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生资源  2021, Vol. 24 Issue (1): 5-8, 19  DOI: 10.13688/j.cnki.chr.2021.210001

引用本文  

吴凡, 汪玲.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培育卓越医学人才[J]. 中国卫生资源, 2021, 24(1): 5-8, 19. DOI: 10.13688/j.cnki.chr.2021.210001

基金项目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2020年重大研究项目“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创新项目的实施路径研究”(A1-2020ZA1014-001)

作者简介

吴凡, 教授、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上海市预防医学会会长, 主要从事公共卫生和医学教育研究, wufan@shmu.edu.cn

通信作者

汪玲, lingwang@fudan.edu.cn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21-01-01
修订日期:2020-01-10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培育卓越医学人才
吴凡 , 汪玲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上海 200032
摘要:为深刻把握《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的文件精神,结合《上海市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以复旦大学为例,提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培育卓越医学人才的5个要素:一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引领医学教育改革创新;二是以服务健康中国重大战略需求为目标,优化医学人才培养结构;三是以医教研协同培育卓越医学人才为导向,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四是以深化住院医师培训和继续教育改革为抓手,完善终身医学教育体系;五是以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各方资金资源为保障,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工程。
关键词生命健康    卓越医学人才    医学教育    创新发展    人才培养    
Keywords: life health    outstanding medical talent    medical education    innovation development    talent cultivation    

2020年9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34号)[1]发布,对加快推进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全面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作出系统部署。

2020年11月26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有关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20〕25号)印发,要求部属有关高校:深刻把握文件精神,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制定实施方案,系统规划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先行先试,示范引领医学教育创新发展。

2020年12月18日,以“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培育卓越医学人才”为主题的东方医学教育论坛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举行,上海市医学会会长徐建光认为,这次大会是上海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精神,不断推动医学教育思想创新、理念创新、方法创新和模式创新的有益探索。复旦大学作为《上海市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起草小组组长单位,从“健康中国新要求、医教协同新路径,人才培养新探索、教育改革新成果、时代之需‘新医科’、医学教育新发展”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2020年12月21日,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原则同意《上海市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并指出:要努力打造国际一流的医学教育,进一步提升本市医学教育和医技诊疗能力,在对外开放合作中办好医学教育;大力建设全球顶级医学人才高地,吸引最优秀的学生,为医学生学习和职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

现结合《上海市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以复旦大学为例,阐述新时代医学教育创新发展之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新理念谋划医学发展、以新定位推进医学教育发展、以新内涵强化医学生培养、以“新医科”统领医学教育创新,以服务健康中国规划人才培养,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

1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引领医学教育改革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复旦大学医学教育肩负着培育高素质创新人才、打造一流导师队伍、构建一流学科专业、产出一流研究成果、提供一流社会服务的使命与任务,为卫生健康事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医学人才[2]。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中,复旦大学医学教育培养的医务工作者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面对疫情提出的新挑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新任务、世界医学发展的新要求,医学教育还存在人才培养结构亟需优化、培养质量亟待提高、医药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

复旦大学在全面总结“十三五”建设成效的基础上,结合“十四五”发展目标和各项建设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医学教育摆在关系教育和卫生健康事业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立足基本国情,弘扬上医文化,以服务需求为导向,以“新医科”建设为抓手,加强学校、医学院以及附属医院之间的协调配合和统筹谋划,着力创新体制机制,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医药创新能力。

到2030年,建成具有中国特色、复旦特点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医学科研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建成一批能充分支撑医学前沿领域重大突破和跨越式发展的高水平科研平台和基地。医科与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产出更多对推动医学进步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贡献的原创突破性学术成果,形成若干在国际有显著影响力的学科或学科领域,切实支撑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和人民健康水平提升,成为上海建成全球科创中心和亚洲医学中心的核心力量,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医学教育、科研和临床医疗中心,全面建设成为世界一流顶尖医学院。

2 以服务健康中国重大战略需求为目标,优化医学人才培养结构 2.1 加快复旦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

依托复旦大学综合性优势布局建设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在复旦大学获批的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创新项目”中,将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作为公共卫生研究生教育的主体培养计划,发展公共卫生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开展多学科背景下的公共卫生高层次人才培养改革试点,支持和鼓励跨学科的公共卫生硕士(MPH)和公共卫生博士(DrPH)人才培养,推进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有机衔接项目。加大高层次专业人才供给,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相关学科专业纳入“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招生计划”支持范围,在“十四五”期间持续扩大培养规模。

加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建设[3],推进医学院与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和上海市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医教研合作,建设若干个上海市级和国家级公共卫生实训示范基地。推进公共卫生学科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大数据、环境科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创新,深化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科与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新闻学、法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集公共政策、应急管理与全球卫生治理为一体的智库建设,面向上海、长三角、全国、全球,引领既有家国情怀又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4]

