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磁共振科, 郑州 450052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设备配置数量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国居民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但同时也带来了医院成本上升、医疗费用上涨甚至“以械补医”、诱导需求等不良影响;作为评价设备运行情况和经济状况的有力工具,成本效益分析可为医疗机构MRI设备的购置决策提供经济学参考,为卫生行政部门的设备配置规划和全周期管理提供政策依据[1]。现有研究[2-4]多集中于单台设备的成本效益分析,对于不同特征(如医院级别、设备场强等)MRI设备成本效益的比较探讨尚不多见。研究以全国范围较大样本量MRI设备的购置和运行信息为基础进行定量实证研究,旨在为医疗机构的设备运营和卫生行政部门设备管理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采用判断抽样法进行“全国抽样调查”与“地区抽样调查”各1次。“全国抽样调查”于2018年7—11月开展,以网络调查表形式,基于项目组统一的信息填报平台收集样本医院MRI设备的相关信息;考虑到这个课题需对区域性MRI配置开展研究,对于“地区抽样调查”,课题组于2018年9—11月在广东、陕西、浙江3省开展集中式调研,各省选取省会城市和1个经济水平居中的地级市,抽取配置MRI的二级与三级医院为样本医院,兼顾专科和综合、公立和社会办医疗机构、高校附属与非高校附属等基本特征,共调查了3省6市的64家医疗机构86台MRI设备。两次调查共收集到190家医疗机构402台MRI设备的购置、维修和运行信息,具体包括:医疗机构基本信息、医疗服务及供给能力信息、财务收支信息、人员配置信息和MRI设备配置及服务信息、设备维护保养信息。
1.2 研究方法从医疗机构视角分析2013—2017年我国MRI设备运行成本效益,选择项目数据库中2013—2017年购置使用的138台设备作为样本进行分析。主要分为2个层面:一是将样本138台设备作为整体,测算其年均成本构成与年均成本效益;二是根据设备基本特征分组,选用多种设备成本效益指标分析组间差异。
1.2.1 成本分析方法成本[5]包括:(1)设备折旧成本。反映MRI设备使用过程中所发生损耗的价值转移,按《关于印发〈医院会计制度〉的通知》(财会字〔2010〕27号)规定,取折旧年限为6年,采用平均折旧法分摊。(2)维修保养成本。保养和修理MRI设备所发生的费用,通常包括保险支付费用及设备日常维护所需费用,收集的指标为单台MRI设备年度维修保养总费用,假定每年维修保养费用保持稳定。(3)人员报酬分摊成本。MRI检查相关工作人员的工资、津贴、奖金、税金等,由于一般无法从影像科室分离出专门从事MRI检查工作的职工数量且职工存在轮转作业的情况,故假设服务于单台MRI设备的人员同时服务于1台其他[主要是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CT)]设备,单台MRI设备的人员数目=影像科室人员总数/(MRI设备台数×2),再以影像科职工平均年收入进行估算。(4)建筑折旧分摊成本。各医疗机构MRI室建筑总费用除以折旧年限(一般取30年)再分摊到单台MRI设备上。(5)MRI检查相关耗材成本。一般可分为对比剂、高压注射器等专用耗材和一次性床单等低值易耗品。该部分成本涉及范围较广且难以收集完备,研究采用文献资料并结合专家咨询对单人次耗材费用进行估算,主要包括MRI检查专用耗材(高压注射器、胶片和对比剂)消耗平摊到每人次的成本约88.9元,加上检查过程中的低值易耗品消耗,每人次MRI检查相关耗材成本按100.0元进行计算。(6)水电费等其他运营成本。根据调研所得MRI室其他年分摊费用,分摊到单台设备。各类MRI设备运行过程中所发生成本的计算方式见表 1。
表 1 MRI设备运行的各成本项目类别及其计算方式 |
![]() |
基于医疗机构的视角,所指“效益”并非“健康结果的货币价值”,而是从MRI检查服务收费角度计算医疗机构的收益,沿用国内文献所用“效益”一词代表“MRI设备运行后所提供的检查服务给医疗机构带来的收益”。其计算公式为:某年MRI设备运行总效益=某年该设备年检查总人次数×MRI次均检查收费,单位为万元。考虑到设备的具体购置月份对购置当年各项年度分摊成本的影响,将每台设备购置当年各项成本按照(12.5-该设备购置月份)/12的比例进行调整。考虑到研究样本138台设备是在2013—2017年购置的,故将5年间单台设备各年度的运行总成本、分项成本和各年度运行收益按4%贴现率进行贴现,基准年取2017年。最后,按各台设备实际运行时长(即从具体购置年月至2017年底)计算年均成本和年均收益等相关指标,如:MRI运行年均总收益=[∑某年MRI设备年度运行总收益×1.04(2017-i)]×12/[(2018-配置年份)×12-配置月份+ 0.5],i=2013、2014、2015、2016、2017;其余指标计算方式类同,此处不再赘述。
