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南宁市医药学会办公室, 南宁 530022
目前的卫生系列职称评定存在主观性强,缺乏科学性,重科研、轻临床,不能代表医师的实际能力等弊端,缺乏客观性强、易操作的针对卫生系列职称评定的评价工具。职称评定是对医师的临床技能、科研水平和综合素质的综合考核与评价,科学合理的职称评定体制对于培养人才、激励人才、稳定人才队伍具有重要作用[1],对加快医院发展、提高医院医疗服务质量和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2-3],对保障卫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具有重要意义。现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研究现场,构建的卫生系列临床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指标体系,为保证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完善职称评价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专家遴选2019年10—12月,采用目的抽样法,分别从熟悉卫生管理、管理学、临床医学、护理学、人事行政和职称评定的人员中遴选咨询专家。遴选标准:①专家应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具有8年及以上医学或卫生管理等相关工作经验;②对职称评定有较丰富的经验或深刻的体会;③积极参与课题,认真参与专家咨询。根据上述遴选标准,课题组第一轮共遴选咨询专家470例,第二轮共遴选咨询专家38例,均具有较好的代表性。第一、第二轮咨询专家均以从事临床医学的专家为主,临床医学专家占比分别为87.0%、77.8%,涉及内、外、妇、儿、眼耳鼻喉、口腔、中医等专业领域。专家既能从医学专业角度,又能从职称评定与人才发展角度进行指标评价。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研究法利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维普中文数据库资源,以“人才评价”“医学”“职称评定”“指标体系”等为检索关键词,收集国内外与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相关的研究。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结合专家座谈会的意见和建议,参考广西壮族自治区现行的职称评审条件(2017年版),对指标进行归纳整理,共收集一级指标5项、二级指标22项,构建了指标体系框架,形成了卫生系列临床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的指标问卷。
1.2.2 专家咨询法匿名专家评分法或专家咨询法通过邮件或电话咨询的方式进行几轮函询,征求专家对问题的意见,及时修正研究方向,使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可行[4-5]。本研究对指标体系框架进行了两轮专家咨询。第一轮专家咨询运用Likert评分方法:很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很不重要相应赋予9、7、5、3、1分,邀请专家对指标体系框架的5项一级指标、22项二级指标打分,并提出修改、补充建议,每个指标条目的分值能反映临床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的重要程度,经过第一轮专家咨询及专家讨论,最终确定临床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指标体系包括7个一级指标以及42个二级指标。第二轮专家咨询采用9标度法构建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用以进行专家咨询,确定7个一级指标以及42个二级指标的权重。
1.2.3 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6]。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就是在建立有序递阶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两两比较同一层次的各指标,确定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最后综合计算7个一级指标以及42个二级指标的权重系数。
1.3 统计学分析对观察、调查、实验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分析和统计学检验。使用Excel 2013进行指标权重的计算和一致性检验,运用SPSS 23.0进行统计学分析[6]。权威系数表示专家的权威程度,权威系数等于判断系数和熟悉系数的算数平均数。判断系数表示判断依据,指咨询专家对指标进行评价时,将理论分析、工作因素、参考国内相关资料和直觉判断4个方面的分数相加即是判断系数[4-5]。使用熟悉系数衡量专家对本研究涉及问题的熟悉程度,通过专家自评对问题的熟悉程度获得熟悉系数:“很熟悉1.0”“比较熟悉0.8”“一般熟悉0.6”“了解0.4”“不熟悉0.2”“很不熟悉0”。
2 结果 2.1 专家基本情况研究选择熟悉卫生管理、临床一线的专家进行专家咨询。在2轮专家咨询中,文化程度为本科及以上的专家分别占93.3%、100.0%,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专家分别占86.3%、71.4%,专家的具体情况见表 1。
表 1 参与德尔菲法的专家基本情况 |
![]() |
