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生资源  2020, Vol. 23 Issue (5): 437-440  DOI: 10.13688/j.cnki.chr.2020.20780

引用本文  

吴凡, 汪玲. 以新时代教材建设为载体  推进医学教育创新发展[J]. 中国卫生资源, 2020, 23(5): 437-440. DOI: 10.13688/j.cnki.chr.2020.20780

基金项目

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医学教育研究立项重点课题(2018A-N02085)

作者简介

吴凡, 教授, 主要从事公共卫生和医学教育研究, E-mail:wufan@shmu.edu.cn

通信作者

汪玲, E-mail:lingwang@fudan.edu.cn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20-09-15
以新时代教材建设为载体  推进医学教育创新发展
吴凡 , 汪玲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上海 200032
摘要:围绕新时代教材建设的目标要求和重点任务,结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十三五”规划教材建设的实践探索,提出新时代教材建设要结合学科专业建设、课程思政和人文医学教育,推进医学教育创新发展。
关键词教材建设    医学教育    创新发展    新时代    

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2020年7月29日,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就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水平的教材体系,必须准确认识和把握新时代教材建设的目标要求和重点任务。

现围绕新时代教材建设的目标要求和重点任务,结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十三五”规划教材建设的实践,提出以新时代教材建设为载体,推进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思路和举措。

1 新时代教材建设的新目标与新要求 1.1 教材建设的新目标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教材建设的根本保证,坚持正确的方向是教材建设的首要标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教材建设的基本出发点,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是教材建设的重要使命,提高质量是教材建设的核心任务。

教材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些根本问题的重要载体,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因此,教材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为学生强基固本,打好中国底色、厚植红色基因,培养拥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的下一代。教材建设要在教材的育人理念、内容选材、体系编排、呈现方式等各方面下功夫,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贯穿于教材建设工作的各个环节,更好地服务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教材建设要紧密围绕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全面提升思想性、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系统性,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同时,人民群众对教育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教材质量抱有更高的期待。

1.2 教材建设的新要求

教材是传播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的重要载体。

抓好新时代教材建设,必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对教材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要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要充分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要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要充分体现国家和民族的基本价值观,要充分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

抓好新时代教材建设,必须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拓宽视野、博采众长,及时反映世界科技新进展,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为培养具有前瞻思维、国际眼光的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抓好新时代教材建设,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将知识、能力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有机结合,体现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先进理念,反映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方向,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潜能。

2 新医科教材建设的新重点与新任务

面对疫情提出的新挑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新任务、世界医学发展的新要求,新医科对于教材建设也提出了提高培养质量、提升医药创新能力方面的新重点和新任务。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强调,要“加强课程教材建设、提升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要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要规范核心课程设置,打造精品示范课程,编写遴选优秀教材,推动优质资源共享;要将课程教材质量作为学位点合格评估、学科发展水平评价、教师绩效考核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

2.1 教材建设要成体系

教材体系是医学教育改革和内涵发展的重要载体,要深入研究医学门类各一级学科、各本科专业、各学制层次的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需求,围绕课程思政、基础知识、研究方法和前沿动态,以前瞻性眼光统筹规划各学科专业系列教材,查旧补新、查弱补强、查漏补缺,建立围绕医学教育发展新趋势、体现医学教育改革新成果、促进“医+X”交叉融合,以国家规划教材为主导、结合“互联网+”教学模式的医学教材新体系。

2.2 教材建设要有抓手

在医学本科生教材建设方面:以“双万计划”建设为抓手,加强一流医学本科专业的内涵建设;以专业课程为主线,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有机融入前沿和交叉学科课程建设,组织编写多学科整合式创新教材。

在医学研究生教材建设方面:以修订培养方案为抓手,落实各一级学科、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博士、硕士学位的基本要求,以一级学科为教材建设单元,以“本科直博生”和“硕博连读生”为重点,贯通本-硕-博课程教材体系,建设学术学位医学基础课程专用教材、专业学位研究生专用教材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专用教材。

