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1]。公共卫生注重从源头上控制各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实现维护全体人民健康、保障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目的。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强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关键抓手[2]。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不仅是保障全民健康、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支撑,更是发展卫生健康事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石。因此,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对于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建设和提升至关重要。
当前,我国的公共卫生教育和人才队伍建设存在专业人才不足、院校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不够完善等短板[3],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也反映出我国需要大量具备充分实践经验和应急能力的公共卫生人员[4]。既往研究多关注在职公共卫生人员的流失,对人才短缺问题的研究多着眼于招聘难、留用难。现研究上海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对公共卫生相关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与毕业生供给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2018—2020年的毕业生供需情况,发现供需存在的问题和供需失衡的根源,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弥合公共卫生相关专业人员院校培养和行业需求间的裂痕。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研究对象主要为上海市公共卫生相关专业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数据主要来自于上海市卫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定期发布的《上海市医科类院校应届毕业生生源与医疗卫生机构需求报告》[5](2018—2020年)及上海市2所“双一流”高校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2018—2020年)等。
每年上海市卫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根据上海市各医科类院校提供的数据,获得在校应届毕业生情况。调研院校包括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同济大学医学院、海军军医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健康医学院6所医科类院校,以及上海城建学院、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建桥学院、上海立达职业技术学院、上海杉达学院、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上海震旦职业学院8所综合类院校的医学相关院系。
每年上海市卫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向上海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包括各区所属医疗卫生机构、各大学附属医疗机构、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所属医疗机构、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所属卫生机构)发放调查问卷,调研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对公共卫生相关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情况。每年回收调查问卷数量超过400份,回收率超过85%。
研究涉及的上海市2所“双一流”高校每年培养公共卫生相关专业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占全市毕业生总数的80%,并定期发布“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1.2 研究指标研究指标包括2018—2020年上海市公共卫生相关专业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毕业总人数及构成,2018—2020年上海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对公共卫生相关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数,2018—2020年上海市2所“双一流”高校公共卫生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及占比等。
供需比=上海市6所医科类院校和8所综合类院校医学相关院系的毕业生总人数/上海市400余家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需求数。供需比小于1.00为供不应求,供需比大于1.00为供过于求,供需比等于1.00为供需均衡。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Excel 2010软件对各类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对2018—2020年上海市公共卫生相关专业毕业生及上海市2所“双一流”高校公共卫生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各类绝对数、构成比及供需比的变化趋势进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 公共卫生相关专业毕业生数量2018—2020年,上海市公共卫生相关专业毕业生人数和占比虽然逐年上升,但是在所有医学类专业中仍为最低。上海市公共卫生相关专业毕业生供给与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对毕业生的实际需求的比值(即供需比)小于1.00,与非公共卫生类专业毕业生供过于求的现象形成反差。见表 1。
| 表 1 2018—2020年上海市公共卫生相关专业毕业生供给与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对毕业生的需求 | 
|   | 
2018—2020年,公共卫生相关专业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毕业总人数逐年增加。从供需比来看:2018—2020年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均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博士研究生的供需比逐年增加,从2018年的供不应求发展至2019年、2020年的供过于求。见表 2。
| 表 2 2018—2020年上海市公共卫生相关专业不同学历毕业生供给与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对毕业生的需求 | 
|   | 