第一轮专家咨询共发放问卷470份,回收问卷461份,其中有效问卷461份,有效回收率为98.1%。第二轮专家咨询共发放问卷38份,回收问卷35份,其中有效问卷29份,有效回收率为76.3%。第一轮专家的熟悉系数、判断系数、权威系数分别为0.60、0.84、0.72。第二轮专家的熟悉系数、判断系数、权威系数分别为0.61、0.87、0.74。第二轮专家咨询中,专家对管理学、卫生系统职称评定、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的熟悉系数分别为0.59、0.69、0.55和0.59,判断系数均为0.87,权威系数分别为0.73、0.78、0.73和0.73。2轮专家咨询的权威系数均大于0.70,表示2轮专家咨询意见是可以接受的。
2.3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第一轮专家咨询的肯德尔协调系数为0.384,χ2值为4 598.483,自由度为26,P值小于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4 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第一轮专家咨询涉及27项指标,其中一级指标5项、二级指标22项。一级指标重要性的赋值均数为6.25~8.69,变异系数为0.10~0.21。二级指标重要性的赋值均数为5.24~8.70,变异系数为0.21~0.35。在咨询的基础上进行了课题小组讨论,第一轮专家咨询中,所有咨询专家对所设定的指标未提出删除意见,所有指标的重要性均数均大于5.24,标准差均小于1.87,变异系数均小于0.35,表明第一轮专家咨询的咨询意见比较集中,一致性尚可,结果可信。对于第一轮专家咨询中变异系数较大(大于0.25),专家描述用词不准确、表述不严谨的指标进行了修改:二级指标“获奖励、资助情况”修改为“获市级以上奖励、资助情况”,二级指标“主持课题等级及数量”修改为“主持或参与的课题等级及数量”,二级指标“论文著作数量”修改为“公开发表论文著作数量”,二级指标“外语应用能力”修改为“外语综合应用能力”。
参考第一轮专家咨询的修改意见,结合专家对各指标重要性的评分,增加部分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1)增加的一级指标为带教能力和综合能力。(2)思想政治增加的二级指标为人文关怀和服务态度;学历资历增加的二级指标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参加重大援外项目、对口扶助项目的经历,具有执业医师资格,专业知识扎实、卫生系列专业技术资格专业能力考试合格;专业技术能力增加的二级指标为同行评价,每年诊治患者治愈率或好转率;继续教育增加的二级指标为继续教育内容与岗位匹配情况;科研技术能力增加的二级指标为公开发表论文著作质量,专利申请,参与专业教材编写,参与国际、国家、省、市专业标准或指南制定;带教能力增加的二级指标为教学查房,院内或科内小讲课,带教见习生,带教实习生或参加规范化培训的医师,同行评教,学生评教,带教意识;综合能力增加的二级指标为计算机办公软件应用能力,团队精神,开拓创新,医患沟通能力。
2.5 第二轮专家咨询指标体系权重结果 2.5.1 λmax及一致性结果总体及一、二级指标的随机一致性指标均小于0.100 0(表 2)。
表 2 λmax及一致性结果 |
![]() |
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权重结果见表 3。
表 3 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权重结果 |
![]() |
在我国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实施过程中,各地可根据地方或行业的实际情况,完善、细化评审条件和标准[7]。目前存在3种情况:部分系列采取考试制度,部分采取考评结合方式,部分实行任职资格评审制度。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实行的是职称评聘制度,采用评聘分开的方式,初、中级职称以考代评,高级职称考评结合,高级职称的评审需综合资历、文化程度、论文、科研等申报条件。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系列现行评审制度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1)注重科研课题和论文,忽略临床能力、工作质量考评;(2)通过专家评议制进行评审,过程不够公开、客观;(3)没有按照不同类别和专业设置不同的评审条件;(4)评审的条件缺乏可量化的标准或依据。
发达国家如英国、美国一般由医疗行业协会和医院董事会对医师进行晋升评价,主要评价医师的专业知识、临床技能、沟通能力和职业态度等多个方面,职称与工资收入不挂钩[8]。近年来,我国一些省市逐渐开启了职称评聘制度改革[9-11]。建立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多元化卫生技术资格评审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3.1 完善卫生系列临床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政策与标准 3.1.1 制定全面、完善的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指标体系,进行量化评审① 建立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确立各指标的数值和权重,制定量化评估标准,从思想政治、临床、科研、教学等方面综合考查申报人的能力,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凭主观意识投票的现象[12-14];②成立临床技能考核小组,科学、系统地对申报人的实践操作能力、临床思维及疾病诊治能力进行评价、量化[15];③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通过软件系统计算申报人的各项分值及最终总分,使评审工作从主观走向客观、具体,避免专家评议制所带来的人情因素、暗箱操作等问题[16];④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s,DRGs)付费是比较先进的支付方式之一,可将DRGs技术纳入到量化评估体系中,用于评价申报人的临床工作量,衡量其医疗质量安全,评价其临床能力[10, 15, 17]。
