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健康山东” 重大社会风险预测与治理协同创新中心, 山东 潍坊 261053;
3. 潍坊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山东 潍坊 261061
长期以来,作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始终致力于引导患者就医流向、控制医疗卫生支出、提升医疗服务效率[1],作为人民群众的“健康守门人”,在筑牢基层网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秉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目标,加快推进基层卫生事业发展,夯实分级诊疗的坚实基础,打造基层医疗过硬的“齐鲁板块”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学术界围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医疗服务能力现状分析[1]、满意度调查[2]、资源配置公平性等领域[3];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影响因素分析[4]、城镇化发展[5]等方面,学术界针对两者各自的研究已比较成熟,但对于两者之间的关联协调研究仍处于空白。耦合协调发展追求的是实现系统之间的整体提高、全局优化及共同发展,其作用表现为追求系统发展的协同性[6]。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水平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且两者能够相互促进、协同演化的地市,其协调程度才高,才能实现两者的共赢发展。目前,已有学者对中医药服务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研究[7]。鉴于此,现将耦合协调度理论引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领域,以山东省16地市为例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发展状况进行测度评价,进而为两者的持续协调发展提供参考性建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孙文军等[8]基于梯度理论,将山东省划分为东、中、西3部分,东部包括青岛、潍坊、烟台、威海、日照等城市;中部包括济南、淄博、滨州、东营、泰安等城市;西部包括济宁、临沂、德州、聊城、菏泽、枣庄等城市。以山东省16个地级市(原莱芜市于2019年经行政区划调整为济南市的莱芜区和钢城区)为研究对象。原始数据资料来源于2020年《山东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与《山东卫生统计年鉴》。
1.2 研究方法 1.2.1 指标体系构建在指标的选择和构建上,借鉴梁锦峰[7]等的研究成果,基于系统性、层次性、可获取性等原则初步构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与区域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2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13个三级指标,见表 1。由于指标的量纲和正负取向存在差异,本文选择极差法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利用熵值法计算其指标权重,从而避免指标赋权的主观因素。
表 1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与区域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 |
![]() |
采用综合评价模型分别计算山东省各地市两子系统的综合得分值,对其综合发展水平进行度量。其中,Wj表示系统第j项指标的权重,Sk为系统综合评价指数,Sk越大表示系统发展水平越高。公式为:
耦合是指双方或者多方相互作用的程度[9],表示两系统之间的耦合度常采用以下模型。其中,C值介于0~1之间,其值越大,表明两系统之间互相影响程度越强。公式为:
$ C=2 \times \sqrt{\frac{S_{1} S_{2}}{\left(S_{1+} S_{2}\right)\left(S_{1+} S_{2}\right)}}。$ |
耦合度只能表明各子系统相互作用程度的强弱,难以反映各系统之间的协同效应的高低,需要借助协调度模型来评估其关联程度及协调发展水平。构建协调度模型来反映两子系统之间的关联效率,公式为:
表 2 耦合协调度模型划分标准 |
![]() |
山东省16个地市中,区域经济综合评价指数高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综合评价指数的地市有6个,分别是青岛、烟台、威海、济南、淄博、东营,其余10个地市综合评价指数则为相反,见表 3。总体来看,山东省大部分地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超前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从三大地区来看,只有西部地区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综合评价指数大于区域经济综合评价指数,东部与中部地区两者综合评价指数差值既有正值,也有负值,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差距较为显著。
表 3 山东省16个地市综合评价指数及耦合协调值分布 |
![]() |
耦合值的大小取决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与经济发展相互转化及相互依赖的程度。研究结果显示,山东省大部分地市的耦合值分布在0.9左右(见表 3),即山东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与区域经济两子系统的相关程度较为密切。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供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提升能够带动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进而为区域经济提供动力来源。
2.3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程度及类型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与区域经济的关联发展情况看:山东省16个地市中仅有青岛(1个)的耦合类型为中度协调类;济南、烟台、潍坊、济宁、临沂(5个)的耦合类型为勉强协调类;淄博、枣庄、东营、泰安、威海、日照、德州、聊城、滨州、菏泽(10个)的耦合类型为中度失调类。从空间分布上看,山东省处于中度失调类的地区居多,其次是勉强协调类,缺少良好协调类和严重失调类的地区;不同地区、地市的耦合协调度差异较显著,地区发展平衡性存在一定差距,整体上东部地区的耦合发展程度高于中、西部地区。
