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 上海 200234;
3.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上海 200032
2. College of Philosophy, Law & Political Science,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China;
3.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Cancer Center, Shanghai 200032, China
公立医院作为我国医疗服务提供的主体,其经济运行状况直接影响着医疗服务的供给行为。近年来,公立医院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已出台的相关政策对医院经济管理、绩效管理、资源整合、信息化建设等的要求越来越高。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67号)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应围绕办院方向、社会效益、医疗服务、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培训、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体现岗位职责履行情况、工作量、服务质量、行为规范的遵守情况、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情况、医疗费用控制情况、医德医风和患者满意度等。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9〕4号)、《关于加强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发〔2019〕23号)明确提出,绩效考核体系由医疗质量、运营效率、持续发展、满意度评价共4个方面的指标构成。其中,运营效率是实现医院科学管理的关键,要通过经济管理指标考核医院的经济运行和管理情况,体现医院管理的精细化水平。总的来说,经济运行评价已成为医院绩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与之相关的指标仍存在相对分散、总体引导性不强等问题[1]。因此,有必要建立公立医院经济运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促进公立医院的良性运行,为制定政策、监测和评价政策执行情况提供有效的支撑。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收集公立医院财务分析、经济管理绩效评价等方面的相关政策文件,结合国内外有关绩效评价、经济运行评价的文献,初步构建公立医院经济运行评价指标体系。
1.2 专家咨询法选取医院管理人员、财务管理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和专家学者20余人进行两轮专家咨询。专家咨询表主要包括专家基本信息调查表、指标评分表、指标判断表和权重打分表四部分内容。请专家对初步构建的指标的重要性、可操作性、敏感性评分,并根据专家对指标的熟悉程度和判断依据进行检验,逐轮收集意见并反馈,直到将专家意见的分歧程度控制在10%以下,才形成最终的评价指标体系库。
1.3 层次分析法形成最终的评价指标体系后,利用Yaahp 12构建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对同一级(同一层次)分解出来的多级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并按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构建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确定每个维度指标的权重。
2 结果 2.1 初步构建指标体系结合公立医院经济运行的目标及政策要求,参考《医院财务分析参考指标》《某地公立医院经济管理绩效考核指标》《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经济管理指标》《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试行)》及有关文献[2-5],经多轮讨论后,研究小组确定指标体系涵盖风险管理、成本管理、运营效率、费用负担、发展能力共5个维度,并初步筛选出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31个,见表 1。
表 1 公立医院经济运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原始) |
![]() |
第一轮专家咨询发放问卷22份,回收有效问卷18份,有效问卷的回收率为81.82%。第二轮专家咨询发放问卷25份(专家包括第一轮填写了有效问卷的18人及新增的7人),回收有效问卷20份,有效问卷的回收率为80.00%。两轮咨询专家的基本情况见表 2。所有专家均正从事医院经济运行管理工作或研究相关工作,具备一定的实践和管理经验,其学历和职称(职务)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表 2 两轮咨询专家的基本情况 |
![]() |
各专家根据对评价指标体系的熟悉程度作出自我评价。熟悉程度一般分为5个等级,即对非常熟悉、熟悉、一般、不熟悉、非常不熟悉,分别赋值1.0、0.8、0.6、0.4、0.2。专家所作判断的影响程度以专家对各项指标的评分依据占总评分依据的比例来判断。专家对指标作出判断的依据主要包括工作经验、参考文献、对指标的了解、直觉判断共4个方面,判断依据的力度分大、中、小共3个等级,判断依据的权值见表 3,根据判断依据的权值进行赋值[6]。
表 3 专家对指标作出判断的依据及其权值 |
![]() |
权威系数(Cr)等于熟悉程度系数(Cs)与判断依据系数(Ca)的算术均数,即Cr=(Cs+Ca)/2[7]。协调系数表示全部专家对全部指标的评估意见的协调程度,其值介于0~1。当协调系数经统计学检验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则认为专家评估意见的协调性好,结果可取;当协调系数经统计学检验后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则认为专家评估意见的协调性差,结果不可取[8]。第一轮咨询专家权威程度的均数为0.896,专家意见协调程度的P值均小于0.001,可认为相关评分意见具备参考意义。见表 4。
表 4 两轮咨询专家的基本情况 |
![]() |
第一轮咨询的专家评分结果显示,所有一、二级指标的重要性、可操作性和敏感性得分的均数均在3.00分以上,变异系数在0.300以下。结合第一轮咨询中专家给出的定性意见,对指标体系作如下调整:(1)因成本控制率不能充分体现收支配比的原则,且其同时受业务量影响,删除指标“成本控制率”。另外,考虑到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医院的次均费用的绝对值存在差异,删除“门急诊次均费用”“住院次均费用”等绝对值指标。(2)增加“预算管理”维度,下设“预算收入执行率”“预算支出执行率”“财政专项拨款执行率”。另外,考虑到指标应切实反映医院的经济运行效率,增加“边际成本”“人力成本产出效率”“科研投入产出比”,以体现总医疗成本、人力成本和科教支出的变化程度。(3)调整“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经费占医疗收入的比例”,不以匹配经费计,而以当年度实际使用的学科建设经费计。百元固定资产医疗收入包含了非医疗收入以及通用类设备、房产等固定资产,将其调整为“百元专用设备资产医疗收入”,以反映医疗专用设备的投入产出。调整后的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34个,共计40个指标。