1.2.3 成本效益分析指标现有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根据是否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分为静态分析法和动态分析法[6],静态分析法主要包括投资回收期法、投资收益率法和本量利分析等,动态分析法主要包括净现值法、成本效益比值法、内部收益率法和动态投资回收期法等。研究所用的数据为2013—2017年购置MRI设备的成本和效益相关信息,拟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对初始投资金额和未来现金流进行贴现,因而选取动态分析法或对静态分析法进行调整以体现时间因素的影响。其中同一台设备的投资回收期与投资收益率在某种程度上是互为倒数的关系,而投资回收期在现实应用中较为广泛,因此选取投资回收期法而不选用投资收益率法。净现值法和成本效益比值法都是基于设备成本和效益的净现值进行比较,不同设备净现值间的差异较大,且实际购入时间不一致,因此选用比值而非差值。内部收益率法是基于净现值为零的假设计算出其收益率,计算较为复杂且该指标在解释上并不直观,因此在研究中不予纳入。
综上所述,选取成本效益比值法、动态投资回收期、经过贴现调整的本量利分析法这3种方法来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其对应的指标“年均成本效益比”“动态投资回收期”“调整的安全系数”的计算公式分别如下:年均成本效益比=MRI设备年均运行总收益/MRI设备年均运行总成本;动态投资回收期=设备的初始金额/年均净现金流量,其中某年的净现金流量=(某年MRI设备运行总收益-某年运行总成本)+某年MRI设备折旧成本;调整的安全系数=(年均总服务人次-年均保本工作量)/MRI设备年均保本工作量,其中MRI设备年均保本工作量= MRI设备年均固定成本/(MRI检查次均收费-次均变动成本)。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Excel 2019建立数据库。采用Stata 15.0以“组织机构代码”“MRI设备识别码”“年份”为数据库主键对各数据表中成本效益相关指标进行合并,从而形成MRI设备成本效益分析数据库。使用Stata 15.0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对样本中二、三级医院设备的场强和品牌差异采用Pearson 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对我国东、中、西区域间的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医院等级、场强、品牌的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样本MRI设备的总体分布情况样本138台MRI设备分布在我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97家医疗机构中,于2013年1月—2017年12月购置并开机使用,平均每家医疗机构5年间MRI设备购置数量为(1.42±0.94)台。138台MRI设备在不同地理区域和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具体分布情况见表 2。经过Pearson 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表明,三级和二级医疗机构的MRI设备在场强及品牌上有所差异,三级医疗机构3.0 T设备、进口品牌设备占比更高。
表 2 样本磁共振成像设备在各地理区域和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中的分布情况 |
![]() |
考虑到样本MRI设备的购置年月差异和货币时间价值,将所有MRI设备的成本按4%的贴现率折算到2017年,其年均成本及构成情况见表 3。成本构成:2013—2017年MRI设备运行年均总成本为473.36万元,其中MRI设备年均折旧成本占比最高者超过总成本的一半,其次是MRI检查相关耗材费用,年均建筑折旧分摊成本占比最少。2013—2017年样本MRI设备运行的各类年均成本构成见表 3和图 1。
表 3 2013—2017年样本磁共振成像设备运行的各类年均成本构成 |
![]() |
![]() |
图 1 2013—2017年样本磁共振成像设备运行的各项成本构成情况 |
2013—2017年样本MRI设备运行的年均成本效益情况见表 4。平均每台MRI设备年均服务总人次约为10 082人次,考虑到各台MRI设备服务量之间的差异,提供单次MRI检查服务的成本约为643.10元,提供单次MRI检查服务的收益约为793.40元。
表 4 2013—2017年样本磁共振成像设备运行的成本效益情况 |
![]() |
