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 上海 200030;
3.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心理健康管理研究所, 上海 20003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是一项典型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其传播速度、感染范围和防控难度均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严重级别之最[1]。新冠肺炎疫情也是一次重大的心理危机事件,面对疫情引发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大众对心理危机干预等心理援助的关注空前提高,部分社会公众表示需要专业的心理干预、心理辅导等服务[2-3]。研究发现,心理卫生服务专业人员主要来源于精神卫生专科医院[4],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在心理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上海市精神卫生条例》[4]明确提出,应组建以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和精神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主体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研究旨在调查上海市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心理应急管理现状,为建立健全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心理应急管理体系提供对策和建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2020年4月,调查上海市、区两级共18家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包括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和上海市16个区的区级精神卫生中心(浦东新区2家。面向各医院心理危机干预管理人员发放18份问卷。面向心理危机干预队员发放问卷272份,包括50名市级队员和252名区级队员(包含30名市级队员)。问卷回收率均达100%。2021年9月,采用目的抽样选取24名心理危机干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访谈。
1.2 调查方法及工具定量研究方面,基于文献复习和专家评议自行设计“上海市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心理应急管理能力调查问卷”和“上海市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建设调研问卷”。定性研究方面,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梳理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经过专家评议和预调查调整修改形成最终的访谈提纲,内容包括:“您如何理解心理应急管理体系”“您如何看待上海市精神卫生专科医疗机构心理危机干预人力资源现状”“您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有哪些,如何针对问题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
1.3 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使用EpiData 3.1软件录入问卷数据并将数据导入Excel 2019,对数据进行筛选、分类和汇总。访谈结束后24 h内将访谈录音逐字转为访谈稿,借助Nvivo 12plus导入访谈稿,使用主题框架法进行编码分析。
2 结果 2.1 定量研究 2.1.1 心理危机干预科室设置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设立独立的心理危机干预办公室并配备专职人员管理心理危机干预相关工作,17家区级精神卫生中心尚未设立独立的心理危机干预科室,心理危机干预业务融合于防治科、医务科、心理科、应急办、医教科、党政办等科室。
2.1.2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内容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危机干预:2017年1月—2020年4月,上海市18家精神卫生中心处置心理危机事件共计932件。按心理危机事件起因划分为自杀、虐待、成瘾、临终关怀、居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替代性创伤和其他事件。其中处理频数最多的3类心理危机事件依次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532起,占57.1%;自杀164起,占17.6%;社会安全事件107起,占11.5%。见表 1。
表 1 2017年1月—2020年4月上海市各类心理危机事件干预处置情况(n=932) |
![]() |
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应急预案制定及实施:截至2020年4月,15家(83.3%)医院已制定心理危机总体干预方案或预案累计达21个。目前所有方案或预案均在实施中,相关负责人员评价方案总体实施效果良好。11家(61.1%)医院已建立健全心理应急管理相关制度。
心理健康知识宣教:2017年1月—2020年4月,各医院共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3 853次,包括线上宣传2 160次(56.1%),线下宣传1 693次(43.9%)。最常用的形式为:微信公众号宣传1 812次,占47.0%;科普讲座837次,占21.7%;上街设摊宣传332次,占8.6%。
心理热线运行:截至2021年8月,18家精神专科医院均开设心理热线电话,每周提供5 d或7 d热线接听服务,每天服务时长7.5~24 h不等。2021年9月1日,上海市24 h心理热线962525开通,市级及区级精神卫生中心的心理热线并线,由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危机办公室统一协调组织心理危机干预队伍按排班接线。
2.1.3 经费和政策保障情况截至2020年4月,6家(33.3%)医院尚无可用于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经费,18家医院可用于心理危机干预的年度财政经费预算总计454.47万元,平均每家25.25万元。9家(50.0%)医院尚无心理危机干预专项经费,心理危机干预专项经费年度财政预算总计94.80万元,平均每家5.27万元。13家(72.2%)医院心理危机干预相关负责人自评熟悉心理危机干预相关政策法规,8家(44.4%)自评工作人员对政策支持力度感受较强,8家(44.4%)自评感受力度一般。
2.1.4 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建设情况队伍成员基本情况:心理危机干预队员以兼职人员为主,占84.9%;女性队员居多,占64.3%;35~<45岁的中青年为主,占47.8%;96.3%的成员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40.4%的队员所学专业为精神医学;85.7%的队员具有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84.5%的队员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见表 2。
表 2 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基本信息(n = 272) |
![]() |
队员专业能力状况:(1)工作年限。158名(58.1%)队员工作年限不足5年,占比最高;工作年限20年及以上者仅2人,占0.8%。(2)心理热线及网络心理咨询参与情况。153名(56.3%)队员具有参与心理热线咨询工作的经验,119名(43.7%)队员具有参与网络心理咨询的经验。(3)心理危机干预经验。心理危机干预队员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危机干预经验(109人,40.1%)远高于其他类型的事件;具有其他3类突发公共事件相关工作经验的人数及比例依次为社会安全事件30人(11.0%),事故灾难事件22人(8.1%),自然灾害事件13人(4.8%)。81.3%的心理危机干预队伍成员自评能够有效处理创伤后心理问题/精神疾病。见表 3。
