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生资源  2020, Vol. 23 Issue (2): 94-98  DOI: 10.13688/j.cnki.chr.2020.19360

引用本文  

何懿, 陆殷昊, 何永超, 等. 上海市突发公共卫生苗子事件监测系统的构建与思考[J]. 中国卫生资源, 2020, 23(2): 94-98. DOI: 10.13688/j.cnki.chr.2020.19360
HE Y, LU Y H, HE Y C, et al. Practice and thoughts on establishment of public health bud event surveillance system in Shanghai[J]. Chinese Health Resources, 2020, 23(2): 94-98. DOI: 10.13688/j.cnki.chr.2020.19360

作者简介

何懿, 副主任医师, 主要从事应急管理和传染病防控研究, E-mail:heyi@scdc.sh.cn;
陆殷昊, 主管医师, 主要从事应急管理研究, E-mail:luyinhao@scdc.sh.cn

通信作者

黄晓燕, E-mail:huangxiaoyan@scdc.sh.cn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9-11-20
上海市突发公共卫生苗子事件监测系统的构建与思考
何懿 1,2, 陆殷昊 2, 何永超 2, 黄晓燕 2     
1.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上海 200032;
2.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管理处, 上海 200336
摘要:回顾突发公共卫生苗子事件监测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总结上海市突发公共卫生苗子事件监测系统的建设原则、报告范围、阈值设定、流程设计,阐述2016年6月以来的3年监测初步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突发公共卫生苗子事件监测系统的发展思考。
关键词公共卫生    突发事件    苗子事件监测    聚集性疫情    暴发疫情    阈值标准    应急响应    预先警报    
Practice and thoughts on establishment of public health bud event surveillance system in Shanghai
HE Yi 1,2, LU Yinhao 2, HE Yongchao 2, HUANG Xiaoyan 2     
1.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2, China;
2. Division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Shanghai Municipal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Shanghai 200336, China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reviewing the necessity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public health bud event surveillance system, the establishment principles, reporting scope, threshold setting and process design of this surveillance system in Shanghai were summarized. The preliminary results of a three-year surveillance since June 2016 were reporte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public health bud event surveillance system was discussed.
Keywords: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bud event surveillance    epidemic outbreak    cluster outbreak    threshold standard    emergency response    early warning    
1 构建突发公共卫生苗子事件监测系统的必要性 1.1 国内外事件监测进展与发展

近年来,围绕早期预警的目的,世界卫生组织强调要加强基于指标的监测系统和基于事件的监测系统,尤其要重视和完善基于事件的监测系统。为此,世界卫生组织于2008年和2014年先后发布了基于事件监测系统的工作指南[1-2]。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疾控中心”)全球疾病侦测(The Global Disease Detection,GDD)作业中心使用基于事件监测侦测和追踪具有国际重要性的全球公共卫生事件[3]。基于事件监测系统得出的数据与基于指标监测数据互为补充,成为后端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和研判的重要数据来源,国外GHPIN项目、HealthMap项目、EpiSPIDER项目等都有不少成功经验[4]。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疫情发生后,我国于2004年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系统[5],规范了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标准和报告时限要求,大大提升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及时性和工作质量。

1.2 目前事件监测面临的问题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对于上海来说阈值较高,因此,2016年以前,浦东、长宁、宝山、松江等区(县)疾控中心根据区域聚集性疫情发生特点和区(县)卫生资源的配备情况,在原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上跨前一步,设置了具有区(县)特点的报告标准和响应标准。这些区(县)标准是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系统的一个有益补充,但是在全市层面,尚缺乏统一的工作规范要求。

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阈值标准较高,上海市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量较少。以2018年为例,全年仅报告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9起,这个数字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全市传染病疫情,当年全市共处理各类传染病疫情1 863起。从构成上来看,2018年29起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前3位分别为手足口病、水痘和百日咳,而在全市突发公共卫生苗子事件监测中报告和处置数量居前3位聚集性疫情的病种为手足口病、水痘和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由此可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无法反映上海市突发疫情的全貌。

