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上海市黄浦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上海 200023;
3. 上海市静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上海 200072;
4. 上海市青浦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上海 201799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大众对个体容貌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对个体容颜美、形态美的需求日益加强,医疗美容(以下简称“医美”)行业飞速发展,医美机构迅速增加。据《2018中国医美行业白皮书》[1]披露,全国医美服务机构数量以每年15%递增,仍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需求。2019年,我国美容业具备医美资质的机构约13 000家,从业医生38 000多人, 年营业额达1 769亿元[2]。
近年来,医美引起感染、导致事故的情况时有发生,但国内外医美相关研究主要聚焦在整容技术上,对医美机构及从业人员情况的研究较少。调查旨在了解上海市民营医美机构基本情况以及从业人员现况,为卫生管理部门监测、指导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2021年7月对上海市黄浦、静安、徐汇3个中心城区,青浦和宝山2个郊区,共5个区的民营医美机构进行分层抽样调查,共抽取民营医美机构23家。
1.2 研究方法根据《医疗美容项目分级管理目录》(卫办医政发〔2009〕220号)[3]以及《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的要求,通过现场查看、个人访谈及调查表方式了解医美机构基础信息、人员构成及感染控制(以下简称“感控”)培训情况。
1.3 统计学分析使用EpiData 3.1和R 4.0.3录入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定量资料以均数(中位数)和构成比描述,分类资料采用等级资料pearson相关分析,定性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检验水准α=0.01。
2 结果 2.1 受调查民营医美机构的构成及科室项目设置对上海5个区23家民营医美机构调查,除规模、经营年限、场所设置情况等基础信息外,还对科室设置、项目组成进行了调查(表 1)。23家医美机构主要以医疗门诊部为主(17个,73.91%),经营年数10年及以上、5~<10年、2~<5年以及2年以下的比例为1.6:1:1:1,主要设置在写字楼内或为沿街商铺(15家,占65.22%)。
表 1 受调查医美机构的构成和服务项目 |
![]() |
受调查医美机构开设的科室,除美容外科、美容牙科、美容皮肤科以及美容中医科等功能型科室外,还开设了手术室(78.26%)、麻醉科(60.87%)、检验科(56.52%)、补液室(34.78%)和其他临床科室(30.43%)。
2.2 专业人员配置及感控培训情况23家医美机构的专业医护人员均数为40.08人,行政辅助人员均数为21.52人。医生、护士、医技和感控人员的均数分别为17.26人、18.87人、2.43人和2.17人,其中医生、护士人数小于5人的机构分别为3家和3家,同时医生、护士的执业资格证书持有率分别为99.24%和100.00%。另外,专职感控人员比例较低,仅为36.00%。
医生学历相对较高,近80.00%为本科及以上,而护士和医技人员则70.00%以上为大专及以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34.61,P<0.001)。医生职称也相对较高,超过70.00%为中级及以上,医技人员中级及初级,分别占44.64%和51.79%,护士近80.00%为初级及以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64.16,P<0.001)。与护士等其他专业人员相比,医生的工作年限较长,不同医务人员工作年限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32.72,P<0.001)。见表 2。
表 2 23家医疗美容机构从业人员情况 |
![]() |
23家医美机构均有感控工作制度、感控工作计划及感控标准操作流程(SOP),对院内部门开展培训并监督执行。22家机构参与了感控继续教育培训,其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院感染防控知识、无菌操作及医疗废弃物处置等内容覆盖面最广,分别为100.00%、95.45%和95.45%,见表 3。
表 3 23家医疗美容机构感染控制继续教育培训情况 |
![]() |
23家机构中,平均每家有美容治疗间6.43间、手术室3.43间,而与之对应的苏醒室仅0.87间(表 4)。以2019年的就诊人数统计,每家月就诊量达1 297.06人次,每家年手术量为1 745.47人次(表 5)。美容间、手术室及苏醒室的平均周转速度分别为每间201.72人次/月、42.41人次/月及167.19人次/月。
表 4 23家医疗美容机构基础硬件配置及就诊量 |
![]() |
表 5 23家医疗美容机构2019年就诊量 |
![]() |
上海市民营医美机构开展的项目以美容外科和美容皮肤科为主,美容牙科也占相当的比例。美容外科中随项目级别的提升,如从一级的重睑成形术到二级的隆乳术、三级的脂肪抽吸术(抽脂量2 000 ml及以上5 000 ml以下)、四级的下颌角肥大矫正术,感染风险也相应增加。美容外科类项目通常需要配套手术室,能满足硬件条件开展相应项目的机构数相对较少。美容皮肤科以肉毒素注射、填充物注射以及激光美容为主,同样具有创口和感染的风险。美容牙科诊疗器械种类多、侵入性操作频繁,对诊疗用水要求也较高。
医美机构以轻医美为主,微创、激光等皮肤美容项目和重睑成形术等一级美容外科手术多见。多数套餐含侵入性操作,如注射类、抽吸类及手术等[4],加之手术器械消毒和基础硬件设置可能不足,若感控工作不到位则有较高感染风险。
出于便捷性考虑,多数医美机构大量使用一次性诊疗和手术器械[5],但仍有部分复用器械和外来器械。此外,多数民营医美机构的美容治疗室、手术间、苏醒间等设置不足,就诊量较高时会导致周转速度过快。通常来说,上述医疗资源的高速周转有利于资源高效配置和使用,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感控制度落实严格、消毒时间保证,连台手术或侵入性操作的术前准备充分。在这一点上,民营医疗机构仍有较大的改善空间。