表 3 心理危机干预队员工作年限及干预经验(n = 272) |
![]() |
队伍建设情况:2017年1月—2020年4月,18家医院共组织心理应急演练58次,覆盖3 672人次;累计组织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30次,其中培训次数(28次,93.3%)远高于学术交流活动(2次,6.7%);累计组织心理危机干预督导132次,以面对面督导为主要形式(126次,95.5%)。221名(81.3%)队员定期参加心理危机干预相关培训,138名(50.7%)队员定期参加心理危机干预督导。
2.2 定性研究 2.2.1 访谈对象基本情况共访谈24名心理危机干预相关工作人员,其中男性9名,女性15名;工作年限5~35年;职称包括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主管医师、心理治疗师等;整体学历层次较高,专业涵盖精神病学、临床医学、心理学、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等领域。见表 4。
表 4 访谈对象基本情况(n=24) |
![]() |
通过定性访谈进一步了解上海市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心理应急管理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经主题框架法分析归纳得出以下4个方面的结果。
(1)心理危机干预队员面临工作和心理双重压力。访谈发现,心理危机干预队员普遍存在工作量过大的问题,因为现在所做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都是额外的,所以从总和的角度来说是增加了队员的工作量。队员在心理危机干预的过程中存在着急性应激障碍、情绪反应以及对危机干预效果的担忧和顾虑等心理问题和压力,有队员表示“当时是忐忑的”“自己内心不够强大”等。
(2)心理危机干预队员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缺乏技术支持。定性访谈发现,心理危机干预管理人员对心理危机干预队员能力评价不一,存在着“胜任力是有的”“有能力的人还是比较少”等不同的评价。在能力水平提升措施方面,受访者提及最多的为培训督导、实战积累和应急演练,表示“培训是很重要的”“觉得督导可能会比培训提高得更快一点”,而目前相关技术支持尚有不足。
(3)心理危机干预队伍人手不足,组织协调困难。一方面,多位受访者反映心理危机干预队伍人力资源配置不足且心理学专业背景人才缺乏,“人员比较少,又要管那么多的患者”“现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了,干预者如果没参加过心理咨询方面的培训就比较麻烦了”。另一方面,部分受访者指出,在实施心理危机干预时存在着人员组织协调困难的问题,队员都是由医院各科室医师护士组成的,难以统筹管理。
(4)经济支持和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访谈发现,部分区级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心理危机干预队员的劳动补贴难以落实,影响成员参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积极性。“心理危机干预服务的责任仅限于卫生部门”的责任限定论根深蒂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往往需要公安、民政等多部门的配合和协同,部门协作沟通困难已成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开展的一大掣肘因素。
3 讨论与建议 3.1 加强组织领导,优化管理模式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体系。陈国永等[5]调查发现,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存在着缺乏统一领导机构、各部门分工不明确、协作力度低等问题,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发达国家早已建立突发事件心理应急管理系统,如北美和欧洲诸国,在10万~20万人口的城市均设有心理危机干预中心[6]。这种集中管理的方式在多次心理应急管理实践中被证明是响应快速、及时有效的模式[7]。因此,建议政府层面设立应急办公室、应急管理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组或心理危机干预中心,指导以精神卫生专科医院为主体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开展。此外,调查发现上海市17家区级精神卫生中心均未设立心理危机干预办公室,实行“专人管理,兼职队员”的管理模式,心理应急管理过程中存在着部门协作性差、人员统筹难等问题。靳彬等[9]在调查天津市心理应急管理现状时发现了同样的问题。建议医院设立心理危机干预办公室或组建心理危机干预管理小组,由医务部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人共同担任组长,科室负责人作为组员。
3.2 促进经费保障,发放劳动补贴研究发现,上海市18家精神卫生专科医院中,平均每家医院可用于心理危机干预的经费为25.25万元,1/3的医院尚未落实可用于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经费。张巍等[10]对辽宁、浙江、安徽、广东、重庆、新疆6省的30家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开展调查,发现每家医院可用于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经费仅有5.9万元。天津市精神卫生专科医院也存在着心理危机干预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9]。在经费难以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心理危机干预队员在心理应急处置工作中往往没有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补偿,多依靠其个人情怀、责任感和使命感参与危机干预,长此以往难免挫伤成员的工作积极性[11]。《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明确规定,各级政府要将精神卫生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根据精神卫生工作需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保障精神卫生工作所需经费,提高精神卫生工作人员待遇水平[12]。因此,一方面应将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经费纳入国家和地方财政预算,为危机干预工作的开展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另一方面应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设立奖励性工资,作为对成员参与危机干预工作的补偿和奖励[13]。
3.3 扩大队伍规模,增加人员配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的通知》将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人群分为4级。第一级人群包括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疫情防控一线医护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和管理人员等[14]。研究发现,这类人群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是心理危机干预的重点人群[15-16]。目前上海市心理危机干预队伍人员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重点人群的心理援助需求,多位受访者表示,人手不足已成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开展过程中的一大难题。因此,建议政府组织建立依托于精神卫生专科医院的专家资源库、心理危机干预专业人才库[17];增加人员编制,保障精神卫生专科医院等相关部门引进具有心理学背景的专业人才[12];鼓励并支持高校开设心理危机相关专业,培育心理学专业人才,同时促进医校合作,为心理学专业人才提供教学实践平台[12]。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可培养并吸纳社区心理咨询师作为心理危机干预队伍成员[18],包括社区管理人员、公共卫生人员、临床医师和护士。