2 突发公共卫生苗子事件监测系统建设的意义 2.1 有利于构建统一的事件报告与响应标准

突发公共卫生苗子事件是指达到区级及以上报告响应标准,造成或可能造成本市社会公众健康损害的传染病疫情、食源性疾病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通过设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苗子事件的报告与响应标准,能明晰市、区两级疾控中心应急响应的职责分工,统一各区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阈值之下的各类事件应急响应的启动标准,从而能全面掌握全市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应急响应的工作情况。

2.2 有利于跨前一步应急应对,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的有益补充

突发公共卫生苗子事件监测系统的建立能有效解决全国统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上海阈值较高的问题,顺应上海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需求,针对可能会演变成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各类苗子事件开展监测,并跨前一步进行应急应对,能有效控制事件的波及范围,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的有益补充。特别是在大型活动公共卫生安全保障中开展苗子事件监测,能够对事件早发现、早处置,第一时间将疫情苗子控制在萌芽状态。

2.3 有利于全面掌握本市公共卫生相关突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

基于突发公共卫生苗子事件的监测数据,能够全面分析各类公共卫生相关突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找出重点地区/单位、重点人群和高发时段,从而为开展风险评估和有针对性的应急准备提供科学依据。此外,还可以通过突发公共卫生苗子事件监测系统开展卫生应急响应的效果评估,指出卫生应急响应中的薄弱环节,为提升卫生应急能力指明方向。

3 突发公共卫生苗子事件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践 3.1 系统构建基本原则 3.1.1 跨前一步、统一规范

突发公共卫生苗子事件的阈值标准应低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标准和各类现有技术方案、工作规范等规定的暴发标准,提高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实现跨前一步的精细化管理。同时,依照统一的突发公共卫生苗子事件的报告与响应标准,所有的监测报告和应急处置应该按照规范流程和要求进行上报和处置,并纳入考核。

3.1.2 及时准确、分级处置

一旦出现达到区级报告响应阈值的突发公共卫生苗子事件,所在辖区疾控中心应根据属地化管理原则立即做好信息核实登记,并派出人员开展现场应急处置工作。在初报时一旦达到市级报告响应阈值,区疾控中心应第一时间上报市疾控中心,市疾控中心应指导或组织区疾控中心开展相关处置工作。

3.2 监测报告范围

突发公共卫生苗子事件监测报告范围涵盖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规定的各类法定传染病、新发传染病、食源性疾病、环境因素事件、职业中毒事件、放射相关事件、群体性不明原因事件等。此外,还纳入了聚集性发热、聚集性呕吐腹泻等尚未定性或无法定性的突发事件。监测报告共涉及48种(类)疾病或事件类型。

3.3 监测信息来源

突发公共卫生苗子事件的信息来源主要包括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及其自动预警信息系统、医疗卫生机构报告、学校及托幼机构缺勤缺课监测系统、联防联控机制信息通报、市民咨询与投诉电话等,此外舆情监测系统、药房监测系统等也是有益补充。

3.4 阈值标准设定

基于系统构建的原则,对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疾控中心、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上海市疾控中心等机构发布关于聚集性疫情、暴发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判定标准和各级各类应急预案进行了系统检索,提出突发公共卫生苗子事件的阈值标准。在此基础上先后进行多轮专家咨询,邀请卫生行政部门、市区两级疾控中心的应急部门负责人进行研讨和沟通,并广泛征求了不同业务条线专业人士的意见,进行了修订完善。最终形成的突发公共卫生苗子事件的阈值标准共计178种具体报告与响应情形,其中区级阈值标准131种,市级阈值标准47种。

