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生资源  2022, Vol. 25 Issue (6): 675-676  DOI: 10.13688/j.cnki.chr.2022.220918

引用本文  

金春林, 唐密, 杨燕, 等. 药品供应保障体系视角下的生物类似药发展[J]. 中国卫生资源, 2022, 25(6): 675-676. DOI: 10.13688/j.cnki.chr.2022.220918

作者简介

金春林,研究员,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医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主任,博士,主要从事卫生经济、卫生管理与健康政策研究,jinchunlin@shdrc.org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22-11-07
修订日期:2022-11-10
药品供应保障体系视角下的生物类似药发展
金春林 , 唐密 , 杨燕 , 何江江     
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医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上海 200031

随着社会福利负担日益加重,生物制品的患者可及性问题随之出现,国际上制定一系列相关法规政策和技术指南促进生物类似药的发展,以应对生物制品药物可及性的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1]。欧盟是最早发展生物类似药的地区,也是最早建立生物类似药法律体系的地区。欧洲药品管理局(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EMA)于2004年发布《生物类似药指南(草案)》,2005年正式生效[2],在法规层面上为欧盟生物类似药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自2006年欧盟批准第一个生物类似药之后的十几年时间里,多个生物类似药在欧洲市场相继获批上市,抢占了原研生物品牌药的市场,节省了上百亿欧元的药费支出[3]。至今,欧盟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生物类似药监管框架,为全球生物类似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并带动了全球生物类似药的迅速发展。

我国生物类似药的研发和管理工作虽起步较晚,但在生物医药领域中有明显的厚积薄发之势,目前研发的品种和参与研发的企业数量为全球最多。2015年2月,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生物类似药研发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由此国内生物类似药法规开始逐渐完善,指导原则中对生物类似药的定义和研发给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4]。2016年7月发布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修订稿)》又进一步规范了生物类似药的概念和审评标准[5]。2017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的《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生物类似药”[6]。2019年2月,首个国产生物类似药——利妥昔单抗注射液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填补了我国生物类似药领域的空白[7]

我国将生物类似药定义为在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与已获准注册的参照药具有相似性的治疗用生物制品[4]。需要注意的是,生物类似药的相似性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质量属性都必须相似,允许部分质量属性与参照药存在一定的差异[8],但需要充分评估该差异对临床安全性、有效性和免疫原性的影响,因为当这种差异超出一定范围时,可能在临床应用上带来一定风险和不利影响。相比于化学仿制药,生物类似药对其研发技术要求更高,研发周期和投入远远高于化药仿制药,加之市场的迅速变化,精准研发成为了各生物类似药企业面临的共同挑战。国内生物类似药的上市对于提高生物医药的可及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应该注意到,以单克隆抗体为代表的生物类似药在部分靶点上出现的拥挤现象,产品同质化等随之而来的问题对生物类似药的发展产生的影响[9]

促进生物类似药的发展、提高患者可及性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研发、生产、使用和监管等多环节入手,以进一步精细地设计关于生物类似药的管理政策与规范,鼓励与保护创新,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但目前国内这方面的相关研究较为缺乏,因此有必要从药品供应保障体系角度,对生物类似药的现状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影响生物类似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和因素,从而促进生物类似药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生物制品药物的可及性,助力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提升。

本期专栏文章: 第一,从生物类似药的法律概念出发,梳理了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和中国等典型国家和地区生物类似药发展的立法现状,对生物类似药前端的临床研究法律、中端的使用监管法律、末端的知识产权保护等关键环节进行了比较,总结各国和地区的立法共识和差异,初步论证我国生物类似药发展的立法必要性,探讨国内生物类似药立法可行性的法律启示与建议。第二,立足于生物类似药的研发和生产环节,详细探讨了生物类似药在工艺开发、生产放大和质量相似性评价等方面的特点,以期为生物类似药的研发提供参考。第三,基于生物类似药的使用价值识别环节,对德国生物类似药定价分组情况进行案例分析,总结其分组原则、分组契机、关键问题,关注其分组过程中针对生物类似药特殊性的考量,提出我国在生物类似药价格管理过程中的完善建议。第四,为促进我国生物类似药的使用,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对美国和欧盟在生物类似药互换使用管理过程中的职责分配与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国际经验进行了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生物类似药使用和可互换使用的监管建议,以及推动生物类似药临床推广和使用的具体操作层面建议。第五,以抗肿瘤生物类似药为例,系统评价其临床互换用药的有效性、安全性与免疫原性,为促进生物类似药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了有效的循证医学证据合成方法。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在立法、生产、定价、使用与监管等多个关键环节对生物类似药的现况及相关政策进行了梳理,并借鉴了国外典型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管理经验与措施,以期为完善我国生物类似药相关管理政策、促进生物类似药研发、生产和使用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
邵颖, 杨建红, 李洁, 等. 我国生物类似药相关法规体系研究的总体原则[J]. 现代药物与临床, 2019, 34(4): 877-882.
[2]
EMA. Guideline on similar biologicalmedicinal products[EB/OL].[2022-10-07]. https://www.ema.europa.eu/en/documents/scientific-guideline/guidelinesimilar-biological-medicinal-products_en.pdf.
[3]
医药魔方. 闪耀的光芒: 欧洲生物类似药概览[EB/OL].[2022-10-07]. https://mp.weixin.qq.com/s/MFjXnsAhgsOfP7YClg4xcw.
[4]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生物类似药研发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EB/OL].[2022-10-07]. http://www.cde.org.cn/zdyz.do?method=largePage&id=243.
[5]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修订稿)[EB/OL].[2022-10-07]. https://www.nmpa.gov.cn/xxgk/zhqyj/zhqyjyp/20160725154601588.html.
[6]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EB/OL].[2022-10-07].http://www.gov.cn/zhengce/2017-10/08/content_5230105.html.
[7]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首个国产生物类似药利妥昔单抗获批上市[EB/OL].[2022-10-07]. https://www.nmpa.gov.cn/directory/web/nmpa/yaowen/ypjgyw/20190225171901769.html.
[8]
LEE J F, LITTEN J B, GRAMPP G. Comparability and biosimilarity: considerations for the healthcare provider[J]. Curr Med Res Opin, 2012, 28(6): 1053-1058. DOI:10.1185/03007995.2012.686902
[9]
王兰. 生物类似药的研究进展及挑战[J]. 中国新药杂志, 2020, 29(21): 2410-2424. DOI:10.3969/j.issn.1003-3734.2020.2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