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禽流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暴发时,我国的疾病预防控制(以下简称“疾控”)机构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暴露出了短板与问题[1]。树立预防为主[2]、人民健康至上的理念,推进以疾控机构为重点的公共卫生治理机构现代化改革,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任务之一[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疾控机构人力资源工作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建立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疾控机构,提高疾控能力,需深入了解我国疾控机构卫生人力资源现状[4]。现描述我国疾控机构卫生人力资源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探究人力资源的历年变化趋势、地区差异及城市群差异,以期为进一步推进疾控机构改革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及对策建议。
1 资料与方法运用时间和空间分析、对比分析等对我国疾控机构的卫生人力资源状况进行研究。空间分析主要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在大的空间范围内比较东、中、西部的整体差异,对疾控机构人力资源配置与社会人口发展的协调性进行研究。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提出,要立足并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5]。因此,研究比较发展中的几个重点区域,分析区域间以及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提出关于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相适应的疾控人力资源的建议。选取京津冀(北京、天津、河北)、长三角(上海、江苏、浙江、安徽)、长江中游(湖南、湖北、江西)、成渝(重庆、成都)、珠三角(广东,未包括港澳)5个协调发展区域以及陕甘宁青(陕西、甘肃、宁夏、青海)进行对比研究,为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提供参考建议。
资料来源于《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2—2019年的数据。查阅相关文献和《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收集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各级(省属、地级市属、县级市属、县属、其他)疾控机构、各地区(5个区域,陕甘宁青,东、中、西部)疾控机构人员的数量、类别、年龄构成、工作年限、专业技术职称以及卫生人力经费投入情况。
2 结果 2.1 医疗卫生机构及疾控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数2002—2019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总数从426.98万人增至1 015.4万人,增长了588.42万人,增长率为137.81%。其中,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数分别增长了408.85万人和146.67万人,增长率分别为170.43%和100.85%;同期疾控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数从15.68万人降至13.98万人,下降了10.84%。见图 1。疾控机构的每万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逐年降低,从2002年的1.22人到2019年的1.00,降幅达18.03%,远未达到疾控机构卫生技术人员编制数应按常住人口数1.225人核定的要求[6]。疾控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总量不足,且长期没有得到有效补充。
![]() |
图 1 2002—2019年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数 |
2002—2019年,省(自治区、直辖市)属级和地级市(地区)属级疾控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数逐年小幅度增加,县属级疾控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数持续大幅度下降,见图 2。2019年县属级疾控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数为5.04万人,较2002年(6.91万)下降了27.06%;其中,作为中坚力量的执业(助理)医师和技师人数下降幅度最大,2019年县属级疾控机构执业(助理)医师数为2.34万人,较2002年(3.23万人)下降了27.55%,基层疾控机构网底薄弱问题突出。
![]() |
图 2 2002—2019年我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数 |
2002—2019年,我国疾控机构的男性卫生技术人员占比不断缩小,从2005年的51.2%下降到2019年的42.3%,下降了8.9个百分点,卫生技术人员性别比例逐渐失衡。卫生技术人员老化趋势不断加剧,35岁以下人员占比越来越小,从2002年的39.7%下降到2019年的21.1%,下降了18.6个百分点;45岁及以上人员占比越来越大,从2002年的26.9%到2019年为49.4%,增加了22.5个百分点,见图 3(a)。工作30年及以上人员占比从2002年的14.0%增长到2019年的29.6%,增加了15.6个百分点,疾控机构将面临退休潮,见图 3(b)。工作10~ < 20年的中青年技术骨干占比从2002年的33.4%下降到2019年的为21.2%,中青年人才流失严重,存在人才梯队断层的风险,见图 3(b)。
![]() |
图 3 2002—2019年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技术人员结构 |
2002—2019年,我国疾控机构卫生技术人员的学历明显提高,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从2002年的12.4%增长到2019年的46.1%,见图 3(c)。人员职称不断提高,副高级及以上职称人员占比从2002年的5.7%增长到2019年的13.2%,见图 3(d)。高职称人员增长速度远不及高学历人员增长速度,高学历青年技术人才晋升遇到瓶颈,晋升压力较大。大专及以下学历人员仍占一半以上,疾控机构缺乏高技术人才,未来应对公共卫生事件及疫情防控存在压力。虽然高学历、高职称人员占比有所提高,但中青年技术骨干职业晋升通道遇瓶颈,存在人才梯队断层的风险。
2.4 疾控机构每万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2002—2019年,我国疾控机构的每万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逐年降低,东部和中部地区下降幅度较大,西部地区保持较高水平且相对平稳。东部地区的每万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9年为1.00人),从2002年的1.12人下降至2019年的0.83人,降幅为25.89%;中部地区的每万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从2002年的1.31人下降至2019年的0.95人,降幅为27.48%,2012年以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见图 4。中东部地区疾控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相对短缺,西部地区保持平稳。