2013—2017年不同地区样本MRI设备运行的成本效益指标分析结果见表 5。不同地理区域MRI设备的运行均具有成本效益,经Kruskal-Wallis H检验,年均成本效益比未见地区差异(P > 0.05),西部地区该值偏高是由于受到极大值的影响,其标准差也受影响而较大。不同地理区域MRI设备的动态投资回收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西部地区调整安全系数过高是受样本中极大值的影响,不同地理区域间调整安全系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成本效益指标均显示,东、中、西部地区MRI设备运行均具有成本效益,且地区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 5 2013—2017年不同地理区域样本磁共振成像设备运行的成本效益情况(x±s) |
![]() |
二级、三级医疗机构的样本MRI设备均具有成本效益,三级医疗机构的样本MRI设备的年均成本效益比明显高于二级医疗机构(P < 0.001)。二级医疗机构的样本MRI设备的动态投资回收期平均为8.25年,大于规定折旧年限的6年,从投资回收期的角度不具备成本效益;三级医疗机构的样本MRI设备的动态投资回收期平均为4.35年,从投资回收期的角度具有成本效益。二级、三级医疗机构的样本MRI设备运行的安全系数分别为35.54%和137.51%,均具有成本效益。除二级医疗机构的样本MRI设备动态投资回收期过长外,其余指标显示2013—2017年二级、三级医疗机构的样本MRI设备的运行均具有成本效益,且三级医疗机构的样本MRI设备的成本效益明显高于二级医疗机构。见表 6。
表 6 2013—2017年不同级别医疗机构样本磁共振成像设备运行的成本效益情况(x±s) |
![]() |
样本MRI设备中,1.5 T的临床研究型MRI设备和3.0 T的科学研究型MRI设备年均成本效益比分别为1.728 1和1.554 4,均具有成本效益,两种场强的设备年均成本效益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从动态投资回收期角度看,1.5 T、3.0 T的MRI设备均具有成本效益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1.5 T和3.0 T的MRI设备其调整安全系数分别为128.56%和81.03%,均具有成本效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场强MRI设备在3个指标上均显示具有成本效益,成本效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 7。
表 7 2013—2017年不同场强样本磁共振成像设备运行的成本效益情况(x±s) |
![]() |
2013—2017年国产和进口品牌样本MRI设备运行均具有成本效益,经Wilcoxon秩和检验,不同品牌MRI设备的年均成本效益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国产品牌设备的平均动态投资回收期为6.39年,略超过规定折旧年限的6年,从投资回收期角度,不具有成本效益,进口设备的平均投资回收期为4.76年,具有成本效益,经Wilcoxon秩和检验,不同品牌MRI设备投资回收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国产设备和进口设备的调整安全系数的均数分别为114.29%和110.26%,经Wilcoxon秩和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8。
表 8 2013—2017年国产/进口品牌样本磁共振成像设备运行的成本效益情况(x±s) |
![]() |
对样本138台MRI设备的成本核算显示,以2017年为基准,MRI设备年均运行总成本为473.36万元,年均MRI设备折旧成本占比最高达到一半以上,略高于以往研究中设备折旧成本占比的40%左右[3-4],可能因为某些研究的设备折旧年限取10年[4]或其变动成本占比较高[3]。MRI检查相关耗材成本的占比也较高,为21.95%,维修成本和人员工资各占10.00%左右,水电费等和房屋折旧占比较低,与既往研究[3]较接近。MRI设备的年均运行总收益为823.40万元,年均成本效益比为1.74,即具有较好的成本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我国当前MRI设备运行情况良好,弥补既往文献因单台设备间差异较大而无法得出一致结论的缺陷。当然,对医疗机构而言,MRI等大型设备的效益除经济效益以外更多体现在其医用价值、社会影响力等方面,故有学者[7]提出采用考虑社会效益在内的综合净现值法评估大型医用设备的成本效益。
3.2 三级医疗机构MRI设备运行情况明显好于二级医疗机构按设备所在医疗机构级别分组,发现二级医疗机构MRI设备的投资回收期过长,或是二级医疗机构MRI相关检查人次数较低造成了设备利用不足,部分二级医疗机构MRI设备运行的年均净现金流为负,致使其难以回收初始投资成本,其余指标显示二级、三级医疗机构MRI设备运行均具有成本效益,三级医疗机构设备运行的经济效益明显好于二级医疗机构,可能是由于患者接受MRI检查时优先选择三级医疗机构,三级医疗机构年均MRI检查服务量明显高于二级医疗机构致使其收益更多。对国产和进口设备的成本和效益分别进行比较发现,国产设备的平均购置单价(284.32万元)明显低于进口设备(481.60万元),同时国产设备年均服务量(6 964人次)也仅为进口设备(11 690人次)的一半左右,致使其收益也较低,造成两者成本效益相近的原因可能是:国产设备与进口设备相比,虽然其初始购置成本较低但其服务能力也较差。
