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生资源  2023, Vol. 26 Issue (2): 141-146  DOI: 10.13688/j.cnki.chr.2023.230023

引用本文  

吴凡, 汪玲. 规范学科专业设置  促进一流人才培养[J]. 中国卫生资源, 2023, 26(2): 141-146. DOI: 10.13688/j.cnki.chr.2023.230023

基金项目

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2020年医学教育研究立项重点课题“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实践研究”(2020A-N02002)

作者简介

吴凡,教授、主任医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医学教育研究,wufan@shmu.edu.cn

通信作者

汪玲,lingwang@fudan.edu.cn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23-02-02
修订日期:2023-02-18
规范学科专业设置  促进一流人才培养
吴凡 , 汪玲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上海 200032
摘要:研究生教育是国家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的主渠道,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也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的关键点。学科专业目录是学科专业的制度性呈现,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为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培养质量评价、学位授予和学位授权审核提供基本依据。文章围绕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规范管理和研究生招生学科专业代码编制规则,以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两个一级学科为例,分析一流医学院校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设置,探讨创新促进交叉融合招生和学位授予机制以及“双轮驱动”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实践。
关键词学科专业    人才培养    医学教育    研究生教育    
Keywords: discipline and specialty    talent cultivation    medical education    postgraduate education    

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的核心支柱,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在高等教育中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影响。研究生教育是国家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的主渠道,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的关键点,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直接关系高层次人才供给基本结构和类型。学科专业目录是学科专业的制度性呈现,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为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培养质量评价、学位授予和学位授权审核等工作提供基本依据。本文围绕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规范管理和研究生招生学科专业代码编制规则,以基础医学、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两个一级学科为例,分析一流医学院校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设置,探讨创新促进交叉融合招生和学位授予机制以及“双轮驱动”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实践。

1 学科专业设置规范 1.1 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规范管理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和《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1],明确学科专业设置与管理实行放权与规范并进的目录管理新机制。一是将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体系分为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与专业学位类别、二级学科与专业领域三个层级,统筹设置、调整与管理工作;二是坚持高起点设置、高标准培育,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设置实行先探索试点、成熟后再进目录的放管结合新机制;三是对学科门类的设置与调整,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的命名规则、编码规则、设置条件、设置程序、编入目录等作出明确规定;四是缩短目录调整周期。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的修订周期缩短为5年,学位授予单位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和专业领域每年定期统计发布。

《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规定,对于可授不同学科门类学位的一级学科可分属不同学科门类(表 1),此类一级学科授予学位的学科门类由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决定。二级学科由学位授予单位按有关规定在一级学科授权权限内自主设置与调整。

表 1 可授不同学科门类学位的一级学科
1.2 研究生招生学科专业代码编制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依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2]及2018年版,参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每年度发布一次《研究生招生学科、专业代码册》。

研究生招生学科专业代码编制原则为: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使用2018年版的代码和名称,二级学科使用1997年版的代码和名称。

1.2.1 可授不同学科门类学位的一级学科招生代码

对于可授不同学科门类学位的一级学科,在相应学科门类中分别编制了学科招生代码,第三位为“7”或“8”。

表 2是医学门类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以医学门类中可授理学学位的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两个一级学科为例,表 3列出了各自的10医学招生代码和07理学招生代码。

表 2 医学门类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

表 3 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招生代码

根据教育部关于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设置要求,不同招生门类初试科目不同。07理学门类入学考试初试科目设置4个单元考试科目,即思想政治理论(100分)、外国语(100分)、业务课一(150分)和业务课二(150分);10医学门类初试设置3个单元考试科目,即思想政治理论(100分)、外国语(100分)和专业基础综合(300分)。

教育部《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3]第六十二条要求考生调剂基本条件为:“调入专业与第一志愿报考专业相同或相近,应在同一学科门类范围内”。这个规定在2021年已经开始实施。

考生第一志愿报考使用理学门类代码的基础医学(0778),即便拟调剂的专业名称与报考的专业名称完全相同,也不可调入属于医学门类的基础医学(1001),该类考生只可在理学(07)门类内调剂。

同理,考生第一志愿报考理学门类的生物学(0710),如未被录取,在调剂时也只能选择相同门类的理学专业调剂,不可调入跨学科门类的基础医学(1001)。

1.2.2 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代码和研究方向编制原则

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代码前四位为该学科所在的一级学科代码,第五位为“Z”, 第六位为顺序号。

1.2.3 自主设置的交叉学科代码和研究方向编制原则

自主设置的交叉学科代码前四位为交叉学科所涉及一级学科代码,第五位为“J”, 第六位为顺序号,专业名称使用交叉学科名称。

2 招生学科专业案例 2.1 入选国家重大战略工程医学院校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34号)[4]第十九条“实施国家重大战略工程”明确,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改革创新,支持国家及区域院校医学教育发展基地、一流医学院、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医药基础研究创新基地等建设,支持“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等重大改革。

入选基础医学双一流学科建设的8所高校是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和海军军医大学。

入选“强基计划”招收基础医学的9所高校是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山东大学。

入选基础医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建设的11所高校是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中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和南方医科大学。

入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双一流学科建设的5所高校是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和北京协和医学院。

入选高层次公共卫生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项目的10所高校是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南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和哈尔滨医科大学。

入选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的18所高校是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南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天津医科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和安徽医科大学。