![]() |
图 4 2002—2019年全国及各地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万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 |
2002—2019年,我国各大城市群疾控机构的人员构成差异较大。多数城市群疾控机构的每万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呈下降趋势,其中,京津冀地区降幅较大,成渝地区逐年稳步增长,陕甘青宁地区在2006年下降后逐步趋于平稳且高于全国水平,见图 5(a)。总的来说,2019年西部地区城市群的疾控机构每万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高于中东部地区(表 1)。执业(助理)医师是疾控机构的骨干力量,每万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在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疫情后激增,在2004年达到顶峰后逐步下降。京津冀、陕甘宁青和长江中游地区下降幅度较大,珠三角的广东省一直小幅度增长,见图 5(b)。同期,每万人口注册护士数逐步增长且增速较快,其中,长江中游、陕甘青宁和成渝地区增幅较大,见图 5(c)。综上,不同城市群的疾控机构人员构成存在较大差异,虽然陕甘青宁、成渝地区疾控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总体稳中有增,但两地的执业(助理)医师数大幅下降。
![]() |
图 5 2002—2019年我国各大城市群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万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 |
表 1 2019年我国各大城市群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万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 |
![]() |
各城市群内部的疾控机构每万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存在差异,京津冀地区和成渝地区最为明显。2002—2019年,在京津冀地区中,北京的疾控机构每万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在2006年下滑后小幅度稳步增长,2019年为1.44人,河北及天津在2006年处于较高水平,随后一直大幅度下降,2019年分别为0.74人和0.92人,见图 6。
![]() |
图 6 2002—2019年我国京津冀地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万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 |
2002—2019年,在成渝地区中,四川和重庆的疾控机构每万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一直小幅度稳步增长,但两者间的差距较大,且差距不断扩大,2019年分别为1.16人和0.70人,见图 7。
![]() |
图 7 2002—2019年我国成渝地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万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 |
2019年,我国疾控机构的卫生支出为748.65亿元,占卫生总费用的1.1%(2004年占3.4%)。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后,疾控机构人员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的比例在2010年后趋于稳定,但与中国疾控系统建设之初(2004年)相比,疾控机构人员经费占GDP的比例大幅下降(图 8)。同时,疾控机构人年均经费增长缓慢,2004—2019年的增幅为2.34倍,同期医院人年均经费的增幅为4.38倍,这反映出疾控机构卫生人员的经费投入增速明显低于卫生健康领域的总体水平。
![]() |
图 8 2004—2019年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支出占比 |
中东部地区疾控机构每万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下降幅度较大,而西部地区保持相对平稳,原因可能与所在区域的疾控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总数及常住人口数变化有关。2002—2019年,东部地区疾控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数量逐年下降,降幅为10.26%,而常住人口增幅为21.32%,由此导致每万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逐年下降,2019年为0.83人(低于1.00人这一总体水平以及核定标准1.225人)。从人口流动角度来看,东部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维持在较低水平,但常住人口却逐年较大幅度地增加,可能存在人口迁入效应,东部地区疾控机构卫生技术人员的相对短缺也与人口大量迁入有关。中部地区疾控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数降幅为25.36%,常住人口增幅为2.56%,每万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从2002年的1.31人下降至2019年的0.95人;西部地区疾控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小幅度增加,增幅为1.48%,而常住人口增幅为4.06%,因而其疾控机构每万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相对平稳,2019年为1.30人,高于核定标准。与上述情况相类似的,东部长三角地区的疾控机构每万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逐年降低,而西部陕甘宁青地区则高于全国均值。另外,通过分析对疾控机构的人员经费情况发现,对疾控机构人力资源的投入力度相对不足,这可能也是全国疾控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变化的原因。
4 建议研究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对中国疾控机构的卫生人力资源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疾控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总量不足,基层(县属级)机构网底薄弱问题突出;人员队伍老化趋势加剧,存在人才梯队断层的风险;人员配置不平衡,中东部疾控机构卫生技术人员短缺,西部相对平稳;不同城市群的人员构成差异较大,城市群内部构成不均衡。我国疾控机构人力资源建设面临较大挑战,区域间发展不协调问题突出,人才队伍梯度、结构亟需优化。根据上述结果提出如下建议。