3.5 监测业务流程设计

监测业务流程设计采取市、区两级应急管理部门对接的路径,即区疾控中心业务部门接到符合突发公共卫生苗子事件定义的事件后,将相关信息报送给区疾控中心应急管理部门,再由区疾控中心应急管理部门提交给市疾控中心应急管理处汇总。这样能充分发挥区疾控中心应急管理部门的应急信息汇聚和管理功能。市疾控中心应急管理部门在接到区疾控中心的报告后,第一时间与市疾控中心相关业务所进行横向信息沟通,确保相关业务条线能及时跟踪、指导和派员开展应急处置。上海市突发公共卫生苗子事件监测系统业务流程见图 1


图 1 上海市突发公共卫生苗子事件监测系统业务流程
3.6 监测报告频次和质量控制

各区疾控中心按月汇总苗子事件进行报告,每月10日前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向市疾控中心报送电子版。根据突发公共卫生苗子事件发生报告情况,选择部分聚集性苗子事件高发时期、重大活动保障期间等重点时间段开展日报工作,日报工作通过即时通信和邮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报送。

市疾控中心定期对区疾控中心突发公共卫生苗子事件的防控工作进行抽查,确保达到报告响应标准的苗子事件得到准确和及时的报告,质量控制指标包括上报及时率、上报完整率、上报准确率和应急响应率。

4 监测初步结果 4.1 总体概况

2016年6月—2019年5月累计报告突发公共卫生苗子事件5 671起(表 1),其中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事件有62起,达到市级报告响应标准的事件有67起。5 671起苗子事件共波及28 140人发病,死亡数19人。主要的报告途径为:传染病监测系统预警,共2 360起,占41.62%;医疗卫生机构报告,共2 348起,占41.40%。

表 1 2016年6月—2019年5月突发公共卫生苗子事件报告情况
4.2 重点时段

从5 671起事件的时间分布来看,每年3—6月及9—12月开学期间是苗子事件报告的重点时段。见图 2


图 2 2016年6月—2019年5月突发公共卫生苗子事件报告时间分布
4.3 重点地区

16个区均有突发公共卫生苗子事件报告,但报告的事件数和地区事件发生率(地区事件发生率=事件数/各区人口数,各区人口数为《上海统计年鉴(2018)》中2017年底的常住人口数)很不均衡。以2018年为例,浦东新区(369起)、闵行区(361起)报告事件数超过300起,而长宁区(28起)则低于30起。从地区事件发生率来看,闵行区[14.2起/(10万人·年-1)]、普陀区[10.1起/(10万人·年-1)]、徐汇区[10.0起/(10万人·年-1)]3个区较高,青浦区[4.9起/(10万人·年-1)]和长宁区[4.1起/(10万人·年-1)]较低,均低于5起/(10万人·年-1)。

4.4 重点单位和人群

2016年6月至2019年5月的5 671起突发公共卫生苗子事件中,发生在学校的有2 406起,占报告事件总数的42.43%,共波及发病数23 674例,占总病例数的84.13%。从发生事件数来看,托幼机构、小学、中学和其他学校分别占19.20%、14.46%、5.24%和3.53%。

4.5 重点疾病

5 671起公共卫生苗子事件涉及47种(类)疾病或事件,除了单病例的突发公共卫生苗子事件外,水痘(933起)、手足口病(913起)和聚集性呕吐腹泻(含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466起)为主要的聚集性疫情/事件,分别占苗子事件总数的16.45%、16.10%和8.22%。

5 突发公共卫生苗子事件监测系统的成效与思考 5.1 阶段性成效

突发公共卫生苗子监测系统运行3年来,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的成效:一是市、区两级疾控中心明确了能级分工,统一了原有各区尺度不一的应急报告和响应标准。徐汇等区在此基础上更跨前一步,明确了社区监测报告和应急响应工作要求。二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苗子监测要求在尚未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阈值之前即采取早报告、早处置的措施。以市疾控中心为例,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处置的要求,市疾控中心原来只牵头处置重大级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运行后,对市疾控中心的要求大跨步提前了,市疾控中心需要处置符合市级响应阈值的突发公共卫生苗子事件,很多事件级别甚至是未分级。同时,市疾控中心还在重点防控期每日掌握各区的突发公共卫生苗子事件报告处置情况,有特殊事件可提前介入,提供技术指导并做好适当的市级应急响应准备。三是通过突发公共卫生苗子事件监测系统,不仅掌握了62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更为重要的是全面掌握了全市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阈值以下的5 609起突发公共卫生苗子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通过分析确定重点地区/单位、重点人群和高发时段,为开展系统风险评估和落实针对性防控措施提供了技术支持。