2.2 一流医学院校招生学科专业案例

通过查阅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布的2023年各高校硕士专业目录,表 4列出了北京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和南京医科大学8所高校的1001基础医学和1004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二级学科/研究方向的招生代码。

表 4 一流医学院校招生学科专业案例
3 促进一流人才培养 3.1 创新促进交叉融合招生学位授予机制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直接力量。深化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要坚持“四个面向”,围绕健康中国建设需求,瞄准世界生物医药发展前沿,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着力推动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打造“医学+X”多学科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依据《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和《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医学院校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创新促进交叉融合招生学位授予机制(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2023年硕士专业目录)。

3.1.1 医学门类下一级学科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和研究方向

招收1001基础医学的有北京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中南大学、南方医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山东大学、同济大学等125家单位。

在1001基础医学,北京大学自设了8个二级学科:1001Z1人体生理学、1001Z2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1001Z3医学神经生物学、1001Z4医学细胞生物学、1001Z5病理学、1001Z6病理生理学、1001Z7系统生物医学、1001Z8医学生物信息学。复旦大学自设了2个二级学科:1001Z1分子医学、1001Z3医学系统生物学。上海交通大学按照100100基础医学一级学科招生,设立了5个研究方向:01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02生物化学与分子细胞生物学、03免疫学与微生物学、04神经科学、05干细胞与发育生物学。

招收1004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有北京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中南大学、南方医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山东大学、同济大学等86家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按照100400一级学科招生,设立了8个研究方向:01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02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03营养与食品卫生学、04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05卫生毒理学、06卫生检验与检疫、07食品安全与管理、08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依托复旦大学招生的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按100400一级学科招生,设立了5个研究方向:01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的流行病学研究、02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的相关生物学和基础医学研究、03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的相关临床医学研究、04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的社会治理和应急管理研究、05生物安全理论与实践。

在1004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北京大学自设了2个二级学科:1004Z1全球卫生学、1004Z2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复旦大学自设了1004Z1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四川大学自设了4个二级学科:1004Z1健康与社会行为学、1004Z2卫生检验与检疫、1004Z3老年保健与姑息医学、1004Z4卫生政策与管理。

3.1.2 医学门类下一级学科自主设置交叉学科和研究方向

在1001基础医学:南京医科大学自设了交叉学科1001J4生殖医学;中山大学自设了交叉研究方向J1干细胞与再生医学、J2分子医学。

在1004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北京协和医学院自设了交叉学科:1004J2生命伦理学、1004J4群医学、1004J5人文医学、1004J6医学信息学。

3.1.3 招收可授理学门类学位的医学门类学科和研究方向

招收0778基础医学的有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山西医科大学、同济大学、苏州大学、江苏大学、徐州医科大学、山东大学、新乡医学院、武汉大学、暨南大学13家单位。如同济大学按077800基础医学设立6个研究方向(01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02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03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04生物化学与生理学、05细胞生物学与医学遗传学、06再生医学)。

招收0779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有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南京医科大学、扬州大学、南昌大学、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5家单位。

3.1.4 关于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招生代码特殊性问题

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12管理学门类1204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120402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二级学科,已经只能授予管理学学位。但由于研究生招生学科专业代码编制原则是“二级学科使用1997年版的代码和名称”,在教育部高校学生司2023年《研究生招生学科、专业代码册》中,仍然可招收10医学门类107401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的研究生。

招收107401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的有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海军军医大学、厦门大学、南昌大学、山东大学、青岛大学、郑州大学、广西医科大学、昆明医科大学、兰州大学15家单位。

招收120402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的有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华中科技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南京大学、苏州大学、浙江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厦门大学、潍坊医学院、河南大学、武汉大学、武汉轻工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西师范大学、重庆医科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宁夏医科大学、新疆医科大学25家单位。

3.2 “双轮驱动”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实践

对近年来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实施国家重大战略工程分析发现,复旦大学入选了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的所有项目[5]。复旦大学“双轮驱动顶天立地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二十年创新与实践”获2022年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

本项目首创基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医学门类)和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管理学门类)“双轮驱动”、高精尖领军型“顶天”人才与高层次应用型“立地”人才并重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从顶层设计培养方案到试点探索再到全国示范引领,建立健全了本-硕-博多层次、学术型与专业型研究生分类培养、多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新范式。其核心理念写入了国家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指南和公共卫生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

本项目创新促进交叉融合招生学位授予机制。研究生生源涵盖预防医学、公共管理、临床医学、药学、经济学、社会学、信息科学和数学等20余个本科专业。2016年以来在校学生共发表论文1 188篇,在《科学》(Science)、《自然》(Nature)、《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EJM)、《柳叶刀》(The Lancet)、《英国医学杂志》(British Medical Journal,BMJ)等全球顶尖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优秀毕业生中有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20余位公共卫生学院院长,有的担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等部委和地方行业领导,有的成为公共卫生实干家,获得全国抗击新冠疫情先进个人与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综上,医学人才是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医学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学科专业目录是医学院校开展研究生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的重要依据,也为复合型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提供了制度基础。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教育部.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印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 《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的通知: 学位[2022]15号[A]. 2022.
[2]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教育部.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印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的通知: 学位[2011]11号[A]. 2011.
[3]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的通知: 教学[2022]3号[A]. 2022.
[4]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 国办发[2020]34号[A]. 2020.
[5]
教育部办公厅,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等. 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关于开展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的通知: 教高厅函[2021]38号[A].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