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上海 200125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交流的日益增多,各地举办大型展会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作为大型活动的一种类型,大型展会参与人数众多,人群高密度聚集,容易发生意外伤害、食物中毒、传染病暴发和恐怖袭击等具有公共卫生影响的突发事件,不但影响展会的顺利举办,还可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及社会影响[1]。其中,传染病暴发是大型展会最主要的公共卫生风险,如何将疫情防控措施与展会服务保障有机融合,保证大型展会的顺利进行是一项复杂且极具挑战的工作。因此,总结大型展会的疫情防控管理经验是十分必要且有重要意义的,可为今后疾病流行下大型展会的顺利举办,避免因展会导致疫情大范围传播,减少因疫情导致展会取消或延期提供参考。
作为我国经济中心,上海自2018年以来已成功举办5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简称“进博会”),展览面积最高达33万m2,进场人次最多涉及181个国家超91万人次。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疫情暴发并在全球蔓延,为进博会等大型展会的成功、安全举办带来更严峻的挑战。本研究以5届进博会的传染病疫情防控实践为例,从参展流程出发,明确各环节中的疫情防控风险,汇总提出展会疫情防控对策,为我国展会疫情防控提供实证依据与理论参考。
1 大型展会的特点大型活动又称大型集会(mass gatherings),是指在特定地点,为了特定目的,在特定的时间内,有超过一定数量的人员参加的活动或集会[2-3],包括体育比赛活动,演唱会等文艺演出活动,展览、展销等活动,游园、灯会等活动,人才招聘会,现场开奖的彩票销售等活动。
作为大型活动的一种,大型展会与其他大型活动相比,一般具有以下特点:①一般在固定场所举办,多为室内或半室内;②持续一定时间;③需要临时搭建和拆建展台和展位等;④参与人员类型多,包括嘉宾及陪同人员、参展人员(参展国代表、组展机构人员、企业参展商及展位工作人员)、观展人员(交易团、专业观众)、媒体、工作人员(组委会、志愿者、专业人员、安保人员)等;⑤参与人员来源广,来自全国乃至全球各地。
2 参展流程视角下大型展会的疫情风险 2.1 大型展会公共卫生风险虽然大型展会的类型不同,但基本都存在以下的公共卫生风险:传染病暴发、意外伤害、食物和饮用水中毒、环境因素引发的相关疾病(热相关疾病等)、恐怖袭击、慢性疾病急性发作、媒介昆虫及动物叮咬等非传染性疾病[4]。影响大型展会的公共卫生风险的因素包括举办地点、展会特征、参与人员的特征、持续时间、人员密度及互动程度、人员精神状态、卫生状况及设施、环境因素、组织管理等[5]。
2.2 参展流程视角下的疫情风险大型展会参展参会人员动线主要包括“入境/入城—住宿宾馆—展馆/会议/活动现场—住宿宾馆—离境/离城”,还包括参加其他社交活动等(图 1),主要涉及的区域包括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等道口、住宿宾馆、展会和活动场所以及其他可能的社会面社交场所,上述区域均存在人员聚集和人员无序流动,不同风险等级人员共用通道、动线的情况多见。
![]() |
图 1 参展参会人员主要动线 |
对大型展会的疫情风险分析可知,大型展会参与人员类型多且来源广,存在较大的传染病疫情输入风险,且可通过人员动线将疫情风险播散至住宿宾馆、展馆和其他社会面活动场所。另外,上述区域内与涉疫人员接触的其他人员、车辆等均有较高传播风险,由于高频直接或间接接触使得更多的场所成为疫情风险区域,造成巨大的社会和经济影响,这就是展会给疫情传播带来的“放大器”效应。
3 参展流程视角下的展会疫情防控对策展会虽然涉及多个区域,但主要的区域为展馆。展馆往往是一个相对固定的场所,因此,守住展馆门成为展会疫情防控的关键环节。围绕“守住展馆门”这一关键环节,实施动线串联风险管控策略,在道口、居住地、展馆以及交通过程中减少不同风险人员或物品的交叉和接触,将风险对象尽可能进行分离,旨在降低疫情输入、传播以及外溢风险。同时,通过健康监测、体温检测和核酸检测等手段及早发现感染者,在现有展会组织体系和参展流程中增设疫情防控功能和相关区域,旨在保证展会顺利举办的同时进一步降低疫情风险。