5.2 未来工作思考 5.2.1 监测系统覆盖面

突发公共卫生苗子事件监测通过系统收集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阈值标准以下的事件信息,识别出重点地区、重点疾病和重点人群,实现关口前移,跨前处置。从监测数据来看,地区的不均衡性主要是由所在地区的人口密度、学校及托幼机构数量、防控能力的差异等因素造成的。从监测覆盖面上来看,目前主要的报告途径为医疗卫生机构和学校、托幼机构,而大型企业、养老机构[6]、社会办学机构[7]等尚未建立信息报送的渠道,这些场所往往也是聚集性疫情易发场所,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索拓宽突发公共卫生苗子事件的报告渠道,提高监测覆盖面,从而能够让监测数据更具代表性和灵敏度,为更加全面地掌握和控制疫情提供科学依据。

5.2.2 监测数据采集内容

美国疾控中心在原有20世纪70年代建立起来的水源性和食源性传播暴发监测系统的基础上,于2009年建立起了基于网络平台整合了水源性传播、食源性传播、接触传播、环境污染等多种传播途径的国家暴发报告系统(National Outbreak Reporting System,NORS),除了收集暴发病例相关信息以外,还采集事件相关饮水、饮食、环境暴露、动物接触等信息[8]。目前,上海市突发公共卫生苗子事件监测系统仅采集病例相关信息,因此,美国在这方面的经验值得未来上海突发公共卫生苗子事件监测系统发展借鉴。

5.2.3 监测数据综合利用

从突发公共卫生苗子事件监测数据采集方式来看,目前采取的是汇总表的形式,虽然便于数据上报和汇总,但是无法进一步开展数据的多维度分析,也无法与现有传染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学校缺勤缺课监测系统等基于个案的数据库进行匹配连接,影响数据综合分析利用的效率。

未来突发公共卫生苗子事件监测需要通过信息化系统提升工作效率和水平。信息化能够起到两个方面的推进作用:一是提升监测数据上报和分享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二是通过信息化形成突发公共卫生苗子事件数据库,未来可以与其他已有的公共卫生数据库进行对接,为监测数据综合利用奠定基础。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 guide to establishing event-based surveillance[M]. Manila: WHO Regional Office for the Western Pacific, 2008.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Early detection, assessment and response to acute public health events: implementation of early warning and response with a focus on event-based surveillance[EB/OL].[2019-11-20].https: //www.who.int/ihr/publications/WHO_HSE_GCR_LYO_2014.4/en/.
[3]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Event-based surveillance[EB/OL].[2019-11-20].https: //www.cdc.gov/globalhealth/healthprotection/gddopscenter/how.html.
[4]
KELLER M, BLENCH M, TOLENTINO H, et al. Use of unstructured event-based reports for global infectious disease surveillance[J]. Emerg Infect Dis, 2009, 15(5): 689-695. DOI:10.3201/eid1505.081114
[5]
杨维中. 中国卫生应急十年(2003-2013)[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6]
蔡恩茂, 徐仁芳, 褚秀娟, 等. 上海市长宁区20所养老院传染病管理及消毒现状调查[J]. 医学动物防制, 2011, 27(6): 564-565. DOI:10.3969/j.issn.1003-6245.2011.06.033
[7]
刘丹. 上海市金山区托幼机构卫生管理现状调查[J]. 上海预防医学, 2014, 26(6): 326-327.
[8]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National Outbreak Reporting System (NORS)[EB/OL].[2019-11-20].https: //www.cdc.gov/nors/.