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上海 200032
2. Shanghai Medical College of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2, China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管理和培养体系不断完善,数量和结构不断优化,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不断提高[1]。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并在朝着世界研究生教育强国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对如何提升教育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既赋予了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行业需求、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的重大使命,又是我国从研究生教育大国走向研究生教育强国的重要特征,更是多部门、中央与地方之间协同高效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点实践。实现这一更高要求的关键就是加快发展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的专业学位教育,特别是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继续优化研究生培养结构。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以硕士学位为主,博士、硕士、学士3个学位层次并存的专业学位教育体系。近30年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已先后批准设立了40种硕士专业学位、6种博士专业学位和1种学士专业学位。作为上海市“5+3+X”改革试点工作小组的牵头单位,复旦大学在继续引领我国“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更需要深化博士专业学位教育改革。现通过回顾国内外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概况,分析我国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需求,提出改革与发展我国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策略建议。
1 国内外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概况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专业学位教育旨在培养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2]。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教育是为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而开展的教育。专业博士学位实质上是一种高层次的职业性学位,突出实践性,追求社会价值和应用价值,这是区别于追求学术价值的学术博士学位的本质差异[3-4]。
1.1 国外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概况20世纪以来,国外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经历了积极探索阶段(1920—1959年)、蓬勃发展阶段(1960—2000年)和完善提升阶段(2001年至今)。1920年,美国开启了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探索。哈佛大学最早开设教育博士学位(Ed.D),1930年又开设了商业博士学位。随后,其他大学相继在药学、社会科学、公共卫生学等领域也开始授予博士专业学位,如医学博士、牙科博士、药学博士、法学博士、教育学博士等[4]。1967年,美国底特律大学率先设置工程博士学位(Eng.D)。随后,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高校也纷纷设立工程博士计划。20世纪下半叶,随着工业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德国、法国和英国也相继实行了专业博士培养计划。日本的专业学位教育主要借鉴美国的经验,虽起步晚,但发展迅速。国外专业博士学位历经百年的发展,每一种专业博士学位的发展都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已形成与传统的学术型博士学位(Ph.D)并行发展、平分秋色的格局,其实践性强、学制灵活等优势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受到了行业的高度认可[5]。在社会诸多职业走向专业化的背景下,许多国家已将获取专业博士学位作为从事某种职业的先决条件。国外专业博士学位教育在明确功能定位、按需拓宽专业、严格分轨培养、突出专业特色、注重校企结合和紧密衔接执业资格等方面对我国博士专业学位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2 国内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概况20世纪90年代,我国分别设置了第一个硕士专业学位(1990年,工商管理硕士)和第一个博士专业学位(1998年,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经历了“稳步发展、积极探索阶段”(1990—2008年)和“快速发展、制度完善阶段”(2009年至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6],已先后设置了临床医学博士、口腔医学博士、兽医博士、教育博士、工程博士和中医博士共6种博士专业学位。此外,在我国大陆地区的一些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中外合作项目中,已开展的博士层次教育也会涉及国(境)外高校的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目前,国内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在服务需求、专业设置、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发展规模、职业衔接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难点问题亟待破解。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博士专业学位教育改革,如临床医学类博士专业学位(即临床医学博士、口腔医学博士、中医博士)已开始在北京、上海等具备条件的地区的高校(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开展“5+3+X”(X为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或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所需年限)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2018年,工程博士专业学位主要涉及专业领域也已从全国首批开展时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制造和能源环保”这4个领域调整为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土木水利、生物与医药、交通运输共8个专业学位类别。
总体而言,国内和国外博士专业学位创建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劳动力市场的大量需求、能够行之有效地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的逐步强化以及职业专业化运动的蓬勃兴起等[4]。尽管不同国家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起步不同、所处发展阶段不同,但均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其发展速度和趋势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现实需求紧密相关,并且是高等研究生教育支撑新科技革命和新兴产业变革的重大举措[6]。因此,发展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必须紧跟时代、与时俱进、加快研究、稳妥推进。