3.1 风险对象分离原则在口岸现行的风险对象分离[6]的基础上,分离原则主要针对区域、通道、人员等要素。针对区域,包括:①不同类别人员(如参展参会人员、其他活动人员、服务保障人员等)的住宿宾馆相对分开或在同一酒店不同区域,不同风险水平的人员入住不同的指定酒店或同一酒店不同区域;②不同风险水平的参展参会人员在展馆内参加会议、活动、就餐的区域分开,不同类别人员的就餐和休息区域分开。针对运行通道,包括:③在机场、火车站等入城口参展参会人员通道和其他入境、入城人员分开;④不同风险水平参展参会人员的交通工具、参展参会通道尽量分开;⑤不同类别人员的交通工具、通道分开。针对人员包括:⑥不同车辆的驾驶员不混用;⑦不同展馆功能区的服务保障人员不交叉。
3.2 疫情防控和展会服务保障相结合的展会疫情防控体系疫情防控和展会服务保障相结合可以更好地保证疫情防控措施的落实和展会运行措施的平衡并行。
3.2.1 疫情防控体系和展会服务保障组织体系相融合按照“四方责任”原则,成立以大型展会举办方为核心的领导体系,依托公共卫生专业团队的指导,大型展会服务保障的各个业务领域均参与疫情防控工作,高效协同,将大型展会的服务保障工作体系与疫情防控体系有机结合。以进博会保障为例,上海市作为举办主体,成立进博会城市服务保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展会服务保障工作,同步成立疫情防控工作专班负责进博会的疫情防控工作,专班组成员均为参与进博会服务保障工作、与疫情防控工作相关的单位和部门,各单位和部门开展进博会服务保障工作的同时充分考虑疫情防控的要求。
3.2.2 疫情防控方案和展会运行方案相结合展会疫情防控方案是在展会疫情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制定的,各单位和部门面临的疫情风险种类以及疫情处置流程有所不同,因此在制定疫情防控方案前要开展充分调研,在总体疫情防控方案的指导下,依托公共卫生团队专业指导,夯实属地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展会举办单位、展会举办场所单位的疫情防控职责,制定涉及住宿、餐饮、交通、会议活动等多方面的专项疫情防控方案和应急预案。另外,在举办前召开多次沟通和培训会,使各利益相关方充分了解大型展会的具体防疫措施和要求,确保相关工作顺利开展。
3.2.3 疫情防控措施和健康促进措施相结合保护易感人群是传染病预防的重点措施之一,是否被感染除了取决于机体对病原体的易感性外,自身免疫力的强弱和与感染者接触的机会也是主要因素[7]。因此,加强个人防护和预防接种是大型展会中减少传染病传播的重要措施之一。为更好地保证个人防护措施和预防接种的执行效果,除了在政策层面对大型展会各利益相关方提出疫情防控责任要求外,在展会相关区域创建健康促进环境、强化卫生意识,如安排集中预防接种,设置口罩、手部消毒液等个人防护用品自助领用处,张贴个人防护措施的宣传海报,播放广播以及组织个人防护巡查等措施,能推进疫情防控措施更有效地落实。
3.3 基于参展参会流程的多点触发监测和实验室检测手段监测是发现潜在传染病病例的有效手段[8]。大型展会的多点触发监测在现行的入境健康申报以及在社会面哨点监测、零售药店监测等基础上,主要还包括人员健康监测、旅居史筛查、体温检测、症状监测等。
3.3.1 开展全程健康监测将健康监测贯穿展会整个过程,进入展区前的健康监测可及早发现可疑病例,有效避免疫情风险进入展馆。进出展馆时的症状监测和体温检测可通过在展区、展馆、会场等入口处增设非接触式测温仪或者设置一体化验证门,在查验证件的同时实现症状监测、体温检测、旅居史筛查等功能,可以进一步减少风险进入。同时,记录人员的进出轨迹可为后续异常情况处置提供追踪和判断依据。进入展区后,增设防疫相关区域和场所,如临时观察处置点或医疗点等,开展症状检测,及时发现和处置异常人员和可能的聚集性疫情,做到传染病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离开展会后的健康监测可作为展会疫情风险是否发生传播和外溢的参考依据。