2018—2020年,上海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对卫生信息类专业毕业生有需求,但院校无生源供给;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卫生毒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的需求趋零。上述专业人员的培养数量和行业需求差距较大。同期,预防医学类大学本科毕业生数量虽逐年增加,但机构需求同步增加,供需比没有明显提高;公共事业管理大学本科毕业生数量虽维持稳定,但机构需求逐年增加,供需比有所下降;流行病与卫生统计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人数逐年减少,但机构需求逐年增加,供需比大幅下降。院校对上述专业人员的培养数量和行业需求不同步。见表 3。
| 表 3 2018—2020年上海市公共卫生不同专业毕业生供给与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对毕业生的需求 | 
|   | 
在公共卫生相关专业毕业生数量不足,学历结构和专业结构不能满足上海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需求的同时,公共卫生相关专业毕业生选择进入上海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疾病预防控制(以下简称“疾控”)机构就业的情况不容乐观。以上海市2所“双一流”高校为例,2018—2020年公共卫生相关专业毕业生共1 229人,占全市公共卫生相关专业毕业生总数的80%。其中,仅87人(占7%)到疾控机构就业,其余毕业生选择升学,出国,在企业、党政机关或医院就业。
3 讨论与建议 3.1 扩大招生数量,拓宽培养渠道,应对公共卫生相关专业毕业生数量短缺问题在“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对公共卫生人员的需求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公共卫生相关专业毕业人数却增长缓慢,无法满足城市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规模较小。据统计,截至2019年6月,全国2 688所普通高等学校中设立公共卫生学院的高校比例并不高,其中,培养公共卫生专科学生的院校有66所,培养大学本科学生的有119所,培养研究生的有81所[6]。目前,我国疾控专业人员为18.78万人,每万人口拥有疾控人员数为1.35人,仅是美国的1/7[7],低于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财政部和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印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编制标准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央编办发〔2014〕2号)要求的“各省疾控机构人员编制不少于1.75/万人口”的标准。
对此,建议:第一,扩大招生数量,订单式培养专业化人才。国家应根据公共卫生健康服务需求,适当扩大高校公立医疗卫生相关专业招生规模。除此之外,学校可探索与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之间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公共卫生相关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为起点,公立医疗卫生机构选择学生进行定向培养,在供需双方的配合下培养更加专业化的公共卫生人才。学校可在招生之初明确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人数需求和培养需求,在招生录取过程中签订定向培养协议,使学生的学习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更加明晰。
第二,拓宽培养渠道,宽口径培养复合型人才。公共卫生的服务范围日渐扩大,原有的公共卫生教育体制已不能满足国家及社会的需要,应通过校外职业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凸显了临床医学、影像、护理等专业的医务人员对公共卫生相关知识的需要。因此,可以通过对医务人员开展在职公共卫生教育和继续教育,开展与医学相关的各类公共卫生培训活动,建立和完善相关考核机制,提高临床等各类医学专业人员的公共卫生素养,将其他领域的人才引入公共卫生领域。
3.2 调整培养重点,分层分类培养,缓解公共卫生相关专业毕业生结构失衡问题目前,公共卫生相关专业毕业生的供给与上海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对毕业生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异。由于培养周期等原因,院校根据机构用人需求进行的调整和反馈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从学历结构来看:2018—2020年,上海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对于大学本科毕业生的需求量最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供不应求问题,主要由于较多大学本科生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机构对于硕士研究生的需求量变化较为均衡,供需关系总体趋于平衡;博士研究生目前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主要由于院校培养较为重视基础科研和论文发表,基本技能训练较为不足,未完全贴合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实际工作需要。从专业结构来看,随着疾病谱变化,公立医疗卫生机构需要有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如卫生信息类专业毕业生,但并无符合要求的生源供给。
对此,建议:第一,院校教育应注重分层分类培养公共卫生人才,既要培养具有多学科知识、国际化视野的高水平研究人员,也需培养实践技能过硬、能够解决公共卫生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8]。因此,在本科生教育阶段,应加强基本技能的培养,如加强传染病应急课程体系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教学,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和岗位胜任力;在硕士教育阶段,应立足实践导向,分类培养人才,如在公共卫生硕士(master of public health, MPH)人才培养阶段强化医(卫)教协同,设立“医学+MPH”双学位项目等,促进公共卫生学科交叉融合;在博士培养阶段,应探索培养应用型公共卫生博士,可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进行联合培养[9]。在研究生招录方面,可通过拓宽专业入口,从非医学类相关专业中选拔优秀学生,从而培养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
第二,不同院校可以结合自身特点和资源,制定差异化、有特色的培养方案。如水平较高的“双一流”高校可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促进医工、医理、医文学科交叉融合,强化医教协同、科教结合和产教融合,推进培养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10]。应用型高校可保持应用型、技术型发展方向,培养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行业引领潜质的应用型人才。院校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结合自身医学特色,如将中医特色或运动康复特色融入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从而更加紧密地对接时代需求。