2.2 推进复合型“新医科”创新人才培养

在“双一流”建设项目中,加大医学及相关学科的建设布局和支持力度[5]。发挥复旦大学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促进医工、医理、医文学科交叉融合[6],强化医教协同、科教结合和产教融合,促进学科交叉和科技创新,推进“医学+X”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新医科”创新人才培养,推进医学和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加大扶持全链条创新人才联合培养机制。

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中,强化高端基础医学人才和药学人才培养。推进基础与临床融通的整合式八年制临床医学教育改革,争取进一步加大国家政策支撑力度,探索复旦特色的临床医学八年制“2+4+2”培养新模式和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提高八年制学位论文质量[7],培养医师科学家。健全八年制临床医学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衔接,支持八年制医学毕业生进入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深化中西医结合、临床药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改革,在复旦大学医学一级学科全面开展“卓博计划”,扩大学术型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

2.3 探索全科医学专业博士培养新模式

依托复旦大学拥有的全国首个“国家级区域性全科师资培训示范基地”,结合医疗联合体建设,加强大学、医院、社区联动机制,建设若干个市级和国家级全科医学实践教学示范基地,扩大临床医学(全科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根据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关于调整优化临床医学专业学位领域设置的通知》要求,2021年起,启动临床医学(全科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和学位授予工作。复旦大学率先创新临床医学(全科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在附属中山医院临床医学(全科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中选拔优秀生源,在当前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尚无全科医学专科的特殊历史时期,探索临床医学(全科医学)专业学位博士培养新模式。

2.4 深化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

坚持“医教协同”育人机制,结合胜任力为导向的医学教育理论,有效区分临床医学学术型博士和专业型博士。修订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加强课程教学管理和学位论文质量监督,强化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临床研究能力和科研思维能力培养。在上海市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改革试点项目的基础上,扩大麻醉、感染、重症、儿科、老年、精神卫生、康复等紧缺领域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

依托上海市“5+3”模式先试先行优势,结合国际认证标准,引领建立对接国际的中国特色专业学位研究生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认证体系及规范化培训体系,探索临床医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新标准和人才培养新模式。

2.5 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

依托“强基计划”深化基础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复旦大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中,强化高端基础医学人才培养。着重于科学选才、精心育才,厚植英才成长土壤,打造拔尖人才培养的绿色通道。构建本研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和本硕博贯通的培养体系,建立符合基础医学学科特点的优质生源遴选机制,实施科学化、多阶段的动态进出机制。以创新型科研实践为导向,建立“早期接触科研”和“实验室轮转”机制;在导师指导下开展课题研究,接受科研思维和实践能力训练;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论坛;招募优秀的临床科研指导教师,加强与临床的结合;加强与世界顶尖大学的合作,构建国内外导师双向互动、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为学生提供国际一流的课程和实验室资源。

3 以医教研协同培育卓越医学创新人才为导向,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3.1 加强医学教育内涵建设

复旦大学以培养具有“国家意识、人文情怀、科学精神、专业素养、国际视野”的卓越医学创新人才为目标,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加强医学教育内涵建设,强化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弘扬仁心仁术精神。促进医学教育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8],将中医药课程列为本科临床医学类专业必修课和毕业实习内容,建设有温度的人文医学课程体系和实践基地,打造全国人文医学教育高地。推进医学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着力提高教学水平;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医学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探索智能医学教育新形态;推进新一轮“金课”建设,支持建设若干门上海市级和国家级医学类一流课程;强化临床实习过程管理,加快以能力为导向的学生考试评价改革;设立教材出版资助基金等,鼓励教师积极参与高质量教材编写工作[9]

3.2 推进医学管理体制改革

2018年12月21日,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上海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托管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及其直属附属医院的协议,复旦大学成为首批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在“十四五”期间,进一步加快构建具有复旦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医学院治理体系,遵循医学教育规律,完善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管理运行机制。系统推进部委市“三方共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模式创新,增强推进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科学发展的决策力和执行力,建立健全学术治理架构,促进学术发展。深入推进医学院系统内二级单位管理改革,以及教学、科研、人事、学生管理、教师队伍建设、国际交流等方面的综合改革。进一步优化各项管理制度、政策措施和评价机制,更加科学、合理地配置办学资源和创新要素,切实提升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办学活力和办学水平,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3.3 加快建立研究创新基地

以服务需求为主线,建设临床诊疗、生命科学、药物研发高度融合,医学与人工智能、材料工程、医疗器械等医、理、工学科交叉,产学研医融通创新,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共同支撑,具有复旦优势、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基础临床研究创新基地[10]。建立以高校、附属医院、医学研究机构为支撑的临床研究创新中心,探索设立临床研究或转化医学等临床研究类专业学科,开设专门课程,推动建立从本科到博士全链条临床研究类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培养临床研究创新人才。在医学领域新建一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上海市重点实验室。