2 我国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需求分析 2.1 发展我国博士专业学位教育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新需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会,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部分产业形态和组织方式正在改变,应紧抓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实施制造强国战略。2015年5月,《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国发〔2015〕28号)[7]指出,要坚持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工业化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大力推动包括芯片、软件产业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重点领域的突破和发展,迫切需要科技创新引领和高层次创新人才支撑,必须通过人才引领、自主创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最终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64号)[8],将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因此,发展博士专业学位,特别是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是立足“双一流”建设,加大学科交叉融合和校企合作,以及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科技和产业革命带来的博士专业学位发展)的新需求。
2.2 发展我国博士专业学位教育是保障人民美好生活的外部新要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以教育和卫生健康两大民生工程为例,相关领域博士专业学位人才具有“实践性强,直接服务于人民需求”的特点,党和国家历来对其高度重视,其重要性可从我国博士专业学位设置的历程中看出。我国最早设置的博士专业学位就是临床医学博士,现有临床医学类博士专业学位3个、教育博士1个,占我国现有博士专业学位设置类别的2/3,此外,工程博士中还有“生物与医药”类别。“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和“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为我国教育和卫生健康领域博士专业学位发展提供了根本的遵循依据。特别是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加强医学人才培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当然,保障人民美好生活是全方位的,需要包含教育和卫生健康领域博士专业学位在内的各类高层次专业学位人才,但仅从现有的6种专业学位博士毕业生的数量上看,10年间仅增加了1 200人左右,且专业学位博士毕业生占博士生总量的比例较低,仅维持在4.00%左右,见表 1。培养规模与当前的社会需求之间对接并不理想,且主动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作出调整的力度尚显不足。因此,发展博士专业学位,特别是临床医学类博士和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是立足保障人民美好生活,更好、更紧密地服务教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表 1 2009—2018年博士学位毕业生的数量和占比 |
![]() |
根据对我国硕士和博士专业学位类别及设置时间的梳理(表 2),在“以硕士学位为主,博士、硕士、学士3个学位层次并存”的专业学位教育体系中,40个硕士专业学位中仅有6个设置了对应的博士专业学位,包括已设置30年的工商管理硕士在内的其余24个硕士专业学位的教育体系至今仍然停留在硕士层面,这也对相关学科及专业自身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21世纪以来,学科及专业的研究成果除了起到知识积累与传播的作用之外,更强调其作用于现实社会,这也是造成博士研究生教育产生分化的重要原因[3]。传统的学术型学位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难以满足这一学科及专业的发展要求,但其与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教育建立在共同的学科基础上,近30年来,学术型学位博士研究生教育对学科及专业建设的成果也同样为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了坚实而广泛的基础,而国内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实践案例则为我国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创新理念和经验借鉴。因此,发展博士专业学位,特别是新增设的博士专业学位,是立足学科及专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健全符合专业特色和发展规律的专业学位教育体系,更好地满足高校与社会“供需联动、共建共享”,学术型学位与专业学位“分类并进、协同创新”的学科专业新诉求。
表 2 我国硕士和博士专业学位类别及设置时间 |
![]() |
近年来,教育部等国家有关部委已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和改革举措,推进开展博士专业学位教育改革进行试点探索。近5年招生规模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15—2018年,专业学位博士招生数分别为1 925、2 509、2 700、6 784名,2019年更新增了8 000余个专业学位博士招生名额。在学位类型方面,《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教研厅〔2016〕2号)[9]明确指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实行相同的考试招生政策和培养标准,其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这有利于保障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培养标准的“同质性”和学历学位证书的“同效性”。在配套政策方面,《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分别于2018年2月和7月发布,明确提出坚持分类评价,从而发挥人才评价对人才培养的“指挥棒”作用。此外,近年来还开展了“大国工匠”等评选,旨在充分发挥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先进模范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
在“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的工作主线指导下,针对现有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和增设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分别提出改革与发展的策略建议。
3.1 对现有博士专业学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策略建议 3.1.1 临床医学类博士专业学位要深化医教协同,主动对接“健康中国2030”我国1987年即开始试点临床医学应用型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并于1998年正式开始实施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制度,临床医学博士是我国最早设置的博士专业学位[10]。随着我国学科门类的调整和毕业后教育制度的完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又先后设置了口腔医学博士和中医博士。为避免与学术型学位培养模式的趋同,结合临床医学(含口腔医学、中医学)人才培养的规律,我国已逐步建立了“5+3+X”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其核心是“三个结合”,即博士研究生招生和专科医师招录相结合、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专科医师培训标准相结合[11],其特点是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与职业资格有机衔接。我国已建立统一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正在探索建立统一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因此,对于临床医学类博士专业学位,要深化医教协同,充分总结试点地区或高校工作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在加快推进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与博士专业学位衔接的相关配套政策设计,特别是在临床研究课题方面,要加大与医学相关领域的学科交叉融合,提高对于专科医师准入与岗位聘任及职称晋升的关联程度的认识,完善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学科专业设置与专科医师培训专业设置的对接,更好地服务“健康中国2030”战略。
