |
[11] |
陈扬霖, 沈琳, 崔爽, 等. 北京大学放射治疗物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J].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20, 40(9): 709-712. |
[12] |
黄筑赟, 刘培. 中国放射化学高等教育的开启: 以兰州大学放射化学专业的创建和早期发展为中心[J]. 中国科技史杂志, 2022, 43(1): 25-35. |
[13] |
侯羿, 刘冰, 刘辉, 等. 核应急医学救援中多媒体调度系统的设计[J]. 中国医学装备, 2022, 19(4): 129-133. |
[14] |
曲雅楠. 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应用[J]. 世界复合医学, 2022, 8(11): 194-198. |
[15] |
彭述明, 杨宇川, 杨夏, 等. 我国放射性药物创新体系发展战略研究[J]. 中国工程科学, 2022, 24(6): 116-126. |
[16] |
SCHAUE D, MCBRIDE W 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radiotherapy for treating cancer[J]. Nat Rev Clin Oncol, 2015, 12(9): 527-540. |
[17] |
邢宇, 王绿化, 张烨. 2019年中国内地县(市)级放疗单位人员设备现状及公平性分析[J].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22, 31(3): 223-228. |
[18] |
邢宇. 2019年中国27省份地区县级放疗单位人员设备配置现状及公平性分析[D]. 蚌埠: 蚌埠医学院, 2022.
|
[19] |
LAVENS M, GEEROMS B, BOHYN C. Actual and future employment for radiologists in Belgium: results of a survey[J]. J Belg Soc Radiol, 2019, 103(1): 35. DOI:10.5334/jbsr.1756 |
[20] |
刘小军, 马文. 高剂量率放射治疗生物学效应研究进展[J]. 中国医学装备, 2022, 19(12): 181-186. |
[21] |
钱佩谊, 赵徵鑫, 王强, 等. 浙江省5 720名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分析[J].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2023, 49(3): 201-204. |
[22] |
张丹英, 郭强之, 李文, 等. 高本底辐射地区居民热休克蛋白27基因表达水平研究[J]. 中国职业医学, 2014, 41(2): 137-140. |
[23] |
黄波, 龙颖, 肖方竹, 等. 放射医学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 基础医学教育, 2014, 16(4): 298-300. |
[24] |
倪亚红, 王运来. "双一流"战略背景下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实践统一[J]. 江苏高教, 2017(2): 7-10. |
[25] |
潘锋. 发展放射医学是我国重要的科技任务之一[J]. 中国医药导报, 2022, 19(20):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