2020年11月30日,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在复旦大学揭牌成立。上海市人民政府与复旦大学签署协议,依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系统建设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按照需求导向、共建共享、开放合作、创新驱动、军民融合的原则,形成“全链式”无缝衔接共享技术平台,在病原、疫苗、药物、检测和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方面成为国内领先的技术平台和研发中心,成为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领域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逐步建设成为世界顶尖的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综合研究机构以及世界卫生组织应对全球重大传染病的重要战略合作伙伴。

3.4 拓展国际合作优化生源

依托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地理和人才发展的生态优势,持续吸引各层次优秀生源,保持现阶段高质量的生源水平,为培养卓越医学创新人才提供优质生源保障。探索建立研究生招生计划分配与培养质量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招生计划向在人才培养上投入师资力量多、培养学生质量高的学科专业倾斜。通过机制优化、资源倾斜,吸引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的优秀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完善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选拔办法。

拓展医学生海外交流,设立若干与海外知名高校或顶尖专业的联合培养和双学位项目,开展医学生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项目,引进培育国际化高水平师资和教学资源。针对人才交流和成果转化平台,加强与国际高水平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拔尖创新医学人才。

4 以深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继续教育改革为抓手,完善终身医学教育体系 4.1 加强附属医院能力建设

夯实附属医院医学人才培养主阵地,根据人才培养规模、科学研究和医学生临床实践教学需求,实化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对附属医院的管理运行,强化附属医院临床教学的主体职能,增加对附属医院教学工作的经费投入。发挥已建的国家级临床教学示范中心和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的辐射引领作用,推进临床教学基地的内涵建设,在本科生临床实践教学、研究生培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临床带教师资培训等方面不断取得新成效。加强附属医院教学师资和科研队伍建设,启动临床系列教授职称评审。加强附属医院教学组织运行管理,健全临床教学组织机构、稳定教学管理队伍,设立专门的教学门诊和教学病床,着力推进医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和反复临床。

4.2 健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

保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标准化、过程规范化、出口同质化。夯实住院医师医学理论基础,强化临床思维、临床实践、临床研究能力培养,将医德医风相关课程作为必修课程,提高外语文献阅读与应用能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每年的招录增量主要向全科、麻醉、急诊、儿科、康复等紧缺专业倾斜。保障住院医师合理待遇,继续落实好“两个同等对待”,即:面向社会招收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培训对象培训合格当年在医疗卫生机构就业者,在招聘、派遣、落户等方面按当年应届毕业生同等对待;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的本科学历临床医师,在人员招聘、职称晋升、岗位聘用、薪酬待遇等方面与临床医学、中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等对待。

4.3 创新继续医学教育方式

建立复旦大学继续医学教育平台,改变目前以项目为主的继续教育方式,丰富网络课程资源,改进在线教学方式,建立健全评估体系,完善评估考核制度。将医德医风、法律法规、急诊和重症抢救、临床研究与医学伦理、临床数据处理、感染和自我防护,以及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知识与技能作为医务人员的必修课。

5 以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各方资金资源为保障,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工程

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统筹资源、落实责任,把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纳入复旦大学“十四五”发展规划、新一轮国家教育综合改革项目和重点工作计划,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协调解决医学教育创新发展有关问题。

复旦大学统筹各方资金资源,加强对医学教育的投入保障,对于“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创新项目”“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等重大改革加大支持力度,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工程。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 国办发[2020] 34号[A]. 2020.
[2]
吴凡, 汪玲. 我国医学教育70年成就与新时代改革路径思考[J]. 中国卫生资源, 2019, 22(4): 254-257.
[3]
吴凡, 陈勇, 付晨, 等.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发展改革的若干问题与对策建议[J]. 中国卫生资源, 2020, 23(3): 185-190, 294.
[4]
吴凡, 汪玲. 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策略及路径分析[J]. 中国卫生资源, 2020, 23(2): 89-93.
[5]
吴凡, 汪玲.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思路与实践[J]. 中国卫生资源, 2019, 22(6): 399-404.
[6]
吴凡, 汪玲. 基于健康中国需求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探索与实践[J]. 中国卫生资源, 2019, 22(6): 405-409.
[7]
吴凡, 汪玲. 大健康视域下的医学人才培养"组合拳"[J]. 中国卫生资源, 2020, 23(1): 1-6.
[8]
吴凡. 实施健康行动建设健康中国[J]. 上海预防医学, 2020, 32(1): 1-3.
[9]
吴凡, 汪玲. 以新时代教材建设为载体推进医学教育创新发展[J]. 中国卫生资源, 2020, 23(5): 437-440.
[10]
吴凡, 汪玲. 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促进卫生健康事业全面提升[J]. 中国卫生资源, 2020, 23(6): 548-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