当然,医学不等同于临床医学,仅仅依靠临床医师队伍,无法完全解决健康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应对重大疾病防控的挑战,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药学、护理等医学学科应协同发展[12]。当前,我国正加快由“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促进健康为中心”的医学教育转变,201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13]在强调以“5+3”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建立的同时,也明确将“公共卫生、药学、护理、康复、医学技术等人才培养协调发展”作为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2018年9月,《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4号)[14]明确指出:“全类型推进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围绕全周期全过程维护群众健康需要……加快培养不同类型医学人才。”因此,在发展临床医学类博士专业学位的同时,也应基于“健康中国2030”的需求和人民群众的需要,增设并大力发展公共卫生博士、临床药学博士教育。
3.1.2 其他博士专业学位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1)工程博士: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助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印发〈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学位〔2011〕10号)[15],批准首批25个工程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培养领域集中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制造和能源环保。201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34次会议决定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对工程专业学位类别进行调整的通知》(学位〔2018〕7号)[16]要求统筹工程硕士和工程博士专业人才培养,将工程专业学位类别调整为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土木水利、生物与医药、交通运输共8个专业学位类别。截至目前,全国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已达40所。工程博士作为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工程技术创新以及规划和组织实施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工作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人才支撑。因此,当前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的发展重点还应聚焦8大专业领域,在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培养方案,以国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工程技术领域复杂问题为切入口,聚焦国家战略,瞄准国际创新前沿,突出学科交叉融合,同时要加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等引领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的联动,体现高端性、系统性、实践性、个体性和创新性。同时,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涉及领域较多,与相关领域战略的联动要发挥我国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以生物与医药领域为例,可面向“健康中国2030”相关领域的国家重点单位、地区、创新企业招收攻读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设立示范型人才培养项目和特区,培养未来健康领域需要的复合型高端工程人才和产业领军人才,与临床医学类博士专业学位共同服务“健康中国2030”战略。如复旦大学作为长三角地区6所首批试点的高校中唯一招收生物与医药领域工程博士的高校和上海市“5+3+X”临床博士培养改革工作小组的组长单位,率先探索和大力支持“大健康”领域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2019年就招收了81名生物与医药领域工程博士和101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
(2)教育博士:主动服务“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拓展思想政治相关领域。2009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了《关于下达〈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学位〔2019〕8号)[17],决定在我国设置和试办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其目标是造就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领域的复合型、职业型高级专门人才,这为奋斗在教育一线的广大教师和管理人员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专业发展空间,是培养人民教育家和专家型教育管理干部的重要渠道[18]。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定位明确,与教育学学术型学位博士在培养目标、培养对象、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论文要求方面均有不同,但是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存在招生规模总体偏小,授权点过少,难以形成较合理的布局等问题。因此,建议对标《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要求,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强化职前教师培养和职后教师发展的有机衔接,夯实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推动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自主发展[19]。建议在统筹区域布局的基础上,在中西部地区和省属院校中适度扩大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单位的数量,同时,要结合我国教育工作的新形势,深入研究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专业领域设置,如设置思想政治课程和把握专业课程思想政治建设等方向,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招收大、中、小学负责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把握专业课程思想政治建设工作的一线优秀教师攻读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3)兽医博士:主动加强行业对接,维护国家安全战略。1999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兽医博士专业学位,其目标是培养执业兽医专家型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和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强调实践和应用,是具有特定职业背景、与兽医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为我国禽畜产品对外贸易、人畜共患病防治、食品安全、农民增收等提供智力支持。目前,兽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与我国兽医管理体制的关系不明确,与职业资格认证的衔接不完善,与国际化接轨不够等[20]。因此,建议学习借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过程中所形成的“医教协同”机制,加强教育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推动《兽医法》等有关法律的出台,进一步理顺我国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执业兽医人才培养的关系,加强执业资格和学位授予的有效衔接[21]。此外,要深化“同一个地球,同一个健康”的理念,拓宽国际视野,加强向国外高校学习借鉴兽医博士培养理念和培养方式,并向国外,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介绍我国兽医博士培养特色。要加强交叉融合,在兽医服务边界和理念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加快探索与医学、环境保护、社会安全等相关领域专家协同培养新型高层次复合型兽医人才。