3.4 提升队员能力,拓展服务人群孙丽媛等[19]的调查发现,在遇到突发公共事件后,86%的居民表示有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90% 以上的居民表示今后愿意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最希望了解的心理知识和技能方面,公众表示希望更多地了解常见的心理反应有哪些以及如何缓解自身和他人的心理反应[19-20]。这提示在突发公共事件时,各精神卫生专科医疗机构应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宣教活动,促进心理热线的运行,扩大心理健康宣教覆盖人群。此外,在遭遇突发公共事件时,公众首选心理咨询专业人员作为心理援助服务的提供者[19-20]。研究显示,40.1%的心理危机干预队员具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危机干预经验,但缺乏社会安全事件、事故灾难事件、自然灾害事件等危机干预经验,且队员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参差不齐,亟须进一步提升。多位受访者认为,提升队员危机干预能力的主要措施为督导培训和应急演练,已有研究证明督导和培训能显著地缓解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的压力[21],而目前队员所接受的督导培训和应急演练尚显不足。因此,政府应指导精神卫生专科医院组建督导专家团队,为心理危机干预队员提供系统化、常态化的督导培训和应急演练。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R/OL]. [2022-04-01]. http://www.scio.gov.cn/ztk/dtzt/42313/43142/index.htm.
|
[2] |
林小曼, 宋群, 童涌, 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过程中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性[J]. 海南医学, 2021, 32(10): 1328-1332. DOI:10.3969/j.issn.1003-6350.2021.10.029 |
[3] |
马辛. 从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角度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心理援助工作[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1, 29(1): 1-5. |
[4] |
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上海市精神卫生条例[EB/OL]. [2022-04-01]. http://www.spcsc.sh.cn/shrdgzw/node4/node22/node36/n116/u1ai58838.html.
|
[5] |
陈国永, 张继彬, 孟艳, 等. 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危机干预能力资源状况调查[J].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3, 30(3): 147-149. |
[6] |
LONG F Y. Psychological support in civil emergencies: the National Emergency Behavior Management System of Singapore[J]. Int Rev Psychiatr, 2009, 13(3): 209-214. |
[7]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EB/OL]. [2022-04-01]. http://www.gov.cn/yjgl/2006-01/08/content_21048.htm.
|
[8] |
王疐曈. 政府主导的应急管理心理危机干预模式的构建[J]. 党政干部学刊, 2016(11): 60-63. DOI:10.3969/j.issn.1672-2426.2016.11.013 |
[9] |
靳彬, 詹引, 骆达. 天津市医疗机构心理应急人力资源现状研究[J]. 医学与社会, 2019, 32(6): 123-126. |
[10] |
张巍, 钱玲, 张继彬, 等. 心理卫生机构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危机干预能力资源调查[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1, 28(11): 868-871. DOI:10.3969/j.issn.1004-4663.2011.11.025 |
[11] |
宋辉, 姚晓波, 赵红, 等. 心理卫生工作者参与新冠肺炎疫情现场心理危机干预意愿的定性研究[J]. 四川精神卫生, 2020, 33(2): 107-110. |
[12] |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 国办发[2015]44号[EB/OL]. [2022-04-01].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6/18/content_9860.htm.
|
[13] |
谢飞, 邬佳艳, 占归来. 上海市精神专科医院收支两条线管理效果研究[J]. 中国医院管理, 2016, 36(5): 43-45. |
[14] |
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 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的通知: 肺炎机制发[2020]8号[EB/OL]. [2022-04-01]. http://www.gov.cn/xinwen/2020-01/27/content_5472433.htm.
|
[15] |
颜峰, 张莉莉, 郭会敏, 等.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流行期间传染病专科医院护士心理健康状况[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1, 29(1): 85-89. |
[16] |
陈玲, 张桂青. 新冠肺炎疫情下医护人员心理问题干预及破冰之策[J]. 医学与哲学, 2020, 41(12): 44-48. |
[17] |
孙宏伟, 陈晓丽, 王艳郁, 等.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J].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18, 4(3): 141-144. |
[18] |
安静, 刘肇瑞, 梁红, 等. 突发传染病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探讨[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21, 35(9): 795-800. |
[19] |
孙丽媛, 梁小荣, 高家康.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公众心理卫生现状与需求[J]. 广东医学, 2020, 41(20): 2053-2058. |
[20] |
王志敏, 仲学锋, 张莲芝, 等. 安徽省突发公共事件后公众心理危机干预状况及需求调查[J].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10, 16(5): 366-368. |
[21] |
甘怡群, 钱铭怡, 陈红, 等. 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从业者的职业压力现状及影响因素[J]. 心理科学, 2007(5): 1046-10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