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这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路径,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1]。
课程思政是指高校在开展学科专业教学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中,通过学科知识的传授和讲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的过程。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科教育的有机结合,是一种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高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通过课程思政将家国情怀、个人品德、职业素养等思政元素融入各类课程中,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知识学习、技能学习与个人素养的相辅相成,帮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健康中国”战略为医学院校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回答了医学院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培养有健康中国使命担当的卓越医学人才是当前高等医学院校的责任[3]。现剖析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时代要求及其面临的问题,提出新时代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改革路径。
1 时代要求 1.1 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课程思政作为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一环,推动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既是当前高校面临的重要理论课题,也是教育工作者要承担的重大实践命题[4]。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全国各类会议时多次强调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教育部等多个部门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见表 1。
表 1 课程思政建设相关会议或政策文件及其主要要求 |
![]() |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5]。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8]和2022年调研中国人民大学时均多次强调立德是育人的根本,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在2022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也再次强调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此外,为了进一步落实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等多个部门也多次发文,细化相关内容。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6]指出,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德培养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引导医学生将预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维护群众健康权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9],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要求科学设计教学体系,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其中聚焦到医学类专业课程思政,提出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医者精神,注重加强医者仁心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同年,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印发《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研〔2020〕9号)[10],提出要加强研究生课程思政,建成一批课程思政示范高校,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树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建设一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
1.2 “健康中国”战略的人才需求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自此建设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以人民为中心,以健康为根本”成为每一位医务工作者的初心与使命,成为新时代每一位医学生的责任与担当。面对新冠疫情,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全体医务人员也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精神内核。“健康中国”战略为医学院校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回答了医学院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3],与医学院校的发展息息相关,与医学院校学生切身相关,为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人才是关键。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34号)[11]中指出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保障人民健康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因此,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要顺应时代的要求,以新内涵强化医学生培养,即加强救死扶伤的道术、心中有爱的仁术、知识扎实的学术、本领过硬的技术、方法科学的艺术的教育,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民健康守护者。要培养仁心仁术的医学人才,医学院校应充分发挥课程思政作用,强化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加强医学伦理、科研诚信教育、医学人文教育等。
2 面临的问题 2.1 课程思政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在医学院校的教学体系中,由教务部门指导各学生培养单位按培养计划设立相关培养课程,主体是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医学专业课,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依托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强调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尚未形成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融合,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被边缘化,形成“孤岛效应”[4]。现阶段,医学院校的课程思政缺乏统一的设计和相应的管理机构,思政教师和医学专业教师联动协作不足,课程思政的评估和考核指标体系尚未建立。
2.2 教师队伍的思政能力有待提升医学院校具有学科专业性强、知识密集和学科综合的特点,教师队伍以传授医学专业知识为主,与思政教师对应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差异较大,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经验和能力均相对较弱。此外,医学专业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还要兼顾科研任务,因此授课重在关注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教师和学生工作队伍的工作[12]。如何打破医学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之间的壁垒,搭建跨学科交流平台,是当前医学院校的重要工作。一方面可以推动医学专业教师熟悉思政教学方法,熟练使用思政元素;另一方面,思政教师也应积极主动地接触医学教育教学,了解医学生培养计划和医学生的思想规律。
2.3 课程内容的思政内涵有待挖掘医学院校本科生的课程一般包括通识课、专业课和实践教学课,研究生的课程一般包括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和学位专业课。在一些纯理论知识传授的课程中,如数学、英语等几乎不涉及思政元素[12]。在一些医学专业课程中往往是简单的“思政化”,教师尝试在课程内容中结合医学知识、工作经历、学科发展,但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抽象、晦涩难懂,学生很难理解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外化为对生命的敬畏、对患者的人文关怀[13]。课程思政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都有待进一步提升。即便是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如“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也存在过多阐述理论知识、缺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难以解决学生的现实困惑、难以引发学生“共鸣”等问题[14]。