3.3 优化发展环境,吸引人才就业,减少行业流失从公共卫生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可以看出,公共卫生相关专业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公共卫生相关专业毕业生选择进入上海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疾控机构就业的情况不容乐观。2018—2020年,上海市2所“双一流”高校公共卫生相关专业毕业生中,进入疾控机构工作的仅占7%,公共卫生相关专业毕业生出现行业流失。
原因主要有:第一,公共卫生相关专业学生的第一志愿录取率低,生源质量欠佳,招生情况不容乐观。据统计,2所“双一流”高校中第一志愿报考预防医学专业的考生仅占10%左右,大部分学生均为调剂至预防医学专业[11]。学生入学后思想不稳定,考分排名靠前的学生有机会都选择了转系、转专业,造成公共卫生相关专业学生“未毕业即流失”。第二,上海市近年来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和健康大数据产业,社会全行业对公共卫生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抬高了人才的“市场价格”[2]。而上海市公共卫生机构,特别是疾控机构薪资待遇低、晋升机会小、工作强度高、社会地位不高,导致公共卫生行业从业人员职业荣誉感差[12],对毕业生的吸引力低,学生毕业时更倾向于选择医疗机构就业,甚至到其他行业、其他省市就业,造成公共卫生相关专业学生“一毕业即流失”。
对此,建议:第一,普及公共卫生相关专业理念,加强职业精神教育。一方面,高校要重视人文教育,培养一支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愿意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公共卫生事业、为人类健康事业服务的专业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要在社会上加大对公共卫生突出事迹的宣扬力度,积极开展公共卫生相关专业的宣传,强化专业的重要性,提升专业的荣誉感。第二,重视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疾控机构与公共卫生学院的医教协同发展,增强在校生未来从事公共卫生专业相关工作的意愿。梁博文等[13]研究发现,在校生参与校外自主实习后,有约50%的学生对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态度发生了积极的转变。高校应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案,通过“引进来、走出去”机制加强学生培养并与疾控机构“无缝衔接”,让学生毕业后更愿意从事疾控工作。第三,提高上海市疾控机构的岗位吸引力。疾控机构作为公共卫生人才最重要的使用端,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共卫生院校吸引人才的数量和质量[14]。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后,国家疾控局于2021年成立,疾控机构职能从单纯预防控制疾病向全面维护和促进全人群健康转变。未来,应更加强调疾控机构的核心功能,让“预防为主”成为政府卫生健康事业的行动指南,让疾控工作得到各个部门和社会的认可和尊重,稳步提高待遇水平,通过提升疾控机构的专业地位提高其岗位吸引力。
·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 [1] | 
    吴凡, 汪玲. 我国医学教育70年成就与新时代改革路径思考[J].  中国卫生资源, 2019, 22(4): 254-257. DOI:10.3969/j.issn.1007-953X.2019.04.002         | 
| [2] | 
    吴凡, 陈勇, 付晨, 等.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发展改革的若干问题与对策建议[J].  中国卫生资源, 2020, 23(3): 185-190, 294.         | 
| [3] | 
    任涛, 吕筠, 余灿清, 等. 疫情后时代我国公共卫生教育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0, 54(5): 457-464. DOI:10.3760/cma.j.cn112150-20200330-00473         | 
| [4] | 
    冯安萍, 詹岳伟, 梁博文, 等. 公共卫生相关用人单位招聘需求和高校培养方案现况调查[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1, 42(3): 555-561. DOI:10.3760/cma.j.cn112338-20200629-00896         | 
| [5] |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干部人事处, 上海市卫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 上海市卫生人力状况报告(2018—2020)[R]. 上海: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干部人事处, 上海市卫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 2020.                   
 | 
| [6] | 
    丁蕾, 邵莉, 王慧, 等.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医学人才培养的思考[J].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20, 40(7): 481-485.         | 
| [7] | 
    梁戈玉, 李涛, 尹立红, 等.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的思考[J].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20, 40(7): 486-489.         | 
| [8] | 
    尤小芳, 汪玲, 吴凡, 等. 公共卫生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J].  中国卫生资源, 2020, 23(2): 148-151.         | 
| [9] | 
    吴凡, 汪玲. 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促进卫生健康事业全面提升[J].  中国卫生资源, 2020, 23(6): 548-553. DOI:10.3969/j.issn.1007-953X.2020.06.007         | 
| [10] | 
    吴凡, 汪玲.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培育卓越医学人才[J].  中国卫生资源, 2021, 24(1): 5-8, 19.         | 
| [11] | 
    庄海林, 贾丽娜, 李丹, 等. 福建省422所公共卫生机构预防医学人才需求调查分析[J].  卫生职业教育, 2019, 37(16): 134-137.         | 
| [12] | 
    段志光, 王彤, 李晓松, 等. 大健康背景下我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政策研究[J].  中国工程科学, 2019, 21(2): 61-68.         | 
| [13] | 
    梁博文, 詹岳伟, 冯安萍, 等. 我国公共卫生相关专业在校学生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1, 42(3): 562-568.         | 
| [14] | 
    孟庆跃.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孟庆跃: 把疾控机构专业地位提升了, 才能提高这个职业的吸引力[N/OL]. 健康报, (2020-12-04)[2021-11-01]. https://kd.youth.cn/a/voX0mJ737J24ZQg.                   
 | 
 2022,  Vol. 25
 2022,  Vol. 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