4.1 加强疾控机构人才队伍建设,特别关注基层机构我国疾控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数逐年降低,特别是县属级疾控机构持续大幅度下降。根据《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机构编制标准指导意见》[6],我国疾控机构人员编制数应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每万常住人口1.75人的比例核定,卫生技术人员不得低于70%,即每万常住人口按1.225人的比例核定卫生技术人员数。但目前全国每万人口疾控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数仅有1.00人,为国家标准的81.63%,建议充分考虑当地常住人口的变化情况,根据建设标准配置卫生技术人员。根据《关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的若干规定》对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县四级疾控机构性质和职责的定位[7],县域疾控机构处于一线位置,承担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调查与信息收集、报告等主要责任,这要求县域疾控机构具备一定数量具有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能力的疾控人员,应加强县属级疾控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建设[8],特别是作为中坚力量的执业(助理)医师和技师,加强相关能力建设,筑牢基层疾控机构网底,提高网格人员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
4.2 提高疾控机构专业地位,增加职业吸引力目前,疾控机构人才队伍老化趋势加剧;高职称人员增长速度滞后于高学历人才增长速度,人员晋升压力较大;各级疾控机构的中青年技术人员流失严重,特别是最近几年健康相关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社会全行业有医学背景,掌握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技能的公共卫生人才需求大幅增加,从疾控系统“挖人”成了补充高水平人才的捷径[9]。疾控机构人才队伍建设面临不少挑战。建议提升疾控机构专业地位及职业吸引力,完善岗位管理与职业晋升制度,调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升人员的职业认同感与获得感。尤其要畅通中青年人才的职业晋升通道,在激励方面有所倾斜,调动中青年人才的积极性与创新性。
4.3 优化疾控机构区域人力资源配置,促进各地区人员均等合理配置目前,疾控机构卫生技术人员配置存在区域不平衡。东部地区人口持续迁入,每万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建议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地区人口基数、健康需求及疾控机构工作量,科学合理配置东部地区的疾控机构卫生技术人员。中部地区疾控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占比逐年大幅度下降,疾控机构人员短缺明显,建议加强中部地区疾控机构卫生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国家一直以来鼓励和帮扶西部地区[10],西部地区存在人口迁出,因而卫生技术人员数相对平稳。建议通过建立规范有效的培训机制,不断提升疾控机构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4.4 完善区域协调合作机制,加强区域内疾控机构卫生人力资源合作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之一。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为引领,可促进东中西部地区相互融通补充,建立区域战略统筹机制[5]。目前,城市群间和城市群内部的疾控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构成差异较大。建议针对不同城市群的发展情况,制定区域合作机制,完善区域一体化发展,加强区域内疾控机构卫生人力资源合作;坚持区域统筹和地方负责相结合,促进区域疾控机构人员队伍高质量发展,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4.5 合理核算经费,保障疾控机构人员经费投入作为我国公共卫生的主要部门,各级疾控机构在促进人民健康和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的背景下,疾控机构的工作量大幅增长。建议合理保障人员经费,根据岗位设置给出合理的报酬,以稳定疾控人才队伍;探索和引导多渠道筹措经费并合理分配,探索建立人员经费长效机制。
·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1] |
孙点剑一, 李立明. 浅谈公共卫生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0, 35(9): 1096-1104. |
[2] |
中共中央, 国务院.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 (2016-10-25)[2021-04-17]. http://www.gov.cn/zhengce/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
|
[3] |
迟福林. 以人民健康至上的理念推进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变革[J]. 行政管理改革, 2020(4): 4-12. DOI:10.3969/j.issn.1674-7453.2020.04.001 |
[4] |
崔增伟, 刘涵, 张学清, 等. 全国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力资源状况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18, 34(4): 557-558. |
[5] |
中共中央, 国务院.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EB/OL]. (2018-11-29)[2021-04-17]. http://www.gov.cn/zhengce/2018-11/29/content_5344537.htm.
|
[6] |
中央编办, 财政部, 国家卫生计生委. 中央编办财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编制标准指导意见的通知: 中央编办发[2014] 2号[A]. 2014.
|
[7] |
卫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0号[EB/OL]. (2005-01-05)[2021-04-17].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5/content_75219.htm.
|
[8] |
金雅玲, 王子军, 张一平, 等. 全国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4-2018年基本情况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20, 36(3): 289-292. |
[9] |
吴凡, 陈勇, 付晨, 等.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发展改革的若干问题与对策建议[J]. 中国卫生资源, 2020, 23(3): 185-190, 194. DOI:10.3969/j.issn.1007-953X.2020.03.001 |
[10] |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 (2016-12-07)[2021-04-17]. http://www.gov.cn/xinwen/2016-12/07/content_5144678.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