3 改革路径面向新时代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新要求,进一步落实国务院、教育部关于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和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等各项要求,围绕建设“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根据“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要求,要持续推进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探索形成“建体制机制-跨学科队伍-扩课程内容”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体系。
3.1 建体制机制为了保障课程思政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医学院校应当成立校、院两级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由教学部门和教师工作部门等校级职能部门和二级单位共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形成完善的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医学院校可为各类课程之间搭建共享、共惠的教学合作平台,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推进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教学部门要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内涵建设,规范教材选定、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抓住考核评价、督导反馈等关键教学环节,实现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教师工作部门要加强教师思政育人能力提升的培训,制订分层次的教师能力提升计划,通过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专题培训,全面加强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自觉,拓展实践的能力和视野。教学部门和教师工作部门要完善课程思政激励考核机制,建立二级单位课程思政考核指标体系,压紧压实二级单位的责任,将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和效果作为教师绩效考评、评优评奖的重要依据。
3.2 促能力发展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关键作用,通过体制机制的系统设计,全面提升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教学部门:设立专项经费,支持课程思政教学研究课题,聚焦思政元素融入医学教学、医学专业课程思政设计、医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创新等重点、难点问题,开展系列研究,注重将研究成果转化成教学工作方案,进一步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组织开展课程思政教案大赛,评选出优秀教案,供教师间交流学习;开展课程思政示范性备课,组织教师展示如何促进医学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的融合;组织开展课程思政示范性讲课,通过示范性课程思政课堂设计,为教师如何做好课程思政提供参考和借鉴;举办课程思政工作坊、课程思政研究课题交流,加强教师之间课程思政育人理念与方法的交流。教师工作部门:组织系列活动提升医学专业教师思政教学素养,强化教师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能力,选树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组织教师观摩名师讲课,发挥教学名师的示范引领和传、帮、带作用。制定课程思政常态化培训方案,搭建多学科交流平台,促进跨学科教师交流研讨。完善激励工作方案,对课程思政理念较好或者打造出具有影响力的课程思政的教师给予奖励,激发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提升教师育人能力。教师层面:组建跨学科课程思政教学和研究队伍,发挥多学科优势,纳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医学教育研究、人文社科和医学等各学科专业的教师研究队伍,共同开展研讨交流和课程建设实践,促进一批高水平教学成果产出,建成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积极参加各类课程思政能力培训,申报各类课程思政研究课题,通过理论研究和课程思政实践提升思政教学能力。改革教学方法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成效,基于问题学习、案例学习、模拟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自我反思,突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和育人能效。学生层面:强化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加强人文素养、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提升,将认识升华为信念,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卓越医学人才。
3.3 扩课程内容要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就要充分挖掘每门课程的思政元素,并将其与课程内容有机融合。组织编写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根据医学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和优势,挖掘专业内容中蕴含的精神内涵,提炼立足学科特点的课程思政元素,形成可参考的、具有操作性的课程思政教学指南。通过在教案设计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四史”以及校史、院(系)史、学科史、专业史,提炼育人元素,使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融合,促进课程思政落地生根。立足健康中国战略,充分发挥医学学科优势,挖掘专业课程中的理想信念、使命担当意识、爱国奉献、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等。围绕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和护理学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和优势,修订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以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为例,在增强思想性上,在课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实现传承中华优秀医学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充分体现民族特点;在增强理论性上,强调“大健康”理念和新科技革命内涵,加强理念内容、方法技术、标准评价的学习,确保课程内容严谨;在增强时代性上,以“大国计、大民生、大学科、大专业”的新定位确定课程教学目标,融入伟大抗疫精神;在增强亲和力和针对性上,在课程中融入科普教育与社会服务,从专业知识理论出发,强调知识的实际应用,增强可操作性,鼓励教师带动学生开展科普教育、社会实践,加强对专业的理解和职业精神的领悟[10]。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1] |
彭柯, 钟朝晖, 刘宴兵. 构建新时代高等医学院校课程思政体系: 以重庆医科大学为例[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22, 39(10): 783-786. |
[2] |
李宝芬, 李晓敏, 柳楠. 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构建: 以承德医学院为例[J].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21, 38(4): 346-349. |
[3] |
刘振华, 郑怡婷, 卢欣, 等. 新时代医学院校大一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 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为例[J]. 智库时代, 2020(6): 232-234. |
[4] |
孟娜娜, 何雨惠, 邢宇双, 等. 新时代医学院校思政课程改革创新探究[J]. 公关世界, 2020(14): 129-130. |
[5] |
张烁.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16-12-09(1).
|
[6] |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 国办发[2017] 63号[A]. 2017.
|
[7] |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 教高[2018]2号[A]. 2018.
|
[8] |
张烁.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 人民日报, 2019-03-19(1).
|
[9] |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 教高[2020]3号[A]. 2020.
|
[10] |
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 教研[2020]9号[A]. 2020.
|
[11] |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 国办发[2020]34号[A]. 2020.
|
[12] |
蒋日磊, 晋永, 陈筱雷, 等. 医学专业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培养探索[J]. 中国医药导报, 2022, 19(19): 70-73, 102. |
[13] |
姚烨, 李梁. 医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路与构想: 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卫生统计学"课程为例[J]. 甘肃高师学报, 2021, 26(2): 112-116. |
[14] |
张玥, 郭玉宇, 喻荣彬, 等. 课程思政背景下医学院校课程建设的新思路: 以医学人文课程为中心的探析[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2(6): 621-6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