3.2 对增设博士专业学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策略建议 3.2.1 深化对专业学位的认识,为新增博士专业学位做好顶层设计当前,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如何重新认识和评估专业学位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摆在教育主管部门、高等院校和社会行业面前的重大命题之一。在博士专业学位招生规模和对学位类别的需求日趋扩大的形势下,我国要进一步健全学术型学位与专业学位“双轮驱动”的人才发展制度设计,通过多部门协同进一步保障在“人才培养”和“人才使用”两阶段的评价一致性(即分类培养、分类评价)。而以高校为主的培养单位,需要进一步深化对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认识,充分认清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对服务国家战略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要明晰专业学位发展与“双一流”建设的辨证关系,摈弃“专业学位博士是学术学位博士折扣版”“是换个名头增加招生名额的渠道”等错误观念,主动为国家战略服务,主动与行业对接,将博士专业学位发展中的“专业人才培养、应用科学研究、实践社会服务、工匠精神传承、中国标准输出”更好地融入高校的五大基本职能,在正确的理念指导下,切实做好新增博士专业学位的顶层设计。
3.2.2 发挥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作用,为新增博士专业学位做好需求调研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专业学位教指委”)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领导下的专家组织,目前我国有36个全国专业学位教指委。要充分发挥专业学位教指委在新增博士专业学位工作中的作用,就要在借鉴国外同类博士专业学位发展经验和国内相关博士专业学位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向专业学位教指委专家、行业主管部门和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单位领导、管理干部、师生代表就新增博士专业学位的需求、培养体系、培养机制和质量保障体系广泛征求意见,形成专项调研报告。根据各专业学位教指委调研的情况,建议按照“科学、合理、适时”的原则,分类分批推进新增博士专业学位设置工作,优先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国际已有成熟经验的、国内已有试点成效的博士专业学位开放新增设置,如结合目前我国大力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重点推进临床药学博士、公共卫生博士、法律博士、工商管理博士、金融博士等博士专业学位,可先由“双一流”高校率先试点改革,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同时鼓励更多地方院校、特色高等学校积极开展相关博士专业学位教育。
3.2.3 加强行业联动,为新增博士专业学位奠定发展基础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始终要与行业紧密联系,要加强行业部门与高校联合培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联动机制,既能使学生更好地满足行业部门的要求,降低不必要的人力资源成本,又能实现高校与行业用人单位在师资、基地、资金等方面的共建共享,共同推进学位与执业资格的有效衔接,这既是专业学位有别于学术型学位的重要特点,也是新增博士专业学位的主要优势。如增设中医博士专业学位,就是充分依托行业部门所建立的中医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和已探索形成的临床医学“5+3+X”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建议与执业资格衔接较为紧密的硕士专业学位可借鉴此路径,依靠行业主管部门或行业组织完善执业资格法律或制度,推动更高层次执业资格与更高层次学位的有效衔接,这将为博士专业学位的新增设置和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发展和改革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立足新时代、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的重要路径之一,无论是对于现有博士专业学位,还是对于新增博士专业学位,其改革与发展策略均需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进而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美好生活和满足专业自身发展提供重要助力,并作出无愧于新时代、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的更大贡献。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1] |
洪大用. 扎根中国大地加快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9(3): 1-7. |
[2] |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我国将设置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推进工程技术领军人才培养[J]. 中国西部科技, 2011, 10(7): 84. |
[3] |
罗英姿, 李雪辉. 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的路径依赖及其优化[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8(5): 55-60. |
[4] |
邓光平. 国外专业博士学位的历史发展及启示[J]. 比较教育研究, 2004(10): 27-31. |
[5] |
陈伟, 裴旭, 张淑林. 对我国开展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有关问题的探讨[J]. 中国高教研究, 2006(12): 27-28. |
[6] |
黄宝印, 唐继卫, 郝彤亮.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2): 18-24. |
[7] |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 国发[2015] 28号[A]. 2015.
|
[8] |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 国发[2015] 64号[A]. 2015.
|
[9] |
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 教研厅[2016] 2号[A]. 2016.
|
[10] |
邓锐. 医教协同下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7(3): 125-126. |
[11] |
汪玲. 教改医改互动推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模式改革[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3(11): 19-22. |
[12] |
何珂, 汪玲. 健康中国背景下"新医科"发展战略研究[J]. 中国工程科学, 2019, 21(2): 98-102. |
[13] |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 国办发[2017] 63号[A]. 2017.
|
[14] |
教育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 教高[2018] 4号[A].2018.
|
[15]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 学位[2011] 10号[A]. 2011.
|
[16]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对工程专业学位类别进行调整的通知: 学位[2018] 7号[A]. 2018.
|
[17]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 学位[2009] 8号[A]. 2009.
|
[18] |
张斌贤, 文东茅, 翟东升. 我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回顾与前瞻[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6(2): 1-6. |
[19] |
中共中央, 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902/t20190223_370857.html.
|
[20] |
李占华, 李祥瑞, 侯喜林, 等. 我国兽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实践与发展[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8(7): 49-54. |
[21] |
罗英姿, 伍红军, 欧百钢, 等. 兽医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用人单位问卷调查分析[J]. 中国农业教育, 2009(1): 47-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