3.3 与MRI设备成本效益相关的思考和政策建议 3.3.1 医疗机构应当遵循成本效益原则,进行MRI设备的购置和运行管理医疗机构在购置MRI设备时若罔顾医院的财务风险承受能力,盲目引进与自身服务定位不相适应的高端设备(如高场强、进口品牌的设备),很可能会因入不敷出、过度举债而诱导需求,导致设备的过度利用和医疗资源浪费,在购置设备前进行科学论证、尤其是通过对初始投资金额和未来现金流的成本效益估算,可帮助医疗机构选择合适的机型,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设备购置的盲目性。在MRI设备的使用过程中,一是要加强成本控制意识,尤其对于维修保养费用,可通过规范化招标采购维修服务以切实降低该项费用[8],二是在保证MRI设备合理利用的同时,需避免过度利用甚至诱导需求。
3.3.2 行政部门在设备配置时应考虑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并加强全周期管理MRI设备的配置应当基于患者实际的医疗需求和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如该机构的技术条件、使用能力、配套设施和技术人员资质,同时考虑重点专科建设、地理可及性和公平性及设备配置对区域医疗水平的影响。目前卫生行政部门对MRI设备的配置管理略有放开,只将1.5 T和3.0 T MRI设备划归为乙类大型医用设备进行配置与许可管理。对暂未配置1.5 T及以上MRI设备医疗机构的申请,建议在考虑上述因素的同时兼顾医疗机构的财务能力,防止机构盲目追求经济补偿而导致设备的过度利用;对已配备MRI设备的医疗机构的申请,也建议考虑已有设备的检查服务量和运行的成本效益。
3.3.3 完善二级、三级公立医疗机构MRI设备成本效益管理的短期和长期策略研究显示,二级医疗机构MRI设备运行的成本效益情况明显低于三级医疗机构,主要是由于其年均服务量较低造成了设备的利用不足。短期而言,政府部门应在合理进行MRI设备阶梯配置的基础上,借助医疗联合体对患者进行分流,例如,建议接受体格检查的患者在二级医疗机构进行MRI检查等。在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合理制定检查价格,并充分发挥医疗保险补贴的价格机制,将二级、三级医疗机构的MRI检查费用进一步区分开来。在有条件的地区试点政府购买设备,投放至医疗机构,而在制定检查价格时不考虑设备的折旧成本而仅考虑其余运行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弱医疗机构的诱导需求。长期来说,政府部门可从以下方面提升MRI设备运行的综合效益:一是助力国产MRI设备厂商的发展,鼓励相关厂家进行高新技术研发和降低设备生产成本;二是鼓励医疗机构或相关企业尝试进行MRI设备全周期管理平台建设,动态掌握设备的实时运行情况;三是试点区域影像中心的建设,并通过建立MRI检查操作规范,统一相关信息平台接口标准,充分发挥MRI检查的规模效益,实现医疗资源充分与合理的利用。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1] |
张剑非. 医院医疗设备管理中的卫生经济学原理应用[J]. 现代营销(经营版), 2018(3): 52. |
[2] |
陈立群. 医院大型医疗设备效益分析:以X省级医院1.5 T核磁共振为例[J]. 现代商贸工业, 2015, 36(24): 132-133. |
[3] |
陈宇玲. 某大型医院MR项目成本效益分析[J]. 中国医疗设备, 2018, 33(9): 178-180. DOI:10.3969/j.issn.1674-1633.2018.09.048 |
[4] |
徐昌璞, 陈学强. 高场磁共振成本效益分析[J]. 中国医疗设备, 2009, 24(10): 84-85. |
[5] |
孙辉, 陈英耀, 耿劲松, 等. 我国二级医院CT设备运行成本-效益研究[J]. 中国卫生经济, 2017, 36(2): 70-73. |
[6] |
李斌, 张红雁. 医院医疗设备项目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探讨[J].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2004, 28(6): 452-456. DOI:10.3969/j.issn.1671-7104.2004.06.021 |
[7] |
李云, 王涵, 王作涪, 等. 基于综合净现值的医疗设备成本效益分析[J]. 中国医疗设备, 2017, 32(6): 156-158, 169. DOI:10.3969/j.issn.1674-1633.2017.06.042 |
[8] |
徐洁. 大型医疗设备维保:从"无底洞"到"金蛋"的演变?[J]. 中国医院院长, 2018(22): 28-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