3 讨论 3.1 山东省大部分地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超前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研究显示,山东省10个地市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综合评价指数高于区域经济综合评价指数。“十三五”时期,山东省持续构建以基层为重点的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格局,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的持续性深化改革使其供给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另外,山东省持续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截至2020年已全部达标[11],居民“家门口”医疗卫生服务的满足感和信赖感持续增强。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大力支持各地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各种财政资金及医疗资源均不同程度地向基层倾斜,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具备良好的支持条件。此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理念的变化,居民对医疗服务的要求更加趋于多元性和高标准化,促使基层医疗机构不断提升自身医疗服务能力来满足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
3.2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大多数地市耦合值保持在较高水平,两者之间关联程度较大。但其耦合协调类型主要为勉强协调类和中度失调类,无良好耦合和严重失调的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山东省各地市经济发展速度以及基层医疗卫生发展水平各不相同,两者之间的关联协调状况存在差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或超前或滞后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究其原因,可能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在信息上传下达及政策落实反馈上存在递减效应,服务效率较为落后、居民信任度相对不高等[7],削弱了基层卫生事业对区域经济的助推作用。因此,山东省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仍有待提升,基层医疗服务系统协调性仍需完善,只有保证两者的发展方向和基本步调保持一致,才能实现两者的良好耦合。
3.3 山东省各地市耦合协调度存在差异,整体处于探索阶段山东省各地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不尽相同,整体上处于探索和磨合阶段。中西部地区大部分城市属于中级失调衰退类,且耦合类型以区域经济受损型居多。中西部地区居于内陆,较于东部地区地理位置欠佳,缺乏东部沿海城市便利的交通优势和独特的投资条件,经济发展速度缓慢。青岛、威海、烟台、淄博、济南、东营6个地市均属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滞后型。究其原因,此类地市经济发展快,质量发展水平高,大型医院分布数量多且空间上较为密集,居民优质医疗服务的可及性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生存与发展。整体上看,山东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存在空间差异性,两者需结合自身实际找准发力点,加速两者之间的磨合,实现协调发展。
4 结论要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好耦合,应侧重于两者“质”的提升。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仅依靠政府政策等外部力量无法从根本上实现服务能力的提升和对患者吸引力的增加。要加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间的卫生服务整合,促进患者及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利用“互联网+”的纵深发展,更加精准地把握居民的医疗需求动态[12],从而提高居民基层就医的获得感。对于区域经济来说,推动经济协调发展要兼顾地区整体性和区域个别性,充分考虑东、中、西部地区基础条件的差异,把握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助力点。着力构建东部领先、中部崛起、西部追赶的格局,利用发达城市的经济和医疗资源优势对口帮扶落后地区,通过跨地域合作来弥补城市短板,实现区域之间的联动互助发展。
·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1] |
牛亚冬, 张研, 叶婷, 等. 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服务能力发展与现状[J]. 中国医院管理, 2018, 38(6): 35-37, 41. |
[2] |
钟冰, 潘海燕, 王丽萍, 等. 居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梅州市为例[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9, 33(4): 7-9. DOI:10.3969/j.issn.1001-568X.2019.04.0003 |
[3] |
杨展, 胡晓, 陈饶, 等. 我国基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J]. 中国卫生资源, 2017, 20(2): 106-109, 122. |
[4] |
郭源园, 李莉. 西部内陆省区区域经济差异影响因素: 以重庆为例[J]. 地理研究, 2017, 36(5): 926-944. |
[5] |
董直庆, 王辉. 城镇化、经济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异质性: 基于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的经验证据[J]. 学术月刊, 2019, 51(10): 54-66. |
[6] |
易平, 方世明. 地质公园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耦合协调度研究: 以嵩山世界地质公园为例[J]. 资源科学, 2014, 36(1): 206-216. |
[7] |
梁锦峰, 杨茜茜. 我国中医药服务能力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研究[J]. 卫生经济研究, 2021, 38(5): 22-26. |
[8] |
孙文军, 于少明. 山东省东中西部FDI区位差异实证研究[J]. 价值工程, 2009, 28(6): 20-23. DOI:10.3969/j.issn.1006-4311.2009.06.006 |
[9] |
朱江丽, 李子联. 长三角城市群产业-人口-空间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 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 2015, 25(2): 75-82.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5.02.010 |
[10] |
何格, 赵媛. 土地市场和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分析[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21(1): 23-27. |
[11] |
刘培钰. 山东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历程[J]. 中国乡村医药, 2019, 26(19): 78-80. |
[12] |
金昌东, 张宝雷, 康洁铭. 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及其耦合协调性研究: 基于山东省17地市面板数据[J]. 生态经济, 2021, 37(7): 65-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