3.3.2 适时开展核酸检测等快速实验室检测核酸检测是在COVID-19大流行背景下的重要技术手段,可以及早发现感染者,及时切断传播途径,快速控制疫情。大型展会应根据人员数量、涉及区域等实际情况,科学、合理设置核酸采样点位和检测方舱,将核酸采样流程、点位、要求嵌入人员的参展参会流程,可在道口、住宿宾馆、展区、展馆、会议活动现场出入口、停车场以及展区周边等区域设置核酸采样点,同时通过分区域、分时等手段将工作人员和参展参会人员核酸检测分开,避免人员聚集。王瑞雪等[9]发现,进入场馆时开展症状筛查合并24 h内核酸阴性报告以及在场馆内逐日核酸检测可以有效控制疫情传播风险。这一发现提示,在新发传染病大流行的背景下,可靠的实验室检测方法也是发现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技术手段。
3.4 基于参展参会流程的异常情况报告与处置策略异常情况的及时报告和高效处置是降低大型展会传染病传播风险的关键措施,主要包括:①增设防疫联络员或在现有的展会联络人机制中嵌入防疫职责,逐级上报;②依托展会报名信息系统进行逐级上报;③展会现场直接向工作人员报告;④展会人员比对健康信息发现异常情况后及时报告主办方。通过上述途径可实现风险及时报告。
在异常情况处置时,坚持“防扩散”原则:一是根据需要现场组建以卫生、公安、展会主办方和承办方为核心的调查队伍,细致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确保应管对象不遗漏,努力阻断传染病疫情传播;二是组建以卫生为核心,公安、交通、外联、海关等协同的多领域的转运队伍,开辟绿色通道,定点开展展会人员的医疗救治;三是组建以卫生为核心,公安、展会主办方和承办方协同的消毒处置队伍,采取科学、安全、有效的消毒措施。
4 以COVID-19为例,比较不同疫情形势下的大型展会防控策略 4.1 情景一:我国COVID-19为乙类传染病参照甲类管理,全球COVID-19疫情处于高水平流行,国内疫情处于局部暴发水平,展会举办地无疫情重点聚焦入境人员和国内高中风险地区人员,聚焦入境货物及冷链食品,紧盯入城口、居住地、展馆门、活动点、监测哨等关键环节,通过落实隔离管控、体温检测、症状监测、定期核酸检测等主要措施,及早发现和处置异常症状人员,及时开展排查和应急处置,在做好个人防护、消毒等的基础上,防止疫情风险进入展馆内,实现展会相关场馆内控感染、控传播。
4.2 情景二:我国COVID-19为乙类传染病参照甲类管理,全球和国内疫情处于高水平流行,展会举办地疫情处于散发与情景一防控策略基本一致,除聚焦入境人员和国内高中风险地区人员外,密切关注和实施追踪疫情发展趋势,关注国内和举办地疫情风险地区人员。
4.3 情景三:我国COVID-19为乙类传染病参照甲类管理,全球、国内和举办地疫情均处于高水平流行在既往策略基础上,每日开展核酸检测。密切关注国内和举办地疫情发展情况及人员排查情况,动态分析和调整防控措施,尽早发现、快速识别异常症状人员和核酸检测异常人员以及密切接触者等风险人员,从严、从紧、快速管控疫情风险,及时隔离管控异常人员和风险人员,实现展会相关场馆内控感染、控传播,防止疫情外溢。
4.4 情景四:我国COVID-19为乙类传染病乙类管理以体温检测、症状监测(发热、腹泻、皮疹等)为主要措施,及早发现展会期间及全市面上可能的输入性、少见、罕见及不明原因传染病,防止重要传染病的聚集性疫情和暴发疫情。
5 经验总结大型展会的召开不仅给展馆以及展馆所在区域带来一定的疫情风险,也会对整个举办城市带来一定的人员、场馆、物资等的协调和储备压力。因此,除了将传染病防控措施尽可能嵌入整个展会流程中外,实施“面”(社会面)和“点”(展馆)的疫情风险均衡管控也十分必要。上海市已经成功举办了5届进博会,最终都实现了疫情“零感染”的目标[9],证明基于参展流程的疫情防控对策以及不同疫情形势下的展会疫情防控策略行之有效,可为今后的大型展会保障提供实践经验。
5.1 健全组织体系,加强内外联动建立健全完善的展会疫情监测体系和应急指挥体系,在展会涉及区域配备多领域应急处置队伍,在国家、城市面上和展会现场专家团队的联动指导下,建立以展馆为中心的“展馆、核心区域和核心区、全市”三道防疫线,根据疫情形势调整防疫力量和防控要点,划定风险防控圈,与属地政府、隔离和住宿酒店、场馆方密切配合,将场馆防疫和城市防疫一体推进,根据不同的疫情形势,切换以内为主、内外并重、以外保内模式,高效协同,共同落实疫情防控相关工作。
5.2 风险分级管理实现疫情不扩散、不外溢大型展会中传染病风险不可避免,在COVID-19大流行的背景下,北京冬奥会所采取的闭环管理政策有效地将风险控制在闭环管理范围内,闭环内局部传播风险可控[10]。奥运村这一相对独立的区域范围是有效实施这一策略的重要基础,进一步应用到不同的疫情形势下的大型展会的传染病防控仍需谨慎。因此,在大型展会中的相关环节和区域尽可能实行风险对象分离是必要、有效、可行的。分类别集中住宿、分时/分区域就餐甚至暂停餐厅就餐、固定工作岗位、减少使用公共交通和前往公共场所的频率、严格规范消毒等措施均体现了重细节的风险分级管理的思路,能减少展馆内风险扩散的可能性,避免疫情扩散和外溢。