3.1.2 设置不同的晋升通道根据个人的专业背景、发展方向等,职称可分为临床型和科研型两类,不同职称类型评审指标的权重不一样,临床型注重考查临床技能和诊疗水平,科研型注重考查科研成果和教学能力,从而使不同优势的人具有可比性。不同岗位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不一样,考核指标也应有区别,可根据医、药、技、护不同专业岗位设置不同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11, 17, 18-19]。
3.1.3 建立不同等级的卫生专业技术评审标准不同等级医院的功能、设施、技术力量、责任不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也不同,评审标准应有区别,申报人可根据所在医院的等级申报相应等级的职称。
3.2 建立客观的卫生系列临床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指标体系 3.2.1 咨询专家的可靠性研究通过2轮专家咨询、访谈、讨论,对专家的判断系数、熟悉程度、权威系数进行分析,确保了专家咨询的可信度。2轮专家的权威系数均不低于0.70,表明专家咨询权威可信。肯德尔协调系数为0.384,可认为专家意见的协调性较好,专家咨询的可靠性较高[12, 18]。根据第二轮专家咨询指标权重的计算结果,各指标的随机一致性指标均小于0.100 0,说明构建的指标体系矩阵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权重向量可以用于决策分析应用。
3.2.2 临床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指标体系的建立通过第一轮专家咨询进行指标筛选,部分指标的变异系数大于0.25,说明专家存在不同意见,经讨论后专家一致认为指标重要,应予以保留并修改,最终确定了7个一级指标以及42个二级指标。通过第二轮专家咨询、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方法科学合理,结果有所侧重。通过层次分析法发现,一级指标中文化程度、资历最重要,依次为思想政治、继续教育能力、带教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科研能力、综合能力,说明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临床医师的文化程度、资历会越来越重视[12],各方面均衡发展的临床医师是提高医院医疗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重要保障。
3.2.3 与现行评审条件对比的优势对比广西壮族自治区现行的职称评审条件[13]:研究构建的指标体系增加了带教能力和综合能力2个一级指标;把专业技术执业资格及专业能力考试条件和学历资历条件合并为一级指标学历资历,把专业技术工作经历(能力)条件修订为专业技术能力,把论文、著作条件修订为科研技术能力,取消原一级指标-业绩成果条件,并把业绩部分内容调整到一级指标专业技术能力中,把成果部分内容调整到一级指标科研技术能力中。
除了调整一级指标外,研究还丰富和细化了二级指标条目,比如:在一级指标“思想政治”中增加“人文关怀”“服务态度”2个二级指标,强化了在紧张的医患关系下对卫生技术人员医德医风素质的要求;对一级指标“学历资历”的二级指标进行梳理,增加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指标,紧跟国家政策导向;在一级指标“专业技术能力”中,增加“服务质量患者满意度”“同行评价”“每年诊治患者治愈率或好转率”等二级指标,体现同行和患者的参与、评价与裁定权[14];在一级指标“继续教育”中,具体落实为“每年继续教育学分”“脱产进修”“继续教育内容与岗位匹配情况”3个二级指标;在一级指标科研技术能力中,把现行条目“承担市(厅)级以上课题”修改为“主持或参与的课题等级及数量”,不局限课题等级,并纳入课题数量,既降低了科研的门槛,又鼓励临床医师参与更多学术交流和科研创新,形成通过科研去指导临床实践的良性循环[18];在一级指标“综合能力”中,除了“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计算机办公软件应用能力”外,还增加了“团队精神”“开拓创新”“医患沟通能力”3个二级指标,对临床医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12]。综上,研究构建的指标体系各指标的设置更加科学、合理、全面,可为优化现行评审标准体系提供参考。
3.3 优化现行评审标准体系,提出政策建议优化现行评审标准体系,完善卫生系列技术资格评审政策,更有利于评审出具备专业技术能力的卫生技术人员。优化内容包括:一是目前继续教育多流于形式,普通医护人员外出学习机会少,医护人员只能通过借分、买分、蹭分等途径去获取学分。地方卫生行政机构应建立继续医学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并提供多种形式学分课程,使医师有获取学分的机会。另外,建议取消每年的最低学分要求,通过把学分直接转化为量化评估分值体现申报人的继续教育情况。二是删除设置太高的必备条件,如科技成果奖等,或调整为职称评估量化指标。三是在专业技术能力评价方面,还应增加每年诊治的病例数、治愈率、好转率、临床技能考核成绩、同行评价、患者满意度等评价指标,多方位、多角度对申报人的临床能力进行评估。四是在思想政治方面,还需重视人文关怀、服务态度。把人文关怀引入思想政治中,对于缓解医患矛盾,减少医患纠纷,提高医院服务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五是增加对带教能力的评价。带教工作是各级医院临床医师需要承担的任务,但临床医师带教积极性不高,如把带教能力作为临床医师绩效考核、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可提高临床医师的带教积极性。