3 “新上医”教材建设的新思考与新举措

2018年12月,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上海市共建托管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及其直属附属医院。表 1列示了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在“十三五”期间主编出版的部分规划教材。

表 1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十三五”期间主编出版的部分规划教材
3.1 结合学科专业建设

结合“双一流”学科建设和“一流专业”建设[1],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十四五”期间拟出版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50本精品教材(表 2)。

表 2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十四五”期间拟出版的精品教材(50本)

以学术学位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为例,2020年5月26日,复旦大学发布了“关于加快公共卫生学科群建设的行动计划”。在加强高水平教材体系和课程建设方面明确:打造“在线课程群”,建设“一流金课”,配套建设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主干系列教材;在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基础上,拓展建设精品核心课程;成立“德隆”学术卓越工作站,建设仿真实验课程;打造以预防医学和管理、经济、社会、新闻,以及生物、环境、信息等交叉学科为特色的本科通识课程和研究生专业公共课程。

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材建设[2]方面,2020年4月,中国专业学位案例中心面向有关高校开展了主题案例专项征集工作,旨在集聚名校、名院、名家力量,开发一批高水平重大主题案例。本次主题案例专项征集工作采用首席专家负责制,经过团队申报、院校推荐、专家评审及结果公示,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获得2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项目,即何纳教授负责的“公共卫生学院服务于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应急防控的案例研究”和罗力教授负责的“紧缺物资调度配售方案和信息管理系统”(全国公共卫生学院仅获批2项)。

3.2 结合课程思政教育

在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试点建设项目(简称“地高建”)高水平拔尖医学人才培养子项目[3]中,设立了本-硕-博贯通一体化、“双基训练”、国际化等课程建设项目(表 3),同步带动教材建设,突出教材建设的育人功能,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材之中,突出知识背后的逻辑、精神、价值、思想、艺术和哲学,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将正确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有效传递给医学研究生。

表 3 上海市“地高建”高水平拔尖医学人才培养子项目课程建设

一体化课程:按照一级学科,建设本-硕-博贯通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修订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的教学目标,在教材建设中有效区分本科、硕士、博士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双基训练”课程:面向“本科直博生”和“硕博连读生”开设基本研究思想和基本研究方法(“双基训练”)课程,同步编写教材,提高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和科研实践技能。

国际化课程:推进全英文教材的编写,尤其是案例教学。如“全球卫生研究——理论与实践”课程将公共卫生学子赴非洲暑期实践活动编成案例,拓展国际视野。

3.3 结合人文医学课程

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4],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联合法学院、哲学学院、历史学系等组成跨学科编写团队,以“人文与医学”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2门“人文医学导论”课程为引领,推出了9本具有复旦特色、引领全国的人文医学核心课程系列教材(《医学导论》《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法学》《医学社会学》《医学人类学》《医学心理学》《医患沟通》《医学伦理学》),完善了50门人文医学方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内涵建设。

新时代、“新上医”、新使命。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作为全国医学院校中的排头兵和引领者[5],将以教材建设为载体,推进医学教育创新发展,致力于培养具有国家意识、人文情怀、科学精神、专业素养、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医学人才,服务健康中国战略需求。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
吴凡, 汪玲. 基于健康中国需求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探索与实践[J]. 中国卫生资源, 2019, 22(6): 405-409.
[2]
吴凡, 汪玲. 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策略及路径分析[J]. 中国卫生资源, 2020, 23(2): 89-93.
[3]
吴凡, 汪玲.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思路与实践[J]. 中国卫生资源, 2019, 22(6): 399-404.
[4]
吴凡, 汪玲. 我国医学教育70年成就与新时代改革路径思考[J]. 中国卫生资源, 2019, 22(4): 254-257.
[5]
吴凡, 汪玲. 大健康视域下的医学人才培养"组合拳"[J]. 中国卫生资源, 2020, 23(1):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