针对调整后的指标体系展开第二轮专家咨询,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专家意见协调系数分别为0.199和0.168,协调系数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专家评分结果显示,所有指标的评分均数大于3.00分,所有指标各维度的变异系数均小于0.300,所有指标无需剔除。最终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 5。
表 5 第二轮专家咨询中一、二级指标的重要性、可操作性、敏感性得分 |
![]() |
利用Yaahp12软件群决策功能计算各指标的权重。权重由大到小排名前三位的一级指标依次是“成本管理”(0.211 3)、“预算管理”(0.210 6)、“运营效率”(0.206 4),权重由大到小排名前三位的二级指标分别为“预算支出执行率”(0.084 1)、“预算收入执行率”(0.078 2)、“财政专项拨款执行率”(0.048 3)。见表 6。
表 6 公立医院经济运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
![]() |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针对公立医院绩效评价的指标框架,但侧重于评价医院整体经济运行绩效的指标框架并不多。本指标体系的构建从政府角度出发,咨询对象包含医院经济运行管理的主要利益相关方。最终形成的指标体系可供政府或主管部门对公立医院的经济运行情况开展综合评价,有助于了解不同医院的经济运行状况,以及公立医院改革政策对公立医院经济运行的影响,有助于帮助各家医院找出差距,诊断各自经济运行存在的问题,总结自身经验。同时,相关部门可基于本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了解相关政策的实施效果,针对政策引发的新问题及时调整政策,确保公立医院的经济良性运行。需要说明的是,在确定本指标体系各项指标权重的过程中,未区分二、三级公立医院,且纳入专家咨询的医院管理人员和医院财务人员主要来自三级甲等医院。考虑到不同级别的公立医院的功能定位有差异[9],建议后续进一步开展针对二级公立医院经济运行的指标权重的研究。
3.2 合理确定评价标准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旨在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公立医院的经济运行情况开展评价。本研究参考了几套指标体系,除原有的医院财务分析指标外,其余指标体系在被用于评价医院经济管理绩效时,相关部门均同时配套下发了操作手册,对指标解释、指标导向、数据来源等作了说明。评价时,主要依据政策要求,结合横向和纵向比较、目标值比较、评价对象排名、评价对象的均数偏离度等方式予以赋分[10-11]。以预算管理的相关指标为例,一般认为,预算执行偏离度在5%及以下是可接受的范围,因此,结果在此区间内,则该项指标应得满分,而不能简单地认为预算执行率99%比95%更优。随着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的推进,人员经费支出比例、人力成本产出效率等指标的结果变动较大,因此,确定评价标准时应广泛听取评价对象及利益相关方的意见,结合医院的实际,结合定量、定性评价的结果,确保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和公正。
3.3 适时调整指标体系现有指标的选取主要遵循数据可获得、统计口径相对一致的原则,主要采集医院财务报表的相关指标,同时借鉴成本-效益分析,加入能够反映服务投入与产出配比的指标,如人力成本产出效率、科研投入产出效率等,以衡量单位产出变化引发的单位投入变化程度,这也符合当下的业财融合[12]和价值医疗[13]等理念。需要注意的是,公立医院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公立医院面临的政策环境也在时刻发生变化,按病种收付费、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等直接影响着医院的收支结构和经济运行状况[14],建议结合病种指数等对费用负担等指标加以调整,充分考虑医院的病种结构特点,科学地评价不同医院的经济运行状况。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1] |
徐嘉婕, 王力男, 金春林. 医院经济运行分析研究综述[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8, 35(12): 894-896. |
[2] |
周书铎, 王秋宇. 公立医院经济运行效果的财务指标体系的构建[J]. 医学教育管理, 2017, 3(3): 234-239. |
[3] |
要鹏韬, 高广颖, 胡星宇, 等. 基于TOPSIS法和因素分析法的我国公立医院经济运行分析[J].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2019, 12(1): 68-73. |
[4] |
王永成, 张巍, 李文. 公立医院经济运行纵向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 中国卫生产业, 2017(7): 79-81. |
[5] |
王超, 孙媛, 王永成. 医院经济运行横向评价体系的构建与运用[J]. 卫生经济研究, 2015(10): 43-45. |
[6] |
刘军军, 严蓓蕾, 王高玲. 基于德尔菲法的慢性病患者健康贫困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中国医疗管理科学, 2019, 9(3): 53-58. |
[7] |
卫萍, 任建萍, 张琪峰, 等. 德尔菲法在医学科技计划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的应用[J]. 卫生经济研究, 2013, 30(4): 52-54. |
[8] |
吴家锋, 程陶朱, 孟洁, 等. 三级医院门诊医生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J]. 中国医院, 2019, 23(5): 50-53. |
[9] |
李珊珊, 肖锦铖. 不同层级公立医院公益性评价指标权重比较与分析[J]. 中国医院管理, 2019, 39(4): 26-28. |
[10] |
周莲姿, 潘敏, 郭文博, 等. 公立医院财务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的实证研究[J]. 中国卫生经济, 2015, 34(9): 74-76. |
[11] |
陈文华, 郭秋霞. 公立医院绩效指标评价标准确定方法的研究[J]. 经济师, 2018(12): 250-251. |
[12] |
吴玉清. 业财融合在医院中的运用研究[J]. 中国卫生经济, 2018, 37(6): 81-84. |
[13] |
金春林, 王海银, 孙辉, 等. 价值医疗的概念、实践及其实现路径[J]. 卫生经济研究, 2019, 36(2): 6-8. |
[14] |
王美凤, 王海银, 王力男, 等. 上海市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后公立医院医疗收支构成变动分析[J]. 中国卫生经济, 2019, 38(3): 23-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