3.4 局限性研究以我国医院的特点、临床医师的工作特性、岗位需求等多个因素为基础,形成了包含7个维度42项评价指标的卫生系列临床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指标体系的理论框架,评价指标全面、合理。但是该指标体系只针对临床医学专业,没有对护理、药剂、检验、影像等不同工作岗位、不同需求进行差别化评价。另外,专家咨询和问卷调查对象范围仅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代表性不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针对不同岗位的要求建立卫生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指标体系,拓宽咨询专家和调查对象的范围,开展实证研究,进一步验证指标体系的信度、效度和应用价值。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1] |
罗琳, 梁旭. 卫生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指标及机制研究[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0, 10(5): 631-633. |
[2] |
施梅, 彭相文, 王文娟, 等. 我院医疗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实施临床技能考核的实践[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9, 25(12): 820-821. |
[3] |
杜慧杰, 何晶波, 梁珊珊, 等. 基于Mini-CEX卫生系列职称评聘的临床技能考核指标体系构建[J]. 中国医院, 2013, 17(12): 63-64. |
[4] |
齐德广.军医大学临床教学质量常态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重庆: 第三军医大学, 2011.
|
[5] |
蔡志奇.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实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广州: 中山大学, 2010.
|
[6] |
曹茂林. 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及Excel计算[J]. 江苏科技信息, 2012(2): 39-40. |
[7] |
董志超. 新中国职称制度的历史追溯[J]. 人民论坛, 2011(20): 236-237, 256. |
[8] |
沈群红, 曹英男, 张宇成, 等. 中国医生职称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设计[J]. 医学与社会, 2015, 28(11): 43-45, 51. |
[9] |
祝睿晨. 建立量化考核评价体系对卫生高级职称评聘制度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卫生产业, 2019, 16(3): 53-54. |
[10] |
范欣欣, 杨益兰. 卫生高级职称自主评聘量化考核体系的构建[J]. 医院管理论坛, 2019, 36(9): 8-11. |
[11] |
时洪凯, 万志强, 胡影萍. 卫生系列高级职称晋升自主评审试点做法[J].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20, 27(1): 76-79. |
[12] |
叶天瑜.基于胜任力的三级公立医院临床医生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南京: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
|
[13] |
自治区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条件(试行)的通知: 桂职办[2017] 36号[A]. 2017.
|
[14] |
严静. 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J]. 中国医院, 2014, 18(3): 48. |
[15] |
龚怡琳, 徐相蓉, 王慧卿, 等. 三甲综合医院医师职称晋升量化评估体系效果分析[J]. 中国医院管理, 2018, 38(7): 50-52. |
[16] |
袁园, 李博. 实行考评结合以来我省卫生高级职称评审现状及分析[J].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20, 31(1): 9-11. |
[17] |
高洁, 李彤, 刘媛, 等. 建立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职称量化评价体系初探[J]. 中国医院管理, 2011, 31(12): 65-66. |
[18] |
梅浙川. 临床和科研业绩在医生职称晋升中的权重[J]. 中国医院, 2014, 18(3): 51. |
[19] |
陈瑜.四川省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研究[D].成都: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