5.3 展会保障体验度与疫情防控要求相结合平衡疫情防控的要求和展会办展体验度是展会期间疫情保障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不同的疫情水平下防控策略也有所不同。本研究以COVID-19为例,结合进博会的保障实践经验,凝练出不同疫情形势下的展会策略,主要体现在防控目标、监测手段、监测对象、聚焦的疾病种类以及管控对象范围等,为不同背景、不同形式的大型展会的保障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技术参考。同时,北京冬奥会[7]、上海进博会的保障经验均显示,疫情防控方案或防疫手册制定前的充分调研以及制定后的充分解读和召开培训会,使各利益相关方充分了解具体防疫措施,是确保相关防疫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各参会代表和服务保障工作人员在遵循展会期间住宿、餐饮、交通等方面的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获得相对较好的体验是提高措施落实依从性的重要保障,同时能保证突发事件的及时、精准处置,保证将疫情的影响降至最小。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1] |
张彦平, 王子军, 陈贤义. 大型活动的公共卫生应对[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8, 29(7): 737-739. |
[2]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ommunicable disease alert and response for mass gatherings: key considerations[R]. Geneva: WHO, 2008.
|
[3]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505号[EB/OL]. [2022-12-12]. http://www.gov.cn/flfg/2007-09/21/content_759965.htm.
|
[4] |
吴茜. 国际大型集会公众健康风险防控经验及对北京冬奥会启示[J]. 中国公共卫生, 2020, 36(12): 1852-1856. |
[5] |
许树强, 王宇. 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理论与实践[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
|
[6] |
江宁, 毛盛华, 文京海, 等. 基于风险评估和流程再造的口岸疫情风险防控管理实践[J]. 中国卫生资源, 2022, 25(6): 785-789. |
[7] |
上海发布. 第五届进博会实现疫情防控"零感染"[EB/OL]. [2022-12-12]. https://mp.weixin.qq.com/s/2O2E5bukP6gbIqXs4kHerw.
|
[8] |
张镇权, 王绍华, 武培丽, 等. 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奥村公共卫生保障模式的建立与实践[J]. 国际病毒学杂志, 2022, 29(5): 365-368. |
[9] |
王瑞雪, 王增淼, 田怀玉. 传染病数学模型在大型活动赛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播风险模拟中的应用[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2, 56(8): 1055-1059. |
[10] |
沈莹, 霍达, 冯兆民, 等.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重要防疫政策调整及其对社会面疫情防控的借鉴意义[J]. 国际病毒学杂志, 2022, 29(5): 357-3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