以手术室为例,年手术量最高的机构高达14 284台,手术室为8间,以1年220~300 d计,每间手术室每天手术台次平均达5.95~8.12台,在手术预约高峰时期,手术台次更多;以美容间为例,其平均周转速度为每间每月201人次,在人流量极端的节假日甚至可达到每天10人次以上。考虑到多数民营医疗机构每天的营业时间集中在9—22时,诊疗或手术时间集中在10—19时,在9 h的诊疗、手术时间中完成峰值8台手术、10余次治疗的工作任务显得较为勉强。因为换台手术的术间准备时间相对固定,对空气、手术台、物品、器具的消毒和一次性物品更换、准备至少需要30 min以上(这还没有考虑清洁手术室的情况)。同样,由于美容间多数涉及侵入性操作,在每一次完成诊疗活动迎接下一位顾客之前也需要较为细致的消毒和准备作业。但在手术、诊疗活动量峰值的极端条件下,这个时间很难得到保证,因而增加了因消毒和感控作业落实不严格而引起相关感染的风险。
调查还发现,医美机构苏醒室数量明显少于手术室,存在手术室使用较多、苏醒室使用较少的情况。这也不够合理,通常手术室顾客都会用到苏醒室,有些使用美容间接受服务的顾客偶尔也会使用苏醒室,因此苏醒室的使用频次应明显高于手术室。事实上,一些医美机构直接将手术苏醒、观察、输液安排在候诊室或咨询室,客观上增加了术后感染的风险。
3.2 专业人员配备不足23家医美机构中的专业医护人员和行政辅助人员设置比例为1.86:1,该比例位于全国前列。与济宁市医美机构平均每家医护人员不到10人相比[4, 6],上海市医美机构专业人员配备明显较多,但调查中仍发现各有3家医美机构医生、护士不足5名,不符合《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要求[7],民营医美机构人员配备不规范的现象依然存在。
另外,医美的教育体系未完备[8],专业院校少,培养人才能力有限[9]。部分医生是从骨科、妇科等转行而来,还有部分为专科生参加成人教育后取得职业资格[8],与传统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差别较大,能力水平上也存在差距。民营医美机构重视医生的技术、审美和商业品牌价值培养,轻视感控能力建设,这也是其诊疗服务质量的限制性因素。
3.3 感控人员及培训难以满足感控工作的需求调查发现,平均每家医美机构的专职感控人员不到1人[10],更有近半数感控人员从事专业工作不到3年,却要承担监测、感控、个人防护[11]指导、医疗废弃物及污水处置、灭菌器使用等多项工作,工作质量难以保证。访谈中还发现,感控人员的专业知识普遍匮乏,与公立医疗机构的感控人员相去甚远。此外,虽然医美机构比较重视感控相关继续教育,但从参与情况看,对于频繁检查的项目参与度较高,对于与行业联系紧密而监管不严格的培训,如耗材使用、安全注射等参与度不高。为此,在增加专职感控人员数量[12]、加强医美感控知识培训的同时,还应加强兼职感控护士梯队的建设,各业务科室应有感控护士[13],协助做好感控工作。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1] |
健康面. 《2018中国医美行业白皮书》: 正规医美市场规模高达4953亿, 95后不再拿明星照整形[EB/OL]. [2022-06-01]. https://m.jiemian.com/article/2725515_qq.html.
|
[2] |
艾瑞咨询. 乱象丛生: 2020年中国医疗美容行业洞察白皮书[R/OL]. [ 2022-06-01 ]. https://www.iresearch.com.cn.
|
[3] |
卫生部办公厅.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医疗美容项目分级管理目录》的通知: 卫办医政发[2009]220号[A]. 2009.
|
[4] |
钟云松. 山东省济宁市医疗美容行业政府监管研究[D]. 济南: 山东大学, 2020
|
[5] |
王梅杰, 詹朦, 李漫春, 等. 340所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医疗器械使用说明书提供与使用现况的调查研究[J]. 中国护理管理, 2020, 20(10): 1581-1585. DOI:10.3969/j.issn.1672-1756.2020.10.031 |
[6] |
吴文育, 刘莹.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医疗美容机构安全防控专家共识[J]. 中国美容医学, 2020, 29(3): 23-27. |
[7] |
高昕, 蔡平, 何恺. 苏州市医疗美容机构执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监管对策探讨[J]. 中国卫生监督杂志, 2020, 27(1): 49-52. DOI:10.3969/j.issn.1007-6131.2020.01.010 |
[8] |
亓发芝, 顾建英. 当前我国医疗美容行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医疗美容, 2021, 11(7): 1-3. |
[9] |
杨凯涵, 蒋祺炜, 符佳, 等. 成都市医疗美容行业现状调查及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 卫生职业教育, 2021, 39(13): 151-153. |
[10] |
吴安华, 黄勋, 李六亿. 医院感染管理专业人员培训指南: WS/T 525-2016[J].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7, 16(1): 94-97. |
[11] |
张玉成, 朱仁义. 上海市地方标准《感染预防技术要求第1部分: 个人防护用品使用规范》解读[J]. 上海预防医学, 2021, 33(11): 1096-1099. |
[12] |
王平, 丁萍. 安徽省医院感控专职人员岗位胜任力情况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21, 48(13): 2328-2332. |
[13] |
范一麟, 郭丹, 黄柯策, 等. 国内外感染控制专科护士培养现状及启示[J].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